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第2461章
对于朝鲜人的一意孤行和战败后爆出的这些怨言,陈一鑫可没打算直接无视,他将此状况直接上报给了执委会,认为这是朝鲜正在逐步脱离海汉管制的危险信号。
作为藩属国,朝鲜在此次出兵过程中完全违背了海汉的意见,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情况。看样子近几年国力的增强让朝鲜人膨胀得太厉害,已经忘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宗主国了。
与大明有所不同,海汉并不会对作为藩属国的朝鲜放手不管,这个国家不但有海汉迫切需要的人口和市场,更重要的是朝鲜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海汉所掌握的数据资料,朝鲜半岛上有菱镁矿、钨、钼、始末、重晶石、萤石等矿物储量位于世界前十,此外煤、铁矿的储量都极为丰富,这些矿藏对正在推进工业化的海汉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开发这些矿藏的周期会非常长,可能会以百年计,因此一个政局稳定且听话的朝鲜王国才是海汉所需要的藩属国,但如果朝鲜人的野心开始滋长,认为可以摆脱海汉自行作出一些重大决定,那有可能会影响到海汉的长远计划。
要解决这个问题,根子还是在朝鲜统治者身上。执委会认为有必要让李凒清醒一下,想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由何保障。
1645年四月,朝鲜国王李凒的弟弟凤林大君李淏受到海汉外交部的邀请,代表朝鲜国到三亚参加海汉国庆典礼。随后便有消息经海汉外交部传回朝鲜,称李淏将在海汉长期留学,短时间内不会再返回朝鲜。
这个消息对朝鲜朝野上下都十分意外,因为李淏离开朝鲜的时候可并没有在海汉长期留学的计划。如果说他到了三亚之后才临时改变主意,这似乎也有些牵强,因为王族子弟在海外留学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操作起来很是复杂,肯定要提前准备才行。
最后还是海汉自行揭开了谜底,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朝鲜培养另一位同样具备治国能力的统治者,以备不时之需。至于这样的举动是意味着什么,李凒和他身边的谋士应该能读懂气氛。
李凒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子嗣,但他的亲兄弟在王位继承权的顺位排序依然是在极为靠前的位置,如果出现国王退位的情况,那么谁能得到海汉的支持,谁就最有可能继承王位成为下一任朝鲜国王。这就意味着如果海汉认为李凒的执政有问题,便可以直接推李淏上位取而代之。
你如果不老实,那我就换一个老实听话的人上来,这就是海汉想通过此举向李凒传递的信息。
李凒就算再怎么自信,当下也不会有跟海汉对抗的勇气。他在登基之前就去海汉访问留学,亲眼见识过海汉所拥有的可怕实力,自然明白朝鲜不太可能有追上海汉与其平起平坐的一天。如果海汉想赶他下台,扶持二弟上位,那他并没有应付这个危机的把握。
李凒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之后,便立刻秘密传召了海汉驻汉城的外交使节,向其表示了对之前没有听从陈一鑫安排的歉意,并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状况。
李凒的及时表态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海汉也并没有要让李淏立刻回国的意思。只要李淏一直在海汉手中,那就相当于是为朝鲜准备了一个随时可以替补上位的国王人选。如果李凒的执政再次出现严重问题,或许海汉执委会就将会使用这张王牌。
至于由此所将引发的后果,执委会认为并不会太严重,朝鲜国本就不长的历史充满了各种政变,换一个统治者对这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司空见惯,只要继任者仍是李氏子孙就行,文武百官和国民已经也对此习以为常了。而且如今朝鲜已经是海汉的藩属国,那么海汉对统治者的册封才会被视为正统,朝野对海汉主导更换新统治者的接受度肯定会更高。
当然了,即便目前海汉并不打算更换已经表示悔意的李凒,但也不会就此对朝鲜的局势罢手。既然已经意识到了目前对朝鲜的影响力还不够,那就得加大力度才行。
朝鲜的少壮派高级武官几乎都有在海汉军中受训的经历,因此对海汉的认同感会较普通官员更高一些,而海汉便是以其为目标,要求朝鲜军今后在国境之外的军事行动要先向海汉进行报备,获得许可之后方能行动。
这对于朝鲜武官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到底是选择效忠君王,还是以海汉的意志为准。而海汉也是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筛选真正值得投入资源进行扶持的对象。
1645年秋,已经持续一年的战事让大明入不敷出,不得不向海汉申请了第二次的战争贷款,而这次的代价便是整个两广地区的治权。尽管崇祯心有不甘,但目前的局势已经陷入消耗战,明显对大明更为有利,或许再咬咬牙就能击溃满清,这个时候可不能卸了劲。待解决了满清这个心头大患之后,再掉转头对付海汉不迟。
然而崇祯还是把海汉想得太善良了,既然他都能想到以满清的国力肯定耗不过大明,那作为一直在旁边观察局势变化的海汉又何尝注意不到。海汉能给大明提供战争贷款,自然也能拉满清一把。
虽然海汉坚决不卖军火给满清,但其他的物资一直没有禁售,而且也同样给满清提供了用土地换战争贷款的条件。辽东半岛虽然是以山区地形为主,但与金州相连的南部地区倒是有面积不小的临海平原。
这些地区在1639年签署金州和约之后就一直作为缓冲区存在,如今也是作为满清的贷款抵押物全部划入了海汉的版图。海汉在辽东半岛的统治区由此扩大了三倍,而满清的实际控制线则在1639年和约的基础上又向北退出了百里。
