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约梁山 537谁的天下13
热门推荐:
柯南:乱入酒厂,我既苟又C
漂亮炮灰,被真病娇疯批强制了
灵气复苏,从承包山头开始
全球冰封:开局获得修改器
东游:从斗战圣佛到齐天大圣
流量型前锋,复兴慕尼黑1860
呢喃诗章
母猪原
重生1991,帮老爸成为首富
纪安邦的那届武举向天下人清晰表明了:宋不是皇帝的天下。它是士大夫与勋贵的天下。
对宋王朝来说,压身的三座大山是“三冗”,对大宋皇帝来说,压身的三座大山则是,纵寇(西夏政权)自重,早已尾大不掉有反噬宋风险的西军、绑着皇权同享富贵却也同时是与皇权争利的勋贵将门、效劳王朝却与君王争治权的士大夫集团。
那一年,赵佶登基为皇已有些日子了,位子却还远未稳,同时却也还有为帝的雄心壮志。
赵佶极聪明。
他虽然是个原本与皇位无关,也不关心国家大事的闲散快活富贵自在王爷,却也十分清楚皇家最忌惮的三座大山是什么。他自负聪明才智,也极想在自己为帝的生涯里把这三座大山解决掉,如此既能显示他过人的治世执政之能,证明他是个合适的而且是最理想的帝王人选,同时也能真正掌控天下,让自己的帝王生活能过得真正轻松如意。
因此,他总在琢磨如何去改变,也就格外留意选拔武将人才新人的武举。
纪安邦的惊人表现,赵佶知道了,顿时心中一动,勤快积极起来,亲自主持了武举最后一道测试——军事策论。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亲眼看看纪安邦模样,亲自鉴定一下为将帅必须的文化水平和忠君度。
当然,无论纪安邦文化水平高不高,只要够忠君或能培养为死忠,他都会点为榜首重用,至少是收为带御器械,当个宫中最高级的保镖。赵佶上位前没有班底,当皇帝很缺乏安全感.....
纪安邦就走运了。
原本会被将门轻易报复掉,却因皇帝关注而逃过劫难并成了武状元和宫中特级保镖。
他有文化,文武双全,品德极好,忠君爱国......气节极高,是圣人教条的忠实信守者,有N多优点,除了为人无趣外,其它方面,包括长相在内样样都是让赵佶或者说是任何帝王都满意的。
这样的死忠人才憨憨太难得。
赵佶那几年无疑是上天的宠儿,喜事连连,原本绝不可能轮到当皇帝却突然这么意外还这么早就轮到了,当时,他正年轻却已经足够成熟,帝王位来得正是时候.....这已经是惊天之喜之福。
但,当皇帝后,事情却并不顺心.....
大臣不敢相信他能当个称职帝王,格外耍士大夫或勋贵势力与他为难,变着花的欺负,简直是肆意欺帝;上面还压着个能一言以废立帝王的向太后.....他没有执政班底,也没有真正的兵权,也就他任命的高俅领导的皇宫那点侍卫(原王府侍卫)可算是他的人,没兵权撑腰,至尊帝王执政说话也不好使,空名头而已,他不敢有丝毫帝王该有的硬气霸气......脾气。
小心翼翼费尽心思好不容易让向太后满意和支持,慢慢把重要朝臣换上了几个他能利用的人才,比如蔡京,但想证明自己,想坐稳宝座,还差得远,还得努力好久好久。
而那时,他在位短短时间就已经充分了解到士大夫和勋贵的强大强悍难弄,同时外面还有个更让皇家忧虑的西军集团,以他那轻佻懦弱的根本经不起打击和困难考验的性子,自然就软了,当时已经开始灰心放弃刚上位时惦记的搬倒压着皇家的三座大山的志向,决定还是舒舒服服当个及时享乐型皇帝划算并且最适合自己,只是有向太后拘着,他还不敢任性乱搞,还得继续忍着性子好好努力证明自己是个称职帝王。
就在这时,赵廉出现了,
拼音字典,划时代的文化大业大政绩....这似乎清晰证明了他合乎天意的帝王福气,也似乎证明了他的重才识人卓越眼光和努力。
不重才,不识人,不努力,区区边关土鳖草民少年赵廉怎么可能有机会?
