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第2610章
第2610章
在京畿地区从事不动产开发能有多大的收益,身在商界的陶弘方和宁子敬自然能接触到不少相关信息,对此倒是略有所知。
二十多年前穿越众在榆林湾登陆时,当地还只是一处人烟稀少的海湾而已,到处都是大片的无主荒地。但随着海汉国的建立和对外扩张,大量人口和财富涌入三亚,让这里迅速成为了南海地区最为繁荣的贸易中心。而三亚地区的不动产价值也是年年攀升,甚至比杭州这种传统的富庶地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穿越众登陆榆林湾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二十多年中,三亚地区的不动产价格已经提升了上百倍。胜利港景观大道旁的商业区,现在早已成了有市无价的稀缺资源。而距离三亚城区百里之遥的陵水、崖城等地区也因为被划入了京畿地区的行列,享受到了鸡犬升天的待遇。
整个三亚地区的人口,在此期间也从寥寥数千人,提升到了现今近二十万常驻人口的规模。由此所产生的用地需求,成为了促进不动产开发的巨大推力。
在这个大开发的过程中,既有官方组织建设的城区,也有私人投资开发的商业不动产,但无论是哪一种性质,可以说在此期间都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如今海汉国排得上号的大商家,也无一例外都曾参与过三亚地区的不动产开发。
而海汉的迁都计划乃是百年大计,建设规模将会比三亚更大,新京畿地区的开发必然会带动新一轮的不动产升值。也许东海大区的民间资本还未必能真切地意识到这个即将到来的商业机会,但曾经在海南岛尝到过甜头的人,肯定会闻风而动,不会轻易错过这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
当然了,会瞅着机会一头扎进来的肯定不止民间资本,如今队伍越发壮大的穿二代,以及各种外戚组成的群体,也同样不会放过这个捞金的大好机会。
而王安国等人组建的商行不但背景够硬,而且本就有地利优势,要操作这类业务当然不在话下。
白乐童道:“就算他们想做这方面的买卖,只要像弘方之前调查的火车站土地交易一样,手续齐备,流程正常,那其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陶弘方轻轻摇头道:“我倒也不是一定要挑出毛病,抓到他们的把柄,那对我而言并无好处。我只是想确认自己对事情真相的判断没有出错,顺便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么操作这些事情。”
“但我看王安国这意思,多少还是对你有些提防。”宁子敬笑道:“还专门给你解释火车站的事,看来是真的很不想招惹你这个麻烦!”
陶弘方自我解嘲道:“这其实也正常,毕竟跟我们不是同一个圈子,互相了解得不够多。他们大概也会担心和我发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计划。”
宁子敬点点头道:“是啊,如果你的推测没错,这么大的买卖,又有谁能丝毫不动心呢?”
陶弘方道:“买卖还是其次,说不定他们是在担心执委会关注到这些事情……”
“弘方,慎言!”白乐童出声打断了陶弘方这个有些危险的猜测。
陶弘方回过神来,点点头道:“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并无根据,还是不说了。”
陶弘方所想到的状况,已经涉及到了海汉权力上层的政斗,哪怕在场这些人个个都是高官子弟,从生下来就开始享受各种特权,但这样的话题对他们来说也仍是禁忌。一旦隔墙有耳被有心人听到,就有可能会惹出大麻烦。
陶弘方认为执委会在迁都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会采取一些有力的监管措施,就如同他们几个被派来杭州的目的一样。但截止目前,他在杭州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安排。除了他们这几个年轻人之外,似乎也没遇到过其他在执行类似任务的官员。
如果缺乏足够周全的监管措施,那必然会在方方面面出现各种漏洞,而来到杭州之后的经历见闻,似乎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陶弘方在火车站工程中查到地皮认购事件算是其中之一,还有白乐童在乡试办发现的舞弊问题,哈建义发现本地驻军大量留用前明军中的盐商子弟,这些事情如果深究下去,那都有可供调查的空间。
但这些事情全部都跟东海大区的本地官府有关,如果要调查真相,势必会与本地官府产生矛盾。石迪文已经明确向他们表示过态度,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执意调查,那不免会落个“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名头。
像石迪文这样执掌军政大权多年的地方大员,在本地的影响力甚至比执委会还大,陶弘方等人如要与其对着干,所将面临的困难必然将是前所未有。而且他们在本地能调动的资源少之又少,就算有调查方向也很难付诸实施。
站在陶弘方的位置上,他很难去公正地评价东海大区这些做法的对错得失,毕竟他们都只是不明真相的外来客,也不了解本地官府判断利弊的真正标准。
而不久的未来,石迪文便会进入执委会的阵容,成为掌握治国大权的大人物之一。届时京城迁来杭州,或许执委会中的其他人就能察觉到东海大区所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纠正。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东海大区的行事标准会变成了执委会执政策略的一部分,到时候错的就不是石迪文,而是像陶弘方这样不知顾全大局的人物。
不过眼下陶弘方倒不用担心这些,他知道只要自己别在东海大区干出太出格的事,不要影响到父辈们的交情和利益,那也没有人会主动来找他的麻烦。他从中能起到的作用,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哪些人能将杭州最有价值的地皮收入囊中,科举考试会不会录取前朝的皇亲国戚,扬州盐商的影响力是否渗透到了海汉军中,这些事情在迁都计划面前都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本章完)
