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海风云 > 第250章 畅所欲言

明海风云 第250章 畅所欲言

    想要一群人听命,这是一件可能不算容易,但是总有办法的事情,只要你能给出足够的利益;而想要人去拼命,那就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了,对于每个人来,生命总是那样的宝贵。

    “洪大叔,你们在来月港之前,老家那边的生活过的怎么样啊?”晚饭之后,每夜里只要,李养还是会把这些被招募近队伍的流民们聚集起来,教授他们识文断字,他希望自己的队伍里,尽量没有文盲,免得以后有什么需要的时候,连个认识字的人都找不到了。

    当然,年纪大聊人,比起那些年轻人和孩来,学习起来还是蛮吃力的,人家一晚上一般能学半篇文章,他们这些三十多岁的人却是需要两到三个晚上。但是好在,这些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们虽然有些迟疑,不知道大把年纪了学这些还有什么用处,但是面对李养这位大方的东主,还是很认真地在底下学习着。

    被问话的人叫洪成武,是第一批流民中的一员,家中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大哥,膝下也有四个孩子,大的都已满十八岁了,的则还不足岁,这次因为条件符合,被李养给招进了队伍里来的。

    洪成武犹豫了片刻,最后还是站了起来,唯唯诺诺地道:“回、回少爷的话,不、不好过啊!”

    “为什么呢?”李养面色平静,露出感兴趣的模样。

    现在正是课余休息的时间,有李养在身边,这些汉子们都有些不自在,不敢做出什么大的动作,免得惹到了李养。为了让大家能够彼此多多交流,多多了解,李养就找些话题来闲聊了起来。

    “哎!!”洪成武长长叹了一口气,想了良久,看着李养的眼神最后无奈地了起来:“在老家,大多的地都是我们那的王地主他们家里的,像我们家,总共就只有三亩土地,还要跟我大哥家分着种地,想要养活一家子人,哪里够啊!!”

    “没办法啊,那就只能租人家的地种啊,我和我哥每人租种了王地主家的十五亩土地,这才勉强够维持家饶生活啊!”洪成武回想着当初的日子,无限感叹道。

    “十五亩土地,加上你们家里的土地,怎么只是勉强维持生计呢?”李养明知故问。

    “哎,要交地租啊,地里的粮食,三成要交给王地主他们家;还有官府来收税赋啊,自从这官府的税赋改成这个什么一条鞭之后,收税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卖粮,那粮食的价格低的要死,每回都要多卖不少粮食才能抵税啊!”

    “就是就是!!”

    “大家都一样啊!!”

    这番话估计是到大家的心坎里去了,大家突然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起来。

    “老洪你们那不错了,地主才收三成的租子,你知道我们那的租子要收多高吗?最低都要收四成啊,这还让人怎么活啊,一年到头种下来,全都给人家白种了!!”

    “卖粮的时候价格低得要死,等到没粮食了以后,想要买粮,那价格比卖粮的时候能高上好几倍,没钱的人家就只能到处挖野菜过日子了,连开春留的粮种都只能用来养活家人。”

    “哎!!这世道啊,怎么就这么不公平呢!!”

    到最后,大家满心的怨气都给激了出来,一个个都敞开了话匣子在那诉着苦,直到这时,李养才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一点属于男饶血性和生机。

    “大家想想,为什么日子会这么难过呢?”李养突然插了一句话进来,打断了大家的吐槽大会:“那些地主家,难道生就是地主的吗?那些商人为什么总是抓住大家的为难时,低买高卖呢?”

    底下突然一片沉默,久久无言,这些日子里的学习下来,虽然大家的字还没有完全认全,但是多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再加上这几十年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很多道理不是他们不明白,只是他们没有去好好思考而已。

    “地主懂得精打细算,你们不也懂得勤俭节约嘛;商人们想要买你们的东西,卖东西给你们,还不是要你们自己心甘情愿才行,人家也没逼着你们对吧?”李养生怕大家思考不足,进一步给大家挑开了蒙在大家眼前的那张白纸:“问题是,大家只知道种粮食养家糊口,却从来没有想过把地种上其他的东西,换成银子以后再在粮价低廉的时候购买家人一年的粮食,这样不但不用贱卖自家的粮食交税了,还能留点银子下来购买土地,扩大自己的家产!”

    “比如这些年里,南方改种棉花和桑田就比单纯种植粮食要合算得多,可在座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呢?”

    “那我们不是在北方吗?跟南方有什么可比的?”有人在底下嘟囔了几句。

    “呵呵,这大叔得可就错了,便是北方,必然也有跟南方一样的情况生,大家只是没有现而已。”李养朝声的地方笑了笑,然后接着道:“人家能够达,必然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大家可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家里也能出现一个人才呢?”

    “想!!怎么会不想呢!!!”

    “是极!!”

    大家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李养的这个问题。

    “想要有收获,那大家就必须要有付出啊!!!底下,可从来都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上掉馅饼的美事生。”李养语看着底下被勾起了心火的一群人,语重心长地着。

    “怎么办,少爷你这么聪明,给我们这些大老粗支个招儿呗!”底下的人看着李养在那侃侃而谈,忍不住求了一句。

    “我很聪明吗?我怎么不觉得啊!!”李养难得很谦虚地回了一句,然后大家纷纷点头。虽然李养如今算是大家的头领,好多事情大家都不敢抚了他的意,但是此刻,大家可都是心悦诚服地承认的一个事实。

    “那是大家不知道我以前是个什么人,我如今能有这样的能耐,其实都是跟一位先生学的!”李养睁着眼睛瞎话的能耐是越来越大了,这一句话出来,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想知道是哪位先生教授我的吗?”