再天才再有奇迹想奉献,他也绝不可能见到皇帝.....
赵廉的奉献在当时极大的帮了赵佶急需政绩证明能力以及当皇帝的合理性的忙,有力地稳固了他的宝座.....谁能想到?
转眼间武举这又崩出个武方面的奇才憨娃,也同样是卑贱草民少年,却是最好用的超级保镖,又是个完全的意外,也最及时地解决了宫中安全问题......谁能想到?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赵佶就该当皇帝,就是帝王命。
谁能不服?
谁敢?
不服?
你敢?
你能有完全意外的从卑贱民间及时崩出这么一文一武一对少年奇才帮手的福?
意外当上皇帝,意外得到文武一对少年奇才帮手,这三件事接连及时发生,赵佶深信自己坐至尊宝座绝对是天意。我命中注定就有这个福.....
这也是他后来深信自己是道教上仙转世的重要因素。同时,满朝大臣以及天下众生也不禁惊奇,感觉赵佶也许真是天选之子,开始有了点敬畏。
赵佶比历史同期加速提前坐稳了宝座,然后就是历史上一样的把高俅派到西军去镀金并和已经在那的童贯一样代他进一步观察分析上报西军对他这个皇帝到底是什么态度、西军将门集团对大宋朝廷的心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以及哪家是忠的能大用的,那家又是老奸巨滑里外两套,或习惯了嚣张跋扈当着宋臣说着忠君却是心里只有他自己家的权势尊严利益.......
高俅只是个一心攀附权势追求威权享乐的地痞混混,一听去西北吃苦打仗冒险历练,还得一去数年,嘴上答应的钢钢的,心里却一万个不愿意,却不得不去。
他走后不久,在宫中当保镖的纪安邦憋得实在受不了了,瞅了个机会也请求去西北打仗......一身惊人武力,却整天只能在宫中当木桩和人形自走武器,不能上阵痛快杀敌,这怎么可以.....
年少的纪安邦原本就是有大志的人,现在又有了个攀比对手赵廉,他更自励发奋追求上进(他并不佩服赵廉,他觉得赵廉没什么了不起的,也就是碰到了赵佶这样的特别喜好读书画....文化事的皇帝,走了狗屎运,就象以往那些靠一篇马屁文章或一首惊艳讨喜的诗而侥幸意外搏得了天下美名和相伴来的富贵的人一样,就是个一抓一大把的(废物)文弱读书人幸运小孩而已)
问题是,赵廉走的是文路,书读得确实出彩,人确实聪慧超人并且机敏沉稳过人,即便自献字典后就不在京城出现了,数年消失在皇帝眼中,窝在千里外的沧州老家读书,却就是能在士林中的名声越来越好到耀眼刺目,天下楷模,让赵佶总也忘不掉,而且是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惦记着赵廉进京考进士的那一天.....纪安邦很不耻赵廉家以各种新享受不断刺激迎合赵佶喜好拍响赵佶马屁的行为,认为赵廉不是圣贤要求的君子,但心里也明白赵廉只要来考进士,只要不是考差得太离谱,那一届的状元就指定是他的,除非赵佶刚巧那时挂了或突然发了臆病昏了神志......
尼麻麻的,这是大大滴坏事呀!
自负而好胜的年少纪安邦心里这么疯狂呐喊着。
赵廉当的是文官,可不用在乎年纪。
文官往往年纪越大越吃香。
你年龄不够老,即使天纵奇才,有经天纬地之能,也不可能当上宰相。
赵廉有的是时间在官场慢慢磨慢慢等,即使是虚度时光也是在攒资历,不怕老,何况他那么聪慧超人,又那么擅长搞关系拍马屁,必定年少就能一举中状元,必定起步就是得宠的最有利官场起点位置......那,他在官场还不得插翅虎一样一个劲飞高猛上窜,挡都挡不住,年轻轻就成了大官......
而武夫却最怕老,最怕虚度时光,可等不得。
年少,浑身都是劲,浑身有使不完的精神头和斗志,这时候不赶紧上战场拼杀立大功搏个万户侯,难道等老了没劲了打不动了才开始有心较劲发力?
