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 第六十七章 阎应元论武
热门推荐:
塔外一瞬,塔内万载,出关即无敌
玄幻:我有金手指和一个好爹
白富美系统:我的资产有亿点多
我在修仙界当老鼠屎
仙行者:从西游后世开始
网游:开局满星账号,爆杀全服
四方志保家卫国
暗夜里的较量
重生1914:列强争霸唯我复兴
沈飞看过顾诚《南明史》里对刘宗周的评价“刘宗周不是栋梁之才,他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迂腐、偏狭,毕生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完美,最后终于饿死,刘宗周作为忠臣留名青史的目的达到了,他一生好名,与其说他是以身殉国,不如说是以身殉名”,就是一个极迂腐顽固自以为是没什么能耐的人,成事不足,只要别让他败事就行了。如果刘宗周还不识相,自己有的是办法把他当场无声无息地除掉。
从现场的情形看,崇祯任命阎应元为锦衣卫总旗也是被刘宗周逼得无奈之举,也确实只有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又是百户以下的总旗职务是崇祯不必经过任何其他官员推举同意可以直接任免的,崇祯不会满足于此,肯定还会有后续动作,自己就继续旁观吧。
打发走了刘宗周等人,崇祯一行和阎应元走到一边说话去了。在阎应元的介绍知道阎应元之前指挥列阵对战的那些小孩都是辽东和东江镇遗孤,很多全家被后金屠杀或战死,留下一个人侥幸逃脱后被东江镇的兵力救出来才流落到内地。
沈飞知道随行的锦衣卫和阎应元以后都是崇祯的绝对心腹,领导最嫡系的武装力量作为推行“先军政治”进入战时状态的武力保障,崇祯让安剑清通知自己出宫找阎应元的日子就是想让自己也跟过来看看。自己以后也是要挂职到锦衣卫校事营的,先去露个面见见他们混个脸熟也好。就和完颜萍走了出去,对崇祯说:“刘宗周果然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要不要我去给他吃点苦头?保证做得无声无息,让他人间蒸发也可以”。
崇祯说:“只要他无法坏事就行了,真需要用这种手段对付什么人我会通知你”。
沈飞又说:“那卢承业呢,太猖狂了。我可以给他一颗三尸脑神丹,去壳版的”。
崇祯听到这话猛地一惊,说:“卢承业只是慑于刘周宗清流领袖的威势,不敢不听命于他,为人怎么样还不清楚,这种手段还是慎用”。
这几句答让在场的人相当诧异,沈飞语气中连基本的谦词和对崇祯的敬称都没有,对刘宗周直呼其名,评价和建议更是惊人,似乎对卢承业还要用什么厉害手段,崇祯的回答也没有自称“朕”,好像民间一般老朋友之间的闲谈,不知道沈飞是什么人,和崇祯是什么关系。崇祯见沈飞和完颜萍出来了,只能作介绍是请来的“世外高人”,锦衣卫改组后会挂职,沈飞也对在场的锦衣卫打招呼说以后可能要共事,先认识一下。
接着崇祯问起了阎应元考武举落地的原因,显然来之前做过功课,查到过阎应元经历才知道这件事和他人在通州,阎应元说他箭法过关了,只是策论被刷下了,崇祯追问策论是什么题目,他是怎么答的。阎应元说是关于辽东事务没有良将问对策的,他答的可能有些离题,他主张用武举代替文举。说文举考出来的人过于文弱,童生可以只考四书五经,秀才以上乡试、会试应该考历代兵法、武技、骑射、火器。尤其要测试练兵带兵能力,以实战对练结果确定名次。还可以规定,担任地方主官和朝廷大官的人必须要有三年的从军经历,只学习文事的不能担任朝廷大官和主政地方,只能任参谋和幕僚。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实干能力和军事应变能力都远胜于现在的文官,朝廷也不必担心没有将才可用。
阎应元说地捏紧了拳头,两眼放光,和茅元仪谈财政时一样兴奋。在场的其他锦衣卫却听得目瞪口呆,神情非常吃惊,似乎以为阎应元只是没有被录取,没有受任何处分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沈飞却知道这和崇祯的“先军政治”思路非常吻合,果然崇祯兴奋地让阎应元详细说下去。