作为藩属国,朝鲜在此次出兵过程中完全违背了海汉的意见,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情况。看样子近几年国力的增强让朝鲜人膨胀得太厉害,已经忘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宗主国了。
与大明有所不同,海汉并不会对作为藩属国的朝鲜放手不管,这个国家不但有海汉迫切需要的人口和市场,更重要的是朝鲜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海汉所掌握的数据资料,朝鲜半岛上有菱镁矿、钨、钼、始末、重晶石、萤石等矿物储量位于世界前十,此外煤、铁矿的储量都极为丰富,这些矿藏对正在推进工业化的海汉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开发这些矿藏的周期会非常长,可能会以百年计,因此一个政局稳定且听话的朝鲜王国才是海汉所需要的藩属国,但如果朝鲜人的野心开始滋长,认为可以摆脱海汉自行作出一些重大决定,那有可能会影响到海汉的长远计划。
要解决这个问题,根子还是在朝鲜统治者身上。执委会认为有必要让李凒清醒一下,想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由何保障。
1645年四月,朝鲜国王李凒的弟弟凤林大君李淏受到海汉外交部的邀请,代表朝鲜国到三亚参加海汉国庆典礼。随后便有消息经海汉外交部传回朝鲜,称李淏将在海汉长期留学,短时间内不会再返回朝鲜。
这个消息对朝鲜朝野上下都十分意外,因为李淏离开朝鲜的时候可并没有在海汉长期留学的计划。如果说他到了三亚之后才临时改变主意,这似乎也有些牵强,因为王族子弟在海外留学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操作起来很是复杂,肯定要提前准备才行。
最后还是海汉自行揭开了谜底,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朝鲜培养另一位同样具备治国能力的统治者,以备不时之需。至于这样的举动是意味着什么,李凒和他身边的谋士应该能读懂气氛。
李凒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子嗣,但他的亲兄弟在王位继承权的顺位排序依然是在极为靠前的位置,如果出现国王退位的情况,那么谁能得到海汉的支持,谁就最有可能继承王位成为下一任朝鲜国王。这就意味着如果海汉认为李凒的执政有问题,便可以直接推李淏上位取而代之。
你如果不老实,那我就换一个老实听话的人上来,这就是海汉想通过此举向李凒传递的信息。
李凒就算再怎么自信,当下也不会有跟海汉对抗的勇气。他在登基之前就去海汉访问留学,亲眼见识过海汉所拥有的可怕实力,自然明白朝鲜不太可能有追上海汉与其平起平坐的一天。如果海汉想赶他下台,扶持二弟上位,那他并没有应付这个危机的把握。
李凒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之后,便立刻秘密传召了海汉驻汉城的外交使节,向其表示了对之前没有听从陈一鑫安排的歉意,并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状况。
李凒的及时表态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海汉也并没有要让李淏立刻回国的意思。只要李淏一直在海汉手中,那就相当于是为朝鲜准备了一个随时可以替补上位的国王人选。如果李凒的执政再次出现严重问题,或许海汉执委会就将会使用这张王牌。
至于由此所将引发的后果,执委会认为并不会太严重,朝鲜国本就不长的历史充满了各种政变,换一个统治者对这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司空见惯,只要继任者仍是李氏子孙就行,文武百官和国民已经也对此习以为常了。而且如今朝鲜已经是海汉的藩属国,那么海汉对统治者的册封才会被视为正统,朝野对海汉主导更换新统治者的接受度肯定会更高。
当然了,即便目前海汉并不打算更换已经表示悔意的李凒,但也不会就此对朝鲜的局势罢手。既然已经意识到了目前对朝鲜的影响力还不够,那就得加大力度才行。
朝鲜的少壮派高级武官几乎都有在海汉军中受训的经历,因此对海汉的认同感会较普通官员更高一些,而海汉便是以其为目标,要求朝鲜军今后在国境之外的军事行动要先向海汉进行报备,获得许可之后方能行动。
这对于朝鲜武官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到底是选择效忠君王,还是以海汉的意志为准。而海汉也是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筛选真正值得投入资源进行扶持的对象。
1645年秋,已经持续一年的战事让大明入不敷出,不得不向海汉申请了第二次的战争贷款,而这次的代价便是整个两广地区的治权。尽管崇祯心有不甘,但目前的局势已经陷入消耗战,明显对大明更为有利,或许再咬咬牙就能击溃满清,这个时候可不能卸了劲。待解决了满清这个心头大患之后,再掉转头对付海汉不迟。
然而崇祯还是把海汉想得太善良了,既然他都能想到以满清的国力肯定耗不过大明,那作为一直在旁边观察局势变化的海汉又何尝注意不到。海汉能给大明提供战争贷款,自然也能拉满清一把。
虽然海汉坚决不卖军火给满清,但其他的物资一直没有禁售,而且也同样给满清提供了用土地换战争贷款的条件。辽东半岛虽然是以山区地形为主,但与金州相连的南部地区倒是有面积不小的临海平原。
这些地区在1639年签署金州和约之后就一直作为缓冲区存在,如今也是作为满清的贷款抵押物全部划入了海汉的版图。海汉在辽东半岛的统治区由此扩大了三倍,而满清的实际控制线则在1639年和约的基础上又向北退出了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