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735章 宫禁令牌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735章 宫禁令牌

    第735章 宫禁令牌

    呃,你咋还记得这一茬儿,这么重要的军事情报,这么沉重的气氛,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李言立马慷慨激昂的说道:“儿臣昨天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若是事情顺利的话,有可能将突利拉到我们大唐这一边来,为了促成草原三部的结盟,儿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李世民额上黑线瞬间下流,转过头睁睁的看着李言:“哦,这么有意义的事情,给朕说说?”

    “父皇,儿臣做事一向稳妥,在没有做成之前,不喜欢吹嘘。这里还请父皇容儿臣卖上一个关子,等到事情成了,儿臣再向父皇邀功不迟。”

    李言一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模样,一脸坦荡的看着李世民。

    和李言对视了半响,李世民缓缓的摇了摇头,这小子脸皮是真的厚啊,明明自己去喝酒,喝得五迷三倒的,到今天早上才醒,现在竟然厚颜无耻的把自己放浪形骸说成为国尽忠。

    不管怎么样,这幅厚脸皮的样子,倒是不让人讨厌。

    不过太子的表现一向都令自己满意,识大体,知进退,不管是在朝中还是民间名声都还不错,有时候还给自己一个惊喜,比如锦衣卫的事情,还有这次的情报。

    真真假假的,自己也无法判断,不过总归是有了点成果。自己原本也没指望锦衣卫能做出什么成绩,同意太子设立这个部门,也是为了起培养和锻炼的作用。

    没有效果也无所谓,有了更好。

    而且太子一向听话孝顺,也从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一直都是循规蹈矩的,偶尔放纵一下,也不算什么。

    就是昨天马宣良来报,似乎在会昌寺门口,太子和李恪发生过一些冲突,太子竟然打了李恪一巴掌,后来又发生了刺杀事情,李世民有些担心,不过刺杀事件已经搞清楚了,肯定不会是太子所为。

    即然打了巴掌,就不会再行刺杀,若是要刺杀,就不会在表面起冲突。

    太子是长兄,又是储君,教训一李恪一下,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李世民担心的是手足相残。

    他只担心刺杀这种恶劣事件,只要不是太子所为,其他的,无论是谁,李世民都能接受,也都能查个水落石出,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排除了这一点儿,李世民又十分好奇,李恪到底做了什么事情,逼得一向脾气甚好的太子竟然动了手。李世民昨天在蜀王府里,也看到了李恪脸上的红肿和指印,这明显不是刺客干的。

    那些刺客用的是弯刀和弓箭,肯定没有心情去搧巴掌的,奇怪的是李恪对此也绝口不提,难道他昨天要进宫不是来就此事向自己告状的,那他进宫是为什么?

    还有,马车上被砍得面目全非的尸体,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侍卫吗?以前也没听说李恪出行要用替身啊?

    再说了,在京中,谁不认识他,大摇大摆的骑在马上,刺客真的是睁眼瞎,认错人了,把马车中的人当成蜀王了吗?听说那些胡人在京中待了好几年了,怎么在行刺的当天,认错了人?

    若不是认错,那马车上的人又是谁,难道他们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马车上的人?

    无论是刺杀事件,还是被太子抽了一巴掌的事情,李恪都没有说,很明显是有什么龌龊或者是把柄,被人拿在手中了,心虚所致,所以也不敢告状。

    总之,昨天发生的一连事情,李世民都感到十分的怪异。

    李世民已经让马宣良着手在调查了,但这种内情恐怕一时半会儿的也没那么快。

    当着太子的面,李世民本想问问的,但具体内情没搞清楚之前,李世民也不想糊里糊涂的无的放矢,事关两个皇子之间的关系,冒冒失失的,影响自己这个父亲兼皇帝的权威。

    最后想了想,李世民还是没有开口,想等到搞清内情后,再决定如何处理。

    走到御案前,拿起自己时常在手中把玩的一只玉如意,想了想,转过身递给李言道:“算你这次汇报敌情有功,这支如意朕就赏你了.”

    “多谢父皇,儿臣会再接再励,不负父皇期望的!”

    李言眉开眼笑的接过如意,入手温润软滑,如婴儿股肤般柔嫩,心里感叹,这时代也没有人工合成的,这么一大块羊脂白玉雕成的如意,恐怕价值连城啊!

