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983章 幕后黑手王玄策(下)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983章 幕后黑手王玄策(下)

    第983章 幕后黑手王玄策下

    对于这些核心重臣,王玄策并没有太过担心,这些人身边都有锦衣卫的探子,李绩和李大亮这两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军身边,更有着副将极别的耳目。

    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班底,支持晋王,不过是出于李世民的授意。

    只是还有些臣子,比如苏勖、高季辅、张行成等人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和晋王搞到了一块儿,这些都是锦衣卫不曾掌握的,这让王玄策暗暗警惕起来。

    锦衣卫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亲王的关系网,就连皇帝也未必全部知晓。

    长孙无忌暗中投效晋王,王玄策也是从晋王身边的探子,上报晋王曾经私底下和长孙无忌,在他城南的别院里,偷偷见过几次面,才偶然得知的。

    王玄策看了看人群中和晋王保持距离,脸色阴郁的长孙无忌,心里暗暗鄙视。

    这个老狐狸,明明是太子一党。

    却在太子失踪后,和魏王搅和在一起,大家都以为他投向了魏王,实际上却暗中在烧晋王的冷灶。

    在王玄策眼中,不是长孙无忌看好晋王,也不是他真正的投向了谁,是他谁也没有投靠,只是在这几个皇子中,长孙无忌都押了注,有些在明,有些在暗。

    无论谁当选储君,他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在最后时刻,长孙无忌都没有亲口说出他要推举的亲王的名字,而是随大众般的附合。

    虽有表明态度,却是十分含糊的,从表面上,甚至都没有房玄龄态度更加明确。

    为什么,不就是怕万一事有不成,自己就暴露出了真正的意图,重蹈岑文本的覆辙?

    李世民能玩儿岑文本一把,难道就不会把他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从新任太子的亲信中剔除出去。

    这十多年来,王玄策也看清楚了,表面上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这对搭挡十分信任,实则都是暗中防备,小心应对,在斗争中求团结,在表面和谐之下,又悄悄的做着博弈。

    李世民到现在都没能完全收服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没有完全向李世民臣服。

    若说长孙无忌真正像谁,要在历史上找一个类似的臣子,那无疑是老谋深算,蛰伏待机,在关键时刻一举杀出,最后篡了曹魏基业的老贼司马懿了。

    难怪当初太子临走前,让自己防着长孙无忌,锦衣卫的事情不要向其透露。

    恐怕太子殿下早就看清了此人的内心,若不是太子的提醒,自己还真的会被他表面上的行为所蒙蔽,毕竟,朝中臣子太多了,王玄策在每个人身上费的精力都有限。

    除非特别强调,不然,根本无法注意到那些大隐隐于朝的人。

    还好,自从太子殿下提醒后,长孙无忌无论表现的多低调,都没有逃过王玄策的视线,尤其是后来得知其曾经为李世民执掌过百骑司后,更是将他放到了最重要的目标上。

    十万分小心的观察着他,这才能真正了解他。

    这是一个类似皇帝、太子的人,毕生致力于躲在幕后掌握全局,至于他最后会不会成为司马懿,并不取决于他,而取决于他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遇到强势君王,他就是忠臣贤相;遇到傀儡天子,他就是权相佞臣,乃至篡国逆贼。

    王玄策心中感叹,还是在太子殿下手中成长的最快,今天得到的东西可太多,也太珍贵了。

    昨天自从见过侯君集,得知侯大将军要干大事的时候。

    王玄策就连夜联系了侍渎群体,他没有透露关于李言的任何事情,但侍读群体却知道王玄策和太子的关系最为紧密,甚至比薛仁贵还重要,若说有一个人知道太子的行踪,非王玄策莫属。

    每次他们向王玄策打听太子的行踪时,王玄策都表现的十分镇定,一幅胸有成竹的态度告诉他们,太子殿下该回来的时候,自然会回来,你们只需做好各自的差使,别让回来的太子殿下失望就是了。

    于是大家理所当然的都认为,王玄策是知道太子真实情况的,并在暗中观察着他们,于是一个个的加倍努力,要不负太子殿下的期许。

    当然,李世民也听说过这种情况,并亲口询问过。

    王玄策只是说他相信太子殿下不会那么容易出事,终有一天,一定会回来的,他要替太子殿下稳住局面和人心。

    李世民闻言也只是笑笑,非但没有忌惮,反而认为王玄策这是忠于旧主的表现。

    这也得谊于李言是在李世民最看重他,父子感情最好的时候离开,使得父子之间,并没有因为权力重叠而出现冲突,李世民还没来得及忌惮,李言就‘挂了’。剩下的就是血浓于水的思念和牵挂了!

