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743章 皇权和军权的隐秘较量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743章 皇权和军权的隐秘较量

    第743章 皇权和军权的隐秘较量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往侯府去制止,要知道一个帝王都等不到第二天,入睡后又爬起来紧急出宫去处理的事情,能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匆忙之下,还不忘叫上了在宫外的房玄龄。

    那么着急就是为了不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李世民连查都不去查,直接当众宣布,那一百万就是抚恤飞虎军遗属的,就连房玄龄也马上为这件事做了背书。

    除了被李恪拿到的银票本就是皇上给的之外,房玄龄也知道此事根本就不能查。

    房玄龄考虑的是侯君集不但是奏王府军方势力的核心,玄武门九功臣之一,刚刚平定了襄阳丁节乱匪,功勋卓着,而且现在还是朝中的右卫大将军,掌京畿之地一半的禁卫军兵权。

    私下又编练着飞虎军,女儿和太子的亲事也定了下来。

    此时暴出他贪污百万公帑,这让朝庭如何向天下人交待,侯君集代表了一大批军方势力,未置可否。但马上要展开的定襄会战,侯君集不是带兵冲在前线,就要坐守京城,稳住后方。

    现在根本就没有时间让李世民再去从容的调整布署了,若动侯君集,要多大的代价啊!

    可突厥却不会因为大唐内部调整而停下脚步,现在两方都知道,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马上就要展开,胜则执掌这天下沉浮,败则成为阶下囚亡国奴。

    现在就是一场巨大暴风雨的前夜,大家都在厉兵秣马,为接下来始无前例的惊世一击积蓄实力,谁都停不下来。

    做为宰辅核心的左仆射,房玄龄知道,李世民为了对付突厥,对内部的文武百官和世家豪族们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就是为了统一所有的意见,一致对外。

    先搞定突厥,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然后再从容治理内部。

    这是国策,绝不能因为一些贪腐的事情影响到大局,所以侯君集贪读的事儿根本就不能查。

    李世民也不想查,这一点房玄龄知道,李世民知道,侯君集更知道。

    不然侯君集怎么敢用这种事情设下陷阱,诱惑李恪上钩,他是瞧准了李恪年轻幼稚,性格冲动又贪功心切,又没有那份眼力和阅励,看不到这件事情背后皇权和军权的隐密较量和博弈。

    更看不到大唐目前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大势,这才一头扎进了这无底深渊,这个亏是吃定了.

    其实侯君集这么做也担了很大的风险,他是在透支自己和皇上的交情,更是利用了李世民对朝堂的布局和接下来的定襄会战来逼皇上放弃李恪,支持太子。

    李世民做为一个乱世中杀出来的帝王,眼界能力手腕都是上上之选,看清了这背后的玄妙,所以只能当机立断,选择牺牲李恪,革去李恪亲王爵位,将其一脚踢出了争储的逐鹿场。

    对贪污的事情视而不见,安抚了侯君集,并且在定襄会战之前快速的让太子和海棠成了亲,给了侯君集一个定心丸。稳住了侯君集就是稳住了整个军方派系,为未来战胜突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魏征,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是训斥一番了事。李世民知道侯君集的目标是李恪,而魏征只是适逢其会,是不是重惩魏征,侯大将军根本就不在乎。

    后面的事情也证明了,李恪一出局,大家都安心了。

    可事情都过去了,好死不死的,程蕴良又冒了出来。说到这里,李世民还要暗暗感谢侯君集,若不是侯君集当机立断,程蕴良一入宫,就会掀起一场官场的地震,到时候自己就真的难办了?

    说不定再掀风波,大家把突厥的事情放到一边,先开始内斗了,这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何况,侯君集并没有将事情闹大,只是解决了程蕴良,没有把李恪怎么样,这就是顾全大局。

    而程蕴良和李恪却不知道,目前还远没有到收拾这些将领们的时候,外面有突厥在北方虎视耽耽,内部有世家大族待机而动,大唐还站在悬崖边儿上,没有真正的安定下来。

    这些将领们,由其是像侯君集这样忠于自己的将领们,对自己和大唐还很重要。

    就是要收拾他们,怎么着也要等到定襄会战过后,大唐彻底稳定下来后,周边没有威胁到大唐的军事力量后。那时候不用他们,自己也会动手开始削减诸将兵权。

    将归于朝,兵散于野的。

    可惜,程蕴良只看小节,不顾大局,不到三十岁的实权正四品高官,襄阳刺史,已经是朝庭的一方重臣了,还不知足,为了自己的政绩,抓住一些缴获,就和一个手握军权的将领斗了起来。

