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844章 身份泄露(下)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844章 身份泄露下
见李世民竟然如此方寸大乱,房玄龄更是震惊无比,试探的问道:“皇上,长孙大人说了什么事情,让您如此震怒?”
看到房玄龄担忧的神情,李世民这才缓了过来。
慢慢的靠在榻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阴沉着脸摇了摇头,闭上眼睛沉思起来,似乎在平复刚刚激荡的情绪。
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睁开眼,略一踌躇,便将手中拿着的最后一张信纸递给了房玄龄。
房玄龄迫不及待的接过信纸,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只不过,房玄龄刚刚看到开头就豁然起身,双眼圆睁,露出了惊骇若名的神情,诧异的向李世民问道:“什么?右贤王竟然是李建成的长子,这怎么可能?”
李世民脸色难看的摆了摆手:“信中的内容你也看到了,这是颉利亲自向无忌说的,应该不会有误”
“据颉利所说,此人是在玄武门之事后不久,跑到草原投靠了他,并且出示了信物。此后颉利就一直给他提供保护,在定襄之战后,颉利手下纷纷叛投我大唐。”
“这才给了此人出头的机会。”
“这人也没有让他失望,智勇双全,不但在收复草原东部,重建新突厥汗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次攻伐高句丽也是他一手谋划。”
“此人欲夺三韩之地,以为立国之基,背依突厥,谋取我大唐社稷,其心殊不可测”
房玄龄这才发现手中的信纸后面还有内容,于是接着看了下去。果然,后面记载的内容和皇上说的一样。
远在辽东城的李言做梦也没想到,颉利竟然将他给卖了。
李言也是有些大意了,没有察觉到时移事异,在突厥征伐高句丽一路高歌猛进,施罗叠慢慢积累功勋,能撑起突厥可汗之位的时候,颉利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之前颉利一直担心施罗叠立不起来,才会一心拉拢李言,甚至不惜把唯一的女儿嫁给李言,以构建未来突厥汗国的权力格局。
但随着施罗叠慢慢开始成长起来,这次和大唐的关系又重新建立,而且因为瓜分三韩之地的事情,两国关系十分融洽。
没有了来自大唐的威胁,现在的突厥汗国,就能在北部草原安稳的待下去了。
颉利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资质并不高,就算经过高句丽战争的历练,也只是寻常之辈,做一个守成之君还勉强可以。要想统一草原,进而虎视中原,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李言却是李建成的长子,其野心之大,让颉利心里不安。
最初相识的时候,对于李言欲图中原之举,颉利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认为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的痴心妄想,再加上其特殊的身份,对颉利来说很有利用利值。
颉利这才将其笼络到自己身边。
但这五年下来,李言经过战场的历练,早已成长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枭雄了。
李言所展露出的才华,建立的功勋,已经能撑起自己的野望了。
与之相比的是自己的儿子施罗叠却差强人意,臣强君弱的格局让颉利很是不安。
虽然颉利经过多次试探,已经确认李言对草原之主并没有兴趣,可李言对中原的执念却是从没一刻放下。
颉利也曾在心中告诉自己,若是年轻十岁,一定帮助李言打下大唐,然后将天下分成两半,中原归李言,草原交给施罗叠,两家守望相助,世代和睦相处。
只是,现在的颉利已是风烛残年,身体每况愈下,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而去。
等到自己不在的时候,李言拉着施罗叠,裹挟着新突厥汗国征伐葜必和薛延陀,然后与整个大唐为敌,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颉利不知道李言会不会成功,但他知道,现在的大唐空前的强盛,李世民又是英主,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还不到四十岁,想要打败这么一个正值壮年的英主所统率的强国,岂是那么容易的?
两国之间必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旷古大战。
自己儿子施罗叠的才能支撑不起这么庞大的战争,被卷入其中后,必然会被惨烈的战争撕成碎片,无论李言到时候是胜是败,现在的突厥汗国都将不复存在。
自己儿子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李言在突厥五年,并不欠自己父子什么,反而是自己父子欠他的。
没有巨大的恩情,仅靠一个女儿,是捆不住李言的手脚的。何况,在颉利眼中,恩情也是靠不住的。
李言对颉利父子都有救命之恩,自己不一样忌惮其实力吗?
