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第2282章
热门推荐:
不灭钢之魂
末日来袭,我在校园守护女神
逆天修仙:躺着就能无敌
七零军婚,我有亿点点的小钱钱
惨死重生,我当场改嫁渣男皇叔
生存技能点满,我靠摸鱼抓虾养活妻女
穿越之女子也可以拜相封侯
豪门战神:我的穿越复仇路
直播间卖鱼竿,轰动军工界!
张金宝与儋州市长张新并不陌生,平时也有不少打交道的时候,不过类似这样由张新主动发起的私人宴请,他可没有享受过同等待遇,说起来也算是沾了李奈的光。张金宝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自然不敢跟父母官争这做东宴客的资格,只是尽地主之谊这事看来又得往后再延一延了。
当晚在张新府邸,李奈和张金宝一起到场。张新也没有另请其他人,甚至连陪客都没安排,可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私宴。
李奈之所以能在儋州得到如此高的待遇,除了他本身与海汉高层的私人关系不错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福瑞丰在海汉境内有许多经营项目,而儋州作为琼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中心,自然也少不了福瑞丰的产业。
这些年福瑞丰在儋州直接经营,以及通过琼联发等商业机构投资参与的项目早就超过了两位数,给儋州带来的就业岗位和产业发展前景都是达到了官方无法忽视的程度,说是儋州的大金主也不为过。
而李奈在福瑞丰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与海汉高层打交道,并负责经营在海汉境内的各项产业。福瑞丰在儋州经营的产业,过去便是由李奈跟张新进行接洽,所以两人也算得上是熟识了,加之这种合作关系中间还牵扯到诸多切身利益,自然也就有了私底下的交往。
“听说三少爷今天到了儋州就去琼西书院参观去了?你不会告诉我是突然想去张院长那里深造一下吧?”三人见礼落座之后,张新便打趣地问起了李奈今天的日程安排。
李奈笑着应道:“在下倒是很乐意去琼西书院这样的好地方深造,只是俗务缠身,怕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个愿望。”
张新闻言追问道:“听起来三少爷对琼西书院的印象很好啊!是不是打算要帮张院长扩大一下办学规模了?”
李奈点点头道:“不瞒市长,在下的确是有这样的意愿,不过具体的合作细节和实施方案,还要跟张院长继续磋商。”
听到李奈的回答,张新看向张金宝道:“张院长,看来你这趟三亚之行收获颇丰啊!”
张金宝笑道:“那是三少爷慧眼识珠,看好投资教育产业的长远前景,所以才会特地抽时间来儋州考察我家书院的经营情况。”
张金宝打算找人合作开办分院这件事,以前就向张新报备过了,张新对此当然是支持的,毕竟如今的琼西书院也算是儋州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如果能够开办分院扩大影响力,对他个人而言也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政绩。
不过当初张金宝向他汇报这个规划的时候,还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合作对象。那个时候张金宝只是有了开办分院的构想,却还没有开始联系可能的合作对象。而当时张新给他的建议,就是从外地乃至外国的大商人里寻找合作伙伴,这样或许能向张金宝提供他办学所需的资源。
张新虽然认同张金宝的办学方向,但也的确没想到张金宝的行动力如此之强,没过多久便真的找到了合作对象,而且还是李奈这种实力出众的大商人。看李奈到儋州之后没有多耽搁就去了琼西书院考察,张新认为这两家的合作意愿应该是相当强烈了,在席间试探着一问,果然如他所想的一样。
不过接下来听张金宝说到分院选址的问题,张新的反应就稍稍有些诧异:“张院长打算把分院开到广州?可曾考虑过这中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张金宝道:“就是因为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才找上了三少爷帮忙,毕竟他是广州当地人氏,应该可以替书院解决不少问题。”
张新道:“三少爷在广州的影响力自然毋庸置疑……不过你要到广州办学,这事有没有向文教部报备,把该走的程序都走完?”
