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传奇 第六十六章 楚子问鼎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他的儿子公子商臣谋杀。商臣即位,就是楚穆王。楚穆王兼并了南方的几个小国,又把靠近楚国的几个中原诸侯拉到了楚国一边,这其中有郑国、陈国、蔡国等。到了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了。他的儿子芈旅即位,就是楚庄王。
也就在这一年,赵盾联合了宋、鲁、郑、卫、陈、许等八个诸侯国,在宋国的新城开了一次会。晋国再次做了盟主。那时间,楚庄王刚刚即位。他不去参会,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接下来,人们却看到他越来越不像话了。楚庄王整天就是喝酒、打猎、观看美女表演歌舞,无心于正事,全然一副浑浑噩噩毫无作为的样子。史书上说他是“无令发,无政为也”。
公元前612年,也就楚庄王即位的第二年,赵盾派上将军郤缺率军袭击了蔡国。蔡国既是楚国的近邻,也是楚国的附庸国。蔡侯曾与楚成王联姻。晋国打蔡国,相当于在大哥的家门口打他的小兄弟,明显带有挑衅意味。蔡国向楚国求救,楚庄王未发一兵一卒。
不久,蔡国都城被晋军攻破,蔡侯被迫与晋军上将郤缺签订了城下之盟。郤缺撤兵后,蔡国上下一片议论,都说蔡侯此人贪生怕死,不够坚毅。蔡侯深感自己丧权辱国,愧对臣民。他整日陷于悔恨与自责中,郁郁寡欢。第二年即死于悲愤中。而此时,楚庄王依旧在宫中饮酒作乐,沉浸于歌舞平升中。楚国的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有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来劝说楚庄王,希望他管点正事。楚庄王听不进去,照样我行我素。后来说的人多了,他便心烦起来,叫人在朝堂上挂了块牌子,上面写道:“有再来劝说者,治以死罪。”
那时候,楚国的大权掌握在令尹斗越椒手里。他本来对楚庄王有戒心,但是当他看到楚庄王是这个样子,便对他放松了戒备,乐得大权独享。有人暗地里说楚庄王是昏君,楚庄王装作听不见。他就这样在一片抱怨和藐视中,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有一天,楚国左司马申无畏来了。楚庄王给他赐了座。未等申无畏开口,就问:“申大夫来此,是喝酒呢,还是看歌舞?”
申无畏说:“两样都不是。我来向大王请教一个谜底。”
楚庄王瞪着他那对有点凶猛的大眼睛,盯着申无畏的脸看了一会儿,忽然露出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叫申无畏说来听听。申无畏心里有点发毛,但还是定了定神,念叨起来:
荆山之腰,宿有大鸟。
身披五彩,头顶荣耀。
一栖三年,不飞不叫。
世人不知,此为何鸟?
申无畏念完,略一停顿,然后说:“主公,我想不通,这是一只什么鸟?”
楚庄王还是似笑非笑的表情,略沉思,笑道:“这是一只好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回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申无畏见楚庄王一幅有所领悟的样子,心里很高兴,以为说动了楚庄王,便微笑起身,作个揖,满心窃喜的退了出来。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错了。楚庄王依然是老样子,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且一连几个月,没有任何改变。
大夫苏从忍无可忍,窝着火就去找了楚庄王。一进门,他就大哭起来。楚庄王拧着眉毛说:“有什么话就好好说,哭什么?”