阎应元接下去说现在最聪明的人去考了文官进士,其次是举人,再次秀才,前三层聪明人去了这些途径。其次经商,做工匠,都比从军有前途,从军做到最高总兵见到文官也要低声下气,豪杰都不愿意忍受这种耻辱。即便有几个文武双全精通军事的人才,也会被掌实权却不懂军事的文官限制掣肘,发挥不出多大作用。这一点作为穿越者的崇祯和沈飞肯定都是深有同感的。
阎应元接着说文官是科举考试出来的,又是流官,文化上大部分是有真才实学的。武将却是世袭职务,时间久了很多都成了纨绔无能之辈。明初的屯田本来是国家财产,现在卫所兵和农民一样,屯田也被私人侵占,等于千万国家军饷被侵吞没了。主张废除武职世袭和卫所兵制,实行定期兵役制。这样才能让天下豪杰为兵将,退役后又加强地方武备,变死水为活水。不过这个方案要实施,就必须先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
崇祯听得非常高兴,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说这样用武举代替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再到军中历练三年才有为官的资格。这样地方官就是一方大将,可以主持当地军备,统计人口抽取壮丁练兵,朝廷再从中选出优异者调集到京师,就不愁边患和没有名将了。
旁边高文彩提出地方官带兵可能会形成割据的顾虑,阎应元说他想过了,只要是流官,家属在异地,就不用担心出现割据。再说这制度是以县为基础,一县的人力物力即便知县有割据的野心也没有实力,和唐代节度史不一样。
也因为是流官经常变动,知府、巡抚、总督之间没有什么长期深厚的关系,即便督抚想割据下面的州府县也不会听他们的。而且只有其他地方弱,一个地方武力强才可能坐大成割据,只要各地军事实力都强,一个地方反叛割据也绝不是全天下的对手。“与其使天下皆弱,不如使天下皆强”,这句话让崇祯连连叫好,高文彩也觉得阎应元的分析无懈可击。
阎应元又提出想过在京城和地方分别设立武校,请熟读兵书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当教师系统培育将帅,远胜现在将帅大多是自学成才。说最钦佩当年的戚继光,称他是文武双全,阵法器械都精通的奇才,当然是尊称“戚少保”。感叹当年如果有武校制度,戚帅的本领传授年轻学生,再培育出百多个年轻将帅代代相传,现在也不至于窘迫到缺将可用。
这时沈飞突然插嘴说:“我看到过论文,军校戚继光在蓟镇时办过,从军中选拔学生,三年一届,毕业后再派回到军中,只是制度没有传承下来。查查蓟镇史料应该能查到”,崇祯马上会意,对沈飞点了点头。其他几人虽然对沈飞直呼戚继光名字和“论文”、“军校”、“毕业”这些名字有些奇怪,不过大致意思也能明白,估计是崇祯请来的“世外高手”脾气有些古怪,也没说什么。
崇祯称赞阎应元大才,说恨不得马上让他当兵部尚书,至少也是提拔成锦衣卫指挥使。阎应元苦笑说那样他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不如当一个总旗自在。崇祯说任命阎应元为总旗,但是他不能真的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区区总旗。总旗本来领兵五十人,特许他领一百人,这一百人让他自行招募豪杰,把这一百人都训练成阎应元那样的将才,每个人再各带百人,就相当于一支万人的精锐之师了。阎应元明白练出这支精锐,崇祯就有了实力镇住反对意见,提拔自己实施自己的计划了,语气激动恭敬地谢恩。
崇祯又让阎应元明天以总旗身份移驻昌平,以免在这里被本地人干扰,承诺明天就从内帑里拔出五万两白银,再裁减锦衣卫,省出十五万两来,也陆续拨给他。这二十万银怎么花完全由阎应元自己定,别人不干涉。要他在两个月里训练出百人精锐,两个月以后他要用。
沈飞又插嘴说:“二十万两不必省了,从我那里多拿几串珍珠出手很快就能凑齐”。
阎应元想了想,说练兵最好从少年开始,不过如果有急用,也可以招募现成的技艺精熟的百多名壮士练出来,他年轻时曾随父亲闯荡四方,结交过不少豪杰,燕赵草野间有很多壮士,只要让他选择,别说百人,一千人也找到得,再经过严格训练,就能成为所向披靡的铁军。
崇祯又交代高文彩回去以后调拨二十个锦衣卫校卫听众阎应元调遣,明天跟阎应元一起去昌平,这两个月里随时辅助他。高文彩低头领命。
