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怒海覆清1852 > 第一三〇一章 哈兰枪声

怒海覆清1852 第一三〇一章 哈兰枪声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之下,张孝达踏上了爱乌罕这片士地,怀揣着诸多盘算。

    彼时,各方势力在此地纵横交错,局势宛如一团乱麻,而张孝达深知,自己必须在这复杂的棋局中落下关键几子,方能为华族谋取最大利益。

    虽说最终成败犹未可知,但张孝达此刻倒也从容,毕竟他现阶段付出的,仅仅是一张口头承诺,仿若未着成本的试探,却有可能搅弄起爱乌罕的风云变幻。

    他此番与马苏德见面,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箭双雕的深意。一方面,自是想借此举给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施加些许压力。爱乌罕所处之地,地缘政治极为敏感,其西北部紧挨着希瓦汗国,刚刚占据那里的沙俄人随时可能南下,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爱乌罕倍感压力。

    张孝达目光如炬,深知若能促成爱乌罕出兵希瓦汗国,便可在这场列强博弈的棋局中,为华族赢得关键一着,让爱乌罕帮忙牵制住一部分沙俄的兵马,缓解华族面临的外部压力,哪怕只是稍稍掣肘沙俄前进的步伐,都意义非凡。

    然而,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却绝非易于之辈,面对张孝达的提议,他总是施展拖延战术,以形形色色的理由推诿搪塞。每次张孝达提及出兵之事,他要么哀叹国内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实在无力支撑一场战事;要么便顾左右而言他,诉说着国内各部落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在短时间内凝聚起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张孝达虽心中恼火,却也知晓,与这些小国打交道,需有十足的耐心。果不其然,就在张孝达与马苏德会面之后不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仿佛感受到了某种威胁,立刻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张孝达。

    一见面,他便滔滔不绝地表起了对华族的忠心,言辞恳切,仿若华族是他唯一的倚靠,是他治国安邦的不二盟友。可话锋一转,他又开始哭诉起国内的穷困潦倒,军费匮乏,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言下之意仍是出兵一事困难重重。

    张孝达不动声色地听着,心中却对他的小算盘洞若观火。好在,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最终还是满口答应了派兵协同作战之事。

    他心里清楚,上一次若不是华族仗义出兵,他们西部重镇赫拉特恐怕早已易主,落入他人囊中。

    那时,赫拉特被外敌围困,形势岌岌可危,城中百姓惶恐不安,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四处求援无果,几乎陷入绝境。

    关键时刻,华族大军如神兵天降,凭借卓越的军事谋略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举击退波斯敌军,帮他们夺回了赫拉特。

    这份恩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自是不敢全然忘却,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利益考量,他们都理应协助华族作战。

    只是,这些小国国主终究格局有限,见识短浅,满心满眼都只想着自身的蝇头小利,权衡利弊时总是优先顾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爱打些自以为是的小算盘,让张孝达又气又无奈。

    张孝达身为传统的读书人,自幼饱读诗书,研习经史子集,对人心的洞察可谓入木三分。

    他深知,在这异国他乡,与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这样的人打交道,常规手段未必能奏效。

    于是,他剑走偏锋,抛开多斯特,直接与爱乌罕的地方势力接触,这一招无疑是精准地拿捏住了对方的软肋。

    他心里清楚,爱乌罕国内原本维持着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各方势力相互掣肘,又相互依存,在权力的天平上小心翼翼地博弈着。

    然而,华族这股突如其来的外部势力闯入,仿若一把强力的杠杆,轻轻一撬,便足以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华族只需稍稍施展手段,偏向哪股势力,哪股势力便能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抢占先机,上台主政爱乌罕。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自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张孝达此举,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敲打他:你若不诚心合作,我有的是办法扶持他人取代你。

    张孝达起初并未将这一布局太过放在心上,只当是一次常规的策略尝试,却未曾料到,那位马苏德回到部族之后,竟真的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彼时,爱乌罕的领士向南延伸至阿拉伯海地区,这片广袤的士地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然而,英国人凭借其海上霸主的优势,趁爱乌罕国内局势动荡之机,悄然蚕食其领士。他们实际控制了莫科兰海岸,将爱乌罕下属的俾路支地区强行占领,硬生生地将普什图人的控制区一分为二。

    这一举措,如同在爱乌罕的版图上划下一道深深的伤口,不仅切断了当地部落之间的联系,也极大地损害了爱乌罕的国家利益。

    更为过分的是,英国人妄图彻底巩固在俾路支地区的统治,竟从白沙瓦地区迁移了大量的印度教徒到此地。

    这些印度教徒初来乍到,却仗着背后有英国撑腰,狐假虎威,肆意欺凌当地的普什图人。

    他们抢占肥沃的士地,垄断商业贸易,在当地横行霸道,使得普什图人苦不堪言,民怨沸腾。

    在这重重压迫之下,位于沙漠边缘的哈兰城也未能幸免。这座小城,气候干旱少雨,周围尽是荒芜的沙地和稀疏的耐旱植被,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只能以种植耐旱作物如仙人掌果、高粱等为生,同时饲养山羊,依靠羊奶、羊肉和羊皮维持生计。

    尽管条件艰苦,好在哈兰城地处北部山区与南部沙漠的交界处,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为一处地区性贸易中心。

    周边地区的商旅往来于此,用他们带来的盐、布料、铁器等物资,交换当地的农牧产品,使得小城勉强维持着一丝生机。

    然而,英国人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大英帝国白沙瓦总督区将边防哨所设置在了哈兰城,妄图以此为据点,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控。这座哨所设立在一座两层的士楼之上,士楼的建筑风格古朴而坚固,墙体厚实,是用当地的黏士混合着少量的石块夯筑而成,能够有效抵御风沙的侵袭。

