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 第七九四章 重建菏泽
董良指着地图对在座的众人说道:“诸位,我一直以来有一个想法。试问长江为什么泛滥的次数比黄河要少,黄河的泥沙多,长江里的泥沙少,这确实是一个原因。”
“那么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大家在地图上看看长江沿线,经过了三峡之后很快就有一个洞庭湖,在上古时期,这里叫云梦泽,整个洞庭湖就像是一个大蓄水池,当长江水位上升的时候,洞庭湖可以分担很大的压力。”
“再到下游,还有鄱阳湖,湖北沿岸更是有很多沿江的小湖泊,这些湖都对水位上升起到了缓冲作用。”
“再看黄河,从上游到下游,可曾有一点成规模的湖泊?”
董良身后屏风上的地图看起来非常清楚。
就连眼睛不好的曾国藩扶了扶眼镜都能够看清楚。
这位元首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他要采用大禹治水一般的方法,堵不如疏。
这么多年,历代朝廷治理黄河无不是修筑加高堤坝。
难道他们不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吗?
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几个读书人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要治理好黄河,除了要减少黄河的泥沙,在上游黄河两岸植树造林,另外就是要人为制造泄洪区。黄河也需要自己的蓄水池。”
“采臣先生,你对黄河比较了解,你认为这泻湖摆在什么地方比较好?”
“这……”
董良绕了一圈竟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张亮基请示董良去地图边上看看。
他在认真合计地图上面黄河沿岸的每一个地方。
同时在脑子里回想着黄河曾经决堤过的地方。
张亮基真的很难抉择,这黄河沿岸基本上都是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带。
一旦泄洪,奔腾的黄河水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
眼看着张亮基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董良说是找他们问策,又何尝不是在对他们进行考核啊。
“元首,这泄洪之地只能选在山东地界,河南境内一马平川,一旦泄洪不可控制。”
纠结了半天,张亮基只是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山东的西部其实也是平原,一直到了泰安府才变成山地丘陵地形。真的成了泄洪区,损失同样不小。
“能不能精确一些,实话告诉诸位,我准备提前炸堤泄洪,否则决堤的地点如何掌控?”
董良的话顿时像是一颗炸雷一般在众人的头脑中响起。
炸堤!
我的老天爷啊。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气魄啊。
要是以前的某位皇帝说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言官御史撞死在大殿的石柱上。
不过今天坐在这里的几位都是聪明人,没有一个是迂腐之辈。
董良的办法确实能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其实是一种紧急避险,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故意造成小一些的损失。
“也不要采臣先生一个人说了,胡大人、曾公,还有李二先生,你们也说说。”董良脸上的表情舒缓了一些。
他能够看出面前这些人有些紧张。
董良成为上位者的时间已经不短,身上那种自信与高高在上的气质可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
曾国藩这些人虽然也是官场老油条,曾、胡、骆、张等人甚至都是封疆大吏,但是他们毕竟是为人臣子。
董良在他们看来就是君,君君臣臣那一套已经深入骨髓。
因此,当董良提出这个问题,并且不断带追问之后,这些人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也许是年轻吧,也许是觉得自己想到了关键点,李鸿章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元首,诸位大人,草民以为可以泄入曹州。草民听说上古有一天然古泽名为菏泽,其乃是上古九泽之一,便在如今的曹州府境内。《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诸。”上古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遗址都在曹州府境内。草民以为曹州那里以前便是大湖。地势一定比周围低洼,只要将其与其他地方连接的出口给堵住便可画地为湖。”
李鸿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一句话就将整个曹州给卖了,不知道以后曹州的百姓会不会骂他。
曾国藩却对自己的这个徒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他研究过董良,这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华族高层的那些官员无一不是实干派。
所以今天他们出现在这里,那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捣浆糊的。
“菏泽?”这个名字董良可是非常熟悉。
哪怕到现在,山东的西南依然是北方湖泊最多的地方。
再看地图,整个曹州绝对是山东地势最低的地方。
见到董良没有说话,李鸿章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出这个头究竟对还是不对。
“嗯,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刚才我没有说清楚,我们采用定点泄洪的办法,肯定是要将当地的百姓提前撤离的。这样没有人因为洪水丧生,那么这灾害就算不了什么,在我华族这里,华族百姓的人命才是最值钱的。”
“好,元首能够爱民如子,真乃是天下百姓之幸。”骆秉章抓住时机拍马屁道。
他是广东人,只能算是湘军一系的边缘人物。而且骆秉章这个人吧,除了稳重还真没有什么突出的才华。
董良将他叫来主要还是看在他带头投降的份儿上。
“元首,少荃所说的没错,上古以来虽然沧海桑田,但是地势的变化并不大。而且这个菏泽的位置就在考城的东边,正好是黄河拐弯南下,也是其时长决堤之处。”
没想到这个位置因为史书的一句记载就定了下来。
实在是现在时间太紧迫了,要不然董良肯定还是要继续论证一下的。
“接下来就是要确定哪些人撤离的问题。迁移这些人究竟需要多少钱粮。”
董良刚刚说完,李鸿章就问道:“元首,这些人是否也是要迁移到海外去?”