沈飞突然说:“今天说的话是天大的事情,我保证方圆两百丈范围里绝对没有人偷听,两百丈范围外听不到。必须严格保密”。
崇祯重重地点了点头,对一行人说:“沈先生的话都听明白吧?今天所说的言语和事情,严禁泄露一个字,否则严惩不贷”,一行人郑重答应。
想到阎应元说到去民间招募壮士豪杰,沈飞忽然心中一动,转头对阎应元说:“阎总旗,你说草野之中多壮士,我听说就在通州附近,有十二个响马出身的豪杰,极擅长骑射之术,他们为首的人叫商敬石,传闻无误吧?如果能把这十二个豪杰招入锦衣卫,就是极大的助力”。
崇祯也眼前一亮,想起来了这批人。这本来是《明季北略》里记载的一件事,历史上明年已巳之变,后金大军杀入关门时,有六百后金骑兵在通州遭遇了商敬石为首的十二个响马的狙击。十二人在和后金骑兵弓箭对射中箭无虚发,追着后金骑兵打,随手接过对方射过来的箭矢又射了回去,射杀了三百多个后金骑兵,杀得敌军溃逃,十二人毫发无伤。这则记载相当离奇,本来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不过这里是《碧血剑》武侠世界,崇祯也不能确定真假,也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了阎应元。
阎应元重重地点了点头,说:“沈先生说得不错,确实有这批豪杰,商敬石他们十二骑个个都是骑箭功夫绝顶的神箭手,每一个射术都远胜于我。他们也确实有立功报国搏个出身前程的心愿,不过招募他们有一个难点,他们提出只要官府和朝廷将士中有人射术胜过他们,他们才愿意投效,或许是他们心高气傲,或者他们只想显显本事待价而沽,免得投军后让人看轻。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可能,要找出射术胜过他们的人却是千难万难”。
沈飞哈哈一笑,说:“我们夫妻月前在辽东采集药材,经常遭遇建虏骑兵,在几次射杀团灭了几百人以后,他们见了我们都吓得远远跑了。我们也想去见见商敬石他们十二人,比比箭术。如果胜过了正好把他们招募过来日后共事,即便不胜也能结交他们这批豪杰”。
沈飞让阎应元取来弓箭,和完颜萍每人表演了一下连珠十二箭,射下来一群麻雀,引起一阵喝彩。沈飞最后一箭射到一棵树上,众人上去看时,箭头钉着一只苍蝇,这是沈飞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的情节,顺手借用了显示箭术,除了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崇祯,震惊了全场。
从现场的情形看,崇祯任命阎应元为锦衣卫总旗也是被刘宗周逼得无奈之举,也确实只有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又是百户以下的总旗职务是崇祯不必经过任何其他官员推举同意可以直接任免的,崇祯不会满足于此,肯定还会有后续动作,自己就继续旁观吧。
打发走了刘宗周等人,崇祯一行和阎应元走到一边说话去了。在阎应元的介绍知道阎应元之前指挥列阵对战的那些小孩都是辽东和东江镇遗孤,很多全家被后金屠杀或战死,留下一个人侥幸逃脱后被东江镇的兵力救出来才流落到内地。
沈飞知道随行的锦衣卫和阎应元以后都是崇祯的绝对心腹,领导最嫡系的武装力量作为推行“先军政治”进入战时状态的武力保障,崇祯让安剑清通知自己出宫找阎应元的日子就是想让自己也跟过来看看。自己以后也是要挂职到锦衣卫校事营的,先去露个面见见他们混个脸熟也好。就和完颜萍走了出去,对崇祯说:“刘宗周果然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要不要我去给他吃点苦头?保证做得无声无息,让他人间蒸发也可以”。
崇祯说:“只要他无法坏事就行了,真需要用这种手段对付什么人我会通知你”。
沈飞又说:“那卢承业呢,太猖狂了。我可以给他一颗三尸脑神丹,去壳版的”。
崇祯听到这话猛地一惊,说:“卢承业只是慑于刘周宗清流领袖的威势,不敢不听命于他,为人怎么样还不清楚,这种手段还是慎用”。
