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967章 晋王李治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967章 晋王李治
五天后,李世民接见了最后一位嫡子晋王李治。
李治今年十八岁,身材高瘦,面容俊奕,眉清目秀,看起来如同一个女子般俊美。尤其是李治好道家,家中还建了一个道观,供养了一位道法高深的老者。
整日与其谈论上古修为高深之士,心向往之,久涉出世之学,李治常好一身青袍,颇有些出尘的气质。
李治排行第九,因李世民第二子李宽,曾经在李渊的主持下,过继其叔父哀王李智云以继其嗣位。可惜,这位次子身体不好,早早逝去,实际上李治以长幼论,排第八位,是名符其实的八王爷。
李治平时远离朝堂,摆出一幅与世无争,求仙问道的姿态。实则是采取了极为高明的不争而争的争储策略,任由年长的兄长们拼命的倾轧,相互泼粪。
而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并悄悄积累实力。
若皇帝和朝臣们对那些争得头破血流的年长皇子们失望,自然会注意到他。万一图谋不成,也避免暴露自己夺嫡的企图和野心,免得被后世之君所忌惮。
不得不说,李治排行太过靠后,只能采取这样的弱者图存之策,却极为高明。
李世民其实早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隐介藏形,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嫡子。
对于李治无为而争的态度,李世民也极为赏识,一方面把年长的李恪李泰推出来,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淘洗;另一方面,又准备了一个没有与任何人结怨的后备人选,在暗中做着准备。
要说李世民一早就看好李治,也不见得。
不过是多做一手准备,李承乾的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给了他以虚悬太子名位的机会,表面上假装积极寻找遗失的太子,私底下可以不着痕迹的培养新太子。
太子是储君,是储备皇帝。
一个储君的诞生,常常伴随着数个后备人选的黯然落幕,虽然残酷,却十分符合实际。毕竟,一个泱泱大国的未来,不能寄托在某一个人顺利成才的基础上。
至于最后到底传位给谁,李世民在此之前也没个定数。
所有人都觉得皇位的传承,肯定是早早就就定了下来。实则天命归谁,也要看时运和命格,皇帝传位时的年龄和状态,当时天下的格局和朝堂的形势。
还有王朝接下来的发展和需要,甚至皇帝临死前的一次态度的改变,都有可能将之前所做的一切,全盘否定。是以,就连皇帝自己,也无法早早确定。
就如大清时的雍正皇帝,为人性格强硬,眼里不揉沙子,颇为极端。说的好听点儿,叫坚刚不可夺其志;说得差点儿,就是为人刻薄寡恩,不能容人。
左传有言,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朝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往往并不完全以先皇帝的意志为主,而是以天下发展的阶段和下一步的客观需要为主,只要不是昏庸之君,就会以社稷为重。
康熙晚年倦怠,为了维持十全老人的圣名,放纵朝庭和地方史治败坏,国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豪强欺压乡里,整个国家已经到了不改变,就会衰亡的程度。
此时正需要一位性格坚韧,不畏强权的皇帝,来好好整束一下混乱朝纲和溃败的吏制,解决一下历经百年的积弊。
这不但是康熙个人对于江山千秋万世的传承需要,也是以爱新觉罗氏为核心的统治高层的共同需要,所以性格强硬的胤禛应时应势而出,他的执政是肩负王朝在关键节点上的兴衰荣辱之重任。
是要趟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
要知道原本胤禛在朝中的支持者就少,若不是获得了统治核心的全力支持,就算康熙传位给他,他也做不稳,皇位绝不仅仅只是凭着上任帝王一纸传位诏书就能安坐的。
历史上皇帝亲自选出继承人,而没有获得整个统治阶层的认可,被矫诏赐死,被流放自缢,莫名其妙的掉到河里被淹死,被宫女差点勒死,被宫外的疯子闯进宫里差点砍死。
甚至被迫躲在后宫三十年不得上朝,被养生的红丸给毒死,各种各样的死法,千奇百怪。若是不知道的,几乎不敢相信,这些离奇的死法竟然都发生在九五之尊的身上。
