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 第三四一六章 悠闲的师父
欧阳晓丹不信张天元的话。
张天元就给她说,有朋友甲喜欢收藏,甲把一件藏品放在某古玩店里,托人跟李四说,某店里有件好藏品。
李四想买这个藏品,找甲来鉴定,甲一口咬定这藏品是真的,能值五千块钱。
于是李四就买了,买回来后有人说他买的藏品不对,于是,李四跑到店里退货,店主却说,藏品是别人寄放在店里卖的,他只能找藏品的主人来解决。
此时李四才知道,藏品是甲的,他买的时候找的鉴定家居然也是甲。
当然,收藏不要听故事。
尤其是那些小摊位上的摊主说的故事。
欧阳晓丹这样的女孩子感情太过丰富,听了人家的故事,只怕很快就感动得涕泪横流了,结果就是上当。
编故事是文物小商贩的惯用伎俩,编故事的人往往看上去憨厚老实,说出来的故事让人心动不已,心急的收藏者正好中了人家早已设好的陷阱。
收藏还要有平和的心态。
只要自己喜欢,无论真假、什么年代,哪怕是现代工艺品,买回来玩玩,陶冶一些情操也挺好。
千万不能抱着捡大漏一夜暴富的心态,这样的人往往会被骗。
这番话得到了刘伯的同意。
刘伯说他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有个老朋友姓雷,这人就喜欢收藏,而且心态非常好。m.
又一次,雷先生在古玩市场现了一幅石宪章的八尺对开的条幅,他一看就是石老的真迹。
卖字的人要价4oo元,他给了6oo元。
回来装裱好,非常大气、漂亮。
他还收藏有一对石狮,是在农村无意中捡来的,曾经有老板要用一辆奔驰5oo和他换,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研究、欣赏和把玩,并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
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心态好了。
就跟张天元现在差不多。
弄到了东西,他不会在乎多少钱了,别人就算是拿来金山银山跟他换,他都不会换的。
几个人吃饭一直吃到了大晚上,聊得也很尽兴。
毕竟高兴嘛。
吃完饭,张天元就叫了车一起回家。
喝了点酒,开车总是不好的,这不是遵守规则的问题,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啊。
第二天一大早,张天元因为闲来无事,就去探望自己的师父杨怀仁。
如果没有出去“看东西”,杨怀仁多半会端坐在他的古玩店里,他坐着的凳子和身边的茶几是清朝中期的,价值在1oooo元人民币左右。
身前是一张淘来的价值约3ooo元的大方桌,用来装烟灰的小瓷缸产自康熙年间,价格在1ooo元左右,他手中的小茶壶也是清代制品,估价在2ooo元。
一大早,杨怀仁会沏上一壶龙井茶,等着客户上门、同行串门。
跟行业内的人聊天、交朋友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他用以待客的是四张一套的清中期的酸枝木凳,隔壁已经有人出价到8ooo求购,但杨怀仁不卖。原因是:“凳子卖了,我给客人坐什么?”
在他看来,现代的东西再贵再好,用着也不舒服。何况,自己是卖古玩的,店里摆些现代货,像个啥?!
杨怀仁从日本“花了32万日元”淘来的龙泉双耳瓶此时正呆立在深棕色的展示柜里,与身边色彩鲜亮、“个子”也大得多的古玩相比,它显现出一副愣头愣脑的模样,毫不起眼。
早上,店里一共只来了四拨客人,是些来自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本地的熟客。
张天元就跟杨怀仁坐在那里喝茶闲聊。
客人进到店里,也只是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就自己动手将展示柜打开,拿起有兴趣的物件端详,偶尔抬抬头,也是漫不经心地问问价。
“这个瓶现在要多少钱?”
“这个是民国,前年你两块不要,现在的价,四块都打不住了”。
有意思的是,在成百件的古玩当中,来的四拨人有两拨都将那个龙泉双耳瓶拿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遍。
“这个多少钱?”
“六块。”杨怀仁回答干脆。
“能不能低点?”