那时想发却发得了吗?
武夫年轻时没拼出来,老了,在军中当着寻常卑微老卒/老小官等死或上战场送死而已.....
文武的巨大差别、对手的强劲,这些都让纪安邦表示心理压力很大。
我必须拼命努力。我必须年少就建立大功业,证明忠心和价值,得皇帝更加信任重用,尽早当上大官,这样和赵廉比才不至于掉队,不会逊色......
纪安邦为能早日上西北战场建大功立大业,反复求了赵佶几次。赵佶一琢磨自己的位子也算是稳了,宫中安全也有保障了,不再那么需要纪安邦这个超级保镖,喜(怜)其爱国忠君不怕年少就极可能战死疆场的热血追求,又考虑高俅那武力值是渣的能力,担心高俅在西北战场有失一去回不来了,高俅(童贯)在西军那也确实需要个强大帮手.......赵佶就答应了......
实际上混生活的泼皮技能高超的高俅在刘仲武的关照下,在西北的小日子过得安全滋润着呐,哪还用真上战场打仗立功攒功绩,待在城里安心享受就行了。需要的功劳会自动有了.....
纪安邦幸福地来到了西北,见到了黑了些却胖了的高俅,被高俅三言两语就糊弄得信了.....去了别的西军处憨憨得专心投身入抗击西夏强盗的轰轰烈烈战斗中,那里可没有人象关照高俅那样关照他,他仅仅是个大内侍卫小官而已,既然来西北历练实战打仗能力,不想上战场冒险也得上,何况他自己特别想上,强烈要求.....西军那些大大小小将门冷笑想看这个年少自大不懂事的毛头小子的笑话,但,纪安邦是真有超群本事的,上手就战斗力暴表,匹马单刀照样打得漂亮...
随后,他在高俅和童贯不露声色地摆布糊弄下,几年间在西军多部中效过力,杀出了战绩,打出了威名,而且就是能历尽凶险却不死也不重伤,真是天生的战场风云人物,官也步步升迁。
高俅镀金完成,轻松自得地拍拍屁股回京准备接任中央军司令去了。纪安邦也可以回去,却坚持留下来继续狠杀西夏贼。他想为国为民为君多出力多流血,也是多立功攒资历当上更大的官,要尽量争取到能压过已经中状元的赵廉,当然也是不喜欢拘在皇宫里当木桩憋得难受....
高俅,童贯皆巴不得他如此。最好是一辈子也别回京见到皇帝,最好是赶快死在西北,也就不能把他们在西北的烂事以及西军的一些不想让皇帝知道的事当面对皇帝说三道四.....
几年下来,再铁憨憨的纪安邦也已经充分了解到西军将门的跋扈腐/败和养寇自重...诸多问题。这是不忠不义....他为此很愤怒,很心焦,却在西军中是孤独的。
他不傻,不会乱说什么,连向皇帝写信都不做,他知道那样的信皇帝肯定收不到...为人又骁勇超人豪迈仗义.....品德感人,不是是非根,又怎么也是皇帝的御前侍卫大将,这身份让西军将门总得顾忌点,纪安邦不至于被西军将门视为眼中钉给处心积虑弄死,但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西北数年,纪安邦过得辛苦艰险却很快乐,很满足,写给家里父母的信都是报平安说我好着呐,我又干掉了西夏那谁谁,我又立了什么大功,我又升官领赏了,我没事,我天生命大而且是为战场而生的,西北都叫我盖世无双纪安邦呢.....皇帝喜欢我,封侯是必然...让父母放心开心.....
他不知道的是,他在为他忠义的大宋,为他忠敬的皇帝赵佶能更喜爱他更重视他而舍生忘死拼搏时,远在京城的赵佶已经把他忘了。
赵佶已经不是刚登基不久的赵佶了,也不需要他担任保镖了.....他就是想回去伺候皇帝也回不去了。童贯和已经成为三衙太尉的大佬高俅随便示意点,他就被挂着御林侍卫名压在了西北.....