苏从说:“臣想进谏。”
楚庄王冷笑说:“又想来劝我?你没看见朝堂上那块牌子吗?不怕死啊。真够蠢的。”
苏从脖子一挺,说道:“臣固然愚蠢,可是大王比我也好不了哪去。我最多是被您砍了脑袋。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可大王您就不好说了。你整天的纵情于声色犬马,只图眼前享乐,不思朝政,不管臣下,不问天下黎民苍生。长此以往,楚国能维持多久?晋国在那边称霸,而您连自己属国都管不住。楚国已危机四伏。大王如果还不赶快警醒,还不做出改变,楚国将亡,大王将是亡国之君。你不是比我还愚蠢吗?我的话说完了。你要杀我就杀吧。”
楚庄王肃然起身,说道:“你说的对。我就等你们表态。只要你们愿意跟着我干,我何苦要窝窝囊囊的闷在宫中呢。”
从此,楚庄王开始亲自理朝了。他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其一是改革政治,逐步削弱楚国令尹斗越椒的权力,改变楚国大权集中在令尹手里的局面。其二是,发展生产,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准备跟晋国一较高低。其三是,对南方用兵,将那些不太听话的附属小国打得服服帖帖。楚国上下为之振奋。到这时大家这才明白,楚庄王原先那副德行全是在韬光养晦。
公元前607年,北方戎族中的陆浑部落多次入侵周王室的领地。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觉得这是一个去中原露脸的机会,于是借“勤王”之名亲自率军北上。
陆浑部主要居住在洛邑以南以及伊河、落水之间。楚国军队一到便将他们围困起来。陆浑部哪里是楚国的对手?只打了几仗,陆浑几乎被全歼。只有少数人逃入深山老林,得以活命。
楚庄王打败了陆浑,并不回家,而是带着大军向洛邑进发。到了王室领地的边境,安营扎寨。史称“观兵于周疆”。楚庄王的做法名曰“观兵”,实则是陈兵边境,向周王室示威。
周定王吓得够呛,赶紧派大臣王孙满去慰问。本来,楚庄王来征伐陆浑就是想来试探一下王室乃至中原诸侯的反应。所以他便向王孙满提了一个带有挑衅意味的问题。他说:“我听说,洛邑的大鼎是三代传国之宝,这鼎有多大,有多重?”
王孙满一听这话,立刻皱了眉头——这太不像话了。
原来,周王室的鼎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相传周王室的九鼎最初是夏禹所铸。这九只鼎从夏朝开始,传了夏、商、周三代。楚庄王所谓“三代传国之宝”,指的就是这个。
在夏、商、周三代,这九鼎一直被赋予代表天下九州的含义,三个朝代皆视其位国之重器,并以其象征天子权力。正因为九鼎有这种特殊意义,所以诸侯根本没有资格问。因为一问,便有觊觎最高权力之嫌。此外,在周朝,鼎的使用是有等级限制的,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人只能用三鼎。楚是子爵,小小一个子爵来问天子之鼎,不仅是冒犯,也意味着对最高权力的觊觎。所以在王孙满的眼中,楚庄王问鼎,就是不臣之心。
王孙满上了火。但是,慑于楚国兵多势大,王孙满又不好当场发作,他压着火说:“你不能问这个,你没资格问。”
楚庄王心中不服,像斗气似的说:“哼,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想要,我也能铸成。我楚国‘折钩之喙,足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一听这话,更是来气。因为楚庄王说的“折钩之喙”,意思是,把楚国全国的兵器的锋尖折断,搜集起来,融化了,足够铸成九鼎。这无非是在炫耀楚国兵多,明显带有向王室示威的意味。王孙满皱起了眉头,他想:“这楚蛮子实在太猖狂了,不教训他一下,这人简直不知道天高地厚。”
于是,王孙满严厉的说:“天子统御四方,在德不在鼎。夏之桀王无道,鼎归于商汤;商之纣王无道,鼎归于武王。天子有德,鼎小也重;天子无德,鼎大也轻。你只看到王室衰微,却不知王室奉天统御四方之气象未改。天子究竟是天子。这鼎,你有资格问吗?”
