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716章 李言的感悟(下)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716章 李言的感悟(下)

    第716章 李言的感悟下

    可李言深知,李世民是支撑李唐帝国的擎天之柱,毁掉容易,可江山社稷,万千生灵,这么大一个摊子怎么办?

    毁掉原来的柱子,就要立一根新的柱子!

    毁掉了原来的,自己又撑不起来,那么头上的大殿就会轰然坍塌,大唐帝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乾坤倒转,生灵涂碳,天下大乱,那时候还谈什么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障碍不在李世民,也不在时间,而在于李言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撑起大唐江山。

    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治理,事情太多了,四周的外患和敌国,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中枢的权贵世家,地方的豪门望族,各阶层的矛盾调和,各民族的和谐容洽,相容共生。

    思想的统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和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基本保障等等。

    这些问题哪一个,都比和李恪李泰那些兄弟们争嫡来得复杂和艰难。

    现在想想,诸子争嫡还是最简单和容易的一关,大清王朝的时候,李言胜得太侥幸了,幸好只待了十天。若是时间一长,疆域庞大的清帝国,非让李言给弄得四分五裂,乱七八糟的。

    治理一个国家,哪有那么简单?

    李言知道,后面雍正时期的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整顿吏治,整理旗务,才是真正的硬骨头,更不用说西北的准葛尔叛乱,康雍乾三朝帝王,打了七十多年才平定下来。

    这些都不是当时的李言能应付的下来的,而此时大唐面临的问题,不会比大清的时候少,因为交通的不便,生产力的落后,还有几百年实力堪比王侯的大世家们的存在,问题只会更多。

    李言现在想想都感到吃惊,李世民是怎么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打造出那么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共生的强盛帝国的。

    各种社会矛盾都是怎么解决的?

    迫在眉捷决定大唐命运的倾国战争和朝庭内部的各种伺机待变的利益集团,这些都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沉重的压在李世民肩膀上,李言虽然不担主要责任。

    但只要有心,就能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窒息感。

    远得不说,就算是眼前的大唐,统合了自身的关陇集团、前隋遗臣、薛举集团、刘武周集团、王世充集团、窦建德集团、萧铣集团等隋末的十八路反王的遗留势力。

    那些草头王们都不在了,可他们下面的人却不能都杀光。

    朝中汇聚的臣子也是来自各个势力,面对这些人心不一,出身不同的群体,如何调合他们之间的矛盾?

    当然,也未必人人都有二心,大多数人还是想过太平日子的,可世上无所谓忠诚,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这些人中的多数都不算十恶不赫,只是在乱世中苦苦挣扎的普通百姓,若是天下安定,生活无忧,子孙幸福,自然会本本份份的度完一生,一辈子都是忠臣。

    可万一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再加上朝庭对地方掌握力度不够,这些人就会揭杆而起,重新搅乱天下。

    更何况这些人里本身就有一些迫于无奈,暂时蛰伏的野心家,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搅风搅雨,对这一部份人的压制和管理,也是消弥隐患,稳定天下的需要,更是朝庭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应对北方的突厥,想想都让人头大。

    在来大唐之前,李言看到过一份资料,在后世人人称道的盛世贞观一朝,期间的反叛和平乱的战争几乎从未间断过:

    贞观元年正月辛丑,燕郡王李艺反于泾州,伏诛。

    贞观元年十二月戊申,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谋反,伏诛。

    贞观六年正月癸西,静州山獠反,右武卫将军李子和败之。

    贞观九年正月,党项羌叛。三月庚辰,洮州羌杀刺史孔长秀,附于吐谷浑。

    贞观十二年二月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齐善行败之;十月乙未,钧州山獠反,桂州都督张宝德败之。十一月己巳,明州山獠反,交州都督李道彦败之。十二月辛巳,壁州山獠反,右武候将军上官怀仁讨之。

    贞观十三年四月甲申,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反,伏诛。

    贞观十四年三月,罗、窦二州獠反,广州总管党仁弘败之。

    贞观十五年正月,卫士崔卿、刁文懿谋反,伏诛。

    贞观十七年正月,代州都督刘兰谋反,伏诛。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李思摩部落叛。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丁巳,松州蛮叛,右武候将军梁建方败之。

    以上这些都是大唐的内部叛乱,还是有资格记载在史册个影响较大的,有些小的都没顾得上,这还没有包括大唐与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高句丽等国家或部落的战争。

    舍身处地的生活在风暴核心,李言经常帮李世民处理奏折朝务,接触到更多的核心机密才知道,李世民的帝位坐得并不踏实和安心,说在火炉上坐着也并不为过,所以李言一点也不羡慕九五之尊的风光。

