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传奇 第二十四章 长勺之战
热门推荐: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综影视之女配她又在享受人生
虚空灵根
巴啦啦小魔仙之巨蟹座
作为资本,在娱乐圈当渣男有错?
回到农村:从挖鱼塘建钓场开始
【恭喜你中计了】
仙武水浒,打造最强水泊梁山
公主权倾朝野,鱼塘挤不下了
鲁庄公要打齐国的消息传到临淄,齐桓公也上了火,他也放话出来,要打鲁国。他可不像鲁庄公那样,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是说打就要打的。齐桓公叫鲍叔牙整顿兵马,准备对鲁国用兵。
管仲劝道:“主公才即位,首要的是稳定人心。目前要紧的是先把国内的政治、军事、民生这几件事情搞好,等到国富民强的时候再出去打仗。”
齐桓公说:“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现在是,我不打他,他要打我。我何不先发制人?”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齐桓公刚即位,想表现一番。他想仿效齐僖公、齐襄公那样,打出个八面威风来。
管仲见他劲头十足,心想,不让他碰碰钉子,他也不会信我,那就由他去吧。管仲表示,你们去打仗,我就不跟着去了。我留在家里专心搞生产,给你们提供后勤保障。齐桓公巴不得没人干涉他,就同意了。
就在齐、鲁开战的风声越来越紧的时候,鲁国的智谋之士施伯访得一个人才,并将他推荐给鲁庄公。此人名叫曹刿,一介书生,深居乡野,以耕读为乐。鲁庄公听说有能人出现,当即叫施伯把曹刿请来。
曹刿离家前,朋友们都来道贺。临到要走的那个晚上,一个狂友来看他。此人不是来道喜的,而是来劝阻他的。
狂友说:“要打仗了,曹刿兄这个时候出去当官,是不是没选对时候?”
曹刿说:“就因为要打仗了,我才要去帮帮鲁国。”
狂友说:“打仗的事有那些吃肉的人操心,你去搀和什么?”
曹刿差点笑出来。因为他这位朋友生性狂傲,从来不把当官的当回事,通称之为“肉食者”。当然,也不能说狂友不对,就当时的社会情况看,能吃到肉的,多半是当官的。
曹刿就着他的话说:“吃肉的养尊处优,通常见识短浅,出不了什么有远见的谋略。”
狂友见曹刿听不进去,也不想过多的啰嗦。他站起身来,拱了拱手,祝曹刿鹏程万里。然后甩甩袖子,飘然而去。
曹刿去了曲阜,见到鲁庄公后,便与鲁庄公长谈。这种长谈相当于当今社会的“面试”,君主通过交谈,判断求官者的能力。而应聘者也是通过长谈获得国君的认可。经过一番长谈,鲁庄公认为曹刿此人文韬武略,样样不错,于是先请曹刿做了谋士。在其没有具体职务的情况下,主要任务是帮助鲁国操练兵马。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2年,鲁庄公10年。齐桓公亲自挂帅,任命鲍叔牙为将军,率领兵车三百辆,兴冲冲的杀进了鲁国。
鲍叔牙挺能打,一路上攻城拔寨,所向无敌。没几天便打到了鲁国的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带)。
鲁庄公被迫迎战,他也是亲自挂帅,以曹沫为将,曹刿为随军高参,发兵车两百辆,前去迎敌。
鲁军一路北进,直抵长勺,发现了齐国军队。曹沫令大军屯驻于长勺之南,十里之外。当夜杀牛宰羊,大享士卒,准备第二日与齐军交战。
鲁国军队的动向并未逃过齐国军队的耳目,鲁庄公等人刚刚吃过晚饭,齐国使臣就来到了鲁营。齐使向曹沫递交了一份鲍叔牙亲笔写的战书,书曰:“齐将鲍叔牙敬上:明日约战鲁军,战于长勺城南之郊。此地开阔,便于厮杀。遣使而来,先礼后兵。敬至鲁军主将曹沫。特此。”
鲁庄公看了战书,当即回复两个字:迎战!
第二日,齐、鲁两军几乎同时到达长勺城南。此地确实有一块开阔之地。齐军在北,鲁军在南,隔着一条干涸而平坦的河床摆开了阵势。
鲁庄公叫曹刿坐上了自己的战车,以便随时商量进退。他见齐国兵马整齐列阵,便问曹刿:“这仗怎么打?”
