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002章 唯有不争,才能不败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002章 唯有不争,才能不败

    第1002章 唯有不争,才能不败

    虽说现在任务甩到了自己手上,不得不面对这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可在方法上,却也不是不能灵活一些。

    若是在自己地位稳固的情况下,即能享受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又能把坐龙椅带来的负作用,那些烦琐的政务给推出去,让长工们去干那些脏活累活儿,不是更好吗?

    人生在于享受

    享受八方来朝臣服跪拜的快感,享受人前显圣带来的心灵满足,更享受莺莺艳艳的二八妙龄给自己带来的人间美好。

    而不是把大好的青春,宝贵的年华,浪费在永无止境的勾心头角和永远处理不完的繁琐政务上。

    是以李言暂时还不想失去李世民这个千古工头儿.

    当然,偷懒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现实策略和上位者生存的需求。

    李言不是第一次做皇帝了,每个世界都是居于高位。

    久在上位的他知道,做为帝王,整个大唐的最高权力者,所有事务的最终负责人,在整个大唐。

    在大面上来说,他没有敌人,只有非常配合和有限保留意见的臣子。

    自己要始终处在一个超然的地位,做好一个中正的裁决者,自己的任何意图,都要通过在朝堂上的代理人来完成,而不是挽起袖子,以帝王之尊,亲自下场博弈。

    李世民就是前车之鉴,亲自下场推李治上位,结果呢?

    被满朝臣子给顶了回来,弄得颜面扫地,没有一点儿回旋的余地,帝王威严也大受影响,不得不捏着鼻子吃了这个鳖。

    若不是他命不久矣,非得大开杀戒,弄得血流成河,才能挽回天子丢失的面子。

    从大局上来说,李世民落到这个下场,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亲自下场和世家大族博弈,引起了世家的强烈反弹,自己一方的代理群体也极为不满,失去了大部份臣子的支持。

    这才是天子遇难的根源,和隋炀帝的落难没有多大区别。

    可见所谓的一言九鼎,金口玉言,也只不过是听听而已,违背了众人的圣旨,和一张废纸,也没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的遭遇,更是从一个侧面,向他提醒了世家大族的难缠和可怕。对付这样的敌人,一定要百倍的谨慎,李世民这样的千古帝王尚且落得黯然收场的结果。

    自己在治国理政上和个人威望上,可是远不如他的。

    李言自然要吸取教训,不能一上来就暴露自己的企图,从长计议。和世家的博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急不得,李世民是时间有限,而自己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即然这样,先做稳皇位,保存有用之身,不半道而崩,才是最重要的。

    皇帝这种职业,只要不是昏君,只要安然活着,坐在龙椅上,使得天下不陷入混乱,或者落入傀儡之手,就是对天下百姓最大的贡献。自己寿命悠长,那些敌人,熬也熬死了。

    要想长久的活着,做为帝王,没有态度,才是最好的态度。

    裁判就是裁判,代表了规矩,规矩本身是不能有偏向的,只能保持公正,超然其上。

    唯有不争,才能不败。

    自己的代理人一旦朝争失败,裁判也得认,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所有的人的认同和支持,默认你的高高在上。

    亲自下场,就是违反了规矩。

    你不守规矩,那别人也不会守,直接把矛头对准你这个裁判,也怪不了别人。虽然李言身有系统,不怕被暗算,可也不想每天去防着身边的随时出现的刺杀,徒的影响大唐世界的体验感。

    对付世家大族,系统的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靠杀伐能解决的,隋炀帝时不惜玉石共焚,其实已经解决一大批顶级世家,五姓七望也没有了当时的威势。

    可那又怎么样?

