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21章 群臣的乐观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1121章 群臣的乐观
对于萧禹这样威望崇高,影响力极大,又正直的老臣,李言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不但常常留在宫中用膳,更是打着汲取教训的名义,虚心向其请教一些杨广之事。
萧禹对于如此礼遇又好学上进的年轻皇帝,自然大为满意,说起前朝之事如数家珍。混不知道李言根本就不想总结什么教训,只是对于那些闻名后世的历史人物和杨广的八卦感兴趣。
如此一来,朝堂诸臣都知道皇帝亲近萧禹,所谓近朱者赤,对皇帝的印象也好了不少。
萧禹本就出身皇族,历经两朝四代君主,左仆射都做好几回了,见过的桥更是比别人走的路还多,多次沉浮之后,他已经不在乎官位高低了,整个朝堂中。
除了少数几个在家养老等死的老骨头,几乎都是小辈后生,他只想在还能干的时候,多为朝庭做点儿事情,要不然他早就退了。
如今在新朝,被李言这么一个后生晚辈,以皇帝之尊供着,时时尊重,事事请教,极大的满足了萧禹的辅佐欲望。
更是认为自己遇到了明君圣主,只觉在李言下面做官,比在杨广、李渊、李世民下面更加惬意,混身充满了干劲儿,发誓要辅佐李言成就一代圣主,为大唐将山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
不但在私下不分大小场合,对李言不吝夸赞直词,在朝中更是一力维护。
李言把萧禹当成了一颗挡风摭雨的大树,有这道门神在,一些各怀心思的臣子们,都是畏首畏尾,束手束脚。有些人做些小动作,皇帝还没说什么,萧禹不管不顾的就冲了上去。
着实是替李言顶了不少雷,省了李言不少的麻烦。
在李言主掌的中枢中,长孙无忌是权力最重的,可萧禹才是辈份最高的,只要有萧禹在,长孙无忌就只能排在第二,事事要顾忌这个老前辈的看法。
从皇帝只有在称呼萧禹的时候,才会在‘大人’前面加上一个‘老’字,就能让所有人区分出,他们和萧禹的不同。一个老大人,就能代表皇帝对萧禹的敬重。
这是除了萧禹之外,没有另外一个臣子得到的殊荣。
这种不加掩饰的偏爱,使得长孙无忌主掌尚书省,同时身兼左右仆射,却时时被萧禹压制,远没有以前的房玄龄一个左仆射要威风。
当长孙无忌把这事向皇太后吐漕的时候,长孙无垢不但不责怪,反而满是赞叹。说有萧禹在,朝中就永远不会出现权臣和奸佞,长孙家族也会安全很多。
她也就放心了,还专门赐下无数恩赏,奖励萧禹辅政之功。
并训斥长孙无忌,让他安分守几,好好辅佐皇帝,不要老是和萧禹做对。萧禹为人正直,对事不对人,他在中枢,能震慑监督诸公,只要大家都尽忠职守,自然天下太平。
长孙无忌眼看揽权无望,白顶了一个贪权的名声,也是很不爽。
正好想借着这次事情,把右仆射一职给甩出去,自己也好避开那些闲言碎语。听到皇帝这么问,长孙无忌连忙说道:“皇上,当时皇上刚刚继位,房相又退了下去。”
“臣这才临危受命,一人兼了两职。”
“如今朝政已入正轨,臣再这样,恐怕就会有恋权之嫌;中书省的任务也重,臣一个人勉力维持,实在是力有不逮。是以臣请皇上革去一职,另任他人。”
“这样也能替臣分担一些,免得误了国事。”
长孙无忌这话也有一些发自内心,一方面尚书省的事情都压在了他身上,皇上处理折子到傍晚,他则是忙到深夜。为了维护和大外甥的关系,还要御前恃驾。
面对皇上时不时的突发奇想,和偶尔的言语试探,剩下恨不得吃饭的时间在接见臣子,睡觉的时间在考虑家族,长孙无忌感到自己再这样下去,恐惧就要崩溃了。
若不是整天忙的脚不粘地,脑子一团浆糊,怎么可能会忽视施罗叠这么重要的事情,导致人家都打到了家门口儿。
长孙无忌是下了狠心,一定要空出来一些时间,来考虑大局了。
事实上,长孙无忌现在的正式职务还是尚书右仆射、兼任左仆射,真正的左仆射,还是房玄龄。
现在要去掉一个,按理说,肯定是要去掉兼职,把房玄龄请回来任左仆射。只是长孙无忌已经是有实无名的首辅了,再让房玄龄回来,两者就冲突了。
一个是前首辅,一个是现首辅,两人不打架才怪?
