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15章 突厥大军南下(上)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1115章 突厥大军南下上
历史上的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崛起时都特别强势,不断的侵犯中原,除了掠取更多生存资源外,也有维持体系的重要原因。
不像中原王朝,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是分为开创期,发展期,消亡期。王朝真正的生命时间体现在慢长的发展期,首尾的开创期和消亡期,时间都特别短。
而游牧民族的‘王朝’,几乎只有开创期。
这是一个只有靠不断吞噬其他势力才能生存的怪物,只要停止进食,自己就会解散垮掉。
成吉思汗是把这种扩张方式发展到极致的枭雄,几乎打下了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蒙古帝国。只可惜,哪怕他是天纵奇才,也没有办法维持这种庞大的体形。
以至于他一死,整个势力就分成几个王国。而这些区域国家继续分散,最终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
其实,类似成吉思汗的枭雄人物,华夏民族诞生了很多,只是他们知道这样昙一现的王朝,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延续这种体系,战胜时间长河上了。
若是像成吉思汗那样,只考虑打,而不考虑守,只求体形规模,不求长远延续的话,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的人物,能打下全世界。
后世的女真生活在半游牧,半农耕的环境下,他们坐东北而望天下,南边是稳定的农耕王朝,北边是强大的游牧民族。
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视角,能把两者的优缺点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们把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建立的大清同时具有强横的武力和战胜时间长河的稳定,突破了中原王朝虽久而不强,游牧汗国虽强而不久的缺点。
只是游牧民族没有对抗中原的强大文明,掌权者害怕重复鲜卑汉化而失去民族色彩的老路,又怕像之前的金朝和元朝一样,因民族太过独立而落得一个‘无百年之国运’的结局。
所以他们采用了折中之法,在统治文化上接受,搞满汉一家,维持王朝大一统体系。在血脉融合上又十分抗拒,搞满汉对立,企图保持所谓的血脉纯正。
这种复杂的心态和别扭的操作手法,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被吞噬同化,在肉体上又被主流所排斥。
加上大清在鼎盛时期,放眼宇内,几乎一家独大,外部又有没有时时可能带来灭国危机的强大势力压迫,导致统治者开始懈怠,放弃了开国时期前几任君主的那种锐意进取之心,安于享乐。
最终也不可避免也走向了中原王朝的老路,因惧怕失去对王朝的控制力,而拿起屠刀,自毁长城,阉割了自己。整个王朝越来越虚弱,最后终于被大航海时代的浪潮给拍的粉碎。
李言知道,限制一个势力发展脚步的,只有自己。
无敌,就是一种灾难。
是以他顺势而为,把整个东方的南部区域全都给了大唐,却把北方草原,留给了突厥。有突厥在北方不断威胁,大唐君臣始终都会提心吊胆,不能放下警惕去享受生活。
而现在,和平了近二十年的大唐,正需要北方草原的恶狼,来给他提醒提醒了。
贞观十九年,十一月中旬。
稍做休整的突厥大可汗施罗叠,以回纥、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仑屋骨思这铁勒九姓为核心,驱使靺鞨伯咄部、拂涅部、黑水部、粟末部。
和室韦族钵室韦、深末怛室韦等南方部众,还有盘据在辽东北部的契丹和女真两族大量青壮,集结三十万骑兵,浩浩荡荡南下。
顺着贞观九年,征伐高句丽的道路,一路南下,打破扶余、南苏、白崖、次安、新城、乌骨、怀远、守捉、营州、柳城等辽东平原的一系列重镇,兵锋直指平州、卢龙一带。
在平州城外的白狼水河西面的山坳里,三十万大军秘密麻麻的布下营塞,虎视着二十里之外的平州城。
一队精悍的突厥士卒,护卫着一个身着狼皮大氅的人影,来到接近平州城五里外的一座土丘上察看‘敌情’。
五云回首燕山北,燕山雪大如席;雪漫漫冰峨峨,大风起兮奈尔何!
