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997章 太极殿再次推举新太子(二)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997章 太极殿再次推举新太子(二)

    第997章 太极殿再次推举新太子二

    五品以上官员依次进入太极殿,但站在门口外平台上的几十名绯袍官员有些诧异,上次自己明明进到了殿中,虽然站在离大殿最远的门口边缘,可也算是踏进了那个门槛。

    今日,自己等人竟然被挤到了门外。

    仔细踮起脚尖往里面瞧了瞧,站在前面的人,还是三天前的那批人,前面大殿内乌压压的官帽层层叠叠堆积在眼前,明显殿内的臣子比三天前更为密集。

    再看看人群中,一些皇亲国戚和平时不怎么管事儿的退休老臣们也都出现了。

    看来,那此老家伙们,也都是来凑热闹的。

    站在文官上首的长孙无忌,看看不远处皇子人群中的晋王李治,心里暗叹了一口气,这晋王怎么不听劝呢?

    罢了,看在相识一场,又有皇后娘娘拜托的份上,一会儿自己抢先推举立太孙。若是有三天前的群臣附合之势,也能在晋王出头之前,把事情定下来,也算仁至义尽了。

    旁边的岑文本看到与晋王隔几个身位的吴王李恪,心中也是一阵忧虑。

    在三天前的殿上,岑文本当庭背刺了魏王一把,李恪就已经知道岑文本的良苦用心,在散朝后不久,就亲自到了岑文本的府上,亲自磕头陪罪,并当场认了仲父。

    岑文本虽自感动,仍劝李恪息了争储之念。

    没想到李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觉得侯君集此举,会激怒李世民,弄巧成拙,反而会使长孙失去为储的资格。

    如今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皇上干掉了魏王,侯君集又干掉了晋王,最后皇上再干掉侯君集,连带着压垮了嫡长孙,四位有志于储位的人选尽去其三。

    剩下的不就只有自己了吗?

    岑文本好说歹说劝不动,只好退了一步,自己去宫中探探虚实,看看情况再说。后来一听长孙皇后传旨,就知道大势已去,太孙上位已势不可挡。

    只是这个时候,李恪已经和李治一样,成了杀疯的红眼赌徒,不输掉最后一个筹码,誓不罢休。

    岑文本只好下定了决心,为报杨妃娘娘的知遇之恩,无论如何也要保下吴王。

    而众亲王中还有一个人,极为兴奋,就是齐王李佑。在他看来,诸子争嫡,已经把父皇气得够呛,如今几个呼声高的嫡系一脉,魏王被圈禁了,晋王被否决了,长孙把父皇得罪死了。

    就剩下一个吴王李恪了,大家都是庶子,即然你吴王可以争,那我齐王为什么不能争?

    万一父皇看我顺眼,把皇位传给我也说不定?

    另外,在诸王的最末端,站了一个文质斌斌的少年郎,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长相颇为敦实,浓眉大眼,眼神澄澈,脸上带着一股憨厚的神色,一看就是个实心眼儿的孩子。

    从眉眼上就能看出,此人正是李言和海棠的孩子,嫡长孙李象。

    王德见时辰差不多了,站在丹墀的眼前端,鼓起十足的中气,高呼一声:“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跪迎天子临朝,震耳欲聋的山呼海啸声,如同一道道焖雷响彻殿宇,再经四周的墙避和屋顶反射回来,声浪在群臣头顶不断回荡,让人心中凛然,肃然生起一股神威赫赫之意。

    李世民迈步走向龙椅,其身影看起来,倒比三日前的朝会要精神了不少。

    别提四下的群臣们了,就是李世民心中也有些惊疑,之前鼓足劲了要把晋王推上台的时候,心中的压力无比沉重,心事重重之下,就连身体也觉得无法承受。

    站在台上都有股摇摇欲坠,后继无力的感觉。

    而经过群臣逼宫,彻底断绝了心中念头之后,反而觉得身心一松。原本孱弱的身体,经过两日的休整,反而缓过来了。

    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先前太子未定,江山未来没有归属,又要和群臣打一场硬仗。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他的身上,只觉得有万钧重担临身,只是想想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现在李世民误以为长孙皇后联合群臣把自己架空了,与此同时,那股如影随形的责任也被交了出去。所谓无官一身轻,这二十年的江山都压在李世民一个人的身上,他撑的确实很累。

    如今做一个‘傀儡’,反而觉得浑身舒坦。

    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看着殿下叩首的百官,暗忖着,做一个傀儡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照样威风凛凛,还不是君临天下,却不用再操心政务了,以前都是别人靠自己。

    现在轮到自己靠别人,这种感觉还挺不错的。“众卿平身!”

