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000章 李言回朝(五)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1000章 李言回朝五
‘嘶’
李世民倒吸一口冷气,顿时咬牙切齿的怒骂道:“夷男这个狗贼,为了除掉颉利,取而代之,竟然如此不顾我大唐太子的安危。他自己一点儿事没有,却让朕的太子落入这种死地。”
“早知如此,当初朕就该下旨将其处死。”
李言心里微微一晒,当朝太子出使遇到了意外,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庭根本无法判断实情。
所以,无论是有意还是疏忽,都是死罪。
只是当时大唐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对付颉利,夷男做为稳定草原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朝中大臣,都会加以拉笼,只要他不像颉利那样反叛大唐。
朝庭就不会以自己一人得失,而置国策于不顾,把夷男往外推。
永远以大局为重,权力人物驾驭权力,同时也被权力所束缚,这就是获得权力的代价。
人只有活着才能谈其它的,死了,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单自己是这样,李世民这个大唐皇帝,一样是如此。
李言即是大唐的太子,也做了多年的草原之主,自然也明白这点。
李言心里也没有太多的怨恚,而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感激的看了眼李世民:“父皇不必动怒,夷男当时已经投降我大唐,朝庭好好笼络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没想到父皇不计前嫌宽容大度,此人却暗藏狼子野心,辜负了父皇的心意,后来又做出反叛之举。”
李世民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自己虽然亏欠长子极多。
不过,自己留给长子的是大唐的万里河山和一个经过了贞观一朝治理的强盛帝国,在这么大的好处面前,想来自己儿子心中的稍许介蒂,也会烟消云散吧
“乾儿!”
长孙皇后忍不住插话道:“即然你什么都不记得了,那又来又发生了什么?”
“母后,儿臣在战场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和那些草原人不同。虽然忘记了很多事,可依稀记得,自己的家是在中原的,于是就远离战场,躲避大队军卒,偷偷往南方走。”
李言一脸的为难,编瞎话也不容易,看到众人关注的目光,硬着头皮说道:“后来儿臣遇到一支从西域到草原上经商的粟特人商队,他们也在躲避着战争。”
“相对于草原人,我们都是流落草原的异族,于是就结伴而行。”
“只是他们并不到中原,而是一直往西,经金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谷地,南下河西走廊,经丝绸之路穿过西域,又一路经过中亚的拜占庭帝国,前往大陆的最西端。”
“儿臣当时听商队的粟特人说,儿臣肯定是中原人无疑。但流落在草原的中原人,要么是被突厥人掳去的奴隶,要么就是在中原待不下去,逃难到草原的。”
“儿臣没有了记忆,也不记得自己的身份了,若是回到中原,恐怕也是无家可归,还不如和他们一块儿。他们商队在草原上遇到兵祸,人员损失严重,正好缺人手,所以儿臣就随他们西去了。”
李言这么一解释,满室的人都是恍然大悟,难怪李言在那一战后就消失不见了,难怪这么多年也没和长安联系,原来是失去了记忆,又远去了遥远的西方。
此时大唐对于西方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的,最多延伸到天竺,拜占庭和西突厥,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再远的中东,欧州和非州就一无所知了。
通过一些远道而来的商人,隐约知道极西之地,也是辽阔无边,诸国林立。
只不过那是如今的大唐无法达到的地方,就连中亚三大帝国,大唐也是鞭长莫及,以现在大唐的技术发展程度和政权架构模式能统治的极限,也只是到了葱岭以西的安息、康居、姑墨州等地。
就算采用了直辖加分封的模式,也是如此。
在高宗时期,大唐的统治达到巅峰,势力延伸到了吐火罗,也就是后世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带。不过也只是短暂占领,很快又失去了,这也是封建王朝能达到的最远地带了。
就算来自后世的李言,通过几千年的超然视野看来,这也是封建统治的极限了,不可能再大了。
这是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非人力而能为之。
实际上,就算到了后世,几个超级大国,能真正做到切实统治的地盘,都是有限的。要么是直辖加上区域自治,要么是松散的联邦联合体,要么就是有名无实的庞然大物。
地盘越大,负担越重,很多地方的管理权都是分出去的。
后世的科技能做到切实有效的统治,依然没有将所有的地盘都纳入直接治理,有些地方,也只是保留了主权、军权和外交权,肯定有各方面的考量。
后世尚且如此,古代又何必执着呢?