可见皇帝的遗旨,若是不能代表整个统治阶层意志的时候,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所以,李世民也不得不考虑世家大族的态度。
对于这次的意外事件,李世民心知肚明,尤其是发生在分封制之后,自己授意房玄龄提出财产分割谏言之后,无论表面上那些人做的多么的天衣无缝,李世民心里都清楚。
这不过是自己的利用价值已尽,世家大族不想和自己多做缠斗,从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若是李世民有李言纵观历史的视角,他就知道,后世的大清王朝,有一个和他长的很像的四哥,和他的命运非常相似。都是在需要的时候被选中承担重任。用完后,又都被无情的丢弃掉。
李世民没有去查幕后凶手,也没有去责怪练丹的李重山,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惊动任何人,更没有把自己的出事弄成一件案子,就当做是自己贪图丹药,以致身体崩溃的结果。
正因为知道这是整个世族的选择,所以李世民没有做多余的动作,和康熙对待死鹰事件一样。
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走后,大唐的江山交给谁,继任者要能获得朝堂的支持,还要不引起世族的强烈反对,同时还能肩负起和世族斗争的重任。
经过这段时间朝堂对于储君的争夺,李世民已经发现,世族们虽然容不下自己,可对于哪位皇子继承储位却有极大的分歧,这代表着世族内部并没有太过属意或者排斥的皇子。
无论谁上位,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世族高层才没有决定下来,而是任由下面的人慢慢博弈。
也是,那群真正的幕后大佬们,只看重主要矛盾,至于谁继承皇位,不触及所有世族的共同利益,他们并不在乎。
李世民察觉到那个群体的真实态度后,就开始从容考察诸位皇子,做出最后的决择。
其实大多数的皇子,像李佑、李愔、李恽、李贞之流,并不在考察之列。李世民一一接见,不过是和自己的儿子们做最后的告别,因为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了。
顺便用众多皇子,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而第一天的李恪被否决掉之后,李泰的冲动之言,让李世民看到了这个儿子心狠手辣,为登皇位不择手段的一面,李世民忽然间就十分厌恶这个平时喜爱的儿子。
把重心倾斜到了最后的嫡子李治身上,若是李治不堪托付,李世民真的不知道要把皇位交给谁了?
李治来到龙榻边上,看着往日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如今身形消瘦,满面倦容,眼眶微微发黑,白色的须发配上满是皱纹的脸膛,显得格外的凄凉和憔悴。
“父皇,您的身体好些了吗?”
李世民抬起头,看着这个神情惊慌,略显得有些紧张的儿子,挤出一丝笑容:“雉奴,最近忙些什么呢?”
“禀父皇,儿臣平时跟着赵先生学习先贤的治世理念,闲瑕时品悦道家典集,观摩临蓦各个名家字贴,偶尔渎书累的时候,就去郊外踏踏青,过的倒也甚是充实。”李治老实的述说着自己的近况。
看李治一幅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不参与朝政的姿态,李世民淡淡的一笑,眯着眼睛问道:“雉奴,父皇时日不多,朝中储君之位空缺,你觉得谁可堪大任?”
“父皇,儿臣平日对朝庭的事情所知不多。”
李治一脸谨慎的说道:“三哥,四哥,还有五哥六哥等,那些兄长们都不错,要么早早的就帮助父皇操持政务,要么独挡一面,镇守一方,想来都能不负父皇所托吧?”
听着李治左右逢圆的说法,李世民没有在意,他的时间不多了,精力也是不济,没功夫和这个幼小的儿子在那里绕圈子。
于是转移话题,直接问道:“雉奴,你觉得我大唐真正的大患在哪里?”
“啊,儿臣不知啊?”
李治脱口而出,见李世民面色不豫,心里一紧。不知为什么,李治心里非常慌乱,他知道李世民时日无多了,现在正在做最后的考量,下一步就是确定江山归属。
若是再继续藏拙,不能表现出过人的一面,一旦离开,储君之位就可能和自己永远擦肩而过。
现在全天下都知道,父皇时日无多,这就意味着,被立储之后,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直接登基称帝。
这可是九五之尊的皇位啊?