辽东的十一月份,早已进入寒冬,零下几十度的温度,滴水成冰。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雪仔不断的往人的脸上拍打,寒风无孔不入的往人的衣服里钻。
满目的枯败和萧瑟,让人发自骨子里的感到孤寂。
这队从小就在冰天雪地生长的粟末部勇士,全副武装。厚实的皮袍,把风雪牢牢的阻挡在身体之外,面对南方汉人闻之色变的寒冷冬季,他们早就习以为常。
李言的一道分身,站在山上看向对面的高大城池。
是的,李言积分充足的情况下,又兑换了一道分身,这道分身和施罗叠十分相像,留着更加夸张的虬髯胡,头发系成零零碎碎的辨子,披散在脑后。高大魁梧的身躯,如同一头熊罴,站在那里就有一股百战余生的煞气溢出。
李言也没办法,草原部族分散,结构松散,他也不敢让施罗叠完全失去控制。为了这盘大棋,他按照施罗叠的模样,兑换了这道分身,直接进入乌尔格的汗庭。
把施罗叠直接震杀,自己取而代之。
然后以大可汗的身份,召集了阿史那氏的一些族老们,宣布了自己的意图。而这些颉利时期遗留下来的旧人,早就在暗中蓄积力量,只等时机合适,就起兵反叛右贤王,重现阿史那氏的辉煌。
施罗叠表面沉迷酒色,实际上也在暗中图谋着复兴大业。
在李言的放纵下,右贤王部重心西移,故意留下了当初的颉利侍卫统领卓里不统率重兵看守汗庭。
施罗叠经过长期的渗透,已经重新收买了卓里不,攻克了造反最大的障碍。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施罗叠已经有了七成的把握可以拿下乌尔格。
只是为确保万无一失,还在等一个契机。
而两个月前,额尔齐斯河的王庭,发生了刺杀事件,全天下都以为是施罗叠所为,实际上施罗叠很是谨慎,根本就没派出刺客。不过机会难得,在确定了右贤王确实受伤严重后。
施罗叠正准备起兵时,李言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施罗叠。
从此,这道分身就是施罗叠,施罗叠就是分身。
然后召集众多阿史那氏的亲信部众,顺理成章的宣布刺杀事件是自己派人干的。
接着掌握重兵的卓里不顺势效忠,阿史那氏的老将们又拥护,一些右贤王系的墙头草们极为识实务,立马改弦更张,投入了大可汗的麾下,在一夜之间,翻了东部草原的天。
虽然大小部族首领和老将们,也发现了施罗叠的身材有了些变化。不过施罗叠长期待在汗庭享乐,常常以颓废姿态示人,如今臣薪尝胆多年,一朝夺回大权。
整个人的气质和威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主要是那张脸太像了,生活在草原上,常常和牛羊马打交道的纯朴牧民们,跟本就无法想象会有俚猫换太子的那种可能,何况还是这么大的一个活人。
反正同样的相貌,出现在合理的地方,大家下意识就认为是同一个人。
分身没有丝毫障碍的就接手了乌尔格,从这方面来说,草原的权力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样,流动性很大,确实是一个很难长久把控的地方。
之后分身集结大军,再次向东部无数部族确定了施罗叠重掌大权,像征性的除掉一些顽固份子后,就带着所有忠于自己的人马西去,‘意欲’消灭逆贼右贤王,重新拿回整个突厥汗国的统治权。
在横岭地带,双方结结实实的打了一仗。这一仗也非常惨烈,双方各出二十多万大军,杀得混天黑地,日月无光。在李言小心掌握,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只能是相互消耗,同归于烬。
在两方各自损失十万大军,仍看不到取胜希望的情况下,终于有些看不过眼的族老们出面调合。于是各自罢兵,算是默契的把草原分成了两个区域,东边归施罗叠,西边归右贤王。
这一战草原白白损失二十万青壮,李言也是心疼。
可是他没办法,归根结底,他是汉人的皇帝,承平日久之下,草原势力膨胀,内部已经强大到负担不起,只有外扩的份了。
而看遍四周,就只有大唐,堪为敌手。
最近几年,各大兵强马壮的部族首领,都在摩拳擦掌,表达意欲南侵的企图。李言拖得几回后,已经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私底下传播了,说他是汉人,根本不会让突厥大军南下。
这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强大了,想谋求更高的地位,意图取右贤王而代之。
李言索性利用施罗叠的身份,掀起一次大规模的叛逆事件,把统一的突厥分成两个部份,然后互相消耗,间接起了减丁的作用,降低对大唐的威胁。