曹刿说:“打仗要灵活多变,伺敌情而动。先看看他们的动静再说吧。”
齐军阵上,鲍叔牙见鲁国兵马严阵以待,并不出击,他料想鲁军畏惧,便下令擂鼓前进。齐国兵马闻声而动,开始全线推进。前排是铁马兵车,后面是持戈甲士,阵中埋伏着弓箭手,阵脚两边是手持盾牌的刀斧手。所有将士踏着鼓点推进,阵型严整,杀气腾腾。
鲁庄公见齐国兵马动了,一举手,准备下令擂鼓前进。
曹刿说:“主公且慢,他们现在士气正旺。再等一等,等他们打第二通鼓的时候再看。”
鲁庄公于是按兵不动。只见齐国兵马下了土坡,正向河床中间推进。此时,齐军阵中又响起一通战鼓,略显凌乱的队伍听到鼓声,又整齐排列,继续推进。
齐军行至河床中央时,鲁庄公觉得战机以至,又想下令叫鲁国兵马出击。曹刿说:“再等等,还不是时候。”
齐国兵马过了干河床,渐渐接近鲁国军队这边的土坡,此时,队伍现出了松懈。
鲍叔牙心中纳闷,他猜不透鲁国那边为何一直按兵不动。但他的人马已经开动了,此时只能进,不能退。于是他下令,第三次擂鼓,准备发起攻击。齐国兵马在这一通战鼓声中,纷纷爬上土坡。此时他们的旗帜和队列已经开始凌乱。
曹刿对鲁庄公说:“主公,该出击了。”
鲁庄公早就按耐不住了,他马上下令,擂鼓出击。曹沫等将领也同鲁庄公一样,早就耐不住性子了,听到出击令,纷纷带着本部兵马往前冲。一时间,鲁国大军如潮水般的猛然扑向敌军。
鲁军爆发式的冲锋让齐军猝不及防,齐军阵前陷入慌乱。就在这转瞬即逝的机会中,鲁国兵马冲开了齐军方阵。齐军前排人马抵挡不住,纷纷退却,而后排人马还在向前推进。前后拥挤,形成混乱。鲍叔牙连斩两三个逃兵,依然压不住溃逃。
齐桓公一看这形势,只好收缩队伍,边打边撤。鲁国军队趁势猛打,齐军开始溃逃。鲁庄公见齐军溃逃,想追击,曹刿说:“千万别追,让他们逃。”
鲁庄公到这时候已经对曹刿有了信任,他马上下令,叫全军停止追击。齐桓公乘机逃离了战场。
这一战并未重创齐国,但鲁军以少胜多,并将齐国人赶出了鲁国,可谓是军心大振,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多年来,鲁国对齐作战多以失败告终,所以这个胜利,对于鲁庄公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齐国前两次擂鼓你拦着我不让出击?”
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他们第三擂鼓的时候,他们的士兵就懈怠了。而我们只擂一次鼓,士兵的勇气刚好最旺盛。正所谓‘彼竭我盈,故克之’。”
鲁庄公哈哈大笑,又问:“那么,他们败退的时候,我要追,你为何又阻拦我?”