纪安邦憋在心里数年的对西北的见识认识想法,并不能如他所想的那样有一天能回京当面对皇帝说个明白说个痛快,尽到为臣子的职责。满朝人早已把他忘了或有意忽略着当不存在。
当时唯一能帮纪安邦的人是赵廉。
对宋王朝来说,压身的三座大山是“三冗”,对大宋皇帝来说,压身的三座大山则是,纵寇(西夏政权)自重,早已尾大不掉有反噬宋风险的西军、绑着皇权同享富贵却也同时是与皇权争利的勋贵将门、效劳王朝却与君王争治权的士大夫集团。
那一年,赵佶登基为皇已有些日子了,位子却还远未稳,同时却也还有为帝的雄心壮志。
赵佶极聪明。
他虽然是个原本与皇位无关,也不关心国家大事的闲散快活富贵自在王爷,却也十分清楚皇家最忌惮的三座大山是什么。他自负聪明才智,也极想在自己为帝的生涯里把这三座大山解决掉,如此既能显示他过人的治世执政之能,证明他是个合适的而且是最理想的帝王人选,同时也能真正掌控天下,让自己的帝王生活能过得真正轻松如意。
因此,他总在琢磨如何去改变,也就格外留意选拔武将人才新人的武举。
纪安邦的惊人表现,赵佶知道了,顿时心中一动,勤快积极起来,亲自主持了武举最后一道测试——军事策论。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亲眼看看纪安邦模样,亲自鉴定一下为将帅必须的文化水平和忠君度。
当然,无论纪安邦文化水平高不高,只要够忠君或能培养为死忠,他都会点为榜首重用,至少是收为带御器械,当个宫中最高级的保镖。赵佶上位前没有班底,当皇帝很缺乏安全感.....
纪安邦就走运了。
原本会被将门轻易报复掉,却因皇帝关注而逃过劫难并成了武状元和宫中特级保镖。
他有文化,文武双全,品德极好,忠君爱国......气节极高,是圣人教条的忠实信守者,有N多优点,除了为人无趣外,其它方面,包括长相在内样样都是让赵佶或者说是任何帝王都满意的。
这样的死忠人才憨憨太难得。
赵佶那几年无疑是上天的宠儿,喜事连连,原本绝不可能轮到当皇帝却突然这么意外还这么早就轮到了,当时,他正年轻却已经足够成熟,帝王位来得正是时候.....这已经是惊天之喜之福。
但,当皇帝后,事情却并不顺心.....
大臣不敢相信他能当个称职帝王,格外耍士大夫或勋贵势力与他为难,变着花的欺负,简直是肆意欺帝;上面还压着个能一言以废立帝王的向太后.....他没有执政班底,也没有真正的兵权,也就他任命的高俅领导的皇宫那点侍卫(原王府侍卫)可算是他的人,没兵权撑腰,至尊帝王执政说话也不好使,空名头而已,他不敢有丝毫帝王该有的硬气霸气......脾气。
小心翼翼费尽心思好不容易让向太后满意和支持,慢慢把重要朝臣换上了几个他能利用的人才,比如蔡京,但想证明自己,想坐稳宝座,还差得远,还得努力好久好久。
而那时,他在位短短时间就已经充分了解到士大夫和勋贵的强大强悍难弄,同时外面还有个更让皇家忧虑的西军集团,以他那轻佻懦弱的根本经不起打击和困难考验的性子,自然就软了,当时已经开始灰心放弃刚上位时惦记的搬倒压着皇家的三座大山的志向,决定还是舒舒服服当个及时享乐型皇帝划算并且最适合自己,只是有向太后拘着,他还不敢任性乱搞,还得继续忍着性子好好努力证明自己是个称职帝王。
就在这时,赵廉出现了,
拼音字典,划时代的文化大业大政绩....这似乎清晰证明了他合乎天意的帝王福气,也似乎证明了他的重才识人卓越眼光和努力。
不重才,不识人,不努力,区区边关土鳖草民少年赵廉怎么可能有机会?
再天才再有奇迹想奉献,他也绝不可能见到皇帝.....
