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火红年代 第86章 时代精英的眼光
热门推荐:
先婚后爱:风流王爷俏将军
我在乱世娶妻长生
拜师老乞丐:我乃风水之龙
七零娇美人奋斗日常
开局,我把仙人算死了
港综世界的警察
全球觉醒:开局加入聊天群
快穿:这个小可怜我罩的
穿越远古后成了野人娘子
第86章 时代精英的眼光
这年头的人精力就是足,白天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晚上周拥军他们还要拉着李清风举着火把去公社参加庆祝活动,弄得只想睡觉的李清风苦不堪言。
在回去的路上,不知疲倦的王为民拉住李清风的胳膊兴奋的问道:“哥,你说咱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城了?”
此时李清风的眼睛都抬不起来了,双脚跟灌了铅一样往前走,实在是没精神搭理这傻小子。
见到李清风不回答,马文慧也凑了上来,推了推李清风的肩膀:“哎,王为民问你话呢,你怎么也不回答一下”
“回答什么?还想着回城?想得美,回城以后有那么多岗位能安排咱们几百万知青?有那么多粮食能养活咱们?还是洗洗睡吧,等上面的政策再说吧”看着几人都等着自己的回答,李清风强打起精神说了这么一段话。
李清风这话还真没说错,一个个的都想回城。
问题是知青太多,几百上千万,这么多青年城市里哪有那么多岗位安置,谁能解决他们的口粮问题?只能先这么糊弄着,等待经济发展上去再考虑知青回城的问题。
直到78年底震撼全国的西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这些知青们才开始陆陆续续回城。
这次运动的导火索就是‘知青工作二十四条’,该决议肯定了自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强调指出今后任然要‘有计划的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
这项决议还明确规定,今后兵团,农场知青一律按照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
简单来说,就是李清风这些插队的还有机会返城,但是那些农场或者兵团的,他们这些人就不再是知青了,而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场(兵团)职工,以后就老实的在农场(兵团)待着吧,不要再想着返城的事了。
隔壁的兵团还好,半兵半农,生活条件都还过得去,一年还有几个月的猫冬时间,他们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大规模的闹腾。
但是西南的农场知青那日子可就比兵团惨多了,一年到头不停的干农活,生活条件艰苦,经常没有蔬菜,几个月没肉吃也是常有的事,就连住房问题都没办法解决,几十人,几百人挤在破烂的临时住房居住十分常见。
将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边疆,现在连返城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这事闹得轰轰烈烈,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就连国外不少媒体都参与报道。
随着消息的传出,各地知青闻风而动,知青返城大潮就此拉开序幕。
李清风的话一出口,本来还高兴的众人脸色都拉了下来,没人再说话,闷着头的往前走。
没人说话,正合李清风的心意,给他们泼一盆冷水浇浇心头的火热,这样自己也能安生两天,不用白天累死累活的干一天,晚上还被他们夹着去参加庆祝活动。
果然和李清风预料的一样,后面的几天里,众人都是无精打采的,就连精力最旺盛的马文慧都没什么精神,好几次李清风喊她去抽烟她都不愿意去,每天回来就是往床上一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着众人死气沉沉的样子,李清风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看来自己这是对他们打击过头了。
等秋收彻底结束,进入猫冬后,众人还是那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李清风觉得应该还是给他们一点希望,要不然的话知青小院每天都是死气沉沉的,李清风也觉得难受啊!