曹刿说:“敌军逃跑有真有假,咱们得提防点。如果看到敌军的旗子倒了,车马乱了,士兵散了,那就说明他们前方没有埋伏,是真逃跑。这个时候才能追击。”
鲁庄公赞扬道:“你果然会打仗,将来可以为将。”
再说齐桓公,他回到临淄,越想越不服气。他觉得,齐僖公、齐襄公他们之所以能打胜仗,是联合了诸侯。而自己是单打独斗。于是他决定联合诸侯,再和鲁国打一次。
管仲见齐桓公还不死心,也不去帮他出主意。而齐桓公想凭着自己的能力挽回面子,也不想去请教管仲。君臣二人暗暗较劲,各干各的。
两个月后,齐桓公约了宋国一起去打鲁国。这时候,宋庄公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宋闵公派大将南宫长万率领一百辆兵车来帮助齐桓公。
齐、宋两国军队在齐鲁边界汇合,然后杀进鲁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齐、宋联军接连取胜,鲁国军队节节败退。不料,这恰是曹刿使出的一招诱敌之计。齐、宋联军毫无察觉,一路追赶,果然中了鲁国军队的埋伏。这一仗,齐国损失了近一半人马,宋军损失大半,宋国大将南宫长万做了鲁国俘虏。
齐桓公一打听,原来,对方的将领一个是曹沫,一个是曹刿。
连续打了两次败仗,齐桓公认识到,管仲劝他先把国内的事情搞好再打仗,这条建议十分正确。他确实是一个有气魄的君主,回到临淄后,他专门去向管仲认了个错。从此,虚心向管仲请教。
管仲劝道:“主公才即位,首要的是稳定人心。目前要紧的是先把国内的政治、军事、民生这几件事情搞好,等到国富民强的时候再出去打仗。”
齐桓公说:“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现在是,我不打他,他要打我。我何不先发制人?”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齐桓公刚即位,想表现一番。他想仿效齐僖公、齐襄公那样,打出个八面威风来。
管仲见他劲头十足,心想,不让他碰碰钉子,他也不会信我,那就由他去吧。管仲表示,你们去打仗,我就不跟着去了。我留在家里专心搞生产,给你们提供后勤保障。齐桓公巴不得没人干涉他,就同意了。
就在齐、鲁开战的风声越来越紧的时候,鲁国的智谋之士施伯访得一个人才,并将他推荐给鲁庄公。此人名叫曹刿,一介书生,深居乡野,以耕读为乐。鲁庄公听说有能人出现,当即叫施伯把曹刿请来。
曹刿离家前,朋友们都来道贺。临到要走的那个晚上,一个狂友来看他。此人不是来道喜的,而是来劝阻他的。
狂友说:“要打仗了,曹刿兄这个时候出去当官,是不是没选对时候?”
曹刿说:“就因为要打仗了,我才要去帮帮鲁国。”
狂友说:“打仗的事有那些吃肉的人操心,你去搀和什么?”
曹刿差点笑出来。因为他这位朋友生性狂傲,从来不把当官的当回事,通称之为“肉食者”。当然,也不能说狂友不对,就当时的社会情况看,能吃到肉的,多半是当官的。
曹刿就着他的话说:“吃肉的养尊处优,通常见识短浅,出不了什么有远见的谋略。”
狂友见曹刿听不进去,也不想过多的啰嗦。他站起身来,拱了拱手,祝曹刿鹏程万里。然后甩甩袖子,飘然而去。
曹刿去了曲阜,见到鲁庄公后,便与鲁庄公长谈。这种长谈相当于当今社会的“面试”,君主通过交谈,判断求官者的能力。而应聘者也是通过长谈获得国君的认可。经过一番长谈,鲁庄公认为曹刿此人文韬武略,样样不错,于是先请曹刿做了谋士。在其没有具体职务的情况下,主要任务是帮助鲁国操练兵马。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2年,鲁庄公10年。齐桓公亲自挂帅,任命鲍叔牙为将军,率领兵车三百辆,兴冲冲的杀进了鲁国。
鲍叔牙挺能打,一路上攻城拔寨,所向无敌。没几天便打到了鲁国的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带)。
鲁庄公被迫迎战,他也是亲自挂帅,以曹沫为将,曹刿为随军高参,发兵车两百辆,前去迎敌。
鲁军一路北进,直抵长勺,发现了齐国军队。曹沫令大军屯驻于长勺之南,十里之外。当夜杀牛宰羊,大享士卒,准备第二日与齐军交战。
鲁国军队的动向并未逃过齐国军队的耳目,鲁庄公等人刚刚吃过晚饭,齐国使臣就来到了鲁营。齐使向曹沫递交了一份鲍叔牙亲笔写的战书,书曰:“齐将鲍叔牙敬上:明日约战鲁军,战于长勺城南之郊。此地开阔,便于厮杀。遣使而来,先礼后兵。敬至鲁军主将曹沫。特此。”
鲁庄公看了战书,当即回复两个字:迎战!
第二日,齐、鲁两军几乎同时到达长勺城南。此地确实有一块开阔之地。齐军在北,鲁军在南,隔着一条干涸而平坦的河床摆开了阵势。
鲁庄公叫曹刿坐上了自己的战车,以便随时商量进退。他见齐国兵马整齐列阵,便问曹刿:“这仗怎么打?”