不过,实际统治区域可以限制,可汉人的影响力却可以无限无扩大,若是达到整个世界都是汉人,那所有的战争,都会变成内部战争。
只有高层的权力争斗,而不会涉及到低层百姓的民族存亡。“父皇,母后,古人所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点儿也不虚。”
李言没有去过现在的西方,可身为突厥的右贤王,接触过不少商队,再加上后世的知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一一展现出来,为以后的扩张打好基础。
毕竟,熟悉西方,也才能在西域事务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父皇,儿臣这十多年,跑了很多地方,原来天竺、西突厥和拜占庭帝国西边还有很多国家和海域,有红头发绿眼睛白皮肤的种族,也有黑皮肤茹毛饮血的野人.”
“极西之地有不输于大唐的辽阔土地,极为适宜居住的环境,相对于整片大陆,我大唐也仅仅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
随后,李言描述了一些后世的欧州和非州、中东的场景,那些地方的人种特征、生活习俗、各种语言,听得满殿的人们惊奇不已,直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这也间接的验证了,李言这十多年确实流亡到了西方,还到过不少地方,收获了不少见闻。
李言最后才兴奋的说道:“直到一年前,儿臣在一次登高的过程中,从山上上摔下,昏迷了三天三夜。再次醒来,儿臣想起了很多东西,也记起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儿臣询问过西方的医者,据说儿臣的病情是脑袋受到撞击,头上有淤血,压迫了神经,以至暂时的丢失了记忆。而这次机缘巧合之下,把压迫神经的淤血给再度撞开了,这才恢复了记忆。”
说完,李言看着室内的众人,只是多数人眼中都是一片茫然,好像听明白了,又好像还是不懂。
还是长孙无垢最先反应过来,眼神亲切的看向长子,感慨的说道:“天意啊,这都是天意,看来我儿是福大命大之人。”
“或许是上天不忍我大唐没有储君,这才让乾儿想起来一切。”
“是的,母后,这都是上天庇佑。”
李言腆不知耻的接口:“儿臣想起来自己的身份后,也记起了父皇和母后,还有海棠和云妹、安康妹妹,于是就不顾一切的往家赶。终于,在一个月前,赶到了西州高昌一带。”
“只是西域之地很是混乱,虽然也遇到不少汉人,但儿臣怕节外生枝,没敢与人相认,暴露身份。一路做寻常人打扮,偶尔与商队同行,才在今日上午,赶到了太极宫。”
海棠和安康都是听的唏嘘不已,李世民却是眸中光芒一闪,他自然听出李言的春秋述法,话中有很多疑惑之处,再联想到前几天侯君集的当庭发难。
心中了然,太子一定提前和侯君集联系了。
侯君集得知了太子欲归的消息,这才有了底气,号召东宫旧部抵制住了自己立晋王的意图,这其中王玄策的锦衣卫恐怕也有参与。
这么一联想,李世民有些明悟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同时还想的更远,或许侯君集更早的就找到了太子,直到一个月之前,自己身体出现变故,这才召太子回归。
这样一推测,顿时又推翻了之前长孙皇后在幕后策划的设想,李世民歉意的看了皇后一眼,然后意味深长的看着侃侃而谈,一脸无辜的太子。
或许,这一切,也离不开太子的手笔。
不过,李世民也没有太过计较,皇位之争本就是十分残酷,你死我活的。太子这一失踪十多年,远离朝堂,自然不知道现在朝中的情形和自己的心意。
也不敢相信任何人,首先联系自己的岳父侯君集,也在情理之中。
他做的和自己当初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反过来,若是太子懵懵懂懂,大大咧咧的一头撞向长安城,把继位的希望全放在自己这个风烛残年的皇帝身上,那才是真的让人担心。
而现在.
虽然隐隐有逼宫之意,放在眼下这个时机,却是十分合适的。
尤其是世家大族联手对抗皇权的时侯,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恪,都容易引起世家们的排斥,选择年幼的李治上位,也是情非得已。
李世民看着眼前快到而立之年的李言,言谈举止中,一股强大的自信充斥;举手投足间,处处显示着上位者的沉稳和厚重,面对多年缺失的处境,从容而镇定,一点儿也没有即将接手一个庞大帝国的慌恐。
李世民暗道,自己这个太子,这十多年在外面,恐怕也不会是什么小人物?
