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大明星 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些院线片方拉扯
在这样傲慢的心理指挥下,想要让这些导演放下架子,真正意识到,自己拍的电影也不见得那么的完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他们接受不了观众们山呼海啸的批评,他们无法接受!等到网络时代彻底到来之后,这些前网络时代的导演,通常都是无法适应的。
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的心血之作,实际上,一部电影,它的质量好坏,导演们都是心中有数的。
甚至,描述的更夸张一点,有的时候,刚一开拍或者是拍到一半,这部电影的成品质量是个什么德性就都该知道了。
更有甚者,剧本拿到眼前,通篇看一遍,这个故事可以拍到什么样的质量,就该有预估了。
没有这种能力,那还拍什么电影,当什么导演?
但是,即便是电影的质量不佳,在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年代,观众们的批评也很难直接的送进导演们的耳朵里。
批评的声音自然是有的,但是那种批评更多的是集中在专业领域,都是那些影评人或者是专业的报刊媒体在宣传。
但是,即便报纸很便宜,而电视这样常用的家用电器也算是落入寻常百姓家了,覆盖面极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宣传,主要还是单方面的,是持续灌输型的。
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主要还是被动的在接受好与坏的宣传,面对这些宣传,他们当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那些想法终究还只是放在心里,或者是演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传播的方式,靠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必定是范围极为有限的。
而网络时代很明显的,观众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主动的进攻方,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只要一根网线,他们就可以在网络上无所畏惧的发出他们的声音。
对于电影这种大众艺术来讲,观众们的反馈其实是很重要的,你费劲吧啦的拍电影,最后不是还要观众们买账才行吗?
你拍电影不就是为了给观众们看的吗?
尤其是那些登上院线的电影就更是如此,观众们不买票,电影院又为什么要放映这部影片?
电影院难道是做慈善的?专门为了给导演们追求艺术开辟渠道?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以往电影院评估一部电影到底行还是不行,也没有太多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讲,商业电影初期的电影院,也有些冤大头的倾向。
很多时候,有一个看起来靠谱的班底,就足够让电影院对这部影片有一定的倾斜。
给这部电影更好的档期以及更好的场次,而实际上呢,一部电影,它到底能不能成为卖座的电影,让电影院真正的赚到钱,还是要依靠市场的检验的。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的票房好,不见得就是它的质量一定高,也许只是它占据的档期更好,黄金档的场次更多。
在观众们乐于观影的时间段里,只有这部电影可以选,那他们自然也就只能观看这部电影。
这票房累计起来,当然就是非常可观的了。
但这完全是占据了好档期的功劳,和电影本身是否优秀,关系不大。
因为这种盲目的编排,电影院被电影诈骗的事迹,也是屡见不鲜,很多一开始评估的质量非常好的影片,等到真正上映的时候,观众反响一般,上座率极差,以至于三天就开始砍拍片的情况也是有的。
当然了,这种时候,电影院的退路还是很多的,票房总是会实时显示的,一部电影,观众到底爱不爱看,往往三天就可以定结论。
只要是得出了精准的判断,电影院就可以挥刀斩拍片,管你是什么国际大导演呢,管你是什么巨额投资呢,只要是你让我电影院赔钱,我也不会给你好的拍片。
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于是,你可以看到,悟到了这一点的各大片商,慢慢的也开始想对策。
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前,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去营造我们这是一部卖座大片的氛围。
抓住一些吸引人的点,用力的宣传。
除此之外,在电影刚刚上映的黄金三天,会用心的维护电影的口碑,关于电影的评论,在电影上映的初期,你几乎都看不到什么真实的表达。
尤其是那些关乎电影真正质量的东西,你是一点也看不到的,都捂得严严实实的。
虽然这样做,效果最多也只能维持三天,肯定是长不了的,但是没关系。
对于有些电影来说,能够争取到这三天的时间,已经是大幸运了。
本来制作成本就比较低,能够搏出一个三天的票房,把观众们稳住,让他们走进电影院,就足够回本的,甚至搞不好还能小赚。
然而,这样的事情,在前网络时代是比较容易办成的,等到网络时代彻底来临,各种新媒体极端发达,甚至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对电影评头论足的年代,再想把观众们骗进电影院,就不再那样容易。
捂住差评,不让它发酵?
怎么可能!
这根本就做不到!
人人手里都有手机,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在App上发表看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账号,虽然普通观众的影响力有限,或者是根本影响不了其他人。
但只要他们有提供反馈的这个条件,他们的评价就可以点点滴滴,汇聚成河。
别说是三天,到了网络时代,很多电影,甚至院线一天口碑就崩盘了,后续的票房,基本上就不用指望了。
这对于一些对自己电影信心十足,踌躇满志的导演来说,无异于是毁灭性的打击。
怎么可能呢?
这怎么可能呢?