张金宝道:“市长大人放心,执委会的宁大人已经知晓此事,他也并未反对在下的构想,只是叮嘱了一些需要规避的问题。”
张新这才面色稍霁,点点头道:“报备了就好,不然回头宁崎查问起来,怕你不好交代。”
对于现阶段的海汉来说,教育资源的供需状况肯定不算平衡,距离执委会想要推行的普及教育还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琼西书院想到大明去开设分院,会有资源外流之嫌,执委会按理说是不会同意这样的方案才是。
但张金宝肯定也不敢捏造宁崎的表态,因此他的办学方案应该是已经获得了执委会的认同。张新一时也没想明白,为何宁崎会同意张金宝的想法。
事实上在张金宝的构想上报之后,执委会内部对此也曾有过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其一自然是认为这会让国内本不充裕的教育资源外流,削弱自身的同时还白白便宜了大明;而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可以借助办学的名义,进一步加强海汉的文化输出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意识形态宣传,让大明的学子对海汉心生向往,并鼓励这些人到海汉深造或就业,这样也可以起到促进高素质人才移民海汉的作用。
后来还是第二种看法占据了上风,执委会认为琼西书院的做法就算在今后被证明成效不佳,但至少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更何况琼西书院是民办书院,官方并不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资金,只要尽到监管指导的责任就行了。
如果后续的办学方向有可能会损害到海汉的利益,那也可以随时通过行政手段叫停琼西书院的行动。
当然这中间的种种考量,宁崎也没有对张金宝和盘托出,只是告诉他可以去操作这件事,但需要遵照保密制度,确保那些敏感的技术内容不会通过书院的教学措施流入大明。此外教学内容和学生管理制度也必须要按照官府的指导,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
宁崎的要求在张金宝看来完全不是问题,而他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官府的监管权所蕴含的隐藏风险,只是认为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官方首肯,那么接下来的运作应该就不会再有来自官方的阻力了。
而张金宝也需要一个成功的范例来证明自己的连锁办学构想是可行的,如果在广州的分院能够成功开办,那么今后便可尝试在更多的地方开设分院了。官方一松口,他就决意一定要设法将这个构想实施。
而只要不影响到儋州本地的文教环境,张新倒也不介意张金宝在外折腾。再说张金宝找到的合作伙伴也极为可靠,张新就算不信别人,也绝对不会怀疑李奈在经营方面的眼光和才能,既然李奈也看好这个项目,那就说明的确是有比较大的可行性了。
关于琼西书院和福瑞丰联合办学这事,张新略微过问一下之后,便没有再作深入探讨了。既然是执委会已经点头认可,那他当然也不会再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张新今天宴请李奈想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跟琼西书院其实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上次我们商谈的项目,三少爷考虑得怎么样了?”谈论完琼西书院的事情后,张新便主动转移了话题。
李奈应道:“市长大人所说的那些基建项目都是造福儋州民众的好事,福瑞丰当然也很乐意参与。只是这些项目的投入甚大,恐怕调拨资金会有些问题。另外这么大的基建项目,如何有效监管也是个问题。”
张新道:“这个倒无妨,这种耗资巨大的基建项目,本来也不准备只让你们福瑞丰一家承担,到时候会成立由儋州管委会牵头的项目理事会,按照出资比例来确定各家的股份,并监管工程的实施情况。具体有什么要求,三少爷都可以向我提出来再作商量。”
张金宝在旁边听得懵懵懂懂,不过大致也能猜到两人谈论之事应该是与本地的基建改造有关。
儋州目前是海汉治下的主要大城之一,各个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儋州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沿用了明统时期的基建设施,其中一些已经不能满足儋州目前的实际需求了。特别是跟交通运输相关的道路、桥梁、码头等等,已经越来越无法承载儋州日益增长的货物吞吐量了。
张新在儋州当地方官已经有好几年了,而且看样子执委会似乎也没有换人的打算,所以张新已经做好了长期坐镇儋州的打算,并且为儋州制定了一系列长远发展的规划。
儋州本地多数地区都是临海平原,很适合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此外依托儋州湾这个天然港湾,航运业和由此所带来的商贸资源也是儋州的长项。再加上儋州本地传承数百年的文教氛围,每年出入儋州的文人访客也多不胜数。