曹刿说:“打仗要灵活多变,伺敌情而动。先看看他们的动静再说吧。”
齐军阵上,鲍叔牙见鲁国兵马严阵以待,并不出击,他料想鲁军畏惧,便下令擂鼓前进。齐国兵马闻声而动,开始全线推进。前排是铁马兵车,后面是持戈甲士,阵中埋伏着弓箭手,阵脚两边是手持盾牌的刀斧手。所有将士踏着鼓点推进,阵型严整,杀气腾腾。
鲁庄公见齐国兵马动了,一举手,准备下令擂鼓前进。
曹刿说:“主公且慢,他们现在士气正旺。再等一等,等他们打第二通鼓的时候再看。”
鲁庄公于是按兵不动。只见齐国兵马下了土坡,正向河床中间推进。此时,齐军阵中又响起一通战鼓,略显凌乱的队伍听到鼓声,又整齐排列,继续推进。
齐军行至河床中央时,鲁庄公觉得战机以至,又想下令叫鲁国兵马出击。曹刿说:“再等等,还不是时候。”
齐国兵马过了干河床,渐渐接近鲁国军队这边的土坡,此时,队伍现出了松懈。
鲍叔牙心中纳闷,他猜不透鲁国那边为何一直按兵不动。但他的人马已经开动了,此时只能进,不能退。于是他下令,第三次擂鼓,准备发起攻击。齐国兵马在这一通战鼓声中,纷纷爬上土坡。此时他们的旗帜和队列已经开始凌乱。
曹刿对鲁庄公说:“主公,该出击了。”
鲁庄公早就按耐不住了,他马上下令,擂鼓出击。曹沫等将领也同鲁庄公一样,早就耐不住性子了,听到出击令,纷纷带着本部兵马往前冲。一时间,鲁国大军如潮水般的猛然扑向敌军。
鲁军爆发式的冲锋让齐军猝不及防,齐军阵前陷入慌乱。就在这转瞬即逝的机会中,鲁国兵马冲开了齐军方阵。齐军前排人马抵挡不住,纷纷退却,而后排人马还在向前推进。前后拥挤,形成混乱。鲍叔牙连斩两三个逃兵,依然压不住溃逃。
齐桓公一看这形势,只好收缩队伍,边打边撤。鲁国军队趁势猛打,齐军开始溃逃。鲁庄公见齐军溃逃,想追击,曹刿说:“千万别追,让他们逃。”
鲁庄公到这时候已经对曹刿有了信任,他马上下令,叫全军停止追击。齐桓公乘机逃离了战场。
这一战并未重创齐国,但鲁军以少胜多,并将齐国人赶出了鲁国,可谓是军心大振,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多年来,鲁国对齐作战多以失败告终,所以这个胜利,对于鲁庄公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齐国前两次擂鼓你拦着我不让出击?”
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他们第三擂鼓的时候,他们的士兵就懈怠了。而我们只擂一次鼓,士兵的勇气刚好最旺盛。正所谓‘彼竭我盈,故克之’。”
鲁庄公哈哈大笑,又问:“那么,他们败退的时候,我要追,你为何又阻拦我?”
曹刿说:“敌军逃跑有真有假,咱们得提防点。如果看到敌军的旗子倒了,车马乱了,士兵散了,那就说明他们前方没有埋伏,是真逃跑。这个时候才能追击。”
鲁庄公赞扬道:“你果然会打仗,将来可以为将。”
再说齐桓公,他回到临淄,越想越不服气。他觉得,齐僖公、齐襄公他们之所以能打胜仗,是联合了诸侯。而自己是单打独斗。于是他决定联合诸侯,再和鲁国打一次。
管仲见齐桓公还不死心,也不去帮他出主意。而齐桓公想凭着自己的能力挽回面子,也不想去请教管仲。君臣二人暗暗较劲,各干各的。
两个月后,齐桓公约了宋国一起去打鲁国。这时候,宋庄公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宋闵公派大将南宫长万率领一百辆兵车来帮助齐桓公。
齐、宋两国军队在齐鲁边界汇合,然后杀进鲁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齐、宋联军接连取胜,鲁国军队节节败退。不料,这恰是曹刿使出的一招诱敌之计。齐、宋联军毫无察觉,一路追赶,果然中了鲁国军队的埋伏。这一仗,齐国损失了近一半人马,宋军损失大半,宋国大将南宫长万做了鲁国俘虏。
齐桓公一打听,原来,对方的将领一个是曹沫,一个是曹刿。
连续打了两次败仗,齐桓公认识到,管仲劝他先把国内的事情搞好再打仗,这条建议十分正确。他确实是一个有气魄的君主,回到临淄后,他专门去向管仲认了个错。从此,虚心向管仲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