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556章 燕辽军之乱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556章 燕辽军之乱
房玄龄却皱着眉头说道:“这段时间罗艺反叛,燕辽军中的高层将领,我都详细的了解过。杨岌是泾州的本地军士出身,武德三年,娶了泾州军的老将之女,而后就在泾州军中步步高升。”
“武德五年,罗艺调任泾州都督,杨岌毫不犹豫的投了过去,没几年就做到了泾州军的副将。前段时间,罗艺反叛,在帅帐中,当着罗艺的面,杨岌斩杀了赵慈皓,后被罗艺任命为燕辽军副帅。”
“这个杨岌在泾州军任职期间,也并不是特别出众,无论文韬还是武略,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吏部的评价杨岌也只是一员庸将,各种表现也平平无奇。”
说到这里,房玄龄有些惊叹道:“或许就因为打仗不行,所以杨岌将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到了钻营上。为人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和同僚的关系搞得很是融洽,一心扑在巴结上官上。没想到在这种时候,他竟然能有一番报效朝庭之心,真是不可思议啊?”
“玄龄这话可有失偏颇啊?”
李世明脸上带着明显的不可抑止的喜悦之色:“人在官场,哪能没些应筹之事,官场上有几个不善拉拢关系的。杨岌出身低微,若是不使劲钻营,如何升官,又如何和同僚上官们打成一片啊!”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诚。”
“只要是在大是大非上不糊涂,个人小节上,朕都可以包容。至于杀赵慈皓的事情,杨岌在信里已经解释很清楚了,当时罗艺的刀斧手埋在帐外,杨岌做为下属,能怎么办?”
“在罗艺的逼迫下,他要不杀赵慈皓,罗艺就要连他一起杀了。而罗艺让杨岌手仞赵慈皓,明显也是想以此来断绝杨岌的后路,裹挟杨岌跟随他一起反叛,这反而证明了杨岌本心是不愿反叛朝廷的。”
长孙无忌也是接口道:“不错,在颉利大军压境,长安城四面楚歌,朝不保夕的处境下,杨岌能深明大义,拨乱反正,效忠皇上,这已经就证明了他的忠诚是可靠的。”
“皇上说的对,只要一个臣子在国难当头的大是大非上能拎得清,始终忠于皇上,忠于朝庭,忠于天下黎民百姓。那他就算有一些瑕疵,有一些罪过,也不是不能宽恕的。”
“皇上连劝隐太子杀皇上的魏征,还有冯立那种在玄武门和我们死战的敌人都饶恕了。被罗艺裹挟对抗朝廷的杨岌,我们又为什么要拒之门外,杨将军忍辱负重,才换来了今天向皇上坦白一切,我们不能伤了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啊!”
房玄龄此时也是听得微微点头,也是,哪怕是一个投机的小人,但此时能站出来力挺皇上,那就是值得赞扬的,现在朝庭军力单薄,迫切的需要增强实力对应对突厥的入侵。
杜如晦咳了两声,颤颤巍巍的说道:“若是杨岌能斩杀罗艺,稳住燕辽军,那我们不但可以将在燕辽军附近钳制的程知节大军调回来。而且,更乐观一些,杨岌带领八万燕辽军进驻渭水北岸西侧,那此战皇上就有了七成胜算,颉利老儿必败无疑。”
“范兴的提议,也就不用提起了”
“范兴?”
长孙无忌一愣,诧异的问道:“范兴又提出什么乱七八糟的建议了?”
范兴算是长孙无忌的人,刚刚议事又没有参加,是以关心的询问起来,房玄龄这才将范兴倾空府库以退敌军的对策一说。
长孙无忌顿时就骂道:“这个范兴,身为人臣,怎么能给皇上提出这种鲜廉寡耻、奴颜卑膝的策略呢,真是改不了他那个臭毛病。”
“算了.”
李世民大度的摆摆手:“范兴也是病急乱投医,即然现在有了杨岌的投靠,那我们就有了更多周旋的空间,范兴的提议就此做罢,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样顺利的拿下燕辽军?”
“就算惕除他临招的青壮,以前的泾州军也有五万善战之士,其中有两万骑兵,就在京畿附近,以前也是守卫长安的,没想到被罗艺这么一叛,反而搞成心腹之患了。”
“不但不能为助力,反而牵制了程知节的几万大军。若是此次能顺利接掌这五万劲旅,颉利大军南掠之事,可无忧矣!”