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张新为儋州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便是以文教、商贸、海运和农业开发为主体,在今后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区域经贸中心。
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便是以陆海交通为首的基础设施必须要达到相应的建设水平,而明统期间的基建成果显然还远远不够。
张新需要在儋州各县之间建起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官道,翻修扩建通往海口、昌化、琼中等地的道路,在儋州湾兴建商贸港及各种配套设施,而这些基建工程所需的资金,仅靠儋州自身的财政收入是难以满足的,必须要另行设法筹集资金才行。
国库调拨、银行贷款,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但前者能争取到的资金数量极其有限,因为执委会将儋州的交通建设预算几乎都投在了与昌化港之间的货运铁道上,而这条铁道线的预计工期长达数年,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儋州很难再有其他的交通建设项目获得国库拨款。
而银行贷款固然也能解决儋州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但银行的钱可不是用完不需还的国家拨款,到时候儋州必须得常年从财政收入里抠出一块来补还贷的窟窿,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到儋州的发展进程。
张新认为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儋州所遇到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那就是引入社会资金来实施儋州的基建工程。类似福瑞丰这样的大商号,如果愿意出钱帮助儋州官方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便可获得官方所赋予的各种回报,比如税赋减免、特许经营、基建设施产权等等。
这些条件对于在儋州有长期经营项目的商家来说,肯定是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张新在此之前与李奈碰面时,便已经就此交换过意见。虽然当时尚未敲定合作的具体细节,但李奈已经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这种大型合作项目,福瑞丰在儋州的管理层根本没有权限自作主张,而李奈是个大忙人,时隔许久才又再次来到儋州,张新也只能等到这种与李奈碰面的机会,才能将后续的谈判进行下去。所以收到李奈来儋州的消息后,他就主动出击,设宴邀请李奈。
李奈道:“如果可以的话,在下想更确切地了解一下儋州本地都有哪些计划中的基建工程,各自需要多少资金,让在下好好计算一下,是否有能力承接下来。”
张新道:“这个要求很合理,那三少爷这次就在儋州多待两天,让我带你四处转转,去实地考察一下这些项目的实施地点,由你自己判断我们给出的建设方案是否合理。”
“市长大人如此坦荡,看来是方方面面都已经计划周详了。”李奈笑道:“怎么感觉在下这一趟来到三亚,连钱影子都还没见着,就要接连大出血了!”
张新正色道:“血本无归那才叫大出血,基建工程和办学都是长期投资,今后必定会收到极好的回报,三少爷对此不必有太多疑虑。”
当晚在张新府邸,李奈和张金宝一起到场。张新也没有另请其他人,甚至连陪客都没安排,可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私宴。
李奈之所以能在儋州得到如此高的待遇,除了他本身与海汉高层的私人关系不错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福瑞丰在海汉境内有许多经营项目,而儋州作为琼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中心,自然也少不了福瑞丰的产业。
这些年福瑞丰在儋州直接经营,以及通过琼联发等商业机构投资参与的项目早就超过了两位数,给儋州带来的就业岗位和产业发展前景都是达到了官方无法忽视的程度,说是儋州的大金主也不为过。
而李奈在福瑞丰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与海汉高层打交道,并负责经营在海汉境内的各项产业。福瑞丰在儋州经营的产业,过去便是由李奈跟张新进行接洽,所以两人也算得上是熟识了,加之这种合作关系中间还牵扯到诸多切身利益,自然也就有了私底下的交往。
“听说三少爷今天到了儋州就去琼西书院参观去了?你不会告诉我是突然想去张院长那里深造一下吧?”三人见礼落座之后,张新便打趣地问起了李奈今天的日程安排。
李奈笑着应道:“在下倒是很乐意去琼西书院这样的好地方深造,只是俗务缠身,怕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个愿望。”
张新闻言追问道:“听起来三少爷对琼西书院的印象很好啊!是不是打算要帮张院长扩大一下办学规模了?”
李奈点点头道:“不瞒市长,在下的确是有这样的意愿,不过具体的合作细节和实施方案,还要跟张院长继续磋商。”
听到李奈的回答,张新看向张金宝道:“张院长,看来你这趟三亚之行收获颇丰啊!”