李鸿章也跟某些满清官员一样,也在通过报纸偷偷地关注着华族的动态。
董良摇头:“这次的时间比较紧,人员数量太多,并不会全部迁移到海外,我准备将大部分人转移到辽东去,诸位不要忘了,关外可是有大把肥沃的土地。”
这东北平原在后世可是华夏的三大粮仓之一啊。
只是满清出于自己的私心,一直禁止汉人百姓自由迁移过去。
几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赞许与佩服。
这个年轻的元首做事情还真是一环套着一环啊。
其实董良没说,众人也能够想到将泄洪区的山东百姓迁移到关外去还能够巩固华族在那里的统治,绝对是一石二鸟。
“如果是现在就迁移的话,走胶东渡海,最快一个月内,移民就能到自己的新定居点,还能种上一季的粗粮,过冬的房子也来得及建好,这个冬天,官府只要再补贴一点粮食,或者是以工代赈,明年这批移民就可以在关外站住脚。”这个时候一直没讲话的胡林翼也接了一句。
董良将房间里的氛围营造的很好,让人忍不住想要插上一句。
他虽然坐在上首,但是他右胳膊肘搭在了膝盖上,用手背托着下巴,这样基本上就是平视身前的几个人。
他的随意,也让几人更加放松。
“洪泛区的百姓,有没有两百万?”
董良看向张亮基问道。
张亮基做了两年山东巡抚,各府的丁口都记在他的心中。
“曹州府在山东的人口较多,一共有四百多万,不过这两年因为战争,人口流失了不少,三百多万还是有的。元首,其实曹州的百姓不用全部迁移,咱们可以将泄洪区分为湖区和缓冲区,湖区也就是未来的菏泽湖,这里的百姓全都要迁移。外围则是缓冲区,缓冲区在水量过大的时候变成泄洪区,当地也可以留一些百姓,让他们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不是灾年的时候,可以允许他们在过渡区耕种。这样算来,只要迁移两百万就差不多。”
张亮基以为董良是担心迁移的百姓数量太多,华族的经费跟不上。
没想到,他是多想了。
只见董良继续说道:“两百万,有些少了啊,关外的土地肥沃,都是未开垦的黑土地,以后咱们将铁路修过去,那里与关内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到时候在那里容纳个一亿人口都没问题。”
两百万对一亿显然是毛毛雨。
不过要迁移一亿人口过去,官府要花多少钱啊。
当然不能一下子迁移那么多人口。
“第一年先迁移两百万,第二年四百万,第三年六百万……以后逐年增加,我想将黄河上游的人口也迁移一部分过去。这样我们可以恢复黄河两岸的林地,减少水土流失,这才是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办法。”
众人听得心潮澎湃的,历朝历代的文人都热衷于治河。
从大禹治水开始,治理黄河的人都会名垂青史。
谁要是能够成功治理了黄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
不过按照董良这个计划,这可能真的要迁移上亿人口啊。
“诸位应该已经发现了,现在我们华族的人口比明朝鼎盛时期还要多出几倍。按照现在的趋势,以后本土的土地一定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华族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向外扩张,去占领那些蛮荒的土地,经过我们华族百姓勤劳的双手,未来这些地方都将变成我们的家园。”
“采臣先生,我想让你到河南去做总长,李二先生去山东专门负责黄河治理,你们俩配合完成此次重塑菏泽的计划。移民的粮食和物资我会让内阁准备,直接通过海运送到辽东,山东境内的迁移物资已经准备好,李二先生,你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移民,这其中肯定会遇到阻力,当地的驻军会配合你。”
董良图穷匕见,终于开始公布对几人的安排。
李鸿章立刻坐直了身体,他现在仅仅是一个小小翰林,直接成为河道总督,还是在新朝,看样子自己赌对了。
“采臣大人(张亮基字),你来负责河道的规划,决口地点的选择,为了控制蓄洪区的规模,要在周围选择围堵的地方。我会调一批懂勘测的人给你。同时河南境内黄河上游的防洪工作也要由你负责。”
董良这些天一直担心的黄河问题终于安排下去了。
后世的黄河是从山东入海的,而现在的黄河是经过徐州南下汇入淮河,然后与淮河水一起入海。.
