下书看 > 一滴水的遇见 > 第55章 海中之霸:板足鲎

一滴水的遇见 第55章 海中之霸:板足鲎

    志留纪还有一种代表生物,就是海洋霸主板足鲎。

    板足鲎之前,统治海洋的是头足纲类中的角石。

    头足纲分为鹦鹉螺亚纲、杆石亚纲、菊石亚纲、鞘形亚纲四个亚纲,角石在鹦鹉螺亚纲下。

    经过几千万年,头足纲进化出了外壳,再后来逐渐成为了奥陶纪海洋中的霸主,这就是角石(平壳鹦鹉螺),可以理解为直壳的鹦鹉螺。角石的体管有的在身体中央有的不在。

    后来角石中的有些种类进化出了卷壳的鹦鹉螺,鹦鹉螺的缝合线类似于角石一般都很简单平滑,隔板也是平面的,体管在身体中央。

    角石主要生活在奥陶纪时期。它首次出奥陶纪中期,并且在此期间的某些地方是动物群中相当普遍的组成部分,在奥陶纪--志留纪的灭绝事件之后,受大灭绝影响最严重的是以角石为代表的软体动物,局限的生活环境让它们失去了奥陶纪海洋霸主的位置,体型越来越小,由原来的数米长迅速退化到分米长的物种。

    但是,与角石类生物竞争了超一千多万年的一类节肢动物,凭借高超的游泳技巧,在大灭绝中找了生存的机遇,他们就是板足鲎,又称海蝎。

    板足鲎在奥陶纪初期(4.88亿年前)出现,到二叠纪末(约2.51亿年前)绝灭,繁衍兴盛了近2亿年,统治海洋长达4000万年。板足鲎是螯肢动物的先驱,也是现代蜘蛛、龙虾、蜱的祖先。据研究发现,板足鲎家族应该是寒武纪出现的、类似“科氏惊异虫”的边沿动物演化而来。板足鲎头胸甲较小,腹部分节,前7节组成前腹部,具附肢,后5节组成后腹部,无附肢,具尾剑,因最后一对步足呈板状故名板足鲎,用以游泳。腹部有6对书鳃。

    角石的迅速衰落,让板足鲎迅速登上了食物链顶端的位置,并且快速演化。在奥陶纪末期,巨型羽翅鲎体长就已经超过1米,第三对附肢特化成了长有长刺用于狩猎的捕食肢,但还是会面临被房角石击杀的危险。

    进入志留纪之后,板足鲎进化加快,翼肢鲎的体长可达2.3米,并具有更发达的复眼和更快的游泳速度,第五对附肢演化成了用于划水的桨,并将前辈留下的捕食钳发展壮大,最前六节背节是分管呼吸的腮和生殖器官,成为了志留纪海洋中最恐怖的生物。强大的游泳能力让板足鲎很快就在全球分布,无人可比的霸主地位使板足鲎快速演化,出现了庞大的种群,甚至不同物种之间的板足鲎也存在捕食关系。

    志留纪板足鲎的化石记录多集中于劳俄古陆及其周边地区,而在广大的冈瓦纳大陆及周边很少发现它们的踪迹。冈瓦纳大陆是泛指曾分布在南半球的一个超级大陆,在4亿多年前,该大陆包括了中国的华南板块。但随着多种板足鲎化石在华南板块的发现,冈瓦纳大陆及其周边可能也存在着繁盛的板足鲎类群。

    板足鲎类生物曾经是统治着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早期海洋的顶级掠食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出现。

    在志留纪末期,有颌鱼类开始出现。后来,巨大的盾皮鱼开始统治这片海域,迫使其他海洋生物适应、逃离或灭亡。在有颌鱼类崛起不到1000万年,海蝎家族遭到了有颌鱼类的赶尽杀绝。

    不过在奥陶纪时期螯肢动物的一个分支上了岸。一部分海蝎放弃了海洋中的斗争,靠着叶腮状的腿部呼吸器官和可以爬行的肢体,前往陆地,这类节肢动物后面逐渐演化成了蛛形纲动物,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蜘蛛等节肢动物,而蝎子则可能与海蝎的亲缘关系更远一些。

    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一种两栖古蝎似乎重现海蝎家族在海洋曾经的辉煌,靠着一对大螯钳和毒刺在陆地丧掀起血雨腥风。但没想到,昆虫出现了,螯肢动物再度被碾压。

    这时的螯肢动物可谓是内忧外患,外有脊椎动物和昆虫的双重碾压,内则是身体结构的原始化。所幸它们又找到了生存的方法,潜伏在地穴下,将螯肢改成毒牙、腹部其他多余结构改成分泌蛛丝纺绩器。到白垩纪早期开始,昆虫成了蜘蛛取之不尽的食物。

    成王败寇,无可奈何,但螯肢动物却能在一次次打击中重生,不得不慨叹厉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