他身上已经多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让自己看不透了。
(本章完)
‘嘶’
李世民倒吸一口冷气,顿时咬牙切齿的怒骂道:“夷男这个狗贼,为了除掉颉利,取而代之,竟然如此不顾我大唐太子的安危。他自己一点儿事没有,却让朕的太子落入这种死地。”
“早知如此,当初朕就该下旨将其处死。”
李言心里微微一晒,当朝太子出使遇到了意外,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庭根本无法判断实情。
所以,无论是有意还是疏忽,都是死罪。
只是当时大唐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对付颉利,夷男做为稳定草原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朝中大臣,都会加以拉笼,只要他不像颉利那样反叛大唐。
朝庭就不会以自己一人得失,而置国策于不顾,把夷男往外推。
永远以大局为重,权力人物驾驭权力,同时也被权力所束缚,这就是获得权力的代价。
人只有活着才能谈其它的,死了,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单自己是这样,李世民这个大唐皇帝,一样是如此。
李言即是大唐的太子,也做了多年的草原之主,自然也明白这点。
李言心里也没有太多的怨恚,而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感激的看了眼李世民:“父皇不必动怒,夷男当时已经投降我大唐,朝庭好好笼络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没想到父皇不计前嫌宽容大度,此人却暗藏狼子野心,辜负了父皇的心意,后来又做出反叛之举。”
李世民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自己虽然亏欠长子极多。
不过,自己留给长子的是大唐的万里河山和一个经过了贞观一朝治理的强盛帝国,在这么大的好处面前,想来自己儿子心中的稍许介蒂,也会烟消云散吧
“乾儿!”
长孙皇后忍不住插话道:“即然你什么都不记得了,那又来又发生了什么?”
“母后,儿臣在战场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和那些草原人不同。虽然忘记了很多事,可依稀记得,自己的家是在中原的,于是就远离战场,躲避大队军卒,偷偷往南方走。”
李言一脸的为难,编瞎话也不容易,看到众人关注的目光,硬着头皮说道:“后来儿臣遇到一支从西域到草原上经商的粟特人商队,他们也在躲避着战争。”
“相对于草原人,我们都是流落草原的异族,于是就结伴而行。”
“只是他们并不到中原,而是一直往西,经金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谷地,南下河西走廊,经丝绸之路穿过西域,又一路经过中亚的拜占庭帝国,前往大陆的最西端。”
“儿臣当时听商队的粟特人说,儿臣肯定是中原人无疑。但流落在草原的中原人,要么是被突厥人掳去的奴隶,要么就是在中原待不下去,逃难到草原的。”
“儿臣没有了记忆,也不记得自己的身份了,若是回到中原,恐怕也是无家可归,还不如和他们一块儿。他们商队在草原上遇到兵祸,人员损失严重,正好缺人手,所以儿臣就随他们西去了。”
李言这么一解释,满室的人都是恍然大悟,难怪李言在那一战后就消失不见了,难怪这么多年也没和长安联系,原来是失去了记忆,又远去了遥远的西方。
此时大唐对于西方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的,最多延伸到天竺,拜占庭和西突厥,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再远的中东,欧州和非州就一无所知了。
通过一些远道而来的商人,隐约知道极西之地,也是辽阔无边,诸国林立。
只不过那是如今的大唐无法达到的地方,就连中亚三大帝国,大唐也是鞭长莫及,以现在大唐的技术发展程度和政权架构模式能统治的极限,也只是到了葱岭以西的安息、康居、姑墨州等地。
就算采用了直辖加分封的模式,也是如此。
在高宗时期,大唐的统治达到巅峰,势力延伸到了吐火罗,也就是后世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带。不过也只是短暂占领,很快又失去了,这也是封建王朝能达到的最远地带了。
就算来自后世的李言,通过几千年的超然视野看来,这也是封建统治的极限了,不可能再大了。
这是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非人力而能为之。
实际上,就算到了后世,几个超级大国,能真正做到切实统治的地盘,都是有限的。要么是直辖加上区域自治,要么是松散的联邦联合体,要么就是有名无实的庞然大物。
地盘越大,负担越重,很多地方的管理权都是分出去的。
后世的科技能做到切实有效的统治,依然没有将所有的地盘都纳入直接治理,有些地方,也只是保留了主权、军权和外交权,肯定有各方面的考量。
后世尚且如此,古代又何必执着呢?