“那么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大家在地图上看看长江沿线,经过了三峡之后很快就有一个洞庭湖,在上古时期,这里叫云梦泽,整个洞庭湖就像是一个大蓄水池,当长江水位上升的时候,洞庭湖可以分担很大的压力。”
“再到下游,还有鄱阳湖,湖北沿岸更是有很多沿江的小湖泊,这些湖都对水位上升起到了缓冲作用。”
“再看黄河,从上游到下游,可曾有一点成规模的湖泊?”
董良身后屏风上的地图看起来非常清楚。
就连眼睛不好的曾国藩扶了扶眼镜都能够看清楚。
这位元首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他要采用大禹治水一般的方法,堵不如疏。
这么多年,历代朝廷治理黄河无不是修筑加高堤坝。
难道他们不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吗?
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几个读书人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要治理好黄河,除了要减少黄河的泥沙,在上游黄河两岸植树造林,另外就是要人为制造泄洪区。黄河也需要自己的蓄水池。”
“采臣先生,你对黄河比较了解,你认为这泻湖摆在什么地方比较好?”
“这……”
董良绕了一圈竟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张亮基请示董良去地图边上看看。
他在认真合计地图上面黄河沿岸的每一个地方。
同时在脑子里回想着黄河曾经决堤过的地方。
张亮基真的很难抉择,这黄河沿岸基本上都是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带。
一旦泄洪,奔腾的黄河水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
眼看着张亮基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董良说是找他们问策,又何尝不是在对他们进行考核啊。
“元首,这泄洪之地只能选在山东地界,河南境内一马平川,一旦泄洪不可控制。”
纠结了半天,张亮基只是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山东的西部其实也是平原,一直到了泰安府才变成山地丘陵地形。真的成了泄洪区,损失同样不小。
“能不能精确一些,实话告诉诸位,我准备提前炸堤泄洪,否则决堤的地点如何掌控?”
董良的话顿时像是一颗炸雷一般在众人的头脑中响起。
炸堤!
我的老天爷啊。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气魄啊。
要是以前的某位皇帝说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言官御史撞死在大殿的石柱上。
不过今天坐在这里的几位都是聪明人,没有一个是迂腐之辈。
董良的办法确实能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其实是一种紧急避险,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故意造成小一些的损失。
“也不要采臣先生一个人说了,胡大人、曾公,还有李二先生,你们也说说。”董良脸上的表情舒缓了一些。
他能够看出面前这些人有些紧张。
董良成为上位者的时间已经不短,身上那种自信与高高在上的气质可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
曾国藩这些人虽然也是官场老油条,曾、胡、骆、张等人甚至都是封疆大吏,但是他们毕竟是为人臣子。
董良在他们看来就是君,君君臣臣那一套已经深入骨髓。
因此,当董良提出这个问题,并且不断带追问之后,这些人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也许是年轻吧,也许是觉得自己想到了关键点,李鸿章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元首,诸位大人,草民以为可以泄入曹州。草民听说上古有一天然古泽名为菏泽,其乃是上古九泽之一,便在如今的曹州府境内。《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诸。”上古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遗址都在曹州府境内。草民以为曹州那里以前便是大湖。地势一定比周围低洼,只要将其与其他地方连接的出口给堵住便可画地为湖。”
李鸿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一句话就将整个曹州给卖了,不知道以后曹州的百姓会不会骂他。
曾国藩却对自己的这个徒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他研究过董良,这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华族高层的那些官员无一不是实干派。
所以今天他们出现在这里,那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捣浆糊的。
“菏泽?”这个名字董良可是非常熟悉。
哪怕到现在,山东的西南依然是北方湖泊最多的地方。
再看地图,整个曹州绝对是山东地势最低的地方。
见到董良没有说话,李鸿章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出这个头究竟对还是不对。
“嗯,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刚才我没有说清楚,我们采用定点泄洪的办法,肯定是要将当地的百姓提前撤离的。这样没有人因为洪水丧生,那么这灾害就算不了什么,在我华族这里,华族百姓的人命才是最值钱的。”
“好,元首能够爱民如子,真乃是天下百姓之幸。”骆秉章抓住时机拍马屁道。
他是广东人,只能算是湘军一系的边缘人物。而且骆秉章这个人吧,除了稳重还真没有什么突出的才华。
董良将他叫来主要还是看在他带头投降的份儿上。
“元首,少荃所说的没错,上古以来虽然沧海桑田,但是地势的变化并不大。而且这个菏泽的位置就在考城的东边,正好是黄河拐弯南下,也是其时长决堤之处。”
没想到这个位置因为史书的一句记载就定了下来。
实在是现在时间太紧迫了,要不然董良肯定还是要继续论证一下的。
“接下来就是要确定哪些人撤离的问题。迁移这些人究竟需要多少钱粮。”
董良刚刚说完,李鸿章就问道:“元首,这些人是否也是要迁移到海外去?”