正好大唐也有这样的需要,李言一心三用,下一盘大棋,用战争,来对各方势力做下调整。
(本章完)
历史上的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崛起时都特别强势,不断的侵犯中原,除了掠取更多生存资源外,也有维持体系的重要原因。
不像中原王朝,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是分为开创期,发展期,消亡期。王朝真正的生命时间体现在慢长的发展期,首尾的开创期和消亡期,时间都特别短。
而游牧民族的‘王朝’,几乎只有开创期。
这是一个只有靠不断吞噬其他势力才能生存的怪物,只要停止进食,自己就会解散垮掉。
成吉思汗是把这种扩张方式发展到极致的枭雄,几乎打下了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蒙古帝国。只可惜,哪怕他是天纵奇才,也没有办法维持这种庞大的体形。
以至于他一死,整个势力就分成几个王国。而这些区域国家继续分散,最终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
其实,类似成吉思汗的枭雄人物,华夏民族诞生了很多,只是他们知道这样昙一现的王朝,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延续这种体系,战胜时间长河上了。
若是像成吉思汗那样,只考虑打,而不考虑守,只求体形规模,不求长远延续的话,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的人物,能打下全世界。
后世的女真生活在半游牧,半农耕的环境下,他们坐东北而望天下,南边是稳定的农耕王朝,北边是强大的游牧民族。
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视角,能把两者的优缺点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们把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建立的大清同时具有强横的武力和战胜时间长河的稳定,突破了中原王朝虽久而不强,游牧汗国虽强而不久的缺点。
只是游牧民族没有对抗中原的强大文明,掌权者害怕重复鲜卑汉化而失去民族色彩的老路,又怕像之前的金朝和元朝一样,因民族太过独立而落得一个‘无百年之国运’的结局。
所以他们采用了折中之法,在统治文化上接受,搞满汉一家,维持王朝大一统体系。在血脉融合上又十分抗拒,搞满汉对立,企图保持所谓的血脉纯正。
这种复杂的心态和别扭的操作手法,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被吞噬同化,在肉体上又被主流所排斥。
加上大清在鼎盛时期,放眼宇内,几乎一家独大,外部又有没有时时可能带来灭国危机的强大势力压迫,导致统治者开始懈怠,放弃了开国时期前几任君主的那种锐意进取之心,安于享乐。
最终也不可避免也走向了中原王朝的老路,因惧怕失去对王朝的控制力,而拿起屠刀,自毁长城,阉割了自己。整个王朝越来越虚弱,最后终于被大航海时代的浪潮给拍的粉碎。
李言知道,限制一个势力发展脚步的,只有自己。
无敌,就是一种灾难。
是以他顺势而为,把整个东方的南部区域全都给了大唐,却把北方草原,留给了突厥。有突厥在北方不断威胁,大唐君臣始终都会提心吊胆,不能放下警惕去享受生活。
而现在,和平了近二十年的大唐,正需要北方草原的恶狼,来给他提醒提醒了。
贞观十九年,十一月中旬。
稍做休整的突厥大可汗施罗叠,以回纥、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仑屋骨思这铁勒九姓为核心,驱使靺鞨伯咄部、拂涅部、黑水部、粟末部。
和室韦族钵室韦、深末怛室韦等南方部众,还有盘据在辽东北部的契丹和女真两族大量青壮,集结三十万骑兵,浩浩荡荡南下。
顺着贞观九年,征伐高句丽的道路,一路南下,打破扶余、南苏、白崖、次安、新城、乌骨、怀远、守捉、营州、柳城等辽东平原的一系列重镇,兵锋直指平州、卢龙一带。
在平州城外的白狼水河西面的山坳里,三十万大军秘密麻麻的布下营塞,虎视着二十里之外的平州城。
一队精悍的突厥士卒,护卫着一个身着狼皮大氅的人影,来到接近平州城五里外的一座土丘上察看‘敌情’。
五云回首燕山北,燕山雪大如席;雪漫漫冰峨峨,大风起兮奈尔何!