    侥幸逃脱后不来找自己,反而在深夜找到了蜀王,结果被蜀王利用,死得不明不白。李世民对程蕴良的下场没有半点同情,自己给他的已经够多了,不是哪个大臣都有机会进忠烈祠,永享供奉,福荫子孙的。正因为里面有侯君集的事情,自己才这么大方,给他一些补偿。

    可程蕴良不甘心躺在忠烈祠里,想利用蜀王,打倒侯君集,重新回到权力场上,继续风光。

    飞虎军里一百万贯只够买一个四品的中郎将,而侯君集的正三品十六卫大将军,还有从一品的国公爵位,又值多少钱,岂是区区一百万贯能买到的。

    程蕴良还是太年轻了,少年得志,骤居高位,有些得意忘形。对于权力场上的事情根本就不清楚,官场上有明面的一套东西,也有暗底下的一套东西,私下的那一套往往更重要。

    三品以上实权官职,哪里是立功就可以升上来的,那些位置都是权力稳定的需要。

    忠诚和能力是第一位的,正直和清廉都是次要的。

    而偏偏侯君集的忠诚和能力都是顶尖的,是李世民权力圈子核心的一员,更是目前李世民稳定江山社稷,巩固权力的重要一根支撑。

    他哪儿是东宫的柱子,是自己太极宫的柱子,自己岂能任由程蕴良和李恪毁了他。

    况且,李恪并不是基于国家安定的考量,而是出于攻击太子的权力斗争需要,眼界窄了不说,选择的目标,使用的方式也十分的愚蠢,所以失败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段时间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底下竟然酝酿着这么汹涌的暗流,而这些情况自己都没掌握,这让李世民十分的懊恼,觉得自己做了皇帝后,过于注重讲究正大光明了,以致于对形势的把控,隐隐有些失控。

    这是李世民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想到这里,更是坚定了要把百骑司运行下去的想法,不但不能废除,还要充斥力量,加大投入,增加自己的耳目,扩展更多的信息渠道,加强对形势的掌握。

    可马宣良明显不是干这种事情的料,朝中有什么人能当此任吗?

    李世民思索了半响,一转头,忽然看到地上跪了一个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刚太过走神,竟然忘了还有臣子在御前对奏。

    眉头一皱,正要发话让权万纪滚蛋的。

    忽然心头一动,自己真是骑驴找骑啊,眼前的人不就是自己需要的人才吗?

    权万纪之前最高只做到六品的鸿胪丞,现在更是从七品,在朝中不显山不露水的。

    而且此人三十多岁,正是一个官员最年富力强的时候。

    权家是官宦世家,不算大豪门,却也不是普通庶民。从小渎书,有头脑有文采又有见识,在李恪身边也是充将谋士的作用,以前跟着封德彝,也知道权力场上的规则。

    做事情不会冒冒失失的,也不会像马宣良一样畏畏缩缩的。

    程蕴良不到三十,就做了朝庭正四品的一州刺史,而权万纪三十多了,背靠蜀王,封德彝这样的人物,之前才做到从六品,说明此人和他们的牵扯也不深,背后也没有更大的能量来支持。

    人称‘赛诸葛’当然是扯蛋的,但也说明了,此人还是有一些头脑的,刚刚自己也是亲眼看到的,权万纪还是有一些急智的,至少察言观色的水平比马宣良要强,脑瓜子转的也快。

    之前的散布谣言和飞虎军的事情,说明此人虽然有些想法,但也没那么历害,至少不会让自己把控不住。

    这样的人来给自己掌握百骑司,在自己的掌控下,做些具体的操作,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且此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吃得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的,仅次于胡成了。刚刚的奏对也表明对方并不是魏征那样的诤臣,油滑的很,那自己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此人天生就是当狗的料。

    想到这里,李世民越看权万纪越顺眼儿,不自觉的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权万纪,朕打算给你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差使,你过来,朕和你好好说说”

    权万纪蓦然间眼神睁的溜圆,看到李世民露出的猥琐笑容,只觉得浑身一冷,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