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842章 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心思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842章 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心思

    第842章 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心思

    听到长孙无忌的‘妙策’后,侯君集一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做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沙场骁将,这样靠着‘做弊’获得名声,又将黑锅甩给别人?

    侯君集着实是有些不好意思,被臊得有些面红耳赤。

    哼哧了半响,才试探的说道:“万淑也是个爱惜名声的人,本来我来到营州,抢了他的军功就很不好意思了,现在再让他替我背黑锅,有点太欺负人了吧?”

    “呵呵,君集还是个厚道人。”

    看到侯君集一脸难为情的样子,长孙无忌缓缓摇了摇头:“别以为薛万淑会记恨你。我料想,他不但不会怪你,反而还会感谢你?”

    “哦,这话怎么说?”

    长孙无忌抬头看向远处的山峦河流,陷入了沉默当中,似在回忆往事。

    良久才回过神,叹了口气道:“薛世雄死后,薛家兄弟选择了隐太子。玄武门之事后,是皇上宽宏大量,怜其才具,这才宽恕了他们,让他们守卫一方。”

    “当然,皇上也非常忌惮他们兄弟领兵打仗的能力。”

    “从此,薛氏兄弟低调做人,生怕引起皇上的注意。始终不能被皇上所接纳,这也是他们心中的隐忧。”

    “此次诈败即给了他一个为皇上效忠的机会,同时又可以消除自己的名声,算是自污其身了。没有了那层光环,被朝堂所不耻的薛氏兄弟,也不会再被皇上忌惮了。”

    侯君集听到这些隐密之事,心里豁然一惊,钦佩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若说要论到行军打仗,一百个长孙无忌捆在一起,都不放在侯君集的眼里,可论到这些权力场上的隐密博弈,一百个侯君集也抵不上一个长孙无忌。

    对方不但眼光独到,而且深受皇上信任,是个只能交好不宜得罪的人。

    原本长孙无忌就是太子的亲娘舅,妥妥的自己人,以前有太子在,拉拢长孙无忌的事情不用侯君集操心。

    但在太子失踪后,侯君集就挑起了大梁,成了东宫一系在朝堂上的旗帜。

    这对于一个纠纠武夫来说,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可看着自己刚刚嫁入东宫就开始守寡的女儿,侯君集又责无旁贷,勉为其难的撑了起来。

    好在太子虽然不在,临失踪前和阿史那云的亲事,把定襄会战后大批草原力量拉拢了过来,有执思失力和阿史那思摩的支持,三大塞外的都督府的强势力拱,侯君集倒也干的有声有色。

    所谓在其位而谋其政,担了这个责任,就得操这份儿心。

    看到长孙无忌和东宫的关系慢慢疏远,反而和魏王走的很近,侯君集心里很有危机感。

    这次的辽东战事,两人机缘巧合又凑到了一块儿。

    在长孙无忌出现在营州的那一刻,侯君集就果断的放弃了主导战事的机会,转而全面迎合长孙无忌,一心要和长孙无忌搞好关系,将其重新拉入东宫。

    此时见长孙无忌出言指点,明白对方感受到了自己的善意,有心拉近关系。

    更是趁机请教到:“长孙大人,即然皇上忌惮薛氏兄弟,为什么还要把薛万淑放到营州来,要知道这里可是幽州地界,是薛世雄的根基之地,这不就是纵虎归山吗?”

    “皇上这是在钓鱼”

    长孙无忌嘴角微微翘起,浮上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轻描淡写的吐出一句话。

    侯君集瞬间感觉到心跳加快,后脊背更是一阵发凉,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吐沫。

    不待侯君集脑海里胡思乱想,长孙无忌又说道:“不过,这几年里,薛氏兄弟表现都不错,也并没有什么不诡的举动,皇上基本上已经打消对他们的怀疑,准备起用他们了。”

    “这时候,卖个好儿给他们,这薛氏兄弟就被拢络到咱们东宫了。”

    见长孙无忌再次表态,侯君集心里一喜,连忙说道:“长孙大人高明,君集佩服,此次辽东战事皇上交给了大人,君集必以大人马首是瞻,一切听从大人的调遣。”

    长孙无忌含笑捋须,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次辽东拿下三韩之地,不亚于开疆拓土之功,而自己是个文臣,必须要有武将来执行自己的方略。

    此时向侯君集透露这么多隐密之事,一是示好,二是镇慑,恩威并重之下,就是为了让侯君集这个主掌军权的主官能完全配合自己,建此不世功勋。更远的来说,也是结个善缘,万一皇上要是立了太孙呢?