    大唐建立的过程中,那些二流世家又填补了上来,天下依然还是那个样子,世家依然把持着朝政,他们联合起来,依然可以随意的左右皇权,没有半点儿改变。

    可见,仅靠杀人是没用的,杨广的方法也行不通,还得另辟蹊径。从根本上瓦解世家存在的基础,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这是世家拥有政权、军权、财权的基础。

    而这个过程中,世家大族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的维持自己的忧势,必要的时候,可以更换帝王。

    后世的李治,就深刻的吸取了李世民的经验,居于深宫,先是推出了长孙无忌,后来又推出了女帝。

    长孙无忌一朝得势,过于自信,得意忘形,表面上是因为君权与相权相争。实则是冲得太高,权势太盛,引起了众多世家的不满,被群起而攻之,打落尘碍。而女帝十分聪慧,见长孙无忌这样的资深重臣都没好场,自然也学李治缩在背后,推出了来俊臣、周兴、万国俊、索元礼等酷吏给自己当狗,死命的和那些对手撕咬。

    万不得已时,杀个一两只,还能收获一波民心,何乐而不为.

    李言感叹道,都是千年的狐狸,为自己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火墙和充份的回旋余地。

    自己要学李治和女帝,不能学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李言暗是下定了决心。

    “母后放心。”

    李言当即表态道:“父皇亲手打下了大唐帝国,又缔造了贞观盛世,为这个国家和百姓操劳了一生,如今还不到五十岁,儿臣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为父皇延寿,让父皇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长孙无垢听到李言的承诺,脸上露出安心的神色,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什么。

    李承乾长年在外,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保持了幼年时的鲜度。不像李泰和李治一样,这些年因为储位之争,早已生分,长孙无垢相信长子对自己和李世民的感情,并没有改变。

    当然了,与其说相信,不如说是长孙无垢愿意相信。在两个次子渐渐疏远的情况下,她十分珍惜这份失而复得的母子亲情,所以在确定长子的真实身份后,就选择了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长孙无垢对长子的感情最深,自然也是希望大局早定,儿子早早登基。

    丈夫和儿子都是自己最亲的人,若是非要分出个轻重,那儿子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永远也不会背叛自己。是以李言一说,长孙无垢就愿意放下怀疑和戒心。

    哪怕儿子有一些隐晦的心思和算计,长孙无垢也愿意全力配合。

    而丈夫,长孙无垢端庄的面容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这些年,李世民功成名就,早就不知道纳了多少妃嫔,长孙无垢年过四旬,容颜渐老,不可避免的被冷落。虽然李世民依然尊重自己的妻子,却没有了那份夫妻间相濡以沫的心心相印。

    长孙无垢慈爱的看着气质成稳的李言,心中大定,儿子做了皇帝,大局就稳定了下来,自己是太后,丈夫就是太上皇,都可以放心了。

    朝会散朝后,各大世家的臣子们神色凝重,没有相互交谈,纷纷出了长安城。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等世家大族在朝中的臣子们,向四面八方的祖宅而去。

    今日朝堂的变化真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没想到最后竟然是旧太太子的悍然回归,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众人要紧急商量一下后续的事态发展,以便决定自家的态度。

    韦挺更是一马当先,觉得马车太慢,直接骑了马匹,叫上十几个护卫,在当日晚间,就来到了眉县东郊,见到了族叔韦德政。

    不及缓口气,直接把朝中的变故一说,韦德政也是神情严肃了起来,眼神不断变幻,脑中迅速思索起来。

    “叔父,现在该怎么办?”

    韦挺也感到事情有些失控,皱眉说道:“自贞观三年定襄大战后,太子出使突厥,一去就没了踪影。这才十六年了,众人都以为他殁在草原上了,可谁曾想.”

    “能确定是本人吗?”

    韦德政疑惑的问道:“当初他离开长安的时候,还只是个刚刚长大的孩子,这么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他都待在哪里,又是怎么生活的,会不是别人假冒的?”

    韦挺想了想朝堂上情影,缓慢却坚定的摇了摇头,坚定的说道:“不可能,李承乾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有皇上皇后,还有魏王吴王这些兄弟,还有房玄龄和张玄素、侯君集等亲近臣子。”

    “今天在朝堂上相认,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足见此人确是李承乾无异。”

    听到这话,韦德政也是默默的点了点头,喃喃道:“这倒是,李世民命不久矣,传位在即,若有半点疑惑,也不可能相认,让皇位外流,看来我是多心了。”

    韦挺皱眉道:“此人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在这个关口上回来了,太巧合了,真了打了众人一个措手不及。这对于我们世家来说,是福是祸,真是未可知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