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一滴水的遇见 > 第65章 离现代越来越近的古近纪

一滴水的遇见 第65章 离现代越来越近的古近纪

    早第三纪,就是古近纪,原意是指近代生物的发生和启蒙时期。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30万年前。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下第三系。

    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古新世,古老的意思,持续了1000多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动物群中“古老”种类或“土着”类型占很大优势,与其後的动物群有着明显的区别。始新世持续了约1800万年,表示了近代的黎明或启蒙时期。如果说古新世是哺乳动物的征服时代,那么始新世是哺乳动物的巩固时代。渐新世的特点是生物界开始具有更近代化的面貌,是向现代转换的过渡时期,持续了约1300万年。

    1933年,英国科学家莱伊尔·c.,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第三纪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愈新,其中含有的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种类愈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1--5%)、中新世(20--40%)和上新世(50--90%)。由于各个地区的地层中所含生物相异,因此在对比上存在很大的困难。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从而提出渐新世一名。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而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当时包括了古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含有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提出古新世以示区别。

    早第三纪在地史上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沉积物与中生代有明显的不同。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化石。这些化石为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以及标准层序和层型剖面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上不少地区在早第三纪形成了界线较为分明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的地层,如西欧下第三系标准层序划分为11个阶。在北美中西部、亚洲中部等地区也形成了以河湖相为主的陆相沉积,尤以美国落基山脉的盆地分布区最为典型。

    下第三系除以岩石地层、古地磁和同位素测定为依据外,主要采用古生物组合(或动物群)、层序和层型剖面等对比方法来划分。由于各门类生物进化速率不同,各地沉积并非同时。

    当时的古地理特点是: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裂,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分开,逐渐向北转移;印度地块在始新世与亚洲腹地相接,形成南亚次大陆;非洲北部逐渐向东赤道位置靠近;南、北美洲在“巴拿马地峡”时而相接,引起两地动物群部分种类的迁徙和交流。欧亚大陆在早始新世前仍有“乌拉尔海”和喜马拉雅海的阻隔,可能到中始新世前后浅海逐渐消失,欧亚大陆的动物群渐趋相近。第三纪初期,欧亚大陆东西两部与北美相连;亚洲和北美之间通过“白令陆桥”的交流直到晚期才逐渐形成北半球陆生动物群传播的主要路线。格陵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已漂移到接近如今的位置。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后同亚洲相连,红海出现。非洲东部开始出现一个巨大的断裂带。早第三纪中后期,亚洲大陆的最终形成以及中国东部边缘海域的形成奠定了中国现代地势的框架。

    随着白垩纪结束,气候显着的变化给植物生命带来了转机,在景观上增加了多样性。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时出现,到早第三纪极度繁盛。这时的被子植物基本上是乔木,无论从新科、新属,还是从个体数量较之中生代有很大增加。热带、亚热带植物如棕榈等远远深入到北极地区。显花植物和草类的发展给动物界的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大陆漂移、气候的分带和气温变化,对生命的进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动物界有海生、陆生和适应半咸水的种类。其中以脊椎动物的变化最为突出。中生代晚期分布广泛的海生爬行动物,如蛇颈龙类、海生蜥蜴类等,在早第三纪被小型鲸类、海狮等海生哺乳类替代。在陆上,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恐龙基本消失;而中生代不占突出地位的哺乳动物得到了迅速繁衍,它们占有爬行动物以往的各种生态领域。各大陆和岛屿上充满了各种接近现代面貌的鸟类。从中生代爬行动物占优势过渡到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这是地球上生命历史变革中的一件大事。