张金宝笑道:“那是三少爷慧眼识珠,看好投资教育产业的长远前景,所以才会特地抽时间来儋州考察我家书院的经营情况。”
张金宝打算找人合作开办分院这件事,以前就向张新报备过了,张新对此当然是支持的,毕竟如今的琼西书院也算是儋州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如果能够开办分院扩大影响力,对他个人而言也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政绩。
不过当初张金宝向他汇报这个规划的时候,还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合作对象。那个时候张金宝只是有了开办分院的构想,却还没有开始联系可能的合作对象。而当时张新给他的建议,就是从外地乃至外国的大商人里寻找合作伙伴,这样或许能向张金宝提供他办学所需的资源。
张新虽然认同张金宝的办学方向,但也的确没想到张金宝的行动力如此之强,没过多久便真的找到了合作对象,而且还是李奈这种实力出众的大商人。看李奈到儋州之后没有多耽搁就去了琼西书院考察,张新认为这两家的合作意愿应该是相当强烈了,在席间试探着一问,果然如他所想的一样。
不过接下来听张金宝说到分院选址的问题,张新的反应就稍稍有些诧异:“张院长打算把分院开到广州?可曾考虑过这中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张金宝道:“就是因为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才找上了三少爷帮忙,毕竟他是广州当地人氏,应该可以替书院解决不少问题。”
张新道:“三少爷在广州的影响力自然毋庸置疑……不过你要到广州办学,这事有没有向文教部报备,把该走的程序都走完?”
张金宝道:“市长大人放心,执委会的宁大人已经知晓此事,他也并未反对在下的构想,只是叮嘱了一些需要规避的问题。”
张新这才面色稍霁,点点头道:“报备了就好,不然回头宁崎查问起来,怕你不好交代。”
对于现阶段的海汉来说,教育资源的供需状况肯定不算平衡,距离执委会想要推行的普及教育还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琼西书院想到大明去开设分院,会有资源外流之嫌,执委会按理说是不会同意这样的方案才是。
但张金宝肯定也不敢捏造宁崎的表态,因此他的办学方案应该是已经获得了执委会的认同。张新一时也没想明白,为何宁崎会同意张金宝的想法。
事实上在张金宝的构想上报之后,执委会内部对此也曾有过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其一自然是认为这会让国内本不充裕的教育资源外流,削弱自身的同时还白白便宜了大明;而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可以借助办学的名义,进一步加强海汉的文化输出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意识形态宣传,让大明的学子对海汉心生向往,并鼓励这些人到海汉深造或就业,这样也可以起到促进高素质人才移民海汉的作用。
后来还是第二种看法占据了上风,执委会认为琼西书院的做法就算在今后被证明成效不佳,但至少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更何况琼西书院是民办书院,官方并不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资金,只要尽到监管指导的责任就行了。
如果后续的办学方向有可能会损害到海汉的利益,那也可以随时通过行政手段叫停琼西书院的行动。
当然这中间的种种考量,宁崎也没有对张金宝和盘托出,只是告诉他可以去操作这件事,但需要遵照保密制度,确保那些敏感的技术内容不会通过书院的教学措施流入大明。此外教学内容和学生管理制度也必须要按照官府的指导,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
宁崎的要求在张金宝看来完全不是问题,而他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官府的监管权所蕴含的隐藏风险,只是认为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官方首肯,那么接下来的运作应该就不会再有来自官方的阻力了。
而张金宝也需要一个成功的范例来证明自己的连锁办学构想是可行的,如果在广州的分院能够成功开办,那么今后便可尝试在更多的地方开设分院了。官方一松口,他就决意一定要设法将这个构想实施。
而只要不影响到儋州本地的文教环境,张新倒也不介意张金宝在外折腾。再说张金宝找到的合作伙伴也极为可靠,张新就算不信别人,也绝对不会怀疑李奈在经营方面的眼光和才能,既然李奈也看好这个项目,那就说明的确是有比较大的可行性了。
关于琼西书院和福瑞丰联合办学这事,张新略微过问一下之后,便没有再作深入探讨了。既然是执委会已经点头认可,那他当然也不会再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张新今天宴请李奈想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跟琼西书院其实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上次我们商谈的项目,三少爷考虑得怎么样了?”谈论完琼西书院的事情后,张新便主动转移了话题。