这几句答让在场的人相当诧异,沈飞语气中连基本的谦词和对崇祯的敬称都没有,对刘宗周直呼其名,评价和建议更是惊人,似乎对卢承业还要用什么厉害手段,崇祯的回答也没有自称“朕”,好像民间一般老朋友之间的闲谈,不知道沈飞是什么人,和崇祯是什么关系。崇祯见沈飞和完颜萍出来了,只能作介绍是请来的“世外高人”,锦衣卫改组后会挂职,沈飞也对在场的锦衣卫打招呼说以后可能要共事,先认识一下。
接着崇祯问起了阎应元考武举落地的原因,显然来之前做过功课,查到过阎应元经历才知道这件事和他人在通州,阎应元说他箭法过关了,只是策论被刷下了,崇祯追问策论是什么题目,他是怎么答的。阎应元说是关于辽东事务没有良将问对策的,他答的可能有些离题,他主张用武举代替文举。说文举考出来的人过于文弱,童生可以只考四书五经,秀才以上乡试、会试应该考历代兵法、武技、骑射、火器。尤其要测试练兵带兵能力,以实战对练结果确定名次。还可以规定,担任地方主官和朝廷大官的人必须要有三年的从军经历,只学习文事的不能担任朝廷大官和主政地方,只能任参谋和幕僚。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实干能力和军事应变能力都远胜于现在的文官,朝廷也不必担心没有将才可用。
阎应元说地捏紧了拳头,两眼放光,和茅元仪谈财政时一样兴奋。在场的其他锦衣卫却听得目瞪口呆,神情非常吃惊,似乎以为阎应元只是没有被录取,没有受任何处分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沈飞却知道这和崇祯的“先军政治”思路非常吻合,果然崇祯兴奋地让阎应元详细说下去。
阎应元接下去说现在最聪明的人去考了文官进士,其次是举人,再次秀才,前三层聪明人去了这些途径。其次经商,做工匠,都比从军有前途,从军做到最高总兵见到文官也要低声下气,豪杰都不愿意忍受这种耻辱。即便有几个文武双全精通军事的人才,也会被掌实权却不懂军事的文官限制掣肘,发挥不出多大作用。这一点作为穿越者的崇祯和沈飞肯定都是深有同感的。
阎应元接着说文官是科举考试出来的,又是流官,文化上大部分是有真才实学的。武将却是世袭职务,时间久了很多都成了纨绔无能之辈。明初的屯田本来是国家财产,现在卫所兵和农民一样,屯田也被私人侵占,等于千万国家军饷被侵吞没了。主张废除武职世袭和卫所兵制,实行定期兵役制。这样才能让天下豪杰为兵将,退役后又加强地方武备,变死水为活水。不过这个方案要实施,就必须先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
崇祯听得非常高兴,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说这样用武举代替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再到军中历练三年才有为官的资格。这样地方官就是一方大将,可以主持当地军备,统计人口抽取壮丁练兵,朝廷再从中选出优异者调集到京师,就不愁边患和没有名将了。
旁边高文彩提出地方官带兵可能会形成割据的顾虑,阎应元说他想过了,只要是流官,家属在异地,就不用担心出现割据。再说这制度是以县为基础,一县的人力物力即便知县有割据的野心也没有实力,和唐代节度史不一样。
也因为是流官经常变动,知府、巡抚、总督之间没有什么长期深厚的关系,即便督抚想割据下面的州府县也不会听他们的。而且只有其他地方弱,一个地方武力强才可能坐大成割据,只要各地军事实力都强,一个地方反叛割据也绝不是全天下的对手。“与其使天下皆弱,不如使天下皆强”,这句话让崇祯连连叫好,高文彩也觉得阎应元的分析无懈可击。
阎应元又提出想过在京城和地方分别设立武校,请熟读兵书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当教师系统培育将帅,远胜现在将帅大多是自学成才。说最钦佩当年的戚继光,称他是文武双全,阵法器械都精通的奇才,当然是尊称“戚少保”。感叹当年如果有武校制度,戚帅的本领传授年轻学生,再培育出百多个年轻将帅代代相传,现在也不至于窘迫到缺将可用。
这时沈飞突然插嘴说:“我看到过论文,军校戚继光在蓟镇时办过,从军中选拔学生,三年一届,毕业后再派回到军中,只是制度没有传承下来。查查蓟镇史料应该能查到”,崇祯马上会意,对沈飞点了点头。其他几人虽然对沈飞直呼戚继光名字和“论文”、“军校”、“毕业”这些名字有些奇怪,不过大致意思也能明白,估计是崇祯请来的“世外高手”脾气有些古怪,也没说什么。