在京畿地区从事不动产开发能有多大的收益,身在商界的陶弘方和宁子敬自然能接触到不少相关信息,对此倒是略有所知。
二十多年前穿越众在榆林湾登陆时,当地还只是一处人烟稀少的海湾而已,到处都是大片的无主荒地。但随着海汉国的建立和对外扩张,大量人口和财富涌入三亚,让这里迅速成为了南海地区最为繁荣的贸易中心。而三亚地区的不动产价值也是年年攀升,甚至比杭州这种传统的富庶地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穿越众登陆榆林湾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二十多年中,三亚地区的不动产价格已经提升了上百倍。胜利港景观大道旁的商业区,现在早已成了有市无价的稀缺资源。而距离三亚城区百里之遥的陵水、崖城等地区也因为被划入了京畿地区的行列,享受到了鸡犬升天的待遇。
整个三亚地区的人口,在此期间也从寥寥数千人,提升到了现今近二十万常驻人口的规模。由此所产生的用地需求,成为了促进不动产开发的巨大推力。
在这个大开发的过程中,既有官方组织建设的城区,也有私人投资开发的商业不动产,但无论是哪一种性质,可以说在此期间都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如今海汉国排得上号的大商家,也无一例外都曾参与过三亚地区的不动产开发。
而海汉的迁都计划乃是百年大计,建设规模将会比三亚更大,新京畿地区的开发必然会带动新一轮的不动产升值。也许东海大区的民间资本还未必能真切地意识到这个即将到来的商业机会,但曾经在海南岛尝到过甜头的人,肯定会闻风而动,不会轻易错过这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
当然了,会瞅着机会一头扎进来的肯定不止民间资本,如今队伍越发壮大的穿二代,以及各种外戚组成的群体,也同样不会放过这个捞金的大好机会。
而王安国等人组建的商行不但背景够硬,而且本就有地利优势,要操作这类业务当然不在话下。
白乐童道:“就算他们想做这方面的买卖,只要像弘方之前调查的火车站土地交易一样,手续齐备,流程正常,那其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陶弘方轻轻摇头道:“我倒也不是一定要挑出毛病,抓到他们的把柄,那对我而言并无好处。我只是想确认自己对事情真相的判断没有出错,顺便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么操作这些事情。”
“但我看王安国这意思,多少还是对你有些提防。”宁子敬笑道:“还专门给你解释火车站的事,看来是真的很不想招惹你这个麻烦!”
陶弘方自我解嘲道:“这其实也正常,毕竟跟我们不是同一个圈子,互相了解得不够多。他们大概也会担心和我发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计划。”
宁子敬点点头道:“是啊,如果你的推测没错,这么大的买卖,又有谁能丝毫不动心呢?”
陶弘方道:“买卖还是其次,说不定他们是在担心执委会关注到这些事情……”
“弘方,慎言!”白乐童出声打断了陶弘方这个有些危险的猜测。
陶弘方回过神来,点点头道:“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并无根据,还是不说了。”
陶弘方所想到的状况,已经涉及到了海汉权力上层的政斗,哪怕在场这些人个个都是高官子弟,从生下来就开始享受各种特权,但这样的话题对他们来说也仍是禁忌。一旦隔墙有耳被有心人听到,就有可能会惹出大麻烦。
陶弘方认为执委会在迁都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会采取一些有力的监管措施,就如同他们几个被派来杭州的目的一样。但截止目前,他在杭州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安排。除了他们这几个年轻人之外,似乎也没遇到过其他在执行类似任务的官员。
如果缺乏足够周全的监管措施,那必然会在方方面面出现各种漏洞,而来到杭州之后的经历见闻,似乎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陶弘方在火车站工程中查到地皮认购事件算是其中之一,还有白乐童在乡试办发现的舞弊问题,哈建义发现本地驻军大量留用前明军中的盐商子弟,这些事情如果深究下去,那都有可供调查的空间。
但这些事情全部都跟东海大区的本地官府有关,如果要调查真相,势必会与本地官府产生矛盾。石迪文已经明确向他们表示过态度,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执意调查,那不免会落个“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名头。
像石迪文这样执掌军政大权多年的地方大员,在本地的影响力甚至比执委会还大,陶弘方等人如要与其对着干,所将面临的困难必然将是前所未有。而且他们在本地能调动的资源少之又少,就算有调查方向也很难付诸实施。
站在陶弘方的位置上,他很难去公正地评价东海大区这些做法的对错得失,毕竟他们都只是不明真相的外来客,也不了解本地官府判断利弊的真正标准。
而不久的未来,石迪文便会进入执委会的阵容,成为掌握治国大权的大人物之一。届时京城迁来杭州,或许执委会中的其他人就能察觉到东海大区所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纠正。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东海大区的行事标准会变成了执委会执政策略的一部分,到时候错的就不是石迪文,而是像陶弘方这样不知顾全大局的人物。
不过眼下陶弘方倒不用担心这些,他知道只要自己别在东海大区干出太出格的事,不要影响到父辈们的交情和利益,那也没有人会主动来找他的麻烦。他从中能起到的作用,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哪些人能将杭州最有价值的地皮收入囊中,科举考试会不会录取前朝的皇亲国戚,扬州盐商的影响力是否渗透到了海汉军中,这些事情在迁都计划面前都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