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李言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到后世都让无数人为之侧目的丰碑,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开口。

    他知道,李言只是在做铺垫,真正的重点还是后面,所以没有打断,只是颔首表示让李言继续说下去。

    李言会意,继续分析道:“而秦朝未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力拔山兮气盖世,于万军中之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楚霸项羽,又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蔑视群雄如视草芥,巨鹿一战五万对四十万,一战而定天下,诸侯跪迎,莫敢仰视。”

    “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建立的西楚,却连五年都没管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又起,最后三分天下,终被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所吞,可甚至等不到天下安定,就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氏所窃。”

    “南北大乱数百年,至前隋文帝杨坚一统寰宇,九州归一,可依然免不了始皇覆辙,二世而亡,被我李氏取而代之,接掌神器。”

    李世民这时眉头紧蹙,情绪已经有些渐渐不安,逐步失去耐心,整个人显得颇为烦燥。

    做为皇帝,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江山永固,世代流传,以往的那种江山流转,他最不想看到的。看到史书上一代代江山,一朝朝轮换,即让他触目惊心,又后怕不已。

    以前少年时,每当看到史书上描绘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逐鹿场景都让他热血沸腾,憧憬不已,恨不得跃马扬鞭,凭手中七尺长槊,搅动宇内乾坤,打出一片火红的江山。

    可现在当了帝王之后,再看到史书上那一行行的字,一慕慕的场景,都让李世民极度的厌烦和暴燥。

    恨不能将史书撕成碎片,以往那一个个让人崇敬的乱世枭雄,现在再看来,是那么的刺眼,都是些野心勃勃的乱臣贼子,都该抽筋扒皮、挫骨扬灰。

    但李世民是明君,亦是智者,知道杀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楚霸王,亦或是魏武帝隋文帝,都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哪个人手上不是粘满了鲜血,若是杀人能解决问题,他们也不会吝于举于手中的屠刀。

    李世民也是这样的乱世走过来的,他深知,问题的核心不在野而在朝,不在臣而在君,不在于那些趁势而起祸乱天下的反王,而在于朝庭和统治者能否治理好天下。

    让这个世道海清河晏,让无数的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

    所以李世民当了帝王后,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一刻也不敢懈怠,战战兢,一个囫囵觉都没有睡过,整天扑在朝政上。

    对外,在大唐遇到灭顶之灾时,以皇帝之尊亲自去便桥,拦住突厥肆掠中原的铁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儿子去反贼的营中为质,并封疆割地许官赐爵,软化罗艺的造反决心,为朝庭争取时间。

    对内,包容那些老臣的倚老卖老,在朝堂上搅风搅雨,撺掇着自己儿子们相互残杀,容忍萧禹和魏征这样的倔强脾气,整天骑在自己头上指指点点,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步步的退让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千金买马骨,以身做则,让才能之士都能效仿自己,群臣群策群力把江山治理好,而不是去挑动矛盾,扯旗造反。

    但就这样,燕郡王罗艺、庐江王李媛、义安王李孝常、长乐王李幼良等接连造反做乱,甚至这些人里还有本应成为皇族羽翼的李氏宗亲们,他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可以说李世民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怎么样让江山永固,永远在李家的手中,而不是未来被其他的世家大族或者地方反王们所取代。

    李言提出的疑问,李世民早就想过无数遍了,由其是那些完成了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他们守不住,项羽和曹操就算了,李世民自认自己能力在他们之上。

    提到赢政和杨坚,李世民就有点踌躇了,这两人建立的王朝,和在他们当政时期王朝的强盛程度,都不是现在的大唐所能比拟的,李世民自觉这两人都不是昏君,不然也不会取得那样的成就。

    可连他们都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自己行吗?

    前两者至少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把天下搞定,可后两者呢,不但完成了大一统,还治理的颇为强盛,可前脚撒手人寰,后脚天下就乱了,是继承人没选择好,还是江山本身就不牢固呢?