    百官叩谢,众人还没有完全站起来,李世民就威严的说道:“今天朝会,只议一件事,就是推选新太子。朕前日发过圣旨,今天当着群臣的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朕一唯公议是从。”

    李世民话音一落,岑文本就站出来说道:“启禀皇上,国赖长君,大唐如今远没到可以承平的时候,北方有强大的突厥汗国,西域有中亚强国西突厥、拜占庭帝国和天竺。”

    “大唐需要一位像陛下一样文武双全,能抗得起天的储君来带领,继续贞观盛世的荣光,所以臣推举皇长子吴王李恪为太子。”

    岑文本的话让朝堂顿时炸开了,众臣纷纷诧异的看向岑文本,一脸的惊疑。

    三日前那场百官逼官,如在眼前,那么大的声势之下,众臣虽是硬抗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侯君集站了班。

    皇上若是事后追究此事,那不用说,就是断绝了立太孙的意图;可后来的情况是,皇上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否决了自己看好的晋王,再次重新推举。

    这圣意还能不明显吗?

    皇上这就是接受了百官的请求,准备立太孙了,所谓的唯公议是从,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台阶。这个时候出来一两个大臣,把此事挑破,把长孙推出来。

    众人再一附议,此事就算定下来了。

    可岑文本好像什么不知道似的,一意孤行,再次推荐吴王,这不是在找死吗?

    众臣一阵鄙视,这个二五仔,大家若是没记错的话,三天前的‘劝荐’,你岑文本也是跪了的?

    之前皇上推出晋王,群臣打着当年诺言的名义,顶出了长孙,要皇上兑现。如今皇上从谏从流,要立长孙了,你又要举荐吴王,这不是明摆着涮皇上玩儿吗?

    皇上就算身体不好,时日无多,威信大减,可也不是能被人随意耍弄的。

    果然,龙椅上的李世民,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不过看看是岑文本,咬了咬牙,最终还是忍住了,毕竟三天前自己利用了他一把,他心有怨气,想发泄一下,也可以理解。

    “岑大人公忠体国,一番拳拳之心,朕能体谅,众臣还有其他意见吗?”

    岑文本心中也是一片苦涩,自己抢先出来,就是想把这个黑锅背下来,把所有的仇恨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只要自己出面了,李恪那几个铁杆便不会再出来推荐了。

    未来的储君把罪责记在自己头,就能保全吴王了。

    像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一些心思灵透的人,略一思索倒也明白了岑文本的用意,纷纷感叹岑文本的一番良苦用心,真是为了吴王呕心励血,付出一切了。

    众臣纷纷看向侯君集,做为东宫系的旗手,侯君集此时应该站出来,隆重的推出长孙。

    谁知侯君集却稳如老狗,眼观鼻,鼻观心,没有半点动作的想法,面对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眼神,也是不动声色。

    他知道,今天的主角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小外孙,而是北方那个强大帝国的首领,做了大唐二十年储君的女婿,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就等真正的王者从天而降了。

    长孙无忌一看,略一思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看来这几天的交流,让侯君集很满意,这是把首倡之功让给了自己啊?

    于是不再犹豫,抢先说道:“皇上,皇长孙勤学上进,尊师重道,英姿勃发,有先太子遗风。臣举荐皇上立长孙为嗣,以继承皇上和我贞观一朝臣子们打下的丰功伟业。”

    “不然,有子不立孙?”

    一个右臂缺失的官员从后面站出道:“长孙虽贤,可却是第三代血脉,皇上有诸多成年皇子不立,而立一个幼年皇孙,不合情理,是以臣建议还是在皇子中挑选。”

    赵恭存的说法,引起朝堂中不少诸王系官员的认可,让晋王微微得意。昨日经过商但后,李治和赵恭存都一致认为,可学着侯君集,借力打力,先从此入着手,引发各皇子的不满。

    然后借着众人的附合,再把人选引到晋王身上。

    此刻,看到自己的说法不少人赞同,赵恭存又急着说道:“而诸皇子中,唯有晋王一向与世无争,为人谦和有礼,忠孝仁义,臣推举晋王为新太子。”

    赵恭存后面的说辞又引起不少诸王的皱眉,什么叫唯有晋王谦和忠义,和着我们这些哥哥们都极度不堪是不是?

    本来想附合赵恭存话题的臣子们,一时都哑了下来,冷冷的看着,一句话也不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