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51章 张玄素的进言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51章 张玄素的进言

    第1151章 张玄素的进言

    之后,李言又故作关心的询问了一些突厥人的具体详情。

    毕竟,江山社稷是他的,突厥人的入侵,会直接动摇皇权,就算是再昏聩的皇帝,也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

    若是对河北之事太过漠不关心,很容易在事情糜烂之后,被这些聪明绝顶的人察觉到疑点。本身他就是被所有人所关注的对象,世族受到损失后,也必然会把焦点放在他身上。

    但凡让他们寻到一点不对劲儿的味道,核心矛盾就会瞬间引爆,天下就会再度陷入混乱。李言认为,能和平解决,就尽量不要诉诸战争,这所谓的坛坛罐罐,都是自家的。

    这让李言深深的感叹,在宫中和这个时代最智慧的人斗智斗勇斗心眼儿,比在草原上做右贤王,或者率领大军在河北攻城略地要辛苦多了。

    在长孙无忌十分认真的述说中,李言终于发现,皇帝是怎么被糊弄住的。待在千里之外的深宫中,任何事情都需要臣子们汇报,基本上无法弄清地方真实情况。

    在长孙无忌的介绍下,突厥人俨然成了陷入包围中的穷寇,不断的攻城掠地,每次都是损失惨重,最后灰溜溜的逃窜。大唐军民奋起抗击,到处都是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这和李言用施罗叠的分身视角,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当然,做为皇帝的他也明白,河北各地城池防守空虚,一触即溃,突厥人一日破十城,甚至百姓们因为能得到分地,而对突厥人表面抵抗,实则持欢迎态度,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李言询问过中枢的几位臣子,甚至萧禹的说法,也和长孙无忌类似。就连王玄策,都不敢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

    李言再次感觉到了为君之难,这些人隐瞒他,一是出于私心,不想把百姓和世族的矛盾暴露在皇帝面前,以免他忧心忡忡,尽而做出什么不利于世族的举动。

    尽量展现出来的都是世族和百姓相融共生,和谐相处。

    二则是真的不想让这些事烦劳他的心,他是皇帝,又不需要前往战场,知道实情没有什么意义。反正应敌方案臣子们都会制定,也会派遣兵力前去作战。

    等到最后胜利的时候,再对皇帝描绘一番团锦簇的官样文章,也省得皇帝日日牵挂,或者频繁干涉,影响到他们的正常部署。

    长孙无忌已经离开了,李言起身走到书房的一侧。

    打开窗户,散一散屋子里的碳气,同时迎着凛冽的寒风,看向远处的小湖,眼神也深遂起来。

    对于朝庭这边,李言顺其自然,不发表任何意见,一切都以中枢几位重臣的意见是从。

    他的心思还是放在河北战场那边,若是他没料错的话,长孙无忌口中的二十万骑兵。一定就是世族背后的力量了,通过突厥人大闹河北,又是攻城掠地,又是分田打草惊蛇,终于把这股隐藏极深的力量调出来了。

    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消灭他们。

    李言知道,这一定是一支十分精锐的骑兵,可能堪比贞观三年时对付颉利的飞虎军。当时李世民省吃俭用,了三四年时间,才训练了三五万飞虎军。

    世族们随手一掏,就是二十万,可见世族们的底蕴有多深。

    仅仅这二十万,就足以左右长安城的局势,难怪当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如此不堪一击,李渊最后也不做任何反抗的交出了皇位,自己退位太上皇。

    有这样一支力量震摄,李渊毫无翻盘的机会。

    李言混身散发出一股比寒风还刺骨的阴冷气息,衣袖中的手已经握成了拳头。他要让这支力量有去无回,葬送在河北大地上,就算拼得突厥人全军覆没,也要铲除隐患。

    “启禀皇上,右仆射求见?”

    一道声音传来,唤回了陷入沉思中的李言,他转过身,神情已经恢复如常,声音温和的道:“宣。”

    “是,皇上。”

    王德应了一声,转身出了房门,没过多久,一头白发的张玄素精神矍铄的走了进来。

    “老臣参见皇上。”张玄素一丝不苟的跪下行了一礼。

    李言上前搀扶起来,笑容和煦的道:“老师,您年事已高,朕已经说过,不必多礼的。”

    “谢皇上关心,君臣有别,礼不可废。”

    张玄策笑着应了一声,没在礼数上多纠缠,而是来到窗边,把呼呼朝里惯的冷风给关到了外面,关心的说道:“关中虽然不如北地寒冷,冬天也是冰冷彻骨的。”

    “皇上尽管年轻,也要保重身体,不要惹上风寒了。”“多谢老师关心,朕也是透透气,散散碳火的烟气。”

    李言客气了一句,邀张玄素坐下,随后问道:“这大冷的天儿,老师前来,不知道有什么事情?”