“元代的,就这个价了。”
生意最终没能成交,杨怀仁坐在夕阳的阴影里继续喝着他的茶。
“六块”代表的是六万块。
行内怕真实报价惊着那些来看热闹的外行,而做如此考量。
拿起这个通体淡青的“龙泉双耳瓶”,杨怀仁有时会喃喃自语:可惜没到宋,也不是全品相(瓶口有点瑕疵),否则至少可以卖到三十万。
闲聊中,杨怀仁给张天元讲起了自己以前的那些糗事。
跟张天元一样,杨怀仁那也是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一次机缘,因为帮朋友提东西卖到华盛顿,“四天净赚了四百块美金”,杨怀仁开始入行。
他承认,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满门子心思想的都是赚钱,有时也会“蒙人”。
一次,一相熟小贩从乡下淘到一个看上去有些年代的杯子,问杨怀仁,“这个木头杯子,6oo块要不要”。
杯子有点被风化,外表白,一时难以看出是什么材质。杨怀仁拿在手上看了看,第一感觉雕功不错,他又对着阳光照了照,杯子的纹理变得异常清晰。
这时,杨怀仁的手开始抖了起来。
他心里知道,这个杯子是难得一见的“犀角杯”—犀牛角做的!
手抖得厉害,“杯子有点要拿不住”,为了掩饰,他赶紧将杯子放回到桌上。
屁股往后挪了挪,双手紧紧交叉抱在胸前,杨怀仁让自己倚进椅子里。
这一行干得久了,杨怀仁明白,同行把拿不准的东西给你看,出个价什么的,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试探一下“这东西”的价值,一旦让对方看出征兆,他立即就可能反悔。
好不容易按压住“怦怦”乱跳的心脏,杨怀仁开始还价:“这个木头杯子,雕功不错,但品相差了点,大概就值个二三百吧。”
对方退了一步,说要5oo元。
“当时,我也不能表现太急切呀,对方也是精明人。”为了诱使对方出让,杨怀仁又想了个招,说:“要不这样,我可以出五百,但如果一个礼拜卖不掉,我拿回来退给你,你只要还我四百块。”
别笑话,这样还真成了。
张天元就给她说,有朋友甲喜欢收藏,甲把一件藏品放在某古玩店里,托人跟李四说,某店里有件好藏品。
李四想买这个藏品,找甲来鉴定,甲一口咬定这藏品是真的,能值五千块钱。
于是李四就买了,买回来后有人说他买的藏品不对,于是,李四跑到店里退货,店主却说,藏品是别人寄放在店里卖的,他只能找藏品的主人来解决。
此时李四才知道,藏品是甲的,他买的时候找的鉴定家居然也是甲。
当然,收藏不要听故事。
尤其是那些小摊位上的摊主说的故事。
欧阳晓丹这样的女孩子感情太过丰富,听了人家的故事,只怕很快就感动得涕泪横流了,结果就是上当。
编故事是文物小商贩的惯用伎俩,编故事的人往往看上去憨厚老实,说出来的故事让人心动不已,心急的收藏者正好中了人家早已设好的陷阱。
收藏还要有平和的心态。
只要自己喜欢,无论真假、什么年代,哪怕是现代工艺品,买回来玩玩,陶冶一些情操也挺好。
千万不能抱着捡大漏一夜暴富的心态,这样的人往往会被骗。
这番话得到了刘伯的同意。
刘伯说他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有个老朋友姓雷,这人就喜欢收藏,而且心态非常好。m.
