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油二代之豪门继承者 第二百八十六章 乱象
热门推荐:
商洛的日常生活
校花女神从无绯闻,直到他出山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我和七个姐姐在荒岛求生
综武:以医入道,剑斩李淳罡!
花若盛开
掏空渣爹后妈,资本小姐随军海岛
穿越晚清:吃鸡主播守国门
我一个厨子,怎么让我送外卖了
第286章 乱象
90年到2000年中后期,油田属于粗放管理,而这个阶段,员工和干部之间的工资相差并不多,并没有后世的所谓的“高薪养廉”。
但在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却是某些人眼中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间段,因为油田处于大规模上产期,所以基层干部只需要把原油的产量给提上去,其余的事情,上面根本就不在乎。
至于死了几个员工、发生多少次污染、浪费多少原材料,这些“小事儿”和追求原油产量增长的“大事儿”相比较,简直就不值得一提。
所以在油田上层的某些人眼中,只要这个干部能把产量弄上去,其他的“小节”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更黑暗的东西,作者也就不继续往下说了。
上面管得松,下面花钱就大手大脚。而且几乎每个科级以上单位的领导都有签单权!而在那个年代,油田干部要是去饭店吃饭掏自己的钱包,那绝对是一件没牌面的事儿。
而且在这会儿,单位给干部配车是非常普遍的!而在那个年工资普遍不过万元的年代,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车就成了这些干部的“私家车”!
甚至这些“私家车”不但保养归单位出、汽油归单位出、司机的工资也由公家出。
但即使这样,当年不少干部还是几年就换一茬车,那钱花的跟流水似的。
除了干部签单这些常见的事儿外,在一些点点滴滴上,油田的钱就像是水一样的往外流。
盖最好的办公楼、配最好的公务车,定期去国内外各大景点考察,甚至过年家里放的鞭炮,那都得是从单位拿的,这些事儿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太普遍了。
也正是因为油田人乱花钱,所以外面给油田人起了个外号,叫做“油大头”。
而这话的意思就是,油田人都是有钱人、油田人花钱都大脑袋!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
油田有钱的、体面的,那是管事儿的人,普通员工的日子都很一般,而且上述说的那些事儿,和油田基层员工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你要是一家两口都在油田一线干,平时聚少离多、舍家抛业,那你肯定赚得多。如果家里要是有个去非洲出劳务的,那小日子更是过的噔噔的。
但油田的一线工作辛苦、常年在外,这样的家庭不稳定,而且这些钱都是拿生活幸福、家庭和睦、生命安全换来的。
所以油田一线员工挣的钱,真就是拿汗水、拿生命去换来的。
当然,在油田范围,大多数女性从事的都是二线工作。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油田到现在都有一个月拿1000多块钱的二线员工。所以如果家里两个人都是二线员工,虽然工作倒是清闲了,但一家的收入也就是够吃喝、养孩子罢了。
如果家里就一个人上班,对方没啥正经工作,虽然油田所在的地方都是三四线城市,生活成本并不高,但这样的家庭过的也是紧紧巴巴的。
也正是如此,每当有媒体报道油田员工的平均工资时,底下的员工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道:“草,老子和马云平均下来,我也是几百亿的身价。”
从2010年以后,油田干部的工资就开始往上涨,甚至一个采油厂的副厂长,他一年的收入都能有个30万左右了,但即使如此,不上干部还在感慨:这活儿是越干越没意思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明面上的钱虽然多了,但是乱七八糟的钱却少了,而且只要拿了,整不好哪天就会把命搭进去。
但是早些年不少管事儿的,尤其是那些从事重点岗位的,基本上人家年轻时候威风耍了、老了钱也赚的盆满钵满了,至于子女,也全都安排到重要岗位了。至于那些把单位掏空了,退了休就跑到国外的也是有的。
当然,哪个地方有坏人,也有好人!作者就见到过一位曾经早云龙油田叱咤风云的大佬,退了休以后拿着和工人差不多的退休金、去百姓浴池洗澡,而且找个搓澡的都舍不得。
而像这样居高位,却没有为自己谋福利的人其实也大有人在。也正是这样人物的存在,才让云龙油田能够平稳发展到现在。
聊到了这儿,就继续说一下某些“恶人”是怎么挥霍单位的资金的。
给员工发福利这种事儿,毕竟损害的都是员工的利益,但这点玩意终究吃不坏人、也对单位没啥太大的损害,所以倒也不算啥大事儿。
至于这些人吃饭、旅游、配车,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在那个年代,各个企业都是一个味。
而真正要命的是,不少领导为了从上面申请经费,或者是把申请下来的经费花出去,玩了命的弄一些所谓的“上产措施”。
高级别的咱就不说了,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咱们就说一些级别低的。
有些大队长(科级)和化学试剂厂家搭上了关系,结果一口井明明上个5吨药剂就完事儿了,结果为了能多弄点提成,大队长硬是让试剂厂往油井了注射30吨。
这么说吧,人吃药吃多了还受不了呢!油井吃药吃多了,同样也受不了啊!只不过人吃坏了有人管,油井干坏了没人说罢了。
同样,油田附近有不少生产油田皮带、盘根的厂家,而这些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按理说,生产单位购买这些产品,应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而且按照需求购买!