    胡亥还好说,时间太远了,历史上记载的就不是个好东西,更是勾结大臣擅自篡位的。

    可杨广之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下,历历在目。

    杨广那人自己也见过多次,绝对不是个昏聩无能之辈啊?统一南北,举科举,开大运河,征高句丽,一庄庄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现在的大唐都因此而受益,至于高句丽,说实话,在李世民心中,自己早就想征了。

    贪安一虞的弹丸之地,却屡屡与天朝上国相抗衡,若非杨广因征高句丽而亡国,现在朝中谈高句丽而色变,无论谁提起来,都会受到满朝文武的齐声讨伐,使得李世民也不敢提。

    不然,他早就尽起大军,将之扫灭了。

    在李世民看来,高句丽灭之不难,杨广就是太贪心了,又想征伐,又想利用征伐之事发动对世家贵族的战争,两面做战,腹背受敌,这才致使诺大的帝国轰然坍塌。

    若不动内部,仅仅只把征伐高句丽当成一次纯粹的军事对外战争,大军一到,绝对将高句丽碾为齑粉。

    大隋之亡,李世民看得很清,绝不是因为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倒有一些像秦朝时期,民力透支太过,内部矛盾太多,再加上外患,内外一齐爆发,杨广无力收拾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

    虽然自己在名义上也是帝二代,但在李世民的心里,自己才是大唐真正的开国之君,实际上的帝一代,李渊不过是刘邦的刘太公而已,只是自己孝顺,才让他装了几年逼。

    自己早就该做皇帝了..

    而当了皇帝之后,李世民考虑的事情就只有两个了,第一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永远的享受下去;第二个就是万一前一个达不到,自己也要遴选一个优秀的后世之君,万勿重蹈历史上那些短命王朝的覆辙。

    所以他才对自己的太子那么看重,了诺大的心血去培养和浇灌。

    他知道自己和赢政、杨坚一样都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只要自己还活着,大唐就肯定不会出任何问题,可架不住再伟大的人物,都抵抗不了天道法则,生死病死的循环。

    李世民也不得不面对,是人都会死的。

    自己的太子会不会变成秦二世,隋二世,让祖宗抛头胪撒热血,抓住了千载难缝的历史机遇,披荆斩棘、荜路蓝缕开创的江山二世而亡。

    他该怎么样,才能让江山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子孙后代手中呢?

    李言描绘的朝代更迭,新旧交替的问题,再次将这个问题放到了李世民的面前,让李世民本来愉悦的心情,又想起了这终级难题,以至于李世民的心态也开始烦闷起来。

    但李言最开始说的话,又给了他一种深陷迷雾中遇到瞬息而过的曙光的感觉,李世民隐隐感觉到,太子发现的问题,极有可能可以解决一直苦苦困扰着自己的难题。

    可那丝光亮就如同远在天边,一直晃来晃去,却又若隐若现的,始终让李世民抓不住。李世民在脑中不断的思索着,却不敢打扰李言,怕因为自己的干涉,使得他对自己的启发半道而止。

    此时看到王德准备好了晚餐,过来向自己请示,李世民不耐烦的摆了摆手,神情十分凝重。

    吓得王德连忙止步,拦住了后面跟随的人,他知道皇帝发脾气时候的可怕,但有一种更可怕的情形,就是用眼神威慑,连脾气也不发的时候,就更恐怖了。

    这时候的皇上就像是受伤的老虎,若是稍有触怒,十有八九是要丢命的!

    王德不敢惊动李世民,连忙止住其他下人,慢慢退了下去,远远的站在旁边守侯着,阻止着任何人的靠近。

    “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你有什么办法,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李世民沉声催促道。

    “是,父皇!”

    李言连忙说道:“历史上从古到今,有史可查的,就只有两个大一统,而且统治时间达几百年以上的朝代,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周朝,一个是汉高祖建立的汉朝,一个八百年,一个四百年。”

    “周朝时间过于久远,史料不全,我们暂且不讨论,儿臣研究最多的是汉朝,汉朝就像夹杂在这些乱世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显得格外的壮观和瑰丽。”

    “父皇可知为什么只有汉朝可以延续四百年之久,而其他朝代不行?”

    终于谈到重点了,李世民精神一震,就算没有永恒,没有八百年,四百年也不错,总比二世而亡要好,先解决四百年的问题,再争取八百年,最后再奢求永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