天底下最尊贵的位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枭雄霸主为了这个位置,拼尽全生,付出一切。
现在,这个位置就摆在自己面前,仿佛触手可及。
(本章完)
五天后,李世民接见了最后一位嫡子晋王李治。
李治今年十八岁,身材高瘦,面容俊奕,眉清目秀,看起来如同一个女子般俊美。尤其是李治好道家,家中还建了一个道观,供养了一位道法高深的老者。
整日与其谈论上古修为高深之士,心向往之,久涉出世之学,李治常好一身青袍,颇有些出尘的气质。
李治排行第九,因李世民第二子李宽,曾经在李渊的主持下,过继其叔父哀王李智云以继其嗣位。可惜,这位次子身体不好,早早逝去,实际上李治以长幼论,排第八位,是名符其实的八王爷。
李治平时远离朝堂,摆出一幅与世无争,求仙问道的姿态。实则是采取了极为高明的不争而争的争储策略,任由年长的兄长们拼命的倾轧,相互泼粪。
而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并悄悄积累实力。
若皇帝和朝臣们对那些争得头破血流的年长皇子们失望,自然会注意到他。万一图谋不成,也避免暴露自己夺嫡的企图和野心,免得被后世之君所忌惮。
不得不说,李治排行太过靠后,只能采取这样的弱者图存之策,却极为高明。
李世民其实早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隐介藏形,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嫡子。
对于李治无为而争的态度,李世民也极为赏识,一方面把年长的李恪李泰推出来,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淘洗;另一方面,又准备了一个没有与任何人结怨的后备人选,在暗中做着准备。
要说李世民一早就看好李治,也不见得。
不过是多做一手准备,李承乾的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给了他以虚悬太子名位的机会,表面上假装积极寻找遗失的太子,私底下可以不着痕迹的培养新太子。
太子是储君,是储备皇帝。
一个储君的诞生,常常伴随着数个后备人选的黯然落幕,虽然残酷,却十分符合实际。毕竟,一个泱泱大国的未来,不能寄托在某一个人顺利成才的基础上。
至于最后到底传位给谁,李世民在此之前也没个定数。
所有人都觉得皇位的传承,肯定是早早就就定了下来。实则天命归谁,也要看时运和命格,皇帝传位时的年龄和状态,当时天下的格局和朝堂的形势。
还有王朝接下来的发展和需要,甚至皇帝临死前的一次态度的改变,都有可能将之前所做的一切,全盘否定。是以,就连皇帝自己,也无法早早确定。
就如大清时的雍正皇帝,为人性格强硬,眼里不揉沙子,颇为极端。说的好听点儿,叫坚刚不可夺其志;说得差点儿,就是为人刻薄寡恩,不能容人。
左传有言,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朝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往往并不完全以先皇帝的意志为主,而是以天下发展的阶段和下一步的客观需要为主,只要不是昏庸之君,就会以社稷为重。
康熙晚年倦怠,为了维持十全老人的圣名,放纵朝庭和地方史治败坏,国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豪强欺压乡里,整个国家已经到了不改变,就会衰亡的程度。
此时正需要一位性格坚韧,不畏强权的皇帝,来好好整束一下混乱朝纲和溃败的吏制,解决一下历经百年的积弊。
这不但是康熙个人对于江山千秋万世的传承需要,也是以爱新觉罗氏为核心的统治高层的共同需要,所以性格强硬的胤禛应时应势而出,他的执政是肩负王朝在关键节点上的兴衰荣辱之重任。
是要趟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
要知道原本胤禛在朝中的支持者就少,若不是获得了统治核心的全力支持,就算康熙传位给他,他也做不稳,皇位绝不仅仅只是凭着上任帝王一纸传位诏书就能安坐的。
历史上皇帝亲自选出继承人,而没有获得整个统治阶层的认可,被矫诏赐死,被流放自缢,莫名其妙的掉到河里被淹死,被宫女差点勒死,被宫外的疯子闯进宫里差点砍死。
甚至被迫躲在后宫三十年不得上朝,被养生的红丸给毒死,各种各样的死法,千奇百怪。若是不知道的,几乎不敢相信,这些离奇的死法竟然都发生在九五之尊的身上。
可见皇帝的遗旨,若是不能代表整个统治阶层意志的时候,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所以,李世民也不得不考虑世家大族的态度。