可实际上呢?有时候大队一口气购买上千条皮带,而这些皮带够用本单位用5年的了!反倒是和皮带同样需求的盘根就没买多少,甚至不少采油站面临没有盘根可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些大队长脑子不好使?当然不是了,这些大队长能干到这个位置比他么谁都精明,只是因为生产厂家皮带直销了!大队把钱都买皮带了,就没钱买别的了。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乱象,90年代的油田造就了一批有钱人,也寒了一大批员工的心。
90年到2000年中后期,油田属于粗放管理,而这个阶段,员工和干部之间的工资相差并不多,并没有后世的所谓的“高薪养廉”。
但在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却是某些人眼中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间段,因为油田处于大规模上产期,所以基层干部只需要把原油的产量给提上去,其余的事情,上面根本就不在乎。
至于死了几个员工、发生多少次污染、浪费多少原材料,这些“小事儿”和追求原油产量增长的“大事儿”相比较,简直就不值得一提。
所以在油田上层的某些人眼中,只要这个干部能把产量弄上去,其他的“小节”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更黑暗的东西,作者也就不继续往下说了。
上面管得松,下面花钱就大手大脚。而且几乎每个科级以上单位的领导都有签单权!而在那个年代,油田干部要是去饭店吃饭掏自己的钱包,那绝对是一件没牌面的事儿。
而且在这会儿,单位给干部配车是非常普遍的!而在那个年工资普遍不过万元的年代,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车就成了这些干部的“私家车”!
甚至这些“私家车”不但保养归单位出、汽油归单位出、司机的工资也由公家出。
但即使这样,当年不少干部还是几年就换一茬车,那钱花的跟流水似的。
除了干部签单这些常见的事儿外,在一些点点滴滴上,油田的钱就像是水一样的往外流。
盖最好的办公楼、配最好的公务车,定期去国内外各大景点考察,甚至过年家里放的鞭炮,那都得是从单位拿的,这些事儿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太普遍了。
也正是因为油田人乱花钱,所以外面给油田人起了个外号,叫做“油大头”。
而这话的意思就是,油田人都是有钱人、油田人花钱都大脑袋!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
油田有钱的、体面的,那是管事儿的人,普通员工的日子都很一般,而且上述说的那些事儿,和油田基层员工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你要是一家两口都在油田一线干,平时聚少离多、舍家抛业,那你肯定赚得多。如果家里要是有个去非洲出劳务的,那小日子更是过的噔噔的。
但油田的一线工作辛苦、常年在外,这样的家庭不稳定,而且这些钱都是拿生活幸福、家庭和睦、生命安全换来的。
所以油田一线员工挣的钱,真就是拿汗水、拿生命去换来的。
当然,在油田范围,大多数女性从事的都是二线工作。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油田到现在都有一个月拿1000多块钱的二线员工。所以如果家里两个人都是二线员工,虽然工作倒是清闲了,但一家的收入也就是够吃喝、养孩子罢了。
如果家里就一个人上班,对方没啥正经工作,虽然油田所在的地方都是三四线城市,生活成本并不高,但这样的家庭过的也是紧紧巴巴的。
也正是如此,每当有媒体报道油田员工的平均工资时,底下的员工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道:“草,老子和马云平均下来,我也是几百亿的身价。”
从2010年以后,油田干部的工资就开始往上涨,甚至一个采油厂的副厂长,他一年的收入都能有个30万左右了,但即使如此,不上干部还在感慨:这活儿是越干越没意思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明面上的钱虽然多了,但是乱七八糟的钱却少了,而且只要拿了,整不好哪天就会把命搭进去。
但是早些年不少管事儿的,尤其是那些从事重点岗位的,基本上人家年轻时候威风耍了、老了钱也赚的盆满钵满了,至于子女,也全都安排到重要岗位了。至于那些把单位掏空了,退了休就跑到国外的也是有的。
当然,哪个地方有坏人,也有好人!作者就见到过一位曾经早云龙油田叱咤风云的大佬,退了休以后拿着和工人差不多的退休金、去百姓浴池洗澡,而且找个搓澡的都舍不得。
而像这样居高位,却没有为自己谋福利的人其实也大有人在。也正是这样人物的存在,才让云龙油田能够平稳发展到现在。
聊到了这儿,就继续说一下某些“恶人”是怎么挥霍单位的资金的。
给员工发福利这种事儿,毕竟损害的都是员工的利益,但这点玩意终究吃不坏人、也对单位没啥太大的损害,所以倒也不算啥大事儿。
至于这些人吃饭、旅游、配车,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在那个年代,各个企业都是一个味。
而真正要命的是,不少领导为了从上面申请经费,或者是把申请下来的经费花出去,玩了命的弄一些所谓的“上产措施”。
高级别的咱就不说了,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咱们就说一些级别低的。
有些大队长(科级)和化学试剂厂家搭上了关系,结果一口井明明上个5吨药剂就完事儿了,结果为了能多弄点提成,大队长硬是让试剂厂往油井了注射30吨。
这么说吧,人吃药吃多了还受不了呢!油井吃药吃多了,同样也受不了啊!只不过人吃坏了有人管,油井干坏了没人说罢了。
同样,油田附近有不少生产油田皮带、盘根的厂家,而这些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按理说,生产单位购买这些产品,应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而且按照需求购买!
可实际上呢?有时候大队一口气购买上千条皮带,而这些皮带够用本单位用5年的了!反倒是和皮带同样需求的盘根就没买多少,甚至不少采油站面临没有盘根可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些大队长脑子不好使?当然不是了,这些大队长能干到这个位置比他么谁都精明,只是因为生产厂家皮带直销了!大队把钱都买皮带了,就没钱买别的了。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乱象,90年代的油田造就了一批有钱人,也寒了一大批员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