房玄龄提议道:“为确保万无一失,皇上可派一使者,前去安定城,最好亲自和杨岌见上一面,商量一下,怎么除掉罗艺,稳住燕辽军。”
李世民略一思忖,转头望向长孙无忌,上前两步,执着对方的手,动容的说道:“无忌,当此关头,玄龄离不开,如晦身体又不好,尉迟、知节和君集他们又要领兵,而且这种精细的事情,他们也办不了,朕只能辛苦你跑这一趟了”
“皇上,别这么说。”
长孙无忌也是感动不已:“臣这把骨头,能为挽救大唐江山社稷尽一份力,臣死也甘愿,何况只是当一回信使,皇上放心,臣一定说服杨岌,除掉罗艺,拿下燕辽军。”
“嗯。”李世民安慰的拍了拍长孙无忌的手:“等会朕就给你一道密旨,传给杨岌,让他伺机除掉罗艺,稳住燕辽军。事后,朕封他为燕国公,燕辽军统帅。”
“皇上放心,若是事情顺利,臣就传旨,若是有诈,臣就毁了圣旨,说是受皇后娘娘委托,去看一看中山郡王,只要没有证据,罗艺就算再胆大,谅他也不敢拿我这把老骨头怎么样的?”
提到李承乾,李世民的心情略略沉重了一些,最后叮嘱道:“不过,你只要到安定城就可以了,千万别去军营。杨岌要斩杀罗艺,肯定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万一杨岌失手,后果不堪设想,朕不能没有伱啊!”
“皇上放心,老臣知道怎么做。”长孙无忌郑重的点了点头。
随后李世民手书圣旨一道交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拿着圣旨匆匆离开了。
房玄龄提醒道:“皇上,要提醒一下,燕辽军附近的程知节的三万大军,要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应变。”
“嗯,不错!”
李世民沉重的点了点头:“万一杨岌那边出现变故,知节要立马兵临燕辽军大营,镇慑敌军,控制局面。但又不能事先惊动了罗艺,导致杨岌那里节外生枝。”
于是接下来,大唐中枢的注意力,又都被吸引到燕辽军那边,密切的关注着事态的进展,而燕辽军杨岌的夺权成败,又关系着大唐面对突厥的战事,是强硬拒守,还是倾空府库屈膝求和。
是以朝中忽然就安静了下来,接下来封德彝几次询问面对颉利的对策,李世民也召开了几次中枢会议,都是吵吵嚷嚷的,没个准话。
至于范兴倾空府库的建议,朝中几个核心的重臣也是模棱两口,即没有采纳,也没有否决,只是说还要商议商议,搞得封德彝晕头转相。眼看谓水北岸的战事,天天都在进行,朝中却拿不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对策。
封德彝又发现长孙无忌好几天没有上朝,终于按耐不住,去了长沙郡王府。
不知道他和李恪谈了什么,封德彝离去之后,李恪急招心腹程怀亮见面,而程怀亮进了李恪府,密谈了一柱香的时间,然后又匆匆忙忙的回了家,第二天就去看望领兵泾州的父亲程咬金去了。
此时,燕辽军大营草料仓库里,自从杨岌明确态度后,李言的伙食明显好了起来,每次都是穿着士卒军服的文君去杨岌大帐后面的小厨房里,亲自给李言做好了送来。
一天三顿,顿顿有肉有酒,李言吃完了饭,就和小文君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累了就躺在草垛子上睡觉,小文君给他按按肩膀揉揉腿掏掏耳朵什么的,日子过的悠闲又自在,搞得李言在仓库里待的都不想出去了。
这天,李言刚刚在小文君的伺候下用完早餐,正缓缓走动着消消食儿,想着做些什么好的时候。
忽然,远处的军营中传来激烈的喊杀声,闹哄哄,吵吵攘攘的过了好一会儿。
杨岌身穿铠甲,拿着滴血的宝剑,一脸的杀气,浑身是血的来到仓库,吓了仓库里两个小人儿一跳。
支走了文君,杨岌打开牢门,上前一步单膝跪地:“主上,杨岌刚刚已奉旨,将叛贼罗艺给斩杀在帅帐,特来请郡王前去主持大局。”
李言半躺在草垛子上,眯着眼,翘着二郎腿,眼皮都没抬的看着跪在面前的杨岌。
此时的杨岌穿着唐朝大将普遍穿的那种明光铠,这种铠甲穿在身上,有点像后世的橄榄球运动员,明显将人的身体扩大了一个规模,蹲跪在那里像一坐小山,显得极有威势。
这还是李言第一次见到杨岌这种打扮,他戴着闪亮的头盔,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
盔下有护颈和护耳,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
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
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绯缘的绿色披膊。
此时杨岌的盔甲上到处是暗红色的鲜色,脸上也溅了不少血迹,右手拄着出鞘的唐刀,刀仞狭长而锋利,鲜血顺着刀仞慢慢往下流,杨岌喘着粗气,整个人显得极为燥烈。
(本章完)
房玄龄却皱着眉头说道:“这段时间罗艺反叛,燕辽军中的高层将领,我都详细的了解过。杨岌是泾州的本地军士出身,武德三年,娶了泾州军的老将之女,而后就在泾州军中步步高升。”
“武德五年,罗艺调任泾州都督,杨岌毫不犹豫的投了过去,没几年就做到了泾州军的副将。前段时间,罗艺反叛,在帅帐中,当着罗艺的面,杨岌斩杀了赵慈皓,后被罗艺任命为燕辽军副帅。”
“这个杨岌在泾州军任职期间,也并不是特别出众,无论文韬还是武略,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吏部的评价杨岌也只是一员庸将,各种表现也平平无奇。”
说到这里,房玄龄有些惊叹道:“或许就因为打仗不行,所以杨岌将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到了钻营上。为人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和同僚的关系搞得很是融洽,一心扑在巴结上官上。没想到在这种时候,他竟然能有一番报效朝庭之心,真是不可思议啊?”