之前颉利对李言的安排,一直是犹疑不定的,甚至在出兵前将女儿许给李言,也是倾向于把李言纳入阿史那一族之中,让他好好辅佐平庸的施罗叠。
但这次南下,给了颉利一个更好的选择。
施罗叠通过历练,已经慢慢建立了威望,接手可汗之位已经没有问题了。
而将三韩之地拿下来,送给大唐,两国以前的恩恩怨怨就一笔购销了。大唐对西部草原薛延陀部的吸收不是很顺利,从以前的纳为本部,转为羁縻牵制。这也就意味着,大唐对偏安草原东部的新突厥汗国,不会有太大的欲望了。
只要施罗叠接掌汗位后,向大唐称臣,就可以安安生生的在草原生活。
有了和平的环境,长年累月下来,施罗叠繁衍子嗣,阿史那家族最重要的核心一枝,就有能诞生出强者的机会。
这种新的格局安排,明显更加稳妥,也更令颉利心动。
若是这样的形情下,李言的存在,就变得很是多余了,而且会对施罗叠的掌权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颉利是久执权柄枭雄,政治经验无比丰富。
又经过大起大落,做事更是杀伐果决,绝不会被自己的私人情绪所影响,一切决择都会服从于利益。
一旦做出了打算,就决定除掉李言,消除后患。
李言在草原五年,影响力无比深厚,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手下更是遍布各处。草原人崇尚英雄,更是有不少人愿意为李言赴死,这让颉利很是忌惮。
若是李言死得不明不白,或者是死在自己的面前。
无疑会对草原人心造成巨大的冲击,若是有野心家或者是右贤王部的首领大将们,借此掀起乱局,刚刚稳定下来的新突厥汗国,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这是颉利不愿意看到的。
若是李言能死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不但能消除隐患,还能对所有人有所交待。
而且还可以此凝聚人心,一致对外。
所以,在会见长孙无忌最后关头,颉利支走所有人,单独会见长孙无忌,向大唐透露了李言的真实身份。
他相信,李建成长子的身份是个死穴,只要被李世民得知,李世民就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干掉李言,而且还会感谢自己的配合,这等于又送了一个大人情。
一切不好的后果也就推出去了。
对李言那边,颉利十分小心,找了意欲谋夺葜必部的借口来搪塞李言。
一番说辞下来,又用返回草原后让李言带兵西征的理由,连一向谨慎的李言都被瞒过了。
在对长孙无忌讲述李言的来历时,颉利当然不会说李言在半道上劫囚救了他的事儿,这种有损突厥大可汗颜面的事情,颉利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也对施罗叠下了禁口令。
对外都说是施罗叠英明睿智,救了自己。
反而为了让长孙无忌相信李言的真实身份,颉利擅自做主,将李言出现的日期提前到了玄武门之变后没多久,这样关键的时间段儿,更容易刺激到李世民那敏感的神经。
最后,颉利又将李言搪塞他,欲在三韩之地建国的鬼话,也拿出来加深对李世民的压力。
果然,引起了长孙无忌的高度重视。
经过八百里加急之后,这些消息出现在承庆殿李世民的眼前后,让李世民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房玄龄却是有些疑惑的问道:“皇上,据臣所知,隐太子一共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李承宗、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除了长子李承宗早逝。”
“其余五子都殁于玄武门之中,哪有什么孩子遗留在外?”
“颉利口口声声说这个右贤王是隐太子的长子,可却没有任何证明其身份的信物?”
“我看,就是他兔死狗烹,想为自己的儿子铲除障碍,却又不便亲自动手,所以才编出这样的鬼话。岂图利用我们大唐的力量来杀死右贤王,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李世民却是摇了摇头:“即便有信物也证明不了什么,只是,颉利没必要骗我们,这对他没什么好处。右贤王也是我们的眼中钉,只要他透露出一丝要放弃右贤王的想法。”
“我们自然会动手,解决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何况颉利说的很是详细,合情合理,若说当初玄武门之事后,有隐太子的余孽逃到他那里,颉利为了以后攻打大唐,将其收养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颉利说的明白,这个叫李言的年轻人,不是隐太子的嫡子,而是隐太子在外面风流后留下的遗孤,一直待在晋阳,大唐立国后,也没有来过长安。”
“这么多年过去,颉利不可能不做一些核实,所以朕看,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本章完)
见李世民竟然如此方寸大乱,房玄龄更是震惊无比,试探的问道:“皇上,长孙大人说了什么事情,让您如此震怒?”