赵廉的奉献在当时极大的帮了赵佶急需政绩证明能力以及当皇帝的合理性的忙,有力地稳固了他的宝座.....谁能想到?
转眼间武举这又崩出个武方面的奇才憨娃,也同样是卑贱草民少年,却是最好用的超级保镖,又是个完全的意外,也最及时地解决了宫中安全问题......谁能想到?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赵佶就该当皇帝,就是帝王命。
谁能不服?
谁敢?
不服?
你敢?
你能有完全意外的从卑贱民间及时崩出这么一文一武一对少年奇才帮手的福?
意外当上皇帝,意外得到文武一对少年奇才帮手,这三件事接连及时发生,赵佶深信自己坐至尊宝座绝对是天意。我命中注定就有这个福.....
这也是他后来深信自己是道教上仙转世的重要因素。同时,满朝大臣以及天下众生也不禁惊奇,感觉赵佶也许真是天选之子,开始有了点敬畏。
赵佶比历史同期加速提前坐稳了宝座,然后就是历史上一样的把高俅派到西军去镀金并和已经在那的童贯一样代他进一步观察分析上报西军对他这个皇帝到底是什么态度、西军将门集团对大宋朝廷的心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以及哪家是忠的能大用的,那家又是老奸巨滑里外两套,或习惯了嚣张跋扈当着宋臣说着忠君却是心里只有他自己家的权势尊严利益.......
高俅只是个一心攀附权势追求威权享乐的地痞混混,一听去西北吃苦打仗冒险历练,还得一去数年,嘴上答应的钢钢的,心里却一万个不愿意,却不得不去。
他走后不久,在宫中当保镖的纪安邦憋得实在受不了了,瞅了个机会也请求去西北打仗......一身惊人武力,却整天只能在宫中当木桩和人形自走武器,不能上阵痛快杀敌,这怎么可以.....
年少的纪安邦原本就是有大志的人,现在又有了个攀比对手赵廉,他更自励发奋追求上进(他并不佩服赵廉,他觉得赵廉没什么了不起的,也就是碰到了赵佶这样的特别喜好读书画....文化事的皇帝,走了狗屎运,就象以往那些靠一篇马屁文章或一首惊艳讨喜的诗而侥幸意外搏得了天下美名和相伴来的富贵的人一样,就是个一抓一大把的(废物)文弱读书人幸运小孩而已)
问题是,赵廉走的是文路,书读得确实出彩,人确实聪慧超人并且机敏沉稳过人,即便自献字典后就不在京城出现了,数年消失在皇帝眼中,窝在千里外的沧州老家读书,却就是能在士林中的名声越来越好到耀眼刺目,天下楷模,让赵佶总也忘不掉,而且是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惦记着赵廉进京考进士的那一天.....纪安邦很不耻赵廉家以各种新享受不断刺激迎合赵佶喜好拍响赵佶马屁的行为,认为赵廉不是圣贤要求的君子,但心里也明白赵廉只要来考进士,只要不是考差得太离谱,那一届的状元就指定是他的,除非赵佶刚巧那时挂了或突然发了臆病昏了神志......
尼麻麻的,这是大大滴坏事呀!
自负而好胜的年少纪安邦心里这么疯狂呐喊着。
赵廉当的是文官,可不用在乎年纪。
文官往往年纪越大越吃香。
你年龄不够老,即使天纵奇才,有经天纬地之能,也不可能当上宰相。
赵廉有的是时间在官场慢慢磨慢慢等,即使是虚度时光也是在攒资历,不怕老,何况他那么聪慧超人,又那么擅长搞关系拍马屁,必定年少就能一举中状元,必定起步就是得宠的最有利官场起点位置......那,他在官场还不得插翅虎一样一个劲飞高猛上窜,挡都挡不住,年轻轻就成了大官......
而武夫却最怕老,最怕虚度时光,可等不得。
年少,浑身都是劲,浑身有使不完的精神头和斗志,这时候不赶紧上战场拼杀立大功搏个万户侯,难道等老了没劲了打不动了才开始有心较劲发力?
那时想发却发得了吗?
武夫年轻时没拼出来,老了,在军中当着寻常卑微老卒/老小官等死或上战场送死而已.....
