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925章 用心良苦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925章 用心良苦

    第925章 用心良苦

    “不错!”

    见房玄龄反应了过来,李靖断然道:“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谁不知道,夷男自以为右贤王中了自己的计,孰不知右贤王将计就计,此次南下也根本不是为了打大唐。”

    “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你想把突厥大军吸引在九原和丰州的防线上,然后让两部草原大军袭其后路。”

    “我若是右贤王,必定不会轻易和大唐开战,而是先收拾薛延陀和阿史那云部这两个草原内患。等到他们两部撤底剿灭了,然后再从容和大唐较力。”

    “那时候后顾无忧,这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不需要急着攻城,只要拖到冬天,大河封冻,关中平原一马平川,天险变通途,突厥大军自可踏冰而过。”

    “何况,等吞掉那两部,突厥兵力可实际超过百万,何必要只盯着关内。突厥可以从辽东、河北、河东、关内、还有河西之地全面进攻,。”

    “大唐北方几千里防线,面对处处燃起的烽火,顾此之彼,必然会处处失措。只要有一地有失,突厥大军撕破防线,长驱直入。请问这时,房相你还有多少胜算?”

    ‘嘶’

    房玄龄身子一抖,脸色大变,情不自禁的站起身就准备往外走。

    “房相,你去哪里?”

    “我要马上传信灵州,让李道宗提醒夷男防范突厥的偷袭。”房玄龄头也不回的说道。

    “没用的,已经来不及了!”

    房玄龄豁然回头,表情十分紧张,李靖微微摇了摇头,从容说道:“兵贵神速,这么多天了,若是右贤王还没把事情做完,那老夫还真是小看他了。”

    “卫公,伱怎么不早说?”

    房玄龄也是心智过人之辈,刚刚一时情急,在李靖的提醒下,神情低落,重新回到凉亭中坐下。

    李靖说道:“这是阳谋,就算提前知道又怎么样,这不是三五万人,而是动辙几十万人的大战,即便提前告诉你,朝庭会透露给夷男吗?”

    “灵州会打开大门,放夷男入关,借着坚城抵御突厥大军吗?”

    “还是说灵州的那十万人会开过黄河去支缓。薛延陀有三十万,依着右贤王打仗向来以多欺少的用兵习惯,突厥来偷袭,最低也得动用超过五十万的兵力。”

    “就算灵州的所有军队加上薛延陀部的人马,也不是对手。”

    “若是夷男知道,只会拨营西撤,继续躲避,那大唐就要独自面对突厥大军;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相互残杀,多少也能消耗一些草原上的力量和元气,总比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大唐要好。”

    “阴山离灵州只有六百里,骑兵一日可达,若是老夫没料错的话,现在薛延陀部已经败了,根据时间上来算,等到明日长安就会收到李道宗的军报了?”

    李靖的观察确实很仔细,但有一点儿他没有想到的,并不李言用兵不行。试想一个头脑精明,政治手腕高,人生阅历丰富的人,排兵布阵也差不到哪里去?

    何况在草原上,李言有充足的时间和试错成本去培养军事才能。

    之所以在打仗上看起来有些粗糙,一个是草原上大量中层将领没有受过教育,思维简单。让他们提刀砍人没关系,这是生存的本能,基本上有手就行。

    若是执行什么分进合击,运距离偷袭,诱敌深入等这些复杂的战略企图,则是十分困难。

    再加上李言也有意让其相互消耗,这样可以大规模的减少可用战斗力,后世蒙元和大清,对于草原游牧民族,也会通过人为减丁的方式来消弱其威胁。

    这种情况和中原的人地矛盾是一样的,每当人口远远超过土地供应的时候,就会通过战乱的方式,为整个社会减轻负担。草原其实也是一样,人口过多,必然发动各种对内或对外战争。

    李言不忍亲手举起屠刀,只好通过扩大蛋糕的方式,并且在兼并异已的同时,采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减丁策略。

    一番良苦用心,是大唐这些君臣打死都想不到的,李靖尽自聪明,也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

    此时听到李靖对于前方战事的推测,房玄龄之前的精气神像是被抽走了一般,浑身瘫软下来,脸色难看的说道:“若是这样,那就只剩我大唐和漠南部了。”

    “敌强我弱,大唐根本就没有资格决定是战是和,虽然右贤王提出了议和的条件,可那时候大唐还有一战之力,突厥也不确定是否能解决掉薛延陀。”

    李靖神情烁烁的说道:“若是等到薛延陀这个强敌被除掉了,形势又会豁然一变,再想议和,就得我们大唐求着突厥了。就算突厥肯接受,那条件恐怕会随着前方战事的变化而变化。”

    “朝庭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开战,而是要马上同意突厥的条件。”“只要议和之后,用协议捆住右贤王的手脚,至少可以将漠南部保留下来。若再迟疑,等到漠南部再被突厥收拾,那时候想要议合,大唐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

    “可是,这首词!”