辽东的十一月份,早已进入寒冬,零下几十度的温度,滴水成冰。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雪仔不断的往人的脸上拍打,寒风无孔不入的往人的衣服里钻。
满目的枯败和萧瑟,让人发自骨子里的感到孤寂。
这队从小就在冰天雪地生长的粟末部勇士,全副武装。厚实的皮袍,把风雪牢牢的阻挡在身体之外,面对南方汉人闻之色变的寒冷冬季,他们早就习以为常。
李言的一道分身,站在山上看向对面的高大城池。
是的,李言积分充足的情况下,又兑换了一道分身,这道分身和施罗叠十分相像,留着更加夸张的虬髯胡,头发系成零零碎碎的辨子,披散在脑后。高大魁梧的身躯,如同一头熊罴,站在那里就有一股百战余生的煞气溢出。
李言也没办法,草原部族分散,结构松散,他也不敢让施罗叠完全失去控制。为了这盘大棋,他按照施罗叠的模样,兑换了这道分身,直接进入乌尔格的汗庭。
把施罗叠直接震杀,自己取而代之。
然后以大可汗的身份,召集了阿史那氏的一些族老们,宣布了自己的意图。而这些颉利时期遗留下来的旧人,早就在暗中蓄积力量,只等时机合适,就起兵反叛右贤王,重现阿史那氏的辉煌。
施罗叠表面沉迷酒色,实际上也在暗中图谋着复兴大业。
在李言的放纵下,右贤王部重心西移,故意留下了当初的颉利侍卫统领卓里不统率重兵看守汗庭。
施罗叠经过长期的渗透,已经重新收买了卓里不,攻克了造反最大的障碍。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施罗叠已经有了七成的把握可以拿下乌尔格。
只是为确保万无一失,还在等一个契机。
而两个月前,额尔齐斯河的王庭,发生了刺杀事件,全天下都以为是施罗叠所为,实际上施罗叠很是谨慎,根本就没派出刺客。不过机会难得,在确定了右贤王确实受伤严重后。
施罗叠正准备起兵时,李言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施罗叠。
从此,这道分身就是施罗叠,施罗叠就是分身。
然后召集众多阿史那氏的亲信部众,顺理成章的宣布刺杀事件是自己派人干的。
接着掌握重兵的卓里不顺势效忠,阿史那氏的老将们又拥护,一些右贤王系的墙头草们极为识实务,立马改弦更张,投入了大可汗的麾下,在一夜之间,翻了东部草原的天。
虽然大小部族首领和老将们,也发现了施罗叠的身材有了些变化。不过施罗叠长期待在汗庭享乐,常常以颓废姿态示人,如今臣薪尝胆多年,一朝夺回大权。
整个人的气质和威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主要是那张脸太像了,生活在草原上,常常和牛羊马打交道的纯朴牧民们,跟本就无法想象会有俚猫换太子的那种可能,何况还是这么大的一个活人。
反正同样的相貌,出现在合理的地方,大家下意识就认为是同一个人。
分身没有丝毫障碍的就接手了乌尔格,从这方面来说,草原的权力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样,流动性很大,确实是一个很难长久把控的地方。
之后分身集结大军,再次向东部无数部族确定了施罗叠重掌大权,像征性的除掉一些顽固份子后,就带着所有忠于自己的人马西去,‘意欲’消灭逆贼右贤王,重新拿回整个突厥汗国的统治权。
在横岭地带,双方结结实实的打了一仗。这一仗也非常惨烈,双方各出二十多万大军,杀得混天黑地,日月无光。在李言小心掌握,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只能是相互消耗,同归于烬。
在两方各自损失十万大军,仍看不到取胜希望的情况下,终于有些看不过眼的族老们出面调合。于是各自罢兵,算是默契的把草原分成了两个区域,东边归施罗叠,西边归右贤王。
这一战草原白白损失二十万青壮,李言也是心疼。
可是他没办法,归根结底,他是汉人的皇帝,承平日久之下,草原势力膨胀,内部已经强大到负担不起,只有外扩的份了。
而看遍四周,就只有大唐,堪为敌手。
最近几年,各大兵强马壮的部族首领,都在摩拳擦掌,表达意欲南侵的企图。李言拖得几回后,已经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私底下传播了,说他是汉人,根本不会让突厥大军南下。
这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强大了,想谋求更高的地位,意图取右贤王而代之。
李言索性利用施罗叠的身份,掀起一次大规模的叛逆事件,把统一的突厥分成两个部份,然后互相消耗,间接起了减丁的作用,降低对大唐的威胁。
正好大唐也有这样的需要,李言一心三用,下一盘大棋,用战争,来对各方势力做下调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