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留什么辫 第758章 留辫不留头
热门推荐:
小生真不是书呆子
不复合,别沾边,姜小姐又美又飒
斗破之无上之境
我家祖传有仙山
至尊武道之星空无极
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人刚复活:为什么丧尸挨打也会疼
混沌书
全能卧底:她是国家守护神
楚军频繁的调动和《剃辫令》的发布,普通百姓都能看出大明应该是北伐在即了,临近大明控制区域的扬州、庐州、凤阳、南阳等府县的清廷官员自然也都知道了大事不妙,因为明军一旦发动,他们管辖的府县就是首当其冲。
现在,这些官员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条路是改弦更张,投降大明,第二条路就是为大清誓死尽忠,拼将一死效虏廷。
显然,大多数清廷官员还是有眼色的,扬州知府崔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驻扎安庆的淮扬楚军尚未开拔,崔华就偷偷派人向南都方面派出了使者,表示大军到日,他崔某人一定举扬州归附大明。
崔华是直隶平山人,伪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九年调任扬州知府,经历过顺治和康熙以及康德三代皇帝的崔大人勉强也算大清的三朝元老,兼之他又是顺治钦点的进士及第,按理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该向大明输诚的。《剃辫令》发布后,崔大人也是向左右心腹这样宣称的。
可扬州的清廷官员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拿简亲王喇布投降事劝说崔华,说什么,爱新觉罗家的亲王都投降大明了,您硬挺着还有什么意义,况且扬州城内拢共就三四百巡防兵,现在不投,倘明军真的兵临城下,咱们再想投,可就晚了。
他的心腹扬州府丞赵凯也苦劝道:“公有意为朝廷尽忠,可朝廷在乎过咱们吗?扬州关系到淮扬的盐税,如此财赋重地,朝廷竟不发一兵一卒,一失一炮,我等又拿什么来守?若负隅顽抗,只恐明军再演当初清军屠城事啊!”
赵凯所说清军屠城事,乃是当初伪清豫亲王多铎破扬州后,下令屠杀扬州绅民的旧事,也就是所谓的扬州十日,那一场屠杀,扬州阖城八十万百姓罹难,仅剩五十三人存活,直到崇武二年,还有人在扬州左近挖出森森白骨。
听到赵凯提及扬州屠城事,崔华仰天长叹,转头朝着京师方向重重地磕了好几个头,直磕的额头血迹斑斑,这才哀嚎道:“本官非不忠,乃是为扬州黎庶也!”
扬州知府崔华此举其实是既要当表子,又要竖牌坊,他不是不想投降,而是怕累及声名,在点头同意举扬州归附大明后,即以防止明军报复事,下令凡扬州境内百姓士绅务必在三日内剃辫易服,好迎接大明天兵。并声明:“限日;各州县自政令到达之日算起,亦只限三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通奴论,斩!”
时扬州归清已久,再加上当年扬州屠城后,迁入的人口都是从主动投降伪清的泰兴、淮安、宿迁等地的百姓,四十年下来,早已经习惯了穿戴东虏的服饰,留着所谓的金钱鼠尾,又岂是崔华一道政令所能改变的。
因此在剃辫令下达后,扬州城内顿时人心浮动,很多士绅百姓都选择了无视崔华的政令,扬州士绅领袖杨怀思更是直接表示崔华你要剃辫留发,那你就滚到江南去,扬州人绝不会辜负朝廷的恩情,剪掉代表大清的辫子,甚至有部分士子公然聚众闹事,并宣称:“留辫不留头,誓要与长毛贼周旋到底。”
崔华显然想差了,从清军入关到大明复起,这短短四十年,相对平稳的北方百姓地思想观念已经改变,在北方汉人心中,脑后的辫子已经不是辫子,它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他们的政治认同,更是他们的文化传承。转变习惯已经非常艰难,重建政治认同难上加难,要转变基因又岂能因为崔华一道政令而改变?