王孙满义正词严,态度强硬。楚庄王顿时感觉到一种来自天子的高高在上的权威的压迫感。他瞬间想到,王室乃至中原诸侯,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容易对付。他赶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他一改先前的傲气,陪着笑脸、语气和缓的说:“楚子久居南方,见识短浅。王大夫说的极是。这鼎不该问。楚子领教了,领教了。”
“楚子问鼎”这个事情让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他回到楚军大营后冷静一想,觉得自己确实冒失了。纵观天下,西北有晋国,东面有齐国,远一点的西边还有个秦国,这些列强,哪一个国家都足以打败楚国。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打着“共尊王室”的旗号。楚庄王想,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无论如何还是天子,是普天之下最高权力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难怪王孙满那么强硬。楚庄王又想,看来要想称霸中原,路还长着呢。他还是赶紧回去,先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弄好,壮大实力,再图后进吧。这么想,他就想通了。
第二日,楚国军队拔寨而起,撤回了楚国。
也就在这一年,赵盾联合了宋、鲁、郑、卫、陈、许等八个诸侯国,在宋国的新城开了一次会。晋国再次做了盟主。那时间,楚庄王刚刚即位。他不去参会,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接下来,人们却看到他越来越不像话了。楚庄王整天就是喝酒、打猎、观看美女表演歌舞,无心于正事,全然一副浑浑噩噩毫无作为的样子。史书上说他是“无令发,无政为也”。
公元前612年,也就楚庄王即位的第二年,赵盾派上将军郤缺率军袭击了蔡国。蔡国既是楚国的近邻,也是楚国的附庸国。蔡侯曾与楚成王联姻。晋国打蔡国,相当于在大哥的家门口打他的小兄弟,明显带有挑衅意味。蔡国向楚国求救,楚庄王未发一兵一卒。
不久,蔡国都城被晋军攻破,蔡侯被迫与晋军上将郤缺签订了城下之盟。郤缺撤兵后,蔡国上下一片议论,都说蔡侯此人贪生怕死,不够坚毅。蔡侯深感自己丧权辱国,愧对臣民。他整日陷于悔恨与自责中,郁郁寡欢。第二年即死于悲愤中。而此时,楚庄王依旧在宫中饮酒作乐,沉浸于歌舞平升中。楚国的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有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来劝说楚庄王,希望他管点正事。楚庄王听不进去,照样我行我素。后来说的人多了,他便心烦起来,叫人在朝堂上挂了块牌子,上面写道:“有再来劝说者,治以死罪。”
那时候,楚国的大权掌握在令尹斗越椒手里。他本来对楚庄王有戒心,但是当他看到楚庄王是这个样子,便对他放松了戒备,乐得大权独享。有人暗地里说楚庄王是昏君,楚庄王装作听不见。他就这样在一片抱怨和藐视中,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有一天,楚国左司马申无畏来了。楚庄王给他赐了座。未等申无畏开口,就问:“申大夫来此,是喝酒呢,还是看歌舞?”
申无畏说:“两样都不是。我来向大王请教一个谜底。”
楚庄王瞪着他那对有点凶猛的大眼睛,盯着申无畏的脸看了一会儿,忽然露出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叫申无畏说来听听。申无畏心里有点发毛,但还是定了定神,念叨起来:
荆山之腰,宿有大鸟。
身披五彩,头顶荣耀。
一栖三年,不飞不叫。
世人不知,此为何鸟?
申无畏念完,略一停顿,然后说:“主公,我想不通,这是一只什么鸟?”
楚庄王还是似笑非笑的表情,略沉思,笑道:“这是一只好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回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申无畏见楚庄王一幅有所领悟的样子,心里很高兴,以为说动了楚庄王,便微笑起身,作个揖,满心窃喜的退了出来。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错了。楚庄王依然是老样子,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且一连几个月,没有任何改变。
大夫苏从忍无可忍,窝着火就去找了楚庄王。一进门,他就大哭起来。楚庄王拧着眉毛说:“有什么话就好好说,哭什么?”