崇祯称赞阎应元大才,说恨不得马上让他当兵部尚书,至少也是提拔成锦衣卫指挥使。阎应元苦笑说那样他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不如当一个总旗自在。崇祯说任命阎应元为总旗,但是他不能真的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区区总旗。总旗本来领兵五十人,特许他领一百人,这一百人让他自行招募豪杰,把这一百人都训练成阎应元那样的将才,每个人再各带百人,就相当于一支万人的精锐之师了。阎应元明白练出这支精锐,崇祯就有了实力镇住反对意见,提拔自己实施自己的计划了,语气激动恭敬地谢恩。
崇祯又让阎应元明天以总旗身份移驻昌平,以免在这里被本地人干扰,承诺明天就从内帑里拔出五万两白银,再裁减锦衣卫,省出十五万两来,也陆续拨给他。这二十万银怎么花完全由阎应元自己定,别人不干涉。要他在两个月里训练出百人精锐,两个月以后他要用。
沈飞又插嘴说:“二十万两不必省了,从我那里多拿几串珍珠出手很快就能凑齐”。
阎应元想了想,说练兵最好从少年开始,不过如果有急用,也可以招募现成的技艺精熟的百多名壮士练出来,他年轻时曾随父亲闯荡四方,结交过不少豪杰,燕赵草野间有很多壮士,只要让他选择,别说百人,一千人也找到得,再经过严格训练,就能成为所向披靡的铁军。
崇祯又交代高文彩回去以后调拨二十个锦衣卫校卫听众阎应元调遣,明天跟阎应元一起去昌平,这两个月里随时辅助他。高文彩低头领命。
沈飞突然说:“今天说的话是天大的事情,我保证方圆两百丈范围里绝对没有人偷听,两百丈范围外听不到。必须严格保密”。
崇祯重重地点了点头,对一行人说:“沈先生的话都听明白吧?今天所说的言语和事情,严禁泄露一个字,否则严惩不贷”,一行人郑重答应。
想到阎应元说到去民间招募壮士豪杰,沈飞忽然心中一动,转头对阎应元说:“阎总旗,你说草野之中多壮士,我听说就在通州附近,有十二个响马出身的豪杰,极擅长骑射之术,他们为首的人叫商敬石,传闻无误吧?如果能把这十二个豪杰招入锦衣卫,就是极大的助力”。
崇祯也眼前一亮,想起来了这批人。这本来是《明季北略》里记载的一件事,历史上明年已巳之变,后金大军杀入关门时,有六百后金骑兵在通州遭遇了商敬石为首的十二个响马的狙击。十二人在和后金骑兵弓箭对射中箭无虚发,追着后金骑兵打,随手接过对方射过来的箭矢又射了回去,射杀了三百多个后金骑兵,杀得敌军溃逃,十二人毫发无伤。这则记载相当离奇,本来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不过这里是《碧血剑》武侠世界,崇祯也不能确定真假,也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了阎应元。
阎应元重重地点了点头,说:“沈先生说得不错,确实有这批豪杰,商敬石他们十二骑个个都是骑箭功夫绝顶的神箭手,每一个射术都远胜于我。他们也确实有立功报国搏个出身前程的心愿,不过招募他们有一个难点,他们提出只要官府和朝廷将士中有人射术胜过他们,他们才愿意投效,或许是他们心高气傲,或者他们只想显显本事待价而沽,免得投军后让人看轻。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可能,要找出射术胜过他们的人却是千难万难”。
沈飞哈哈一笑,说:“我们夫妻月前在辽东采集药材,经常遭遇建虏骑兵,在几次射杀团灭了几百人以后,他们见了我们都吓得远远跑了。我们也想去见见商敬石他们十二人,比比箭术。如果胜过了正好把他们招募过来日后共事,即便不胜也能结交他们这批豪杰”。
沈飞让阎应元取来弓箭,和完颜萍每人表演了一下连珠十二箭,射下来一群麻雀,引起一阵喝彩。沈飞最后一箭射到一棵树上,众人上去看时,箭头钉着一只苍蝇,这是沈飞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的情节,顺手借用了显示箭术,除了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崇祯,震惊了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