文武的巨大差别、对手的强劲,这些都让纪安邦表示心理压力很大。
我必须拼命努力。我必须年少就建立大功业,证明忠心和价值,得皇帝更加信任重用,尽早当上大官,这样和赵廉比才不至于掉队,不会逊色......
纪安邦为能早日上西北战场建大功立大业,反复求了赵佶几次。赵佶一琢磨自己的位子也算是稳了,宫中安全也有保障了,不再那么需要纪安邦这个超级保镖,喜(怜)其爱国忠君不怕年少就极可能战死疆场的热血追求,又考虑高俅那武力值是渣的能力,担心高俅在西北战场有失一去回不来了,高俅(童贯)在西军那也确实需要个强大帮手.......赵佶就答应了......
实际上混生活的泼皮技能高超的高俅在刘仲武的关照下,在西北的小日子过得安全滋润着呐,哪还用真上战场打仗立功攒功绩,待在城里安心享受就行了。需要的功劳会自动有了.....
纪安邦幸福地来到了西北,见到了黑了些却胖了的高俅,被高俅三言两语就糊弄得信了.....去了别的西军处憨憨得专心投身入抗击西夏强盗的轰轰烈烈战斗中,那里可没有人象关照高俅那样关照他,他仅仅是个大内侍卫小官而已,既然来西北历练实战打仗能力,不想上战场冒险也得上,何况他自己特别想上,强烈要求.....西军那些大大小小将门冷笑想看这个年少自大不懂事的毛头小子的笑话,但,纪安邦是真有超群本事的,上手就战斗力暴表,匹马单刀照样打得漂亮...
随后,他在高俅和童贯不露声色地摆布糊弄下,几年间在西军多部中效过力,杀出了战绩,打出了威名,而且就是能历尽凶险却不死也不重伤,真是天生的战场风云人物,官也步步升迁。
高俅镀金完成,轻松自得地拍拍屁股回京准备接任中央军司令去了。纪安邦也可以回去,却坚持留下来继续狠杀西夏贼。他想为国为民为君多出力多流血,也是多立功攒资历当上更大的官,要尽量争取到能压过已经中状元的赵廉,当然也是不喜欢拘在皇宫里当木桩憋得难受....
高俅,童贯皆巴不得他如此。最好是一辈子也别回京见到皇帝,最好是赶快死在西北,也就不能把他们在西北的烂事以及西军的一些不想让皇帝知道的事当面对皇帝说三道四.....
几年下来,再铁憨憨的纪安邦也已经充分了解到西军将门的跋扈腐/败和养寇自重...诸多问题。这是不忠不义....他为此很愤怒,很心焦,却在西军中是孤独的。
他不傻,不会乱说什么,连向皇帝写信都不做,他知道那样的信皇帝肯定收不到...为人又骁勇超人豪迈仗义.....品德感人,不是是非根,又怎么也是皇帝的御前侍卫大将,这身份让西军将门总得顾忌点,纪安邦不至于被西军将门视为眼中钉给处心积虑弄死,但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西北数年,纪安邦过得辛苦艰险却很快乐,很满足,写给家里父母的信都是报平安说我好着呐,我又干掉了西夏那谁谁,我又立了什么大功,我又升官领赏了,我没事,我天生命大而且是为战场而生的,西北都叫我盖世无双纪安邦呢.....皇帝喜欢我,封侯是必然...让父母放心开心.....
他不知道的是,他在为他忠义的大宋,为他忠敬的皇帝赵佶能更喜爱他更重视他而舍生忘死拼搏时,远在京城的赵佶已经把他忘了。
赵佶已经不是刚登基不久的赵佶了,也不需要他担任保镖了.....他就是想回去伺候皇帝也回不去了。童贯和已经成为三衙太尉的大佬高俅随便示意点,他就被挂着御林侍卫名压在了西北.....
纪安邦憋在心里数年的对西北的见识认识想法,并不能如他所想的那样有一天能回京当面对皇帝说个明白说个痛快,尽到为臣子的职责。满朝人早已把他忘了或有意忽略着当不存在。
当时唯一能帮纪安邦的人是赵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