只是在李清风还没开始给他们打鸡血时,一份家信打破了知青小院的平静。
胡家宝的收到了一封家里的来信,神色兴奋的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扬了扬手里的信件,激动的和众人说道:“我爸爸给我写信了,并且还给我寄来了一套复习资料,信上说高考很有可能在最近三年内恢复,让我提前做好准备”
众人一听,连忙接过胡家宝爸爸寄过来的信查看,李清风也凑过去看了起来。
胡父是个有远见的,不愧是老一辈的大学生,信上以高考停止的原因为切入点,仔细的分析了高考会在未来三年内恢复的可能性,写的很是深刻。
只是一些问题的根源写的很是隐晦,不过这也怪不得胡父,毕竟刚刚经历过动乱,谁知道会不会有第二次?小心点总是没错的。
看过信上的内容后,李清风在心里感慨,不管什么时代,社会上的精英份子都是不容小觑的存在,穿越的怎么了?如果没有上帝视角,那也就是个小卡拉米。
等所有人都看过信以后,除了李清风外的众人面面相觑,毕竟已经过去十年了,众人不是很相信上面的内容。
将手中的信纸放下,李清风抬头看向胡家宝,笑着问道:“胡叔叔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来着?”
“魔都医学院”胡家宝一挺胸脯,骄傲的说道。
李清风点了点头,魔都医学院是建国后首批的全国重点大学,后来改名为魔都医科大学,两千年的时候和复旦合并,成为了复旦的医学院。
能从这样的学校里面毕业,哪怕是学医的,能有这样的远见也就不是一个什么奇怪的事情。
看着众人怀疑的眼神,李清风将桌子上的信还给胡家宝,起身回屋里拿出了最新的几期报纸,摊在桌子上一一的给众人点了一些字眼。
众人看的云里雾里的,没有明白李清风这是什么意思。
李清风看着众人一头雾水的模样,笑着摇了摇头:“我说伱们一个个的脑子真是跟浆糊一样,我买的报纸你们平时都白看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向往往就藏在新闻的字里行间”
对着他们一挥手,让众人全都把脑袋聚过来,李清风指着上面的标题耐心的给他们解释道:“看到这个字眼没,现在的报纸每隔上几天就会提到人才的重要性”
“你们报纸上这篇论调的标题,发展需要人才,可人才是从哪来的?”
“国家会慢慢步入正轨,步入正轨以后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那就是发展问题,想要发展,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是需要知识作为储备,知识从哪来的?这可不是能从肚子里带出来的东西”
“人才的挖掘培养是需要层层选拔的,怎么选拔才能挖掘培养出来人才?这点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胡叔叔的那封信上面说的三年内恢复高考,还是很正确的”
李清风一口气说完这么一长串话以后,端起放在火炕上的搪瓷缸子喝口水润润嗓子,随时等着众人的膜拜。
胡家宝家里的来信,再加上李清风给大伙的讲述,一个个的眼中冒出了精光,其中以周拥军他们最为兴奋。
老知青们下乡的时间最长,心里的希望早已在每天的农活中磨灭,现在突然听到高考会在三年内恢复,一个个激动的眼泪盈眶,不分男女的互相兴奋的拥抱。
就连李清风都被激动的大姐姐赵海霞抱了一下,李清风只是错愕了一瞬,反应过来连忙趁着这个机会想和所有的女知青们来一场友谊的拥抱。
抱胡家宝她们几个的时候很顺利,只是在马文慧这里吃了瘪,被马文慧恶狠狠的眼神给瞪了回来。
就这样,知道高考可能恢复的众人,一个个又陷入了大内卷的学习时代,比当初为了民办教师岗位时的复习更为刻苦。
课本上的知识对于李清风来说不算什么,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后世就学过的,可以称得上难度的就是语文和政治这两门课程。
李清风这段时间全部用来突击学习语文和政治,时不时的还会向胡家宝请教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时间就这么在学习中临近年关,看着外面白茫茫的大雪,李清风收起课本,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过年。
今年是李清风下乡的第二个年头,在前段时间和大队长申请了回家探亲,在李清风的香烟攻势下,大队长在李清风的介绍信上盖上了大队的公章。
和李清风一起回家的还有胡家宝和王香兰这两个女知青,她们两个一个是魔都,一个是姑苏,这两个地方挨着,路上能互相之间有个伴。
各自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拿着手里买好的车票,在站台上等着回家的列车。
这边是始发站,车上的人不多,除了兵团的知青外,没什么别的乘客。
知青的素质还是高的,没有出现霸占别人位置的情况发生,三人顺利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上。
今天要出去吃饭,没有第三章了.
