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鉴宝秘术 > 第二八四五章 宣德炉的劫难

鉴宝秘术 第二八四五章 宣德炉的劫难

    张天元盯着台上的时候,红布已经被揭开了,露出了一个精巧细致的香?22。

    “嗯?原来是一件铜制的香炉,看这材质,倒是很像宣德炉所用的材料啊。”

    张天元不由惊讶起来。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

    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

    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

    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

    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

    其品相完好,应该弥足珍贵。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闪,能够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奇光。

    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

    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

    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

    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

    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

    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

    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

    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

    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明末清初文人骚客冒襄(董小宛的丈夫),爱好品玩宣德炉,他写有《宣铜炉歌》及《宣炉歌注》,及《宣铜炉歌为方坦庵先生赋》。

    “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对宣德炉的描述。

    正如《宣铜炉歌》里所歌:“抚今追昔再三叹,怜汝不异诸铜驼。一炉非小関一代,列圣徳沢相渐摩”,宣铜炉可说是纪录了明王朝全盛期的历史见证。

    另外,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中可以得知,宣铜炉同时也寄托了冒襄对爱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对冒襄来说,一个宣铜炉,既勾起了他对明王朝的故国之思,也勾起了他对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

    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

    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

    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强,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

    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

    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ooo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三千件宣德炉,包括宣德年间的仿品一共一万八千件,可是如今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宝岛的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了四座。

    其实,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

    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销毁,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珍贵。

    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第一次劫难应该就是“崇祯铸钱”。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朝,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第二次是“咸丰铸钱”。

    清代咸丰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

    第三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战争时期,日本人做枪炮缺乏铜料。

    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

    如帝都大慧寺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在民国时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即是一例。

    第四次民间所藏铜炉的三场大劫难

    一场是在195o~1953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另外一场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还有第三场是在1966~1976年的特殊时期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

    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

    这是建国后三场铜炉大劫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