    看到臣下如此念旧,李世民十分赞赏,觉得这正是忠臣孝子的表现,更是赏识王玄策。

    不过,做为帝王,他也是多疑的,并没有完全相信王玄策的一面之辞,李世民通过锦衣卫安插的人手,和各方面的反馈,知道王玄策和他一样,也并不知道太子的下落和生死。

    也就没有再放在心上。

    而此时王玄策通知他们第二日在朝中支持侯君集,大家都没有二话,不管是太子的意思,还是出于维护小团体的需要,他们都要牢牢的抱成一团,才能在权力场上生存下去。

    后来朝堂上的情况,也大大出于王玄策的预料之外。

    由于他们的坚定支持,引得张玄素、孔颖达、杜正伦等东宫老臣也站了出来。于志宁是李世民后来任命的东宫左庶子,与东宫臣属共进同退是本能。

    马周和令狐德棻这两人则是因为安康公主的态度,所以维护东宫。

    常胜就更别提了,他本来就对李世民没有好感,东宫的事情,他第一个要往上冲。就是让他扮演尉迟敬德的角色,软禁李世民,估计他也没有心里障碍。

    而东宫表现出来的实力,又给了吴王和魏王系抗衡李世民,拦住晋王入主东宫的希望,最后因缘际会,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变成了整个朝堂的倒戈。

    对此何止侯君集目瞪口呆,就连王玄策也有些触不及防。

    不过,王玄策并没有太担心,若是李世民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必然会在事后进行调查,并加以报复。不过现在李世民自身难保,做为掌握秘密机构的亲信,只有他和权万纪才知道。

    现在的李世民是何等虚弱,对朝堂的掌握几乎处于失控的边缘。

    不是锦衣卫和百骑司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李世民身体崩溃后,人心离散,在寻找新的权力核心依附,由此所带来的原有权力架构从根基上的松散。

    近二十年权力核心泡下来,王玄策已经知道,大唐之权,五分在世族,三分在皇帝,剩下两分被亲王和朝臣们瓜分了,这几乎是上层心照不宣的秘密。

    只是王玄策更知道,天下之权,五分在太子,两分在世族,两分在皇帝,一分归臣子们。

    长安这局棋,即不在李世民的掌控中,也不在世族的谋划中,而是在遥远的草原额尔齐斯河谷地,大突厥汗国的实际掌控者,太子殿下的算盘里。

    可李世民并不清楚他的大唐拥有无比伦比的基石,坚若磐石,稳如泰山,他只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要马上建立新的权力核心,保证政权的平稳过度。

    而侯君集和王玄策要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太子殿下回来之前,让这个乱局持续下去,暂时不要形成新的权力核心,把那个位置继续空出来,等待着它真正的主人。

    王玄策看着远去的李治和那些拥趸,微微摇了摇头,他们觉得侯君集挡了他们的路。

    王玄策却知道,侯君集此举是救了他们。

    那把椅子,早就有了新的主人,现在只不过暂时借出去让李世民坐坐而已。

    太子的实力远比李世民还要强大,根基更是比所有皇子都加起来还要深厚。

    唯所忌者,皇帝尔!

    太子愿意让自己的父皇在这个位置上直到寿终正寝,不代表可以容忍别人。

    现在李世民时日无多,太子王者归来,也就在近日了。

    若是回来后发现其他人占了自己的位置,必然会把天给捅个窟窿,把这乾坤给倒转过来。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无论是谁,无论牵涉到多少人?

    无论晋王获得多少人的拥护,最终的结局都是死路一条,没有第二条路。

    即然最后的结果都是注定的,那就要争取一个完美的结局,在史书上留下光彩的一笔。这也是太子远涉他乡的追求,不能让玄武门鲜血遍地的脏事儿再度发生。

    王玄策觉得,坐视那样的事情发现,太子殿下真正责怪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也是殿下留给自己的一道考验,若是真弄的要让太子来收拾烂摊子。

    那会毫无疑问会影响到自己在太子心目中的评判,以及在新朝中自己的地位。

    所以,在昨天侯君集出现的时刻,王玄策就知道,自己真正的主人要回来了,李世民已经自动变成了太上皇。王玄策放弃所有顾虑,发动锦衣卫全部的力量,开始监控整个长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