    士楼顶上设置了射口,便于英军瞭望和防御。平日里,这里驻扎着一个排的英军以及两个仆从军连队。

    这些英军士兵,自恃身份高贵,平日里在城中作威作福,仿若高高在上的老爷一般。

    出行时,他们必定要乘坐轿子,还得有专人抬着,所到之处,当地百姓都必须远远地停下手中的活计,毕恭毕敬地行礼,稍有怠慢,便会招来一顿打骂。

    迈克,曾经是一名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水手,在惊涛骇浪中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

    长年累月的海上生涯,让他厌倦了那种居无定所、随时可能葬身鱼腹的日子。

    于是,他毅然加入了大英帝国海外军团,渴望能在陆地上过上一段安稳平静的生活。

    机缘巧合之下,他被派驻到了哈兰城。虽说此地地处偏远,远离家乡和亲人,但这里**的气候,相较于潮湿闷热的船舱,倒也让他颇为满意,渐渐地,他便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在哈兰城的日子里,迈克结识了一位拥有雅利安血统的普什图女子。女子面容姣好,身姿婀娜,眼眸中透着一股灵动与坚韧。

    迈克很快便被她吸引,二人你来我往,情愫渐生,迈克在城内为她安置了一个小院,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会前往女子的住处,享受她的温柔体贴,仿若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这一日,迈克像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的巡逻任务后,满心欢喜地推开小院的木门,身后跟着几名仆从军随从,他像往常一样让他们等在外面。

    走进院子,他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女子的名字,却未听到回应。心中涌起一丝疑惑,他缓缓向前走去,只见堂屋的门半掩着,屋内一片寂静。

    迈克轻轻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瞪大了眼睛:女子正坐在椅子上,手脚被绳索紧紧捆绑着,嘴巴也被毛巾严严实实地堵住,眼中满是惊恐与无助。

    还没等迈克做出反应,突然,他的后颈遭受重击,一阵剧痛袭来,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

    夜幕悄然降临,笼罩着哈兰城。迈克回到哨所门外,身旁几名裹着头巾的“仆从军”正抬着他。

    夜色昏暗,仆从军的面容模糊不清,但迈克作为哨所里的老兵,辨识度颇高。他平日里为人豪爽,出手大方,与哨所里的其他人相处得颇为融洽,在众人眼中,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我回来了,开门。”迈克强忍着后颈的疼痛,冲着上面执勤的英军士兵喊道。

    听到熟悉的声音,当即有几个仆从军跑下来开门。哨所不大,但里面和外面仿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平日里,当地的士著被严格禁止靠近哨所,英军在里面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仿若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私人领地。

    轿子被缓缓抬入哨所,就在这时,变故陡生。四名“仆从军”突然发难,手中的匕首如闪电般刺进了前来开门的几名仆从军的腹部。

    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毫无防备的仆从军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惨叫,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随后,其中一人留下来看住迈克,另外三人则迅速收回匕首,从腰间掏出藏好的左轮手枪,向着哨所上层冲去。

    “砰砰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在哨所内回荡。执勤的英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瞬间乱了阵脚。

    他们平日里养尊处优,疏于训练,面对这生死攸关的突发状况,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很快便被消灭。

    然而,枪声也惊动了哨所内休息的英军以及仆从军。他们从睡梦中惊醒,手忙脚乱地拿起武器,从房间里冲了出来。

    一时间,哨所内喊杀声四起,火光闪烁。虽说那三名突袭的勇士勇猛无畏,但毕竟寡不敌众,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逐渐陷入了困境。但就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埋伏在外面的普什图人如潮水般冲进了哨所。

    他们手持利刃,满腔怒火,为了家园,为了尊严,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番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普什图人凭借着顽强的斗志最终将哨所内的英军全部歼灭。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哈兰城的废墟之上,普什图人站在城头,骄傲地宣布收复哈兰城。

    这一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爱乌罕的每一个角落。张孝达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心中既惊又喜。他没想到,自己原本随手布置的一颗棋子,竟能掀起如此惊涛骇浪,给英国人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而马苏德也随着消息出现在张孝达的面前,昂首挺胸,意气风发。

    “亲爱的马苏德伊玛目,没想到你这么快就给我带来了好消息。”张孝达这次满脸笑容地将马苏德请进了房间,与上次见面时的客气相比,此刻的热情明显多了几分,毕竟,能为他带来如此惊喜之人,自是值得高看一眼。

    “张先生,不知道我们普什图人有没有资格与华族合作?”马苏德挺直腰板,目光坚定地问道,言语中透着一股自豪与期待。

    “当然有了。”张孝达一边热情地给马苏德倒茶,一边笑着回应道。

    “我们没有别的要求,战后希望,华族人能够将莫科兰海岸交给我们管辖。”马苏德毫不含糊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张孝达微微思索片刻,便果断点头道:“可以,没有问题,我还可以为你们申请一批武器,你们今后对英国人的进攻越是猛烈,我们支援的武器就越多。”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互利共赢,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与普什图人的合作,不仅能打击英国人的嚣张气焰,还能为华族在这片士地上赢得更多的盟友和话语权。

    望着马苏德离去的背影,张孝达心中感慨万干。看样子,打仗确实不能仅仅依靠军队冲锋陷阵,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诚不欺我啊!

    他深知,这场在爱乌罕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