苏从说:“臣想进谏。”
楚庄王冷笑说:“又想来劝我?你没看见朝堂上那块牌子吗?不怕死啊。真够蠢的。”
苏从脖子一挺,说道:“臣固然愚蠢,可是大王比我也好不了哪去。我最多是被您砍了脑袋。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可大王您就不好说了。你整天的纵情于声色犬马,只图眼前享乐,不思朝政,不管臣下,不问天下黎民苍生。长此以往,楚国能维持多久?晋国在那边称霸,而您连自己属国都管不住。楚国已危机四伏。大王如果还不赶快警醒,还不做出改变,楚国将亡,大王将是亡国之君。你不是比我还愚蠢吗?我的话说完了。你要杀我就杀吧。”
楚庄王肃然起身,说道:“你说的对。我就等你们表态。只要你们愿意跟着我干,我何苦要窝窝囊囊的闷在宫中呢。”
从此,楚庄王开始亲自理朝了。他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其一是改革政治,逐步削弱楚国令尹斗越椒的权力,改变楚国大权集中在令尹手里的局面。其二是,发展生产,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准备跟晋国一较高低。其三是,对南方用兵,将那些不太听话的附属小国打得服服帖帖。楚国上下为之振奋。到这时大家这才明白,楚庄王原先那副德行全是在韬光养晦。
公元前607年,北方戎族中的陆浑部落多次入侵周王室的领地。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觉得这是一个去中原露脸的机会,于是借“勤王”之名亲自率军北上。
陆浑部主要居住在洛邑以南以及伊河、落水之间。楚国军队一到便将他们围困起来。陆浑部哪里是楚国的对手?只打了几仗,陆浑几乎被全歼。只有少数人逃入深山老林,得以活命。
楚庄王打败了陆浑,并不回家,而是带着大军向洛邑进发。到了王室领地的边境,安营扎寨。史称“观兵于周疆”。楚庄王的做法名曰“观兵”,实则是陈兵边境,向周王室示威。
周定王吓得够呛,赶紧派大臣王孙满去慰问。本来,楚庄王来征伐陆浑就是想来试探一下王室乃至中原诸侯的反应。所以他便向王孙满提了一个带有挑衅意味的问题。他说:“我听说,洛邑的大鼎是三代传国之宝,这鼎有多大,有多重?”
王孙满一听这话,立刻皱了眉头——这太不像话了。
原来,周王室的鼎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相传周王室的九鼎最初是夏禹所铸。这九只鼎从夏朝开始,传了夏、商、周三代。楚庄王所谓“三代传国之宝”,指的就是这个。
在夏、商、周三代,这九鼎一直被赋予代表天下九州的含义,三个朝代皆视其位国之重器,并以其象征天子权力。正因为九鼎有这种特殊意义,所以诸侯根本没有资格问。因为一问,便有觊觎最高权力之嫌。此外,在周朝,鼎的使用是有等级限制的,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人只能用三鼎。楚是子爵,小小一个子爵来问天子之鼎,不仅是冒犯,也意味着对最高权力的觊觎。所以在王孙满的眼中,楚庄王问鼎,就是不臣之心。
王孙满上了火。但是,慑于楚国兵多势大,王孙满又不好当场发作,他压着火说:“你不能问这个,你没资格问。”
楚庄王心中不服,像斗气似的说:“哼,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想要,我也能铸成。我楚国‘折钩之喙,足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一听这话,更是来气。因为楚庄王说的“折钩之喙”,意思是,把楚国全国的兵器的锋尖折断,搜集起来,融化了,足够铸成九鼎。这无非是在炫耀楚国兵多,明显带有向王室示威的意味。王孙满皱起了眉头,他想:“这楚蛮子实在太猖狂了,不教训他一下,这人简直不知道天高地厚。”
于是,王孙满严厉的说:“天子统御四方,在德不在鼎。夏之桀王无道,鼎归于商汤;商之纣王无道,鼎归于武王。天子有德,鼎小也重;天子无德,鼎大也轻。你只看到王室衰微,却不知王室奉天统御四方之气象未改。天子究竟是天子。这鼎,你有资格问吗?”
王孙满义正词严,态度强硬。楚庄王顿时感觉到一种来自天子的高高在上的权威的压迫感。他瞬间想到,王室乃至中原诸侯,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容易对付。他赶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他一改先前的傲气,陪着笑脸、语气和缓的说:“楚子久居南方,见识短浅。王大夫说的极是。这鼎不该问。楚子领教了,领教了。”
“楚子问鼎”这个事情让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他回到楚军大营后冷静一想,觉得自己确实冒失了。纵观天下,西北有晋国,东面有齐国,远一点的西边还有个秦国,这些列强,哪一个国家都足以打败楚国。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打着“共尊王室”的旗号。楚庄王想,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无论如何还是天子,是普天之下最高权力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难怪王孙满那么强硬。楚庄王又想,看来要想称霸中原,路还长着呢。他还是赶紧回去,先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弄好,壮大实力,再图后进吧。这么想,他就想通了。
第二日,楚国军队拔寨而起,撤回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