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021章 朝堂争锋(二)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021章 朝堂争锋(二)

    第1021章 朝堂争锋二

    这些开采出来的白银,最初每次运银都要用大唐的船队,这样数量上就瞒不过大唐。

    后来几年,李言不想受制于人,于是大价钱在中原组建船队。

    大唐的舰队一般都就近在东部沿海招收,可李言却知道,真正能远洋的商船和水手,在江南。

    东南的豪门望族组织船队,下南洋经商,互通有无,从三国时期就开始了。只是古代人们交往不频繁,又有长江水道的摭掩,规模又不大,朝廷又没有开发海外的想法。

    是以根本想不到,现在大唐就有了通过海路前往南洋近海的能力。

    李言派人偷偷下江南威逼利诱,招蓦水手,购买商船,组建船队,直接开往北方。东瀛海峡虽宽,可在这些连南洋也敢去的商队面前,却如内海一般,不足为奇。

    而此时的船队,还都是商船。

    没有专门的战船,就算是大唐的舰队,其实也只有运送物资的功能,是妥妥的货船。遇到海盗的时候,也都是船上的人拿起刀枪弓箭,赤身肉博。

    在李言重金诱惑下,迅速招集到一批愿意效忠的人手。

    此后,从东瀛往大陆运送银子的海路就有了两条线,一条是经朝鲜海峡,沿半岛北上。

    另一条是从东瀛本州岛北部,越过瀛州海峡,直接进入图们江突厥境内。

    这条不用经过大唐,直接与瀛州本岛联系。

    后来大唐也知道了,不过碍于突厥强大的武力和当初双方的约定,突厥开辟出新的航线后,也没有废弃老的线路,费用也照给。大唐也并没有任何损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正突厥人弄的银子,最后都会通过商贸留向中原,双方合作又良好,大唐也没有轻易打破。

    可即便有了另一条航道,突厥每月的采银数量,最多也只是翻了一倍,两百万两罢了。

    此时,藤原吉野话一出口,李言就知道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

    若大唐答应对付突厥人则罢,若是不答应,便用巨额的银子来诱惑大唐君臣。

    一百万两不动心,两百万两不动心,那么五百万两呢?

    一年就是六千万两的银子,抵得上大唐现在整年的国库收入了。在这样的巨额诱惑面前,不怕大唐不眼红,只要大唐出兵了,和突厥的战争就不会只局限在东瀛一地的海路。

    到时两国在大陆全面开战,无论谁胜谁败,都比现在两家合作一块压榨东瀛要好。用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来博那一线生机,着实是打的好主意。

    李言对当今天下的形势了若指掌,稍稍一想便明白了东瀛人的狼子野心。

    于是皱了皱眉头,伸手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的敲着。

    这些事情他是知道的,当时为了留下些人手开矿,所以才没对他们赶尽杀绝。

    在自己的命令下,突厥人在瀛州本岛几乎是灭绝式的使用矿工,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日夜不停的干,和奴隶也差不多,在这种不计后果的威胁下,死亡率必然是极高的。

    不过,损失一批,就去外面抓捕一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链,源源不绝。

    这是在大部份人类还是奴隶制的唐朝,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丛林法则下,战争胜利,你就可以享用战败者的一切,这就是这片大陆最基本的生存规则。

    李言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没想到这些人竟然还想反抗,而且还找到了长安,很明显是想利用大唐来对付突厥。

    还夸大了每年开矿的收益,来诱惑大唐君臣。

    不过,实情却没法对外说,李言也不能解释自己是怎么知道,开矿收益没那么大的。

    自己原本只想独立自主,不被大唐的舰队卡脖子,反正突厥若没了自己,也不太可能继续开拓海路的。大草原上原始社会的生存形态,注定了这些离他们还太过遥远。

    没想到,自己当初发展的舰队,竟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成了东瀛人利用来欺瞒大唐的工具。

    看来自己的心还是太软了,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杀人放火的事情,自己绝对不忍心干的。

    不过,只是下命令,那就没关系了。

    李言厌恶的摆了摆了,让人把藤原吉野带了下去。

    同时也在心里盘算着,这几年大唐和突厥没有大战,双方都算是承平日久了。再加上北边的银子南下,南边的粮食北上,合作无间,互补有无下,无论是突厥还是大唐,人口都是增长迅速,这意味着什么?