又一次,雷先生在古玩市场现了一幅石宪章的八尺对开的条幅,他一看就是石老的真迹。
卖字的人要价4oo元,他给了6oo元。
回来装裱好,非常大气、漂亮。
他还收藏有一对石狮,是在农村无意中捡来的,曾经有老板要用一辆奔驰5oo和他换,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研究、欣赏和把玩,并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
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心态好了。
就跟张天元现在差不多。
弄到了东西,他不会在乎多少钱了,别人就算是拿来金山银山跟他换,他都不会换的。
几个人吃饭一直吃到了大晚上,聊得也很尽兴。
毕竟高兴嘛。
吃完饭,张天元就叫了车一起回家。
喝了点酒,开车总是不好的,这不是遵守规则的问题,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啊。
第二天一大早,张天元因为闲来无事,就去探望自己的师父杨怀仁。
如果没有出去“看东西”,杨怀仁多半会端坐在他的古玩店里,他坐着的凳子和身边的茶几是清朝中期的,价值在1oooo元人民币左右。
身前是一张淘来的价值约3ooo元的大方桌,用来装烟灰的小瓷缸产自康熙年间,价格在1ooo元左右,他手中的小茶壶也是清代制品,估价在2ooo元。
一大早,杨怀仁会沏上一壶龙井茶,等着客户上门、同行串门。
跟行业内的人聊天、交朋友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他用以待客的是四张一套的清中期的酸枝木凳,隔壁已经有人出价到8ooo求购,但杨怀仁不卖。原因是:“凳子卖了,我给客人坐什么?”
在他看来,现代的东西再贵再好,用着也不舒服。何况,自己是卖古玩的,店里摆些现代货,像个啥?!
杨怀仁从日本“花了32万日元”淘来的龙泉双耳瓶此时正呆立在深棕色的展示柜里,与身边色彩鲜亮、“个子”也大得多的古玩相比,它显现出一副愣头愣脑的模样,毫不起眼。
早上,店里一共只来了四拨客人,是些来自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本地的熟客。
张天元就跟杨怀仁坐在那里喝茶闲聊。
客人进到店里,也只是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就自己动手将展示柜打开,拿起有兴趣的物件端详,偶尔抬抬头,也是漫不经心地问问价。
“这个瓶现在要多少钱?”
“这个是民国,前年你两块不要,现在的价,四块都打不住了”。
有意思的是,在成百件的古玩当中,来的四拨人有两拨都将那个龙泉双耳瓶拿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遍。
“这个多少钱?”
“六块。”杨怀仁回答干脆。
“能不能低点?”
“元代的,就这个价了。”
生意最终没能成交,杨怀仁坐在夕阳的阴影里继续喝着他的茶。
“六块”代表的是六万块。
行内怕真实报价惊着那些来看热闹的外行,而做如此考量。
拿起这个通体淡青的“龙泉双耳瓶”,杨怀仁有时会喃喃自语:可惜没到宋,也不是全品相(瓶口有点瑕疵),否则至少可以卖到三十万。
闲聊中,杨怀仁给张天元讲起了自己以前的那些糗事。
跟张天元一样,杨怀仁那也是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一次机缘,因为帮朋友提东西卖到华盛顿,“四天净赚了四百块美金”,杨怀仁开始入行。
他承认,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满门子心思想的都是赚钱,有时也会“蒙人”。
一次,一相熟小贩从乡下淘到一个看上去有些年代的杯子,问杨怀仁,“这个木头杯子,6oo块要不要”。
杯子有点被风化,外表白,一时难以看出是什么材质。杨怀仁拿在手上看了看,第一感觉雕功不错,他又对着阳光照了照,杯子的纹理变得异常清晰。
这时,杨怀仁的手开始抖了起来。
他心里知道,这个杯子是难得一见的“犀角杯”—犀牛角做的!
手抖得厉害,“杯子有点要拿不住”,为了掩饰,他赶紧将杯子放回到桌上。
屁股往后挪了挪,双手紧紧交叉抱在胸前,杨怀仁让自己倚进椅子里。
这一行干得久了,杨怀仁明白,同行把拿不准的东西给你看,出个价什么的,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试探一下“这东西”的价值,一旦让对方看出征兆,他立即就可能反悔。
好不容易按压住“怦怦”乱跳的心脏,杨怀仁开始还价:“这个木头杯子,雕功不错,但品相差了点,大概就值个二三百吧。”
对方退了一步,说要5oo元。
“当时,我也不能表现太急切呀,对方也是精明人。”为了诱使对方出让,杨怀仁又想了个招,说:“要不这样,我可以出五百,但如果一个礼拜卖不掉,我拿回来退给你,你只要还我四百块。”
别笑话,这样还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