这年头的人精力就是足,白天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晚上周拥军他们还要拉着李清风举着火把去公社参加庆祝活动,弄得只想睡觉的李清风苦不堪言。
在回去的路上,不知疲倦的王为民拉住李清风的胳膊兴奋的问道:“哥,你说咱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城了?”
此时李清风的眼睛都抬不起来了,双脚跟灌了铅一样往前走,实在是没精神搭理这傻小子。
见到李清风不回答,马文慧也凑了上来,推了推李清风的肩膀:“哎,王为民问你话呢,你怎么也不回答一下”
“回答什么?还想着回城?想得美,回城以后有那么多岗位能安排咱们几百万知青?有那么多粮食能养活咱们?还是洗洗睡吧,等上面的政策再说吧”看着几人都等着自己的回答,李清风强打起精神说了这么一段话。
李清风这话还真没说错,一个个的都想回城。
问题是知青太多,几百上千万,这么多青年城市里哪有那么多岗位安置,谁能解决他们的口粮问题?只能先这么糊弄着,等待经济发展上去再考虑知青回城的问题。
直到78年底震撼全国的西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这些知青们才开始陆陆续续回城。
这次运动的导火索就是‘知青工作二十四条’,该决议肯定了自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强调指出今后任然要‘有计划的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
这项决议还明确规定,今后兵团,农场知青一律按照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
简单来说,就是李清风这些插队的还有机会返城,但是那些农场或者兵团的,他们这些人就不再是知青了,而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场(兵团)职工,以后就老实的在农场(兵团)待着吧,不要再想着返城的事了。
隔壁的兵团还好,半兵半农,生活条件都还过得去,一年还有几个月的猫冬时间,他们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大规模的闹腾。
但是西南的农场知青那日子可就比兵团惨多了,一年到头不停的干农活,生活条件艰苦,经常没有蔬菜,几个月没肉吃也是常有的事,就连住房问题都没办法解决,几十人,几百人挤在破烂的临时住房居住十分常见。
将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边疆,现在连返城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这事闹得轰轰烈烈,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就连国外不少媒体都参与报道。
随着消息的传出,各地知青闻风而动,知青返城大潮就此拉开序幕。
李清风的话一出口,本来还高兴的众人脸色都拉了下来,没人再说话,闷着头的往前走。
没人说话,正合李清风的心意,给他们泼一盆冷水浇浇心头的火热,这样自己也能安生两天,不用白天累死累活的干一天,晚上还被他们夹着去参加庆祝活动。
果然和李清风预料的一样,后面的几天里,众人都是无精打采的,就连精力最旺盛的马文慧都没什么精神,好几次李清风喊她去抽烟她都不愿意去,每天回来就是往床上一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着众人死气沉沉的样子,李清风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看来自己这是对他们打击过头了。
等秋收彻底结束,进入猫冬后,众人还是那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李清风觉得应该还是给他们一点希望,要不然的话知青小院每天都是死气沉沉的,李清风也觉得难受啊!
只是在李清风还没开始给他们打鸡血时,一份家信打破了知青小院的平静。
胡家宝的收到了一封家里的来信,神色兴奋的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扬了扬手里的信件,激动的和众人说道:“我爸爸给我写信了,并且还给我寄来了一套复习资料,信上说高考很有可能在最近三年内恢复,让我提前做好准备”
众人一听,连忙接过胡家宝爸爸寄过来的信查看,李清风也凑过去看了起来。
胡父是个有远见的,不愧是老一辈的大学生,信上以高考停止的原因为切入点,仔细的分析了高考会在未来三年内恢复的可能性,写的很是深刻。
只是一些问题的根源写的很是隐晦,不过这也怪不得胡父,毕竟刚刚经历过动乱,谁知道会不会有第二次?小心点总是没错的。
看过信上的内容后,李清风在心里感慨,不管什么时代,社会上的精英份子都是不容小觑的存在,穿越的怎么了?如果没有上帝视角,那也就是个小卡拉米。
等所有人都看过信以后,除了李清风外的众人面面相觑,毕竟已经过去十年了,众人不是很相信上面的内容。
将手中的信纸放下,李清风抬头看向胡家宝,笑着问道:“胡叔叔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来着?”