    李言很清楚,在古代,人口的大量增加,就意味着资源的减少,同时减少人口的战争正在暗中悄无声息的酝酿着。

    李言感慨,难怪后人说,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延绵不绝的战争史。

    在古代,战争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能解决掉很多难题。就比如,李言计划中,要解决的世家问题,兜兜转了转了近二十年,最后发现,还得祭出战争这个大杀器。

    如今时机已到,也是时候完全解决东瀛人的问题了。

    大不了从突厥和大唐迁移一批人去东瀛,即为了现在的开矿,还能暂时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也为了以后的彻底占据。那里的地盘虽然不好,可若是落到外族人手中,却会给中原带来巨大的威胁。

    还是自己人接手比较好一些,李言在心里下定了决心。

    果然,藤原吉野一下去,朝堂中的臣子们就开始沸腾了,相互开始讨论起来。毕竟一年六千万两银子,比大唐现在的一年的国库收入还多,若是纳入大唐,大家的腰带都能松一松了。

    在这样的暴利面前,和突厥的友好,还有即将到来的战争,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长孙无忌顿时义愤填膺的说道:“陛下,突厥人凶残狠厉、贪婪成性,更兼之豺狼心、蛇蝎性,瀛州百姓何辜,就因为有了石见山的银矿,就招来的了如此大祸。”

    “而在前隋时期,倭地便遣使来中原,请求归附,后因天下大乱而做罢;大唐初立,在武德年间,倭地再次遣使来附,高祖亦有准许之意,可惜后来太上皇上位,因突厥入侵而暂时搁置。”

    “随后,突厥在右贤王的带领下,就派人侵入了瀛州,将此地纳入了突厥的版图。后来太上皇出于种种考虑,为交好突厥,争取和平,我大唐才将此事搁置不议。”

    “可时移事异,现如今大唐空前强盛,已不是突厥能比的。”

    “是以臣认为,我大唐做为宗主国,应收回倭国的管理权,不能坐视番属国遭受如此凌辱。”

    侍中刘泊也站出来附合道:“长孙大人所言有理,瀛州即归属大唐,其地百姓也是大唐百姓,我们不能坐视他们在突厥人铁蹄下哀嚎而熟视无睹。”

    “若如此,我堂堂天朝上国,又有何面目统率其他属国,又何以服众。”

    随后不少臣子纷纷上前附议,一幅要解救瀛州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样子。

    众人都是大义凛然,慷慨激昂,为接下来的背信弃义寻找着道义上的理由,人人口中不提利益,却人人都是冲着银子去的,李言却没有多说什么,政治本就是利益的游戏。

    他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件事,其实今天从一上朝开始,皇权和臣权就开始隐隐较劲。

    东瀛使者明明可以私下进谏的,可却被臣子们弄到了朝会上。

    按理说,自己多年不在长安,对大唐的事务并不了解。这些臣子们拱上这件事情,其用心绝对好不到哪里里,在李言看来,他们不过是想现现自己的眼。

    若是自己冒然处置,一个应对不当,最后就会留给人愚昧无知、冲动草率的印象。

    从而消弱新皇帝的威信,打击自己的气势。

    而原本上朝,理应先由左仆射房玄龄开口奏事的,可被鸿胪寺的唐俭一搅和,结果长孙无忌冲到了前面,联合刘泊,利用东瀛一事开始宣告自己的强势回归。

    李言知道,长孙无忌是皇太后的亲哥哥,自己这个皇帝的亲舅舅,有这两层牢不可破的关系,再次回到朝堂,以外戚之尊,执掌尚书省已是大势所趋。

    凭着长孙无忌的智慧和长孙家族在关陇世族中的地位,长孙无忌轻易就可以获得世族们的支持,成为他们在朝堂中的代言人,世族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些种种的强力支持下,若无意外,未来十年内,朝堂上就是长孙无忌的天下。

    不过,长孙无忌多少还是靠了外戚的身份,有些实不至名不归。

    所以,他最想的就是干一件大事,或者说立下一件对于大唐来说堪称惊世的大功。长孙无忌第一次升右仆射的时候,就被李世民派出去征讨叛逆,这才有了坐稳右相的资历。

    而现在,又到升任左相的时候了。

    左仆射和右仆射比起来,可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右仆射主要是辅助并制约左仆射,而左仆射却是实实在在的宰阁首辅,整个六部的长官,治权在握。

    如果说,大唐社稷的所有权是皇帝的,那么管理权就是左仆射的,其它臣子都是配合左仆射。

    虽也是官,却隐隐有半君的宣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