    由其是这是李世民常常把玩的,不少王公重臣都知道,拿着手上,可谓如朕亲临啊

    李世民见李言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心里也是微微一乐,眼神深邃,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是天子的权柄,也是统御天下之道。赏是恩,罚是威,有赏才能激发臣子的进取之心,有罚才能让臣子心生敬畏,决不能搞功过相抵那一套。

    哪怕是太子,立了功就要赏。

    当然,要是查出来有过,李世民也不吝惩罚,而且有了赏之后,罚的时候才能理直气壮,让对方心服口服。太子负责的锦衣卫能打探到这么重要的军情,执行几千里之外分化瓦解敌人这么艰巨的任务,就算在军中,也是大功一件,不能不赏。天子执掌天下生杀赏罚之大权,若是不赏,何以展示天子恩威?

    适当的赏赐能激励人心,更加努力的去做事,去立功。

    当然了,若是只有赏赐,则体现不出皇帝的高明,李世民的赏赐里面,也隐含着高悬头顶的天威。

    伱小子汇报的这些东西,目前没有旁证,无法证实,只能靠你个人的信用来背书。

    朕只能相信!

    但军国大事,不能儿戏,这些赏赐就是代表着朝庭的认可,做实了情报的真实性,万一哪天查出来你是在信口开河,那么这些赏赐就成了欺瞒君父的铁证,到时候的雷霆之威,也要你来承受。

    但赏什么东西,李世民也着实做了些思量。

    太子不同寻常臣子,以后注定要君临天下的,一些普通臣子的爵位和官职都不合适,即降低了太子的身份,而且这些职务和爵位以后都不能用了。

    太子是朝庭权力核心十分重要的一环,起着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是天下安定的第二个制度保障,皇帝即要培养,又要制约,不及了不行,过了也不行。

    立功当赏,但若是随意增加太子的实力,也容易引起人的贪心,激发人的野心,让太子生出不安定的心态,扰乱自己培养太子,驾驭天下的步骤。

    而太上皇李渊的问题,并不在于限制太子,而在于限制太子后,又无法扼制自己这个次子实力的膨胀,以至于威胁到太子的安全,让太子仇视自己,引起两子间的对抗。

    矛盾剧烈激化,以至于引发极端事件。

    所以李世民必须控制太子和诸皇子实力的增长,用一些不会引发人贪欲的物质来奖励。

    而一般用于物质赏赐的封邑、田宅、金银、绢帛,说实话,对于其他亲王和臣子有意义,对于要拥有天下的人来说,意义不大。

    李世民想来想去,就只能用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御用之物来赏赐,用以激励太子,表达亲近之意,还没有负作用。皇帝用过的东西,别的人自然是没资格享用,就是其他皇子亲王也不好随便给,搞不好就会引起群臣的胡思乱想。

    但太子就无所谓了,还体现了皇帝和父亲的双重心意叠加,十分合适。

    臣子们也不会多想,独一无二的身份,也没有可比性,更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这些幽深入微的考量都是处在李世民所在的位置上,才能感受到的东西,李世民是在潜移默化的用这些举动来言传身教,教自己的太子如何去做一个上位者,如何去做一个君临天下,统御万方的帝王。

    能领会多少就看太子的悟性和用心了?

    但李世民也知道,现在就要求十几岁的太子有这样的眼光和阅历不太现实。

    看着面前笑得一脸童真,捧着玉如意爱不释手的儿子,李世民心里闪过一丝舐犊之情,心里一软,同时暗暗摇了摇头,也不知道这小子能领会多少,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这个父亲的良苦用心,早点成长起来。

    “昨天李恪受了伤,你做为太子,又是兄长,要过去看看,关心一下。今日的朝会,你就不要参加了,出了宫就去吧!你是太子,天下人都在看着,要为天下做出表率。”

    “是,父皇,儿臣等出了承庆殿,就去绮云宫。”

    听到李世民提起李恪的受伤,李言连忙收敛起自己脸上的笑容,略带歉意的说道:“母后昨天就想去看三弟了,就是因为儿臣之故,这才耽误了,待会儿臣就和母后一块去三弟府上。”

    “嗯!”

    李世民想了想,又走到旁边的架子上,找到一个盒子。

    从里面拿出一面巴掌大小的令牌,一面雕着金色的五爪金龙,另一面刻了一道门的形状,递给李言:“这是出入宫禁的令牌,除了可以进入太极宫之外。”

    “还可以在城门关闭后,容许十人以内的数量进出,而且可以宵禁后在长安城中畅通无阻。”

    “朕赐给你,若是下次锦衣卫再有十万火急的军情,可以让人拿着这个令牌,直入禁中,向朕禀报。不过你要慎用,这面令牌每次使用,都会严格的登记在册,并且在第二天报到朕这里来,朕的意思你明白吗?”

    李言一愣,这可是好东西啊?

    宫门和城门晚上一旦关闭,就是自己这个太子也不能随意进出,少数的几次半夜进宫,还是长孙皇后病了,李世民下达圣旨,派马宣良接引自己进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