面对群情汹汹的舆情,崔华又做了一个极其不理智的行为,许是急于在大明面前表忠的原因,崔知府果断下达了强行剪辫的政令,即命扬州巡防营上街,凡遇到留有辫子的士绅百姓,就立即羁押,并强行剃辫。
带头上街闹事的杨怀思当场就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按倒在路上,剪掉了脑后的辫子,随他起哄的一百多名士子同样也被割了辫子,留下了一个光秃秃的大脑壳。
“士可杀,不可辱,割辫如割头,崔华这个无耻小人自己投降也就算了,居然还想用咱们的辫子迎合数典忘祖的长毛发匪,老夫就是死,也要报此大仇。”
年近六旬的杨怀思早已忘记了自己也曾网巾大袖,也曾在瘦西湖畔康慨激昂地表示过,若将来学业有成,他定然要辅左明皇,为大明剿除内贼外寇,在辫子被割掉的那刻,只剩下无尽的羞耻和愤怒,回府后,随即就召集府中家丁并联络那些被强行割掉辫子的同伴,准备起事。
崇武二年四月初八,筹划已久的扬州士绅终于行动,杨怀思率先举事,亲率府中家丁僮仆,手持大刀、马叉、长矛直扑扬州府衙,与此同时,扬州士绅许朝义、魏桂发等人纠集家丁一千多人,分袭扬州四门,占据街道,断绝交通”,但凡遇到剪辫之百姓,当场格杀,号曰“拨乱反正”。一时间,扬州城内风声鹤唳,到处都是跟风闹事的百姓和士子。
惊闻乍变,扬州知府崔华和府丞赵凯又不知有多少人附逆,哪里敢调兵平乱,只得令麾下巡防兵护送自己和家小且战且退,想要逃出扬州。
士绅们不肯剃辫投明,扬州的巡防兵心里却跟明镜一样,大清动员了那么多兵马,都不是大明兵的对手,这大清国估摸也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在这节骨眼上,他们自然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是以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气力和反乱的士绅死战。
幸运的是反乱的士绅家丁战斗力不强,而且配合意识也差,最终还是被拼死冲锋的巡防兵杀出了扬州小东门。
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崔华连仪征都没敢去,而是直奔和扬州隔江相望的瓜州,同时向南都方向再次派出了使者,请求大明尽快发兵江北,要早日铲除这帮敢于造反的清廷死忠。
与此同时,紧临安庆的庐州和距离荆襄不远的新野等地,同样的事也此起彼伏,眼看有愈演愈烈之势,收到消息的大明楚王马仲英抓住战机,当场就传令张绍迁,着其传令沿江各部立即北伐,谁曾想就在张绍迁跨出府门不远,马家大哥马仲明却急匆匆地闯进了马仲英的书房,他带来了一个令马仲英悲痛欲绝的消息——父亲马宝病情突然加重,已入弥留,急召马仲英至后宅交待后事。
现在,这些官员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条路是改弦更张,投降大明,第二条路就是为大清誓死尽忠,拼将一死效虏廷。
显然,大多数清廷官员还是有眼色的,扬州知府崔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驻扎安庆的淮扬楚军尚未开拔,崔华就偷偷派人向南都方面派出了使者,表示大军到日,他崔某人一定举扬州归附大明。
崔华是直隶平山人,伪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九年调任扬州知府,经历过顺治和康熙以及康德三代皇帝的崔大人勉强也算大清的三朝元老,兼之他又是顺治钦点的进士及第,按理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该向大明输诚的。《剃辫令》发布后,崔大人也是向左右心腹这样宣称的。
可扬州的清廷官员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拿简亲王喇布投降事劝说崔华,说什么,爱新觉罗家的亲王都投降大明了,您硬挺着还有什么意义,况且扬州城内拢共就三四百巡防兵,现在不投,倘明军真的兵临城下,咱们再想投,可就晚了。
他的心腹扬州府丞赵凯也苦劝道:“公有意为朝廷尽忠,可朝廷在乎过咱们吗?扬州关系到淮扬的盐税,如此财赋重地,朝廷竟不发一兵一卒,一失一炮,我等又拿什么来守?若负隅顽抗,只恐明军再演当初清军屠城事啊!”
赵凯所说清军屠城事,乃是当初伪清豫亲王多铎破扬州后,下令屠杀扬州绅民的旧事,也就是所谓的扬州十日,那一场屠杀,扬州阖城八十万百姓罹难,仅剩五十三人存活,直到崇武二年,还有人在扬州左近挖出森森白骨。
听到赵凯提及扬州屠城事,崔华仰天长叹,转头朝着京师方向重重地磕了好几个头,直磕的额头血迹斑斑,这才哀嚎道:“本官非不忠,乃是为扬州黎庶也!”