李奈应道:“市长大人所说的那些基建项目都是造福儋州民众的好事,福瑞丰当然也很乐意参与。只是这些项目的投入甚大,恐怕调拨资金会有些问题。另外这么大的基建项目,如何有效监管也是个问题。”
张新道:“这个倒无妨,这种耗资巨大的基建项目,本来也不准备只让你们福瑞丰一家承担,到时候会成立由儋州管委会牵头的项目理事会,按照出资比例来确定各家的股份,并监管工程的实施情况。具体有什么要求,三少爷都可以向我提出来再作商量。”
张金宝在旁边听得懵懵懂懂,不过大致也能猜到两人谈论之事应该是与本地的基建改造有关。
儋州目前是海汉治下的主要大城之一,各个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儋州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沿用了明统时期的基建设施,其中一些已经不能满足儋州目前的实际需求了。特别是跟交通运输相关的道路、桥梁、码头等等,已经越来越无法承载儋州日益增长的货物吞吐量了。
张新在儋州当地方官已经有好几年了,而且看样子执委会似乎也没有换人的打算,所以张新已经做好了长期坐镇儋州的打算,并且为儋州制定了一系列长远发展的规划。
儋州本地多数地区都是临海平原,很适合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此外依托儋州湾这个天然港湾,航运业和由此所带来的商贸资源也是儋州的长项。再加上儋州本地传承数百年的文教氛围,每年出入儋州的文人访客也多不胜数。
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张新为儋州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便是以文教、商贸、海运和农业开发为主体,在今后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区域经贸中心。
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便是以陆海交通为首的基础设施必须要达到相应的建设水平,而明统期间的基建成果显然还远远不够。
张新需要在儋州各县之间建起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官道,翻修扩建通往海口、昌化、琼中等地的道路,在儋州湾兴建商贸港及各种配套设施,而这些基建工程所需的资金,仅靠儋州自身的财政收入是难以满足的,必须要另行设法筹集资金才行。
国库调拨、银行贷款,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但前者能争取到的资金数量极其有限,因为执委会将儋州的交通建设预算几乎都投在了与昌化港之间的货运铁道上,而这条铁道线的预计工期长达数年,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儋州很难再有其他的交通建设项目获得国库拨款。
而银行贷款固然也能解决儋州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但银行的钱可不是用完不需还的国家拨款,到时候儋州必须得常年从财政收入里抠出一块来补还贷的窟窿,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到儋州的发展进程。
张新认为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儋州所遇到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那就是引入社会资金来实施儋州的基建工程。类似福瑞丰这样的大商号,如果愿意出钱帮助儋州官方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便可获得官方所赋予的各种回报,比如税赋减免、特许经营、基建设施产权等等。
这些条件对于在儋州有长期经营项目的商家来说,肯定是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张新在此之前与李奈碰面时,便已经就此交换过意见。虽然当时尚未敲定合作的具体细节,但李奈已经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这种大型合作项目,福瑞丰在儋州的管理层根本没有权限自作主张,而李奈是个大忙人,时隔许久才又再次来到儋州,张新也只能等到这种与李奈碰面的机会,才能将后续的谈判进行下去。所以收到李奈来儋州的消息后,他就主动出击,设宴邀请李奈。
李奈道:“如果可以的话,在下想更确切地了解一下儋州本地都有哪些计划中的基建工程,各自需要多少资金,让在下好好计算一下,是否有能力承接下来。”
张新道:“这个要求很合理,那三少爷这次就在儋州多待两天,让我带你四处转转,去实地考察一下这些项目的实施地点,由你自己判断我们给出的建设方案是否合理。”
“市长大人如此坦荡,看来是方方面面都已经计划周详了。”李奈笑道:“怎么感觉在下这一趟来到三亚,连钱影子都还没见着,就要接连大出血了!”
张新正色道:“血本无归那才叫大出血,基建工程和办学都是长期投资,今后必定会收到极好的回报,三少爷对此不必有太多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