“玄龄这话可有失偏颇啊?”
李世明脸上带着明显的不可抑止的喜悦之色:“人在官场,哪能没些应筹之事,官场上有几个不善拉拢关系的。杨岌出身低微,若是不使劲钻营,如何升官,又如何和同僚上官们打成一片啊!”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诚。”
“只要是在大是大非上不糊涂,个人小节上,朕都可以包容。至于杀赵慈皓的事情,杨岌在信里已经解释很清楚了,当时罗艺的刀斧手埋在帐外,杨岌做为下属,能怎么办?”
“在罗艺的逼迫下,他要不杀赵慈皓,罗艺就要连他一起杀了。而罗艺让杨岌手仞赵慈皓,明显也是想以此来断绝杨岌的后路,裹挟杨岌跟随他一起反叛,这反而证明了杨岌本心是不愿反叛朝廷的。”
长孙无忌也是接口道:“不错,在颉利大军压境,长安城四面楚歌,朝不保夕的处境下,杨岌能深明大义,拨乱反正,效忠皇上,这已经就证明了他的忠诚是可靠的。”
“皇上说的对,只要一个臣子在国难当头的大是大非上能拎得清,始终忠于皇上,忠于朝庭,忠于天下黎民百姓。那他就算有一些瑕疵,有一些罪过,也不是不能宽恕的。”
“皇上连劝隐太子杀皇上的魏征,还有冯立那种在玄武门和我们死战的敌人都饶恕了。被罗艺裹挟对抗朝廷的杨岌,我们又为什么要拒之门外,杨将军忍辱负重,才换来了今天向皇上坦白一切,我们不能伤了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啊!”
房玄龄此时也是听得微微点头,也是,哪怕是一个投机的小人,但此时能站出来力挺皇上,那就是值得赞扬的,现在朝庭军力单薄,迫切的需要增强实力对应对突厥的入侵。
杜如晦咳了两声,颤颤巍巍的说道:“若是杨岌能斩杀罗艺,稳住燕辽军,那我们不但可以将在燕辽军附近钳制的程知节大军调回来。而且,更乐观一些,杨岌带领八万燕辽军进驻渭水北岸西侧,那此战皇上就有了七成胜算,颉利老儿必败无疑。”
“范兴的提议,也就不用提起了”
“范兴?”
长孙无忌一愣,诧异的问道:“范兴又提出什么乱七八糟的建议了?”
范兴算是长孙无忌的人,刚刚议事又没有参加,是以关心的询问起来,房玄龄这才将范兴倾空府库以退敌军的对策一说。
长孙无忌顿时就骂道:“这个范兴,身为人臣,怎么能给皇上提出这种鲜廉寡耻、奴颜卑膝的策略呢,真是改不了他那个臭毛病。”
“算了.”
李世民大度的摆摆手:“范兴也是病急乱投医,即然现在有了杨岌的投靠,那我们就有了更多周旋的空间,范兴的提议就此做罢,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样顺利的拿下燕辽军?”
“就算惕除他临招的青壮,以前的泾州军也有五万善战之士,其中有两万骑兵,就在京畿附近,以前也是守卫长安的,没想到被罗艺这么一叛,反而搞成心腹之患了。”
“不但不能为助力,反而牵制了程知节的几万大军。若是此次能顺利接掌这五万劲旅,颉利大军南掠之事,可无忧矣!”