李鸿章也跟某些满清官员一样,也在通过报纸偷偷地关注着华族的动态。
董良摇头:“这次的时间比较紧,人员数量太多,并不会全部迁移到海外,我准备将大部分人转移到辽东去,诸位不要忘了,关外可是有大把肥沃的土地。”
这东北平原在后世可是华夏的三大粮仓之一啊。
只是满清出于自己的私心,一直禁止汉人百姓自由迁移过去。
几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赞许与佩服。
这个年轻的元首做事情还真是一环套着一环啊。
其实董良没说,众人也能够想到将泄洪区的山东百姓迁移到关外去还能够巩固华族在那里的统治,绝对是一石二鸟。
“如果是现在就迁移的话,走胶东渡海,最快一个月内,移民就能到自己的新定居点,还能种上一季的粗粮,过冬的房子也来得及建好,这个冬天,官府只要再补贴一点粮食,或者是以工代赈,明年这批移民就可以在关外站住脚。”这个时候一直没讲话的胡林翼也接了一句。
董良将房间里的氛围营造的很好,让人忍不住想要插上一句。
他虽然坐在上首,但是他右胳膊肘搭在了膝盖上,用手背托着下巴,这样基本上就是平视身前的几个人。
他的随意,也让几人更加放松。
“洪泛区的百姓,有没有两百万?”
董良看向张亮基问道。
张亮基做了两年山东巡抚,各府的丁口都记在他的心中。
“曹州府在山东的人口较多,一共有四百多万,不过这两年因为战争,人口流失了不少,三百多万还是有的。元首,其实曹州的百姓不用全部迁移,咱们可以将泄洪区分为湖区和缓冲区,湖区也就是未来的菏泽湖,这里的百姓全都要迁移。外围则是缓冲区,缓冲区在水量过大的时候变成泄洪区,当地也可以留一些百姓,让他们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不是灾年的时候,可以允许他们在过渡区耕种。这样算来,只要迁移两百万就差不多。”
张亮基以为董良是担心迁移的百姓数量太多,华族的经费跟不上。
没想到,他是多想了。
只见董良继续说道:“两百万,有些少了啊,关外的土地肥沃,都是未开垦的黑土地,以后咱们将铁路修过去,那里与关内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到时候在那里容纳个一亿人口都没问题。”
两百万对一亿显然是毛毛雨。
不过要迁移一亿人口过去,官府要花多少钱啊。
当然不能一下子迁移那么多人口。
“第一年先迁移两百万,第二年四百万,第三年六百万……以后逐年增加,我想将黄河上游的人口也迁移一部分过去。这样我们可以恢复黄河两岸的林地,减少水土流失,这才是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办法。”
众人听得心潮澎湃的,历朝历代的文人都热衷于治河。
从大禹治水开始,治理黄河的人都会名垂青史。
谁要是能够成功治理了黄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
不过按照董良这个计划,这可能真的要迁移上亿人口啊。
“诸位应该已经发现了,现在我们华族的人口比明朝鼎盛时期还要多出几倍。按照现在的趋势,以后本土的土地一定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华族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向外扩张,去占领那些蛮荒的土地,经过我们华族百姓勤劳的双手,未来这些地方都将变成我们的家园。”
“采臣先生,我想让你到河南去做总长,李二先生去山东专门负责黄河治理,你们俩配合完成此次重塑菏泽的计划。移民的粮食和物资我会让内阁准备,直接通过海运送到辽东,山东境内的迁移物资已经准备好,李二先生,你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移民,这其中肯定会遇到阻力,当地的驻军会配合你。”
董良图穷匕见,终于开始公布对几人的安排。
李鸿章立刻坐直了身体,他现在仅仅是一个小小翰林,直接成为河道总督,还是在新朝,看样子自己赌对了。
“采臣大人(张亮基字),你来负责河道的规划,决口地点的选择,为了控制蓄洪区的规模,要在周围选择围堵的地方。我会调一批懂勘测的人给你。同时河南境内黄河上游的防洪工作也要由你负责。”
董良这些天一直担心的黄河问题终于安排下去了。
后世的黄河是从山东入海的,而现在的黄河是经过徐州南下汇入淮河,然后与淮河水一起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