不过,实际统治区域可以限制,可汉人的影响力却可以无限无扩大,若是达到整个世界都是汉人,那所有的战争,都会变成内部战争。
只有高层的权力争斗,而不会涉及到低层百姓的民族存亡。“父皇,母后,古人所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点儿也不虚。”
李言没有去过现在的西方,可身为突厥的右贤王,接触过不少商队,再加上后世的知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一一展现出来,为以后的扩张打好基础。
毕竟,熟悉西方,也才能在西域事务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父皇,儿臣这十多年,跑了很多地方,原来天竺、西突厥和拜占庭帝国西边还有很多国家和海域,有红头发绿眼睛白皮肤的种族,也有黑皮肤茹毛饮血的野人.”
“极西之地有不输于大唐的辽阔土地,极为适宜居住的环境,相对于整片大陆,我大唐也仅仅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
随后,李言描述了一些后世的欧州和非州、中东的场景,那些地方的人种特征、生活习俗、各种语言,听得满殿的人们惊奇不已,直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这也间接的验证了,李言这十多年确实流亡到了西方,还到过不少地方,收获了不少见闻。
李言最后才兴奋的说道:“直到一年前,儿臣在一次登高的过程中,从山上上摔下,昏迷了三天三夜。再次醒来,儿臣想起了很多东西,也记起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儿臣询问过西方的医者,据说儿臣的病情是脑袋受到撞击,头上有淤血,压迫了神经,以至暂时的丢失了记忆。而这次机缘巧合之下,把压迫神经的淤血给再度撞开了,这才恢复了记忆。”
说完,李言看着室内的众人,只是多数人眼中都是一片茫然,好像听明白了,又好像还是不懂。
还是长孙无垢最先反应过来,眼神亲切的看向长子,感慨的说道:“天意啊,这都是天意,看来我儿是福大命大之人。”
“或许是上天不忍我大唐没有储君,这才让乾儿想起来一切。”
“是的,母后,这都是上天庇佑。”
李言腆不知耻的接口:“儿臣想起来自己的身份后,也记起了父皇和母后,还有海棠和云妹、安康妹妹,于是就不顾一切的往家赶。终于,在一个月前,赶到了西州高昌一带。”
“只是西域之地很是混乱,虽然也遇到不少汉人,但儿臣怕节外生枝,没敢与人相认,暴露身份。一路做寻常人打扮,偶尔与商队同行,才在今日上午,赶到了太极宫。”
海棠和安康都是听的唏嘘不已,李世民却是眸中光芒一闪,他自然听出李言的春秋述法,话中有很多疑惑之处,再联想到前几天侯君集的当庭发难。
心中了然,太子一定提前和侯君集联系了。
侯君集得知了太子欲归的消息,这才有了底气,号召东宫旧部抵制住了自己立晋王的意图,这其中王玄策的锦衣卫恐怕也有参与。
这么一联想,李世民有些明悟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同时还想的更远,或许侯君集更早的就找到了太子,直到一个月之前,自己身体出现变故,这才召太子回归。
这样一推测,顿时又推翻了之前长孙皇后在幕后策划的设想,李世民歉意的看了皇后一眼,然后意味深长的看着侃侃而谈,一脸无辜的太子。
或许,这一切,也离不开太子的手笔。
不过,李世民也没有太过计较,皇位之争本就是十分残酷,你死我活的。太子这一失踪十多年,远离朝堂,自然不知道现在朝中的情形和自己的心意。
也不敢相信任何人,首先联系自己的岳父侯君集,也在情理之中。
他做的和自己当初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反过来,若是太子懵懵懂懂,大大咧咧的一头撞向长安城,把继位的希望全放在自己这个风烛残年的皇帝身上,那才是真的让人担心。
而现在.
虽然隐隐有逼宫之意,放在眼下这个时机,却是十分合适的。
尤其是世家大族联手对抗皇权的时侯,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恪,都容易引起世家们的排斥,选择年幼的李治上位,也是情非得已。
李世民看着眼前快到而立之年的李言,言谈举止中,一股强大的自信充斥;举手投足间,处处显示着上位者的沉稳和厚重,面对多年缺失的处境,从容而镇定,一点儿也没有即将接手一个庞大帝国的慌恐。
李世民暗道,自己这个太子,这十多年在外面,恐怕也不会是什么小人物?
他身上已经多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让自己看不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