“魔都医学院”胡家宝一挺胸脯,骄傲的说道。
李清风点了点头,魔都医学院是建国后首批的全国重点大学,后来改名为魔都医科大学,两千年的时候和复旦合并,成为了复旦的医学院。
能从这样的学校里面毕业,哪怕是学医的,能有这样的远见也就不是一个什么奇怪的事情。
看着众人怀疑的眼神,李清风将桌子上的信还给胡家宝,起身回屋里拿出了最新的几期报纸,摊在桌子上一一的给众人点了一些字眼。
众人看的云里雾里的,没有明白李清风这是什么意思。
李清风看着众人一头雾水的模样,笑着摇了摇头:“我说伱们一个个的脑子真是跟浆糊一样,我买的报纸你们平时都白看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向往往就藏在新闻的字里行间”
对着他们一挥手,让众人全都把脑袋聚过来,李清风指着上面的标题耐心的给他们解释道:“看到这个字眼没,现在的报纸每隔上几天就会提到人才的重要性”
“你们报纸上这篇论调的标题,发展需要人才,可人才是从哪来的?”
“国家会慢慢步入正轨,步入正轨以后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那就是发展问题,想要发展,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是需要知识作为储备,知识从哪来的?这可不是能从肚子里带出来的东西”
“人才的挖掘培养是需要层层选拔的,怎么选拔才能挖掘培养出来人才?这点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胡叔叔的那封信上面说的三年内恢复高考,还是很正确的”
李清风一口气说完这么一长串话以后,端起放在火炕上的搪瓷缸子喝口水润润嗓子,随时等着众人的膜拜。
胡家宝家里的来信,再加上李清风给大伙的讲述,一个个的眼中冒出了精光,其中以周拥军他们最为兴奋。
老知青们下乡的时间最长,心里的希望早已在每天的农活中磨灭,现在突然听到高考会在三年内恢复,一个个激动的眼泪盈眶,不分男女的互相兴奋的拥抱。
就连李清风都被激动的大姐姐赵海霞抱了一下,李清风只是错愕了一瞬,反应过来连忙趁着这个机会想和所有的女知青们来一场友谊的拥抱。
抱胡家宝她们几个的时候很顺利,只是在马文慧这里吃了瘪,被马文慧恶狠狠的眼神给瞪了回来。
就这样,知道高考可能恢复的众人,一个个又陷入了大内卷的学习时代,比当初为了民办教师岗位时的复习更为刻苦。
课本上的知识对于李清风来说不算什么,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后世就学过的,可以称得上难度的就是语文和政治这两门课程。
李清风这段时间全部用来突击学习语文和政治,时不时的还会向胡家宝请教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时间就这么在学习中临近年关,看着外面白茫茫的大雪,李清风收起课本,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过年。
今年是李清风下乡的第二个年头,在前段时间和大队长申请了回家探亲,在李清风的香烟攻势下,大队长在李清风的介绍信上盖上了大队的公章。
和李清风一起回家的还有胡家宝和王香兰这两个女知青,她们两个一个是魔都,一个是姑苏,这两个地方挨着,路上能互相之间有个伴。
各自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拿着手里买好的车票,在站台上等着回家的列车。
这边是始发站,车上的人不多,除了兵团的知青外,没什么别的乘客。
知青的素质还是高的,没有出现霸占别人位置的情况发生,三人顺利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上。
今天要出去吃饭,没有第三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