对于这次的意外事件,李世民心知肚明,尤其是发生在分封制之后,自己授意房玄龄提出财产分割谏言之后,无论表面上那些人做的多么的天衣无缝,李世民心里都清楚。
这不过是自己的利用价值已尽,世家大族不想和自己多做缠斗,从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若是李世民有李言纵观历史的视角,他就知道,后世的大清王朝,有一个和他长的很像的四哥,和他的命运非常相似。都是在需要的时候被选中承担重任。用完后,又都被无情的丢弃掉。
李世民没有去查幕后凶手,也没有去责怪练丹的李重山,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惊动任何人,更没有把自己的出事弄成一件案子,就当做是自己贪图丹药,以致身体崩溃的结果。
正因为知道这是整个世族的选择,所以李世民没有做多余的动作,和康熙对待死鹰事件一样。
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走后,大唐的江山交给谁,继任者要能获得朝堂的支持,还要不引起世族的强烈反对,同时还能肩负起和世族斗争的重任。
经过这段时间朝堂对于储君的争夺,李世民已经发现,世族们虽然容不下自己,可对于哪位皇子继承储位却有极大的分歧,这代表着世族内部并没有太过属意或者排斥的皇子。
无论谁上位,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世族高层才没有决定下来,而是任由下面的人慢慢博弈。
也是,那群真正的幕后大佬们,只看重主要矛盾,至于谁继承皇位,不触及所有世族的共同利益,他们并不在乎。
李世民察觉到那个群体的真实态度后,就开始从容考察诸位皇子,做出最后的决择。
其实大多数的皇子,像李佑、李愔、李恽、李贞之流,并不在考察之列。李世民一一接见,不过是和自己的儿子们做最后的告别,因为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了。
顺便用众多皇子,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而第一天的李恪被否决掉之后,李泰的冲动之言,让李世民看到了这个儿子心狠手辣,为登皇位不择手段的一面,李世民忽然间就十分厌恶这个平时喜爱的儿子。
把重心倾斜到了最后的嫡子李治身上,若是李治不堪托付,李世民真的不知道要把皇位交给谁了?
李治来到龙榻边上,看着往日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如今身形消瘦,满面倦容,眼眶微微发黑,白色的须发配上满是皱纹的脸膛,显得格外的凄凉和憔悴。
“父皇,您的身体好些了吗?”
李世民抬起头,看着这个神情惊慌,略显得有些紧张的儿子,挤出一丝笑容:“雉奴,最近忙些什么呢?”
“禀父皇,儿臣平时跟着赵先生学习先贤的治世理念,闲瑕时品悦道家典集,观摩临蓦各个名家字贴,偶尔渎书累的时候,就去郊外踏踏青,过的倒也甚是充实。”李治老实的述说着自己的近况。
看李治一幅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不参与朝政的姿态,李世民淡淡的一笑,眯着眼睛问道:“雉奴,父皇时日不多,朝中储君之位空缺,你觉得谁可堪大任?”
“父皇,儿臣平日对朝庭的事情所知不多。”
李治一脸谨慎的说道:“三哥,四哥,还有五哥六哥等,那些兄长们都不错,要么早早的就帮助父皇操持政务,要么独挡一面,镇守一方,想来都能不负父皇所托吧?”
听着李治左右逢圆的说法,李世民没有在意,他的时间不多了,精力也是不济,没功夫和这个幼小的儿子在那里绕圈子。
于是转移话题,直接问道:“雉奴,你觉得我大唐真正的大患在哪里?”
“啊,儿臣不知啊?”
李治脱口而出,见李世民面色不豫,心里一紧。不知为什么,李治心里非常慌乱,他知道李世民时日无多了,现在正在做最后的考量,下一步就是确定江山归属。
若是再继续藏拙,不能表现出过人的一面,一旦离开,储君之位就可能和自己永远擦肩而过。
现在全天下都知道,父皇时日无多,这就意味着,被立储之后,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直接登基称帝。
这可是九五之尊的皇位啊?
天底下最尊贵的位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枭雄霸主为了这个位置,拼尽全生,付出一切。
现在,这个位置就摆在自己面前,仿佛触手可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