    “皇上,臣听说长孙大人要从关内调兵前往河北消灭突厥人?”

    “是这样的,左仆射说突厥人都是骑兵,从四周调取步卒前往围剿,没有一些骑兵侧应不行。所以从定襄、河西两地,各调十万善于御马的步卒前往配合。”

    解释了一番,李言诧异的问道:“莫非老师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调兵前去老臣完全赞同,只是臣想问问,这二十万大军的由谁领兵?“还有,河北战场虽是一隅,却关乎大局,朝庭非派重臣前往坐镇,统筹全局不可,这人选又是何人?”

    见李言一脸的皱眉,张玄素就知道,这些事情还没有定下来,于是小声说道:“老臣知道皇上登基以来,表面上朝政平稳,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臣子明里暗里的和皇上做对。”

    “皆因皇上手中权力不足之故,这次大战,正是皇上借机收回兵权的机会。”

    张玄素做为曾经的太子傅,一心扑在做官上。当初的太子,现在成了大唐的皇帝,张玄素也下了心思,努力要做点儿什么来,为皇上掌权贡献出一份力量。

    张玄素是蒲州虞乡人,最初仕于隋朝,任河北沧州景城县户曹。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他落于窦建德的手中,宁死不降。后来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他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唐灭窦建德后,张玄素归唐,被朝庭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

    李渊闻其贤名,特意招来长安,经过面谈后,发现张玄素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文武并重,又为人灵活不刻板,欣赏其人才,就让他担任隐太子李建成的师傅。

    玄武门之变后,他又被长孙皇后看重,特意招至东宫,任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傅。

    张玄素是寒门出身,信奉的就是忠君爱国,精诚任事。他对于朝中的格局,由其是世族把持政持,架空皇权的事情,并不是太清楚,对于世族的真正的实力,更是一无所知。

    他的认知来源于书本和他的人生阅励,玄武门之变后,更是笃信兵权决定政权。

    进入中枢后,他发现皇帝权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只觉得肯定是兵权不在手的原因。于是想借着这次抵御突厥的时候,好好抓一回权,名正言顺的把军权收回来。

    李言知道张玄素的意思,可他更知道,就连朝中的军权自己都没有多少,更不用说世族的兵权了,那多家关陇世族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培养起来的终极底牌。

    长孙无忌甚至连这支力量的真实样貌都不让自己知道,打着普通边兵的名义,从头到尾都没打算露过行藏。防范这么严,就是不想引起自己这个皇帝的注意。

    怎么可能夺到手?

    不过,他也没有打消张玄素的极积性,而是一副感兴趣的样子:“老师的意思,是让朕御驾亲征?”

    “不臣绝无此意。”

    张玄素吓了一跳,若是让朝臣们知道自己撺掇皇帝御驾亲征,还不活劈了自己,连忙解释道:“臣的意思是,皇上不如挑选亲信大将统兵,或者派得力人手前往河北主持大局。”

    “这样等到战后了,多少也能收回些兵权。”

    说到这里,张玄素微微挤了挤眼,脸上露出略带暗示的表情。

    李言一怔,随后一想,心中恍然,原来张玄素是看上了这平定河北之功。也是,当年李世民为了推大舅哥长孙无忌上位,就让长孙无忌亲自主持了平定几次地方叛乱,这才为入阁积累了功勋。

    张玄素老骥伏枥,自然想更进一步,为了将来扛大梁做准备。

    原本在贞观三年的时候,张玄素就前往前线主持过局势。现在河北之乱,他即是帝师,又是右仆射,足够份量前去主持大局。只是张玄素是文臣,冲锋陷阵的事情他自然做不来。

    若是让太尉侯君集领兵,张玄素就能接下这个差使了。

    如此,待到河北之乱平定后,侯君集收拢了兵权,张玄素得到了功勋,皇帝实力也会大增,端得是两全其美。

    李言心中苦笑一下,这权力场上的人,哪个不是在噼里啪啦的拨着算盘珠子。自己在下一盘大棋,其他臣子们也都在下自己的小棋,各种棋局不时就会相互碰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