房玄龄提议道:“为确保万无一失,皇上可派一使者,前去安定城,最好亲自和杨岌见上一面,商量一下,怎么除掉罗艺,稳住燕辽军。”
李世民略一思忖,转头望向长孙无忌,上前两步,执着对方的手,动容的说道:“无忌,当此关头,玄龄离不开,如晦身体又不好,尉迟、知节和君集他们又要领兵,而且这种精细的事情,他们也办不了,朕只能辛苦你跑这一趟了”
“皇上,别这么说。”
长孙无忌也是感动不已:“臣这把骨头,能为挽救大唐江山社稷尽一份力,臣死也甘愿,何况只是当一回信使,皇上放心,臣一定说服杨岌,除掉罗艺,拿下燕辽军。”
“嗯。”李世民安慰的拍了拍长孙无忌的手:“等会朕就给你一道密旨,传给杨岌,让他伺机除掉罗艺,稳住燕辽军。事后,朕封他为燕国公,燕辽军统帅。”
“皇上放心,若是事情顺利,臣就传旨,若是有诈,臣就毁了圣旨,说是受皇后娘娘委托,去看一看中山郡王,只要没有证据,罗艺就算再胆大,谅他也不敢拿我这把老骨头怎么样的?”
提到李承乾,李世民的心情略略沉重了一些,最后叮嘱道:“不过,你只要到安定城就可以了,千万别去军营。杨岌要斩杀罗艺,肯定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万一杨岌失手,后果不堪设想,朕不能没有伱啊!”
“皇上放心,老臣知道怎么做。”长孙无忌郑重的点了点头。
随后李世民手书圣旨一道交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拿着圣旨匆匆离开了。
房玄龄提醒道:“皇上,要提醒一下,燕辽军附近的程知节的三万大军,要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应变。”
“嗯,不错!”
李世民沉重的点了点头:“万一杨岌那边出现变故,知节要立马兵临燕辽军大营,镇慑敌军,控制局面。但又不能事先惊动了罗艺,导致杨岌那里节外生枝。”
于是接下来,大唐中枢的注意力,又都被吸引到燕辽军那边,密切的关注着事态的进展,而燕辽军杨岌的夺权成败,又关系着大唐面对突厥的战事,是强硬拒守,还是倾空府库屈膝求和。
是以朝中忽然就安静了下来,接下来封德彝几次询问面对颉利的对策,李世民也召开了几次中枢会议,都是吵吵嚷嚷的,没个准话。
至于范兴倾空府库的建议,朝中几个核心的重臣也是模棱两口,即没有采纳,也没有否决,只是说还要商议商议,搞得封德彝晕头转相。眼看谓水北岸的战事,天天都在进行,朝中却拿不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对策。
封德彝又发现长孙无忌好几天没有上朝,终于按耐不住,去了长沙郡王府。
不知道他和李恪谈了什么,封德彝离去之后,李恪急招心腹程怀亮见面,而程怀亮进了李恪府,密谈了一柱香的时间,然后又匆匆忙忙的回了家,第二天就去看望领兵泾州的父亲程咬金去了。
此时,燕辽军大营草料仓库里,自从杨岌明确态度后,李言的伙食明显好了起来,每次都是穿着士卒军服的文君去杨岌大帐后面的小厨房里,亲自给李言做好了送来。
一天三顿,顿顿有肉有酒,李言吃完了饭,就和小文君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累了就躺在草垛子上睡觉,小文君给他按按肩膀揉揉腿掏掏耳朵什么的,日子过的悠闲又自在,搞得李言在仓库里待的都不想出去了。
这天,李言刚刚在小文君的伺候下用完早餐,正缓缓走动着消消食儿,想着做些什么好的时候。
忽然,远处的军营中传来激烈的喊杀声,闹哄哄,吵吵攘攘的过了好一会儿。
杨岌身穿铠甲,拿着滴血的宝剑,一脸的杀气,浑身是血的来到仓库,吓了仓库里两个小人儿一跳。
支走了文君,杨岌打开牢门,上前一步单膝跪地:“主上,杨岌刚刚已奉旨,将叛贼罗艺给斩杀在帅帐,特来请郡王前去主持大局。”
李言半躺在草垛子上,眯着眼,翘着二郎腿,眼皮都没抬的看着跪在面前的杨岌。
此时的杨岌穿着唐朝大将普遍穿的那种明光铠,这种铠甲穿在身上,有点像后世的橄榄球运动员,明显将人的身体扩大了一个规模,蹲跪在那里像一坐小山,显得极有威势。
这还是李言第一次见到杨岌这种打扮,他戴着闪亮的头盔,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
盔下有护颈和护耳,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
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
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绯缘的绿色披膊。
此时杨岌的盔甲上到处是暗红色的鲜色,脸上也溅了不少血迹,右手拄着出鞘的唐刀,刀仞狭长而锋利,鲜血顺着刀仞慢慢往下流,杨岌喘着粗气,整个人显得极为燥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