    侯君集是太子妃的父亲,太孙的外公,还是当朝右卫大将军,更是如今东宫系的旗手。

    其实这个位置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长孙无忌,在太子失踪后,李世民是希望长孙无忌能挑起这个担子的。可长孙无忌是个老狐狸,为人精明,诚府很深。

    知道做旗手就等于亲自下场博弈,再也没有了退路。

    以后万一其他皇子继了位,自己无法善终不说,整个长孙家族也会受到牵连。

    于是像裁怠官员一样,把侯君集给推了出来。自己退居幕后,模糊立场,反而和魏王、晋王的关系处的不错。

    这次机缘巧合之下,皇上将侯君集派到了辽东,等这次顺利拿下三韩之地,侯君集的影响力就更大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代表着皇上更加倾向太孙了呢?

    一想到这里,长孙无忌马上就觉得之前只注意和魏王交往,有些忽视了太孙。

    于是继续释放善意:“君集放心,三韩之地皇上极为重视,若不是脱不开身,皇上几乎要亲自前来了。”

    “这么大的功劳,不但我们俩会受益,若是运作的好,完全能福泽一大批将领。”

    长孙无忌隐晦的暗示了一下,侯君集一愣,随后缓缓的点了点头,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

    长孙无忌是让自己借着战事,用功勋大肆拉拢军中将领,把自己人安插到重要位置上。等到再回到朝堂之时,自己的背后就多了一个军方辽东系的力量。

    一个定襄战役,程咬金一跃成为云中军方派系的头面人物,在朝中的影响力急据扩大。

    而这次辽东战役,就是自己的机会。

    两人都知道,经过突厥人的暴力清场,原有的本土贵族体系被一扫而空,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朝庭接手后,必然加大对这里的投入,无论军政都是一套全新的班底,侯君集和长孙无忌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布局,这里就能成为东宫派系的后园。

    想明白这一切后,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交换了一下眼神,都是露出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

    长安城!

    李世民正在承庆殿内和房玄龄商量辽东的局势,看着面前的大唐寰宇图,李世民眼神紧盯着东北一角:“玄龄,这都一个多月了,辅机应该到达营州了吧?”

    “皇上,按照路程,在十天前,长孙大人就应该到了。”房玄龄算了算时间,笑着说道。

    李世民叹了口气,显得有些心神不宁:“辽东离长安实在是太远了,四千里的距离,往来一趟都需要近一个月。就算是最快的军驿,也得七八天,要是遇上雨雪天气,至少得十天以上。”

    “而战场上瞬息万变,十天时间,不知道又得发生多少事?”

    “唉若是朕的太子在,有他监国,朕完全可以亲自前往,主持这场战事。”

    房玄龄劝道:“皇上不必忧心,不是派了长孙大人前去了,还赐了他便宜行事,总览军政的权力,长孙大人必然不会辜负朝庭的重托。”

    李世民却是不放心的摇了摇头:“辅机是个文臣,不通军事,这是第一次独当一面。而这次辽东的局面又十分复杂,牵扯到突厥、高句丽和我大唐三方的角逐,我真担心辅机撑不住啊?”

    房玄龄心里有些吐漕,当时唐俭消息传来,君臣二人都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本着干大事不谋于众的处事哲学,为免消息泄露以致节外生枝。李世民将事态控制到最小的范围,想焖声发大财,悄无声息的将这泼天的富贵给偷偷的吞下来。

    通过分析,房玄龄觉得颉利这是年事已高,已经没有了曾经的雄心壮志,想和大唐搞好关系,为后颉利时代施罗叠继位,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安然执掌突厥汗国。

    这才向大唐释放出了如此大的善意,愿意将三韩之地拱手相让,来换取大唐对施罗叠的承认和支持。

    有了这样的判断,君臣二人做出了提前攻略高句丽的决定。

    本来李世民想亲自前去的,被房玄龄阻止了。

    现在大唐内部的改革正在关键期,西北的薛延陀部又蠢蠢欲动,再加上唐俭传回的国内世家豪门的暗流涌动,内外勾结,李世民做为皇帝,根本不能轻易离开长安。

    又考虑到这样的乱局,侯君集一介武夫,是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于是决定派出重臣前去主持大局。

    房玄龄也是非常羡慕这份开疆拓土之功的,可身为左仆射,他身上的担子比李世民还要重,内政改革的事情千头万绪,房玄龄现在每天都只能睡三个时辰。

    有时候事务多的处理不及,都在弘文殿里休息,哪能须臾或缺?

    而派别人去李世民又不放心,思来想去,就只有让长孙无忌跑这一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