就这么把长孙无忌提起来,对房玄龄又不公平,毕竟人家也没犯什么错,只是身体原因,休息了一阵,就被解除职务了,也不合理。李言一时犯了难,看向萧禹。
准备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推给萧老头儿,这段时间,每次遇到难以决择的事情,李言都是这么干的。
萧禹做出的决择,不说合不合李言的心意,至少很是公正,杜绝了李言的私心,同时也堵住了其他人的盘算。
果然,萧禹深吸了一口气,捋了捋须,很明显,他也想到了这里,皱眉思索了一阵说道:“皇上,长孙大人说的有道理,一人长期占着左右仆射,确实不太合适。”“这样,等会散朝了,臣就去一趟房府。”
“若是房大人身体康健,就让他早日回朝理事;若是他身体不支,或者已有引退之意,那就升长孙大人为左仆射,另外再任命右仆射,辅助长孙大人。”
“嗯?有道理。”
李言马上点头道:“萧老大人所言及是,即然这样,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代朕前去探望一下房大人,看看他的身体如何?”
“是,老臣尊旨。”
萧禹虽然这么说,但御书房内的所有人,包括萧禹自己都知道,房玄龄肯定是不会回来了。
除非皇帝对长孙无忌不满,否则就不会请回房玄龄。若是皇帝真的想让房玄龄回来,就会亲自前去,而不是让萧禹代劳,现场的重臣们都是人精,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长孙无忌也是松了口气,皇上这么说,也只是出于对房玄龄的尊重,走一个程序而已。
若是他回来,长孙无忌就没处摆了,再说房玄龄今年都六十六了,身体也不太好,气喘晕厥更是家常便饭。有今天没明天的人,谁知道还能撑多长时间?
这样的身体根本无法胜任繁重的左仆射之职,尤其是在突厥入侵的关口,朝庭马上就要全面动起来,事务就更多了。
房玄龄人情练达、智谋过人,萧禹一去,自然会递上一份正式的告老折子。
其实李言也不想让房玄龄回来,一来房玄龄历史上没活过七十,也就只剩下三四年的寿数了,若是在家好好养养,心情舒畅下,说不定还能再多活几年。
二来,房玄龄置身事外,才能不被朝堂上的名利裹挟,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帮自己出谋划策。李言时不时的上门询问一些事情,也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三来,朝庭的人才不能只依靠某一批人,用到老,用到死,再开始想着以后。而是要告老一批,任职一批,储备一批,培养一批,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梯队。
源源不断的有人才可用。
随意,众人都开始隐隐兴奋起来,若是长孙无忌任左仆射,那右仆射就空了出来。
萧禹自然是不感兴趣,任恃中也只是有个职位,名正言顺的掌管封驳之权,给朝庭把把关。人家二十年前就是左仆射了,现在更不可能再去给长孙无忌做副手。
那么,刘泊、岑文本、马周、禇遂良都有机会了,就算自己不去,也可以推荐一个亲近自己的人不是。
一时间,众臣心思活络起来。
不过,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长孙无忌也起身,大家开始议起施罗叠入侵一事。
长孙无忌认为,施罗叠南下,主要还是会进攻半岛地区,原因有三,其一辽东半岛控制着前往东瀛的海路,有海量的白银输入,拿下此地,施罗叠就拿下了整个突厥的财源。
其二,河北道北部有整个燕山做为屏障,关山重重,自古就是中原防御草原的天然壁垒,突厥人就算有三十万大军,也很难攻破。
最主要的是如今辽东半岛在手,突厥人若攻河北,辽东的大军袭其后,与河北大军首尾相应,施罗叠必然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一旦受挫,必然大败而归。
其三,施罗叠在贞观九年就曾经亲自带兵灭了半岛三国,杀伐无数,在这里有巨大的影响力。如今再次南下,施罗叠攻打半岛,即有经验,又有威慑性,很容易再次建功。
最后,长孙无忌说道:“皇上,诸位大人,辽河平原不容易防守,有所闪失是正常的。河北道和辽北道却形成了犄角之势,突厥人攻辽北,则河北道可出兵袭其后。”
“若攻河北,则辽北又可袭其后,是以臣认为,施罗叠最多就是把辽河平原上的一些城池占据,搜掠一阵,必然会退去。冬季北地苦寒,大雪覆盖,出兵不易。”