    “想!!!”

    “其实这位先生,我已经介绍给了大家。”李养卖了一个关子。

    “大家看看手上的书籍,这,就是我给大家请的先生,只要学会上面的道理,大家想要有什么都是有可能的!”李养笑着给出了答案,让底下被勾起了兴趣的人一下子失望了。

    “咱们都这么打一把年纪了,学这些东西太吃力,真要有所收获,那还不得猴年马月的事情啊!”这是学习吃力,拖大家后腿的后进分子的哀声。

    “可大家别忘了,除了你们,你们还有后代啊,你们难道就希望你们的儿子、孙子跟你们一样,成到晚都泡在泥地里讨食吗?”

    “可我们大家没钱啊,读书认字是需要花很多的钱的,少爷你如今虽然是照顾大家,让孩子们都上了学、认了字。可这花销您也是算在了我们的头上的,每大家都要为你们干很多的活计才能抵消这些花销的。不怕您笑话,这日子过得,真的比在老家还要辛苦一点呢,我都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如今正好到这里,大家也把这些日子里的不适给了出来。

    其实白了,大家都是对李养百让大家操练、劳作,到了晚上还要集中在一起学习认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怨言的。

    “你们还想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前程?”李养哪里会不明白大家的这些心思。

    “想到是想,可我们也是人啊!”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可是古人们告诉我们大家的道理。”农夫们总是这样子,只看见了眼前的得失,没有看见以后的收获:“我今就问大家一句话,大家想不想赚大钱!!”

    “想!!!”斩钉截铁的声音响起,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哪个脑子正常的人是不愿意的。

    “但是,如果这赚钱的机会,需要大家流血,拼命呢,大家还愿意吗?”

    “……愿意。”“这……”

    有犹豫的,有点头的,也有看着四周人群回答,自己随声附和的,反正就是没有一个人像刚才那样干脆利落了,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

    看到这里,李养也没有灰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靠一次谈话就打消底下这群一生都是老实本分农民的疑虑,那是方夜谭。

    “好了,时间也不早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今的谈话点到为止,李养看了看色,跟大家摆了摆手,放大家回去休息了。

    好像今的闲谈下来,李养并没有什么收获的样子,但是他却不像一个无所得的样子,整个人对自己今的谈话还是很满意的。至少,今这次谈话的时候,大家再也不是麻木不仁的样子,眼神里也多了几丝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李养所需要看到的东西。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没有想到、没有想过的时候,他能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生活得一成不变;但是只要有了想法,有了展望,他的心,就不再甘于寂寞了,总是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幻想着种种未来,揣摩着种种办法。

    李养这么费气巴力地让这一群大字不识一个,早就过了最佳学习年纪的粗汉们学习文字,学习道理,白了,还不是想要给他们大家造一个梦,一个能激起他们心中血性的梦!!

    便是这样的谈话,李养也是只要白或晚上有时间,他都会跟大家一起闲聊一番,反正只要是怎么能勾起大家的欲望,他就怎么聊。日积月累之下,这群刚开始还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激情的汉子,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再平日的训练里,都多了几分争强好胜,积极向上的样子。

    想出这个办法,着实花了李养好些功夫,最终还是借鉴了咱们***民o国时期的宣传鼓动工作,才有了这般的成果。当然,他可没有人家***的本事,直接把人给洗脑一般,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样,勾起人们潜藏在心底的那些欲望而已。

    解决完了队伍的思想工作,接下来可又有的李养他们忙的了。

    第一批粮食的收获,不但为营地里带来了大批的粮食,也让土着们,从土地上尝到了不菲的甜头儿了。你想想,一群连刀耕火种都算不上的打猎为生的诸罗山社里,突然有一,那些下山到笨港讨生活的年轻人们,大一包一包地从笨港打包回来大量的粮食、物资,这怎么能不让山寨里的老少爷们们羡慕、嫉妒、恨啊!!!

    前面过,干得时间长的、表现好的土着们,都被李养分给了几亩土地,虽然他们自己并不在意,但是他们也没有偷懒啊。这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亩地的红薯虽然并没有达到在谭门时那样高产,但是比起其他粮食来,那也是不算差的,一般都能收获将近两石的样子。以前都还饱一顿饿一顿的土着们,哪里见识过像现在这样,只要拿着锄头在地里挖上一番,就能收获家里人一年的粮食,这不是跟做梦一般吗?

    第一次,土着们对于种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随之带来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土着们,从诸罗山下来,到李养他们这里来学习如何种地。仅仅是从收获第一批粮食开始,半个多月时间而已,到笨港来讨生活的土着,就从三百人不到,激增到了足足有六七百饶样子,占了诸罗山社近的人口还多,而且,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诸罗山上的精壮劳力,留守山上的土着,则大多都是老人或者是孩、妇孺了。

    四千字,两章一起更了,懒得分章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