    无限荣耀的背后,是打断了牙齿往肚里咽的艰难苦涩,龙椅是一把皇金锁,让人失去了自由和快乐,将一辈子的时光都消耗在永远也处理不完的事务之中。

    李世民五十一岁就挂了,不光光是死命嗑药原因,更多的是和打天下时长期征战沙场,遗留下不少暗伤,还有治理天下整天心力憔悴,点灯熬油,耗尽了心血也是分不开的。

    还是做一个二代好,安享荣华富贵的同时,又不用承担一代的那种责任和使命。

    可无论李言愿意与否,只要李言不愿做一个只享受皇权和尊荣,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昏君,但凡有一些责任心,李世民面对的这些问题,早晚都会落到自己头上来的。

    面对像苏定方、梁建方这样的土着军头儿,又有反王的背景,这些人在朝庭上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数量,若是李言,最后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老朱的做法,简单粗暴。

    但李世民就不同了,明显眼界思维比李言的层次要高,处理的方式也让李言打开了格局,深受教诲。

    此时大唐的对突厥一战明显朝庭有更多的考量,担心对突厥战事不利,这些人又会重新做乱,成为大唐不安定的因素。

    将这些人尽数抽调到前线,一来可以将内部隐患抽空,减少内部的危机。

    二来也显得重视,免得这些人在地方个郁郁不得志,觉得被冷落了,时间长了对大唐心里有怨。这下好了,这么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都让你参与立功,你总不能说大唐不重视你了吧?

    三来充斥前方的军事力量,这些人虽然出身不好,但打仗那是没得说。有了这么多骁勇善战,能打敢拼的将领充斥其中,大唐的军力就会得到空前的膨胀,打败突厥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其四,兵凶战危,一场大战下来,不知道多少人要为国捐躯,若是这些人就义了,那他们对大唐的隐患自然而然的就消弥掉了,腾出来的权力空白可以用更多忠心大唐,身家清白的人。

    最后,若是从这样一场国战中冲破重重危机,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幸存者。那也好办,伱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这种功劳足以将自己以前不干净的历史给覆盖掉。

    你的信用等级重亲得到提升,在资历上和那些大唐的开国功臣们也没多大分别了,有了这份功绩,这些将领也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国朝的高官厚禄,不用担心秋后算帐了。

    而不像之前,他们这些人对大唐并无功劳,只是朝庭为了安抚其不作乱而给出一些爵位和职禄,这些人在享受这些待遇的时候,无时不刻的不在忧心自己前途和命运。

    毕竟自己是招安过来的,并不是大唐的功臣,万一朝庭秋后算帐怎么办?

    打完国战之后,也等于从根本上消除了隐患,无论是战死的,还是活下来的,都可以安心了,这场对外战争为这些逆臣出身的将领们重塑金身了。

    是以,此举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解决武将隐患的一剂良方,就算李言也不得不为大唐高层的智慧所折服,真是历害啊!

    相对于老朱的简单粗暴,留下苛待功臣的不良名声,大规模的损失国防力量,最后导致前脚自己离去,后脚自己指定的继续人就没有足够的战将使用,被四叔给篡夺了江山,不是强得多吗?

    比起简单的杀掉,或者弃之不用,李唐虽然也是解决骄兵悍将之害,但用的却是堂堂正正之道,即打击了敌人,保护了国家,又消除了内部隐患,还没有将路封死。

    杀中隐含着一个救字,制约中多了一份慈悲,给了这些将领一条重塑金身,改头换面,堂堂正正入主精英中心的机会。

    就算战死的人,也是功臣,可以入忠烈祠享受香火供奏,受到万民的敬仰,家人子孙还可以顶着这份荣光,正大光明的做大唐的荣属,无论是渎书还是种田,都受到各种优待。

    相比于老朱的功臣杀掉,全家杀掉,统统杀掉的做法,高明了不至一筹啊

    所以说,刘邦和李世民这样的枭雄没有诛戮吗?

    当然不是,即然后世老朱的大明都有这个需求,同样的封建王朝,大汉和大唐就没有这个需求了吗?

    一样的王朝,一样的模式,问题和隐患肯定都是一样的,需要解决的麻烦肯定也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

    只是李世民是贵族出身,长期在权力核心打转,权力智慧深厚,政治手腕高超,他有着更英明更隐晦的方式,潜移默化不动声色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决了这些麻烦又不留下屠戮功臣的臭名声。

    而刘邦出身低微,尽管天资非凡,依然是留下了很多的痕迹,而老朱同样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这些问题。

    可老朱出身实在是太低了,小时候也没念过什么书,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显得蛮力十足,没有李世民的智慧,也没有刘帮的巧妙,落下了刻薄寡恩的名声。

    高下立判,李言自然要学习李世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