    房玄龄为难的说道:“难道你看不出来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大唐的憎恶与仇恨,此子早晚会举突厥之兵,来灭亡我大唐的.”

    “哈哈哈!”

    李靖仰头捋须大笑道:“房相啊,房相,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都说听其言观其行,区区一首言志的词而已,只是动动笔,就让大唐君臣日夜不宁,慌恐万分,这右贤王,真乃国士也.”

    “莫不是卫公现在还认为那右贤王对我大唐没有恶意?”

    “不错,老夫还是那个看法,这右贤王是友非敌,对我大唐是一番拳拳之心啊?”

    房玄龄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此话何意,还请卫公尽解其详?”

    “自古以来,用兵最利者都是不宣而战,抢得先机。”

    李靖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笑着说道:“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事先告诉敌人,我要屠杀你的百姓,焚烧你的宫阙,要怎么怎么蹂躏你,还将大战之后的惨烈之状描写出来。”

    “这不是明摆着激起大唐君臣万众一心,百姓同仇敌忾,变相增加自己的攻打难度嘛?”

    李靖提起桌上的纸笺:“你不觉得,这像是一个面对国家满目疮痍,忧国忧国的文士所写吗?你只看到诗中描绘亡国的惨烈,却没看到那种痛心疾首的惋惜和伤感。”

    “我认为,这恰恰是右贤王以一个炎黄血脉在告警,在告诉沉浸在盛世繁华中享乐的君臣们,国虽定,忘战必务,突厥正在北疆冉冉兴起,若是不加警醒。”

    “等到大军南下的那一天,这纸上的惨景就会活生生的上演。”

    ‘呃’

    房玄龄经李靖这么一提醒,再次观看这首诗词的时候,顿时就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忧虑。

    “即然这样,那这右贤王为什么还要率大军南下,虎视眈眈,一幅要吃掉大唐的样子。”

    “你错了,想吞掉大唐的是突厥人,而不是右贤王?”

    李靖则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突厥通过连番大战,顺风顺水,右贤王威望急剧提升的同时,突厥人也被凝聚成一股绳了,万众一心,其势如雪崩般不可阻挡,右贤王只能顺势而为。”

    “他处在那样的位置上,就是整个突厥意志的体现,不管他怎么想。”

    “他都要代表整个游牧民族的利益,他能做的,仅仅只是开出一些议和条件。用来安抚内部的部族首领和领兵大将们,顺便再给大唐做出一些提醒。”

    “只要大唐能接受,他就可以凭此说服大军撤退,等回到草原,下次不遇到大灾大难,这些人就很难聚集起来。若再挑拨些内部矛盾,突厥就会陷入内乱之中。”

    “你看他的这些条件,可以说都不值一提,只有一个百万两黄金比较苛刻,可又规定了不允许用其他物资代替,而黄金只存在于世家大族府中,这是冲着谁去的,不是很明显吗?”

    房玄龄经过李靖从另外一个角度刨析之后,神情复杂的说道:“为什么你就能看到右贤王的善意,而我却只能看到他对我大唐的憎恶?”

    “那是因为你只听其言,而我观其行!”

    “他的行为就是八十万大军压得大唐社稷危如累卵,君臣百姓颤颤巍巍,人人惊若寒蝉?”

    “不,他的行为是从来不曾攻克过我大唐一个城池,杀过我大唐一个百姓,只是出言恫吓,写一些能让人从酒池肉林和声色犬马中清醒过来的文章而已。”

    “你别告诉我葜必部和薛延陀部,也是大唐的臣子?”

    房玄龄闻言一窒,思索良久,默默的点了点头。

    确实,严格意义上来算,无论是大唐君臣还是黎明百姓,都没把薛必部和薛延陀部算做大唐的势力范围。

    岂今为止,右贤王主掌下的突厥,确实没有攻打过大唐的任何一座城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