“只要我们下令两边坚壁清野,防守不出。”
“等来年春暖开,冰消雪融,突厥人自动就会退去。不然,就会受到两边大军的围剿。”
长孙无忌说完后,其他臣子们也极为认同,包括岑文本也认为,施罗叠拿下辽河平原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即便要进一步的话,必然会攻辽北,毕竟,柿子还要挑软的捏。
在众人的心里,辽东还是太远了,几千里之外的战事,跟本影响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章完)
对于萧禹这样威望崇高,影响力极大,又正直的老臣,李言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不但常常留在宫中用膳,更是打着汲取教训的名义,虚心向其请教一些杨广之事。
萧禹对于如此礼遇又好学上进的年轻皇帝,自然大为满意,说起前朝之事如数家珍。混不知道李言根本就不想总结什么教训,只是对于那些闻名后世的历史人物和杨广的八卦感兴趣。
如此一来,朝堂诸臣都知道皇帝亲近萧禹,所谓近朱者赤,对皇帝的印象也好了不少。
萧禹本就出身皇族,历经两朝四代君主,左仆射都做好几回了,见过的桥更是比别人走的路还多,多次沉浮之后,他已经不在乎官位高低了,整个朝堂中。
除了少数几个在家养老等死的老骨头,几乎都是小辈后生,他只想在还能干的时候,多为朝庭做点儿事情,要不然他早就退了。
如今在新朝,被李言这么一个后生晚辈,以皇帝之尊供着,时时尊重,事事请教,极大的满足了萧禹的辅佐欲望。
更是认为自己遇到了明君圣主,只觉在李言下面做官,比在杨广、李渊、李世民下面更加惬意,混身充满了干劲儿,发誓要辅佐李言成就一代圣主,为大唐将山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
不但在私下不分大小场合,对李言不吝夸赞直词,在朝中更是一力维护。
李言把萧禹当成了一颗挡风摭雨的大树,有这道门神在,一些各怀心思的臣子们,都是畏首畏尾,束手束脚。有些人做些小动作,皇帝还没说什么,萧禹不管不顾的就冲了上去。
着实是替李言顶了不少雷,省了李言不少的麻烦。
在李言主掌的中枢中,长孙无忌是权力最重的,可萧禹才是辈份最高的,只要有萧禹在,长孙无忌就只能排在第二,事事要顾忌这个老前辈的看法。
从皇帝只有在称呼萧禹的时候,才会在‘大人’前面加上一个‘老’字,就能让所有人区分出,他们和萧禹的不同。一个老大人,就能代表皇帝对萧禹的敬重。
这是除了萧禹之外,没有另外一个臣子得到的殊荣。
这种不加掩饰的偏爱,使得长孙无忌主掌尚书省,同时身兼左右仆射,却时时被萧禹压制,远没有以前的房玄龄一个左仆射要威风。
当长孙无忌把这事向皇太后吐漕的时候,长孙无垢不但不责怪,反而满是赞叹。说有萧禹在,朝中就永远不会出现权臣和奸佞,长孙家族也会安全很多。
她也就放心了,还专门赐下无数恩赏,奖励萧禹辅政之功。
并训斥长孙无忌,让他安分守几,好好辅佐皇帝,不要老是和萧禹做对。萧禹为人正直,对事不对人,他在中枢,能震慑监督诸公,只要大家都尽忠职守,自然天下太平。
长孙无忌眼看揽权无望,白顶了一个贪权的名声,也是很不爽。
正好想借着这次事情,把右仆射一职给甩出去,自己也好避开那些闲言碎语。听到皇帝这么问,长孙无忌连忙说道:“皇上,当时皇上刚刚继位,房相又退了下去。”
“臣这才临危受命,一人兼了两职。”
“如今朝政已入正轨,臣再这样,恐怕就会有恋权之嫌;中书省的任务也重,臣一个人勉力维持,实在是力有不逮。是以臣请皇上革去一职,另任他人。”
“这样也能替臣分担一些,免得误了国事。”
长孙无忌这话也有一些发自内心,一方面尚书省的事情都压在了他身上,皇上处理折子到傍晚,他则是忙到深夜。为了维护和大外甥的关系,还要御前恃驾。
面对皇上时不时的突发奇想,和偶尔的言语试探,剩下恨不得吃饭的时间在接见臣子,睡觉的时间在考虑家族,长孙无忌感到自己再这样下去,恐惧就要崩溃了。
若不是整天忙的脚不粘地,脑子一团浆糊,怎么可能会忽视施罗叠这么重要的事情,导致人家都打到了家门口儿。
长孙无忌是下了狠心,一定要空出来一些时间,来考虑大局了。
事实上,长孙无忌现在的正式职务还是尚书右仆射、兼任左仆射,真正的左仆射,还是房玄龄。
现在要去掉一个,按理说,肯定是要去掉兼职,把房玄龄请回来任左仆射。只是长孙无忌已经是有实无名的首辅了,再让房玄龄回来,两者就冲突了。
一个是前首辅,一个是现首辅,两人不打架才怪?