看到房玄龄担忧的神情,李世民这才缓了过来。
慢慢的靠在榻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阴沉着脸摇了摇头,闭上眼睛沉思起来,似乎在平复刚刚激荡的情绪。
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睁开眼,略一踌躇,便将手中拿着的最后一张信纸递给了房玄龄。
房玄龄迫不及待的接过信纸,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只不过,房玄龄刚刚看到开头就豁然起身,双眼圆睁,露出了惊骇若名的神情,诧异的向李世民问道:“什么?右贤王竟然是李建成的长子,这怎么可能?”
李世民脸色难看的摆了摆手:“信中的内容你也看到了,这是颉利亲自向无忌说的,应该不会有误”
“据颉利所说,此人是在玄武门之事后不久,跑到草原投靠了他,并且出示了信物。此后颉利就一直给他提供保护,在定襄之战后,颉利手下纷纷叛投我大唐。”
“这才给了此人出头的机会。”
“这人也没有让他失望,智勇双全,不但在收复草原东部,重建新突厥汗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次攻伐高句丽也是他一手谋划。”
“此人欲夺三韩之地,以为立国之基,背依突厥,谋取我大唐社稷,其心殊不可测”
房玄龄这才发现手中的信纸后面还有内容,于是接着看了下去。果然,后面记载的内容和皇上说的一样。
远在辽东城的李言做梦也没想到,颉利竟然将他给卖了。
李言也是有些大意了,没有察觉到时移事异,在突厥征伐高句丽一路高歌猛进,施罗叠慢慢积累功勋,能撑起突厥可汗之位的时候,颉利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之前颉利一直担心施罗叠立不起来,才会一心拉拢李言,甚至不惜把唯一的女儿嫁给李言,以构建未来突厥汗国的权力格局。
但随着施罗叠慢慢开始成长起来,这次和大唐的关系又重新建立,而且因为瓜分三韩之地的事情,两国关系十分融洽。
没有了来自大唐的威胁,现在的突厥汗国,就能在北部草原安稳的待下去了。
颉利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资质并不高,就算经过高句丽战争的历练,也只是寻常之辈,做一个守成之君还勉强可以。要想统一草原,进而虎视中原,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李言却是李建成的长子,其野心之大,让颉利心里不安。
最初相识的时候,对于李言欲图中原之举,颉利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认为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的痴心妄想,再加上其特殊的身份,对颉利来说很有利用利值。
颉利这才将其笼络到自己身边。
但这五年下来,李言经过战场的历练,早已成长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枭雄了。
李言所展露出的才华,建立的功勋,已经能撑起自己的野望了。
与之相比的是自己的儿子施罗叠却差强人意,臣强君弱的格局让颉利很是不安。
虽然颉利经过多次试探,已经确认李言对草原之主并没有兴趣,可李言对中原的执念却是从没一刻放下。
颉利也曾在心中告诉自己,若是年轻十岁,一定帮助李言打下大唐,然后将天下分成两半,中原归李言,草原交给施罗叠,两家守望相助,世代和睦相处。
只是,现在的颉利已是风烛残年,身体每况愈下,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而去。
等到自己不在的时候,李言拉着施罗叠,裹挟着新突厥汗国征伐葜必和薛延陀,然后与整个大唐为敌,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颉利不知道李言会不会成功,但他知道,现在的大唐空前的强盛,李世民又是英主,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还不到四十岁,想要打败这么一个正值壮年的英主所统率的强国,岂是那么容易的?
两国之间必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旷古大战。
自己儿子施罗叠的才能支撑不起这么庞大的战争,被卷入其中后,必然会被惨烈的战争撕成碎片,无论李言到时候是胜是败,现在的突厥汗国都将不复存在。
自己儿子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李言在突厥五年,并不欠自己父子什么,反而是自己父子欠他的。
没有巨大的恩情,仅靠一个女儿,是捆不住李言的手脚的。何况,在颉利眼中,恩情也是靠不住的。
李言对颉利父子都有救命之恩,自己不一样忌惮其实力吗?