    早第三纪是哺乳动物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繁衍和进化时期。在晚白垩世时,哺乳动物共有10多个科,但古新世时却增加到40多个科。这些哺乳动物除白垩纪已有的多瘤齿兽目、食虫目和踝节目外,更重要的是各种古老和土着类型的有胎盘类大量发展和分化。它们绝大部分与现代哺乳动物各目都没有直接的系统关系;有许多种类是离奇的或特化的。始新世的哺乳动物科一级的总数比古新世约增加80%;奇蹄目和偶蹄目两大现代目是动物群中的重要角色。此外,啮形动物、食肉目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繁衍。渐新世哺乳动物群具有更近代化的面貌。其他脊椎动物如软骨鱼类、硬骨鱼类、鳄、龟鳖类和蜥蜴类在早第三纪也是常见的化石;鸟类化石也时有发现。至于无脊椎动物,其中双壳类如牡蛎、蚶、海扇和珠蚌异常繁盛;腹足类属种繁多,分布广泛;介形类主要有浪花介、土菱子介、金星介和达尔文介等。叶肢介属种单调,主要是雕饰叶肢介、狭叶肢介等,已处于衰落时期;有孔虫和棘皮动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大有孔虫主要有圆盘虫类、货币虫类等。由于古地中海区海相早第三系中广布大型原生动物货币虫,故在欧洲常称早第三纪为货币虫纪。而昆虫化石群基本面貌与近代昆虫相似。

    早第三纪初期,由于海底扩张,北大西洋断裂把劳亚古陆切开与北极海相通,当时海生动物大致形成北海、地中海和印度--太平洋3个主要分布中心。而陆上生物因大陆之间象现代这样的连接形式在早第三纪时尚未完成,它的传播与现代仍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对脊椎动物的研究,当时的动物地理区大致分为如下区域:古北区,包括欧洲、地中海区域、亚洲中部和北部;新北区,包括北美洲;新热带区,包括南美洲和中美洲;埃塞俄比亚区,包括非洲大部分;澳洲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一些岛屿;东方区,包括东印度和南亚。

    由于海底扩张、古陆解体,对世界上整个地质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早第三纪时,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最终消失,亚洲大陆最后形成,青藏高原的升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等现代山系相继形成,吐尔盖海峡和巴拿马地峡的出现或消失,气候分带渐趋明显,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向着多样性发展。

    早第三纪由于各大陆的位置与现代不同,板块漂移、古纬度变化、气温与近今也不同。白垩纪后期到古新世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曾下降3c左右;到古新世后期,气温一度回升;而始新世晚期气温又有下降趋势,直至以后才逐渐回升到原有水平。在早第三纪晚期,中国气候有明显的南北分带,如南北为两个潮湿带,中部为干旱带。气候带的展布与今日的纬度斜交。

    早第三纪最引人注目的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这一阶段是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西部规模较大的山前拗陷和东部沉积中心形成的时期。尽管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中生代火山活动带到晚白垩世后期有了减弱,但一般说来早第三纪火山活动仍较频繁,主要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但xZ冈底斯山到LS一线见有中酸性的火山物质;台湾同样有酸性熔岩的分布。

    早第三纪由于沉积环境多样化,在中国不仅形成了巨厚的磨拉石建造,而且在广大地区形成了各种成因类型的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中蕴藏的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石油、煤、油页岩、含铜砂岩和各种盐类。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是有机物。由于早第三纪有大量动植物遗体的堆积,不仅在海相地层而且在陆相地层中都有油田的存在。石油主要见于长期下沉的拗陷和大中型湖泊沉积盆地,如早第三纪初、中期有关层位中。煤受一定的构造和气候因素控制,常见于暖温(亚热带)地区,因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于煤的形成和聚集(见煤化作用)。早第三纪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主要见于秦岭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地区和南岭以南珠江--右江地区。同时含煤层位中大都含有油页岩层,如中国抚顺、茂名均见有较厚的油页岩层。早第三纪盐类沉积相当丰富,主要有石膏、岩盐、芒硝、天然碱和钾盐等。盐类的形成除具备深坳而封闭较好的盆地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长期干旱气候的环境。早第三纪时,中国干旱带占有相当大的地区,是盐类富集的天然场所。此外,还有含铜砂岩、铀的氧化物等沉积。

    古近纪,离现代越来越近了,无论是山、海、陆地还是动植物,人们熟悉的内容及面孔越来越多,大戏即将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