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海风云 > 第974章 新研发

明海风云 第974章 新研发

    唯一可惜的是,硫化橡胶都技术因为李养一个词语的提议,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然而就凭静浦港中刚刚才栽种下去,还不知道能不能成活,成活之后又适不适应大元岛气候的橡胶树种,再到提供然橡胶这个原材料,似乎是一个极为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除非,李养向葡萄牙人手中采购然橡胶,或是自己建立船队前往西班牙人所控制的美洲阿卡普尔科地带。

    从葡萄牙人手中采购然橡胶不是一个明智到选择,因为李养还不希望橡胶制品过早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它都作用看起来不大,但实际上却是用途广泛。

    光是李养所能想到的,制作防雨用具,不仅仅局限于防水靴上,还有防雨衣、防雨斗篷,而且还能利用起隔绝雨水的功能反其道而行,作为洪门将士日常行军的火药等防潮物的保管、饮水用具等等!

    同时这硫化橡胶出来印入李养眼中的第一眼,李养所想到的是,就是厚实农村做弹弓,从货车轮胎上割下来的弹弓弦子,再一连想就想到了轮胎。

    充气轮胎的优点是什么,大概不用李养赘述什么了,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与充气内胎相配套的轮胎外胎技术,但是用橡胶的弹性依然能够有效解决日常马车颠簸所带来的木质滚轮的不耐用性,以及马车乘坐的舒适性。

    当然,还少不聊就是日常大家所用的松紧带,对于这个时代如厕需要解开腰带,还要避免腰带出现接死扣等等问题,在松紧带面前都将一去不复返了。

    这便是李养这个门外汉能想到后世使用橡胶的诸多方式,更别以后研发院还会有各种大开脑洞的使用方式。

    因此冒似用途简单的橡胶,若是能够多保密一段时间,让西方人晚知道这橡胶的用途,李养怎么想都觉得是赚的,一如现在在洪门用途广泛的水泥配方,直到现在依然是葡萄牙人、荷兰人还是偶而来鸡笼港交易的英国热,都想要花大代价从洪门手中获得的强力产品,可是都被李养给当场拒绝了。

    那么就剩下一条路了,便是重新开辟一条东进太平洋,直达美洲阿卡普尔科港口的航线出来。

    以现在洪门团队的航海能力,远洋贸易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大明朝中上千料、甚至两千料到货船,在近海地带贸易是没有太大问题,这些年由何勇、孙聚勇几人负责往来吕宋马尼拉航线、倭国航线和新开没多久的朝鲜航线,为洪门团队经济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年创造的利润在数十万两银钱。

    福船在近海贸易时的优点不少,比如它风帆为硬帆,操作便捷,不需要太多的水手,仓储部分也很大,货运量大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但是它都缺点也不少,因为它采用东方海船“V”型结构,在深海贸易当中稳定性较差,而且不能批量装备大火力火炮作为防御武器,其遭受海贼等反抗能力自然也就差了。

    又因为东方硬帆设计,在风力利用上也比西式海船还要差上一筹,体现在海船性能上就是整体航速不快,更容易被以机动性着称的海贼追击,也不容易躲避速度奇快的大海风暴等中心区域。

    故而,如果洪门想要自己开辟美洲航线的话,那么就需要自己建造几艘以西方海船为样本的商船。

    这对于洪门团队来,其实难度虽有,可是也并不算太大,有了研制出“杨帆式”战船的前车之鉴以后,西方造船技术的精髓洪门造船厂杨志他们已经了解得七七八八了。

    唯一的困难在于,像这种跨远洋贸易的海船,若是建造的话,那就得往越大建造才越划算了,就比如西班牙人他们差不多平均两年才往返一次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航线,其船只大几乎都不逊色于大明朝两千料海船,甚至尤有过之,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增加其运载量,获得丰厚的远洋贸易利润。

    而洪门“杨帆式”战船,虽然比洪门曾经的主力战船四百料战船要庞大得多,可是最大也不超过千料海船的规模,换算成现代海船的话,也就是三四百吨而已,用于远洋贸易的话怕是有些不够看的。

    因而,李养又把难题甩给了杨志他们造船厂,这几年来,从开始批量生产“杨帆式”战船开始,洪门最优秀的造船师傅差不多都被杨志给收入了麾下,就连研发院就按也没有几个这方面的人才。

    杨志收纳这些造船人才的出发点,一来自然是想要帮助洪门尽快建造“杨帆式”战船,二来他也是未雨绸缪,为像今李养这样的要求做着准备。

    毕竟是偷师人家西方饶造船技术,虽然很多关键技术洪门造船厂都已经从西方战船上摸索出来了,可是仍有不少技术是他们所没有搞清楚的,更别利用“杨帆式”站出去呢都建造技术来制造更大规模的大船了。

    要知道船体规模大上一圈,可不仅仅是按照原来的样式照猫画虎建造就可以了,否则的话西方欧洲人现在也不会仅有几个海洋强国能够建造超过两千吨规模的一级战列舰了。

    李养的要求,加上这几年来杨志他们苦心孤诣的研究和开发,让他们早有准备地开始建造属于洪门的第一艘超过一千吨规模的仿西式海船,作为接下来洪门打开美洲航线的最重要一把钥匙。

    研发的活儿不是李养所能够控制的,就算耽误上一年半载也都是很可能的事情,因此在把任务交到合适的人手手中以后,李养接下来能做的,也就是时不时地去追踪一番其建造速度,研发速度等。

    至于更远方的吴超一行人,李养更是无法去考量,只能通过一个星期一次的信鸽沟通方式来了解那边的状况,并给予一些简单的建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