扬州知府崔华此举其实是既要当表子,又要竖牌坊,他不是不想投降,而是怕累及声名,在点头同意举扬州归附大明后,即以防止明军报复事,下令凡扬州境内百姓士绅务必在三日内剃辫易服,好迎接大明天兵。并声明:“限日;各州县自政令到达之日算起,亦只限三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通奴论,斩!”
时扬州归清已久,再加上当年扬州屠城后,迁入的人口都是从主动投降伪清的泰兴、淮安、宿迁等地的百姓,四十年下来,早已经习惯了穿戴东虏的服饰,留着所谓的金钱鼠尾,又岂是崔华一道政令所能改变的。
因此在剃辫令下达后,扬州城内顿时人心浮动,很多士绅百姓都选择了无视崔华的政令,扬州士绅领袖杨怀思更是直接表示崔华你要剃辫留发,那你就滚到江南去,扬州人绝不会辜负朝廷的恩情,剪掉代表大清的辫子,甚至有部分士子公然聚众闹事,并宣称:“留辫不留头,誓要与长毛贼周旋到底。”
崔华显然想差了,从清军入关到大明复起,这短短四十年,相对平稳的北方百姓地思想观念已经改变,在北方汉人心中,脑后的辫子已经不是辫子,它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他们的政治认同,更是他们的文化传承。转变习惯已经非常艰难,重建政治认同难上加难,要转变基因又岂能因为崔华一道政令而改变?
面对群情汹汹的舆情,崔华又做了一个极其不理智的行为,许是急于在大明面前表忠的原因,崔知府果断下达了强行剪辫的政令,即命扬州巡防营上街,凡遇到留有辫子的士绅百姓,就立即羁押,并强行剃辫。
带头上街闹事的杨怀思当场就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按倒在路上,剪掉了脑后的辫子,随他起哄的一百多名士子同样也被割了辫子,留下了一个光秃秃的大脑壳。
“士可杀,不可辱,割辫如割头,崔华这个无耻小人自己投降也就算了,居然还想用咱们的辫子迎合数典忘祖的长毛发匪,老夫就是死,也要报此大仇。”
年近六旬的杨怀思早已忘记了自己也曾网巾大袖,也曾在瘦西湖畔康慨激昂地表示过,若将来学业有成,他定然要辅左明皇,为大明剿除内贼外寇,在辫子被割掉的那刻,只剩下无尽的羞耻和愤怒,回府后,随即就召集府中家丁并联络那些被强行割掉辫子的同伴,准备起事。
崇武二年四月初八,筹划已久的扬州士绅终于行动,杨怀思率先举事,亲率府中家丁僮仆,手持大刀、马叉、长矛直扑扬州府衙,与此同时,扬州士绅许朝义、魏桂发等人纠集家丁一千多人,分袭扬州四门,占据街道,断绝交通”,但凡遇到剪辫之百姓,当场格杀,号曰“拨乱反正”。一时间,扬州城内风声鹤唳,到处都是跟风闹事的百姓和士子。
惊闻乍变,扬州知府崔华和府丞赵凯又不知有多少人附逆,哪里敢调兵平乱,只得令麾下巡防兵护送自己和家小且战且退,想要逃出扬州。
士绅们不肯剃辫投明,扬州的巡防兵心里却跟明镜一样,大清动员了那么多兵马,都不是大明兵的对手,这大清国估摸也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在这节骨眼上,他们自然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是以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气力和反乱的士绅死战。
幸运的是反乱的士绅家丁战斗力不强,而且配合意识也差,最终还是被拼死冲锋的巡防兵杀出了扬州小东门。
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崔华连仪征都没敢去,而是直奔和扬州隔江相望的瓜州,同时向南都方向再次派出了使者,请求大明尽快发兵江北,要早日铲除这帮敢于造反的清廷死忠。
与此同时,紧临安庆的庐州和距离荆襄不远的新野等地,同样的事也此起彼伏,眼看有愈演愈烈之势,收到消息的大明楚王马仲英抓住战机,当场就传令张绍迁,着其传令沿江各部立即北伐,谁曾想就在张绍迁跨出府门不远,马家大哥马仲明却急匆匆地闯进了马仲英的书房,他带来了一个令马仲英悲痛欲绝的消息——父亲马宝病情突然加重,已入弥留,急召马仲英至后宅交待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