就这么把长孙无忌提起来,对房玄龄又不公平,毕竟人家也没犯什么错,只是身体原因,休息了一阵,就被解除职务了,也不合理。李言一时犯了难,看向萧禹。
准备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推给萧老头儿,这段时间,每次遇到难以决择的事情,李言都是这么干的。
萧禹做出的决择,不说合不合李言的心意,至少很是公正,杜绝了李言的私心,同时也堵住了其他人的盘算。
果然,萧禹深吸了一口气,捋了捋须,很明显,他也想到了这里,皱眉思索了一阵说道:“皇上,长孙大人说的有道理,一人长期占着左右仆射,确实不太合适。”“这样,等会散朝了,臣就去一趟房府。”
“若是房大人身体康健,就让他早日回朝理事;若是他身体不支,或者已有引退之意,那就升长孙大人为左仆射,另外再任命右仆射,辅助长孙大人。”
“嗯?有道理。”
李言马上点头道:“萧老大人所言及是,即然这样,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代朕前去探望一下房大人,看看他的身体如何?”
“是,老臣尊旨。”
萧禹虽然这么说,但御书房内的所有人,包括萧禹自己都知道,房玄龄肯定是不会回来了。
除非皇帝对长孙无忌不满,否则就不会请回房玄龄。若是皇帝真的想让房玄龄回来,就会亲自前去,而不是让萧禹代劳,现场的重臣们都是人精,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长孙无忌也是松了口气,皇上这么说,也只是出于对房玄龄的尊重,走一个程序而已。
若是他回来,长孙无忌就没处摆了,再说房玄龄今年都六十六了,身体也不太好,气喘晕厥更是家常便饭。有今天没明天的人,谁知道还能撑多长时间?
这样的身体根本无法胜任繁重的左仆射之职,尤其是在突厥入侵的关口,朝庭马上就要全面动起来,事务就更多了。
房玄龄人情练达、智谋过人,萧禹一去,自然会递上一份正式的告老折子。
其实李言也不想让房玄龄回来,一来房玄龄历史上没活过七十,也就只剩下三四年的寿数了,若是在家好好养养,心情舒畅下,说不定还能再多活几年。
二来,房玄龄置身事外,才能不被朝堂上的名利裹挟,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帮自己出谋划策。李言时不时的上门询问一些事情,也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三来,朝庭的人才不能只依靠某一批人,用到老,用到死,再开始想着以后。而是要告老一批,任职一批,储备一批,培养一批,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梯队。
源源不断的有人才可用。
随意,众人都开始隐隐兴奋起来,若是长孙无忌任左仆射,那右仆射就空了出来。
萧禹自然是不感兴趣,任恃中也只是有个职位,名正言顺的掌管封驳之权,给朝庭把把关。人家二十年前就是左仆射了,现在更不可能再去给长孙无忌做副手。
那么,刘泊、岑文本、马周、禇遂良都有机会了,就算自己不去,也可以推荐一个亲近自己的人不是。
一时间,众臣心思活络起来。
不过,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长孙无忌也起身,大家开始议起施罗叠入侵一事。
长孙无忌认为,施罗叠南下,主要还是会进攻半岛地区,原因有三,其一辽东半岛控制着前往东瀛的海路,有海量的白银输入,拿下此地,施罗叠就拿下了整个突厥的财源。
其二,河北道北部有整个燕山做为屏障,关山重重,自古就是中原防御草原的天然壁垒,突厥人就算有三十万大军,也很难攻破。
最主要的是如今辽东半岛在手,突厥人若攻河北,辽东的大军袭其后,与河北大军首尾相应,施罗叠必然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一旦受挫,必然大败而归。
其三,施罗叠在贞观九年就曾经亲自带兵灭了半岛三国,杀伐无数,在这里有巨大的影响力。如今再次南下,施罗叠攻打半岛,即有经验,又有威慑性,很容易再次建功。
最后,长孙无忌说道:“皇上,诸位大人,辽河平原不容易防守,有所闪失是正常的。河北道和辽北道却形成了犄角之势,突厥人攻辽北,则河北道可出兵袭其后。”
“若攻河北,则辽北又可袭其后,是以臣认为,施罗叠最多就是把辽河平原上的一些城池占据,搜掠一阵,必然会退去。冬季北地苦寒,大雪覆盖,出兵不易。”
“只要我们下令两边坚壁清野,防守不出。”
“等来年春暖开,冰消雪融,突厥人自动就会退去。不然,就会受到两边大军的围剿。”
长孙无忌说完后,其他臣子们也极为认同,包括岑文本也认为,施罗叠拿下辽河平原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即便要进一步的话,必然会攻辽北,毕竟,柿子还要挑软的捏。
在众人的心里,辽东还是太远了,几千里之外的战事,跟本影响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