之前颉利对李言的安排,一直是犹疑不定的,甚至在出兵前将女儿许给李言,也是倾向于把李言纳入阿史那一族之中,让他好好辅佐平庸的施罗叠。
但这次南下,给了颉利一个更好的选择。
施罗叠通过历练,已经慢慢建立了威望,接手可汗之位已经没有问题了。
而将三韩之地拿下来,送给大唐,两国以前的恩恩怨怨就一笔购销了。大唐对西部草原薛延陀部的吸收不是很顺利,从以前的纳为本部,转为羁縻牵制。这也就意味着,大唐对偏安草原东部的新突厥汗国,不会有太大的欲望了。
只要施罗叠接掌汗位后,向大唐称臣,就可以安安生生的在草原生活。
有了和平的环境,长年累月下来,施罗叠繁衍子嗣,阿史那家族最重要的核心一枝,就有能诞生出强者的机会。
这种新的格局安排,明显更加稳妥,也更令颉利心动。
若是这样的形情下,李言的存在,就变得很是多余了,而且会对施罗叠的掌权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颉利是久执权柄枭雄,政治经验无比丰富。
又经过大起大落,做事更是杀伐果决,绝不会被自己的私人情绪所影响,一切决择都会服从于利益。
一旦做出了打算,就决定除掉李言,消除后患。
李言在草原五年,影响力无比深厚,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手下更是遍布各处。草原人崇尚英雄,更是有不少人愿意为李言赴死,这让颉利很是忌惮。
若是李言死得不明不白,或者是死在自己的面前。
无疑会对草原人心造成巨大的冲击,若是有野心家或者是右贤王部的首领大将们,借此掀起乱局,刚刚稳定下来的新突厥汗国,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这是颉利不愿意看到的。
若是李言能死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不但能消除隐患,还能对所有人有所交待。
而且还可以此凝聚人心,一致对外。
所以,在会见长孙无忌最后关头,颉利支走所有人,单独会见长孙无忌,向大唐透露了李言的真实身份。
他相信,李建成长子的身份是个死穴,只要被李世民得知,李世民就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干掉李言,而且还会感谢自己的配合,这等于又送了一个大人情。
一切不好的后果也就推出去了。
对李言那边,颉利十分小心,找了意欲谋夺葜必部的借口来搪塞李言。
一番说辞下来,又用返回草原后让李言带兵西征的理由,连一向谨慎的李言都被瞒过了。
在对长孙无忌讲述李言的来历时,颉利当然不会说李言在半道上劫囚救了他的事儿,这种有损突厥大可汗颜面的事情,颉利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也对施罗叠下了禁口令。
对外都说是施罗叠英明睿智,救了自己。
反而为了让长孙无忌相信李言的真实身份,颉利擅自做主,将李言出现的日期提前到了玄武门之变后没多久,这样关键的时间段儿,更容易刺激到李世民那敏感的神经。
最后,颉利又将李言搪塞他,欲在三韩之地建国的鬼话,也拿出来加深对李世民的压力。
果然,引起了长孙无忌的高度重视。
经过八百里加急之后,这些消息出现在承庆殿李世民的眼前后,让李世民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房玄龄却是有些疑惑的问道:“皇上,据臣所知,隐太子一共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李承宗、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除了长子李承宗早逝。”
“其余五子都殁于玄武门之中,哪有什么孩子遗留在外?”
“颉利口口声声说这个右贤王是隐太子的长子,可却没有任何证明其身份的信物?”
“我看,就是他兔死狗烹,想为自己的儿子铲除障碍,却又不便亲自动手,所以才编出这样的鬼话。岂图利用我们大唐的力量来杀死右贤王,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李世民却是摇了摇头:“即便有信物也证明不了什么,只是,颉利没必要骗我们,这对他没什么好处。右贤王也是我们的眼中钉,只要他透露出一丝要放弃右贤王的想法。”
“我们自然会动手,解决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何况颉利说的很是详细,合情合理,若说当初玄武门之事后,有隐太子的余孽逃到他那里,颉利为了以后攻打大唐,将其收养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颉利说的明白,这个叫李言的年轻人,不是隐太子的嫡子,而是隐太子在外面风流后留下的遗孤,一直待在晋阳,大唐立国后,也没有来过长安。”
“这么多年过去,颉利不可能不做一些核实,所以朕看,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