这可是我耗尽心血的大作,观众朋友们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不!
问题肯定不是在我,我的电影那是艺术品,观众们骂我,那当然是因为他们眼光不行,欣赏水平有限,吃不得好的。
自己的心血杰作被观众们这样抵制,这样批判,作为亲妈的导演,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
在极度的反抗心理指引之下,他们在网络上的输出,必定无法保持冷静。
他们要和网友们搏斗,要让网友们认输,然而,很显然,这样的想法都是很幼稚的。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脚,小小导演的跳脚,如何能够和广大的网友们相抗衡?
数量级就不同。
在和网友们的反复缠斗当中,创作者的精神状态自然是越来越不正常,很快就崩了。
这心态一崩,万事可就皆休了,网友们面对崩溃的导演,并不会收起自己的伶牙俐齿,反而会越战越勇,就当是看笑话了。
可见,在网络时代,一个有稳定内核,情绪淡定的导演,是多么的重要了。
在网络时代,对文艺的评价阶层,大幅度的降低,人数众多的网友们,把看影视剧主创跳脚发疯当做是一种乐趣。
不看白不看,看了,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而电影导演们呢,曾经他们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认为自己的作品个个都是可以名留影史的。
在观众们发表看法的渠道并不畅通的年代,他们都被荣誉和掌声围绕的太久了。
根本就无法想象,他们的电影真的落到院线上,观众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
观众们想看的,只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让他们喜欢的电影,什么国际电影节,什么金牛、金羊之类的奖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没什么影响,无法催动他们去掏钱买票。
他们对这些玩意可并不迷信,票房成绩足以说明一切。
当然了,导演们跳脚,情绪失控,很多时候,背景也是很复杂的。
你当他们完全是为了艺术在奋战?
不不,都是拉到大笔投资的导演了,怎么可能想法这样单纯?
和网友们吵架,跳脚发疯,各种奇谈怪论拉不住的往外冒,也不管是在个人的亲友群里还是在公众平台上,只管这样情绪化输出,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票房。
换言之,就是真金白银!
虽然说,对于有的电影来说,只要保住前三天的票房就算是胜利了,但是,没有几部电影想要真正上映三天就被送走。
一部电影,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热映期起码有半个月左右,而正式的上映期呢,则大约有两个月左右。
别人可以在这么长时间里捞票房,而你三天就要被送走,这谁能服气?
就像之前说的,电影院都是很实际的,他们只看票房成绩,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参考要素,无法撼动根本。
一旦你的电影票房表现不行,不需要三天,一天!
只要一天,电影院就会忠实的给你反馈,这种反馈往往包含两种类型。
一种呢,你的表现不够好,但也不是特别的不好,只不过是和电影院对你的预期有差距。
那么,院线也会给你留一点面子,你的拍片份额是逐渐减少的,这也怪不得院线。
实际上,内娱每一年上映的电影,总有上百部,那么多的电影挤在一起,院线总是要给安排的。
就算是再不看好的影片。只要能够登上院线,也总要给安排一点拍片,即使是春节档这种修罗场,平均五天左右也会有新电影不断的上映。
那么,你表现不好,我就减你的拍片,这有什么不对?
我还有那么多的新片嗷嗷待哺呢!
况且,更多的黄金档场次要让给新片,谁还不需要表现一下了,你派头大,我们那些小成本电影就活该连汤都喝不到吗?
万一我们以小博大了呢?
更为惨烈的一种表现方式,主创集体发疯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只需要一两天,拍片就直接腰斩,从百分之四五十的绝对优势,变成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甚至十几,这样的情况,在票房厮杀惨烈的热门档期,也经常出现。
不要以为院线的人都是吃白饭的,他们是最关注票房成绩,同时,他们掌握的数据也是相对最真实的。
他们从后台看到的数据,最能够反映一个电影的真实水平,这是你在网络上如何吹牛也无法改变的。
于是,院线总会毫不留情的将更好的场次,更多的拍片让给那些在票房上前景更好的影片。
都是为了赚钱,一点不寒碜。
对于电影的主创来讲,拍摄电影是一件大工程,投资巨大,同时回本的压力也是非比寻常。
只有票房表现好,而且,越来越好,才能够让投资人满意,才能赚钱。
而在投资人和电影主创之间,观众们的评价就是起到了沟通的重要作用。
面对烂片,观众们自然可以嗤之以鼻,不停的发表恶评,这些恶评,初看起来可能并不起眼,但是,一旦形成一种舆论氛围,那么,一部电影,不论你继续霸占好档期时间有多长,你都很难再拿到目标当中的高票房。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观众们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也会主动的去搜索最近上映的新电影的网络口碑,看着满屏的差评,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再傻乎乎的打开腰包了。
观众们都不买账,票房从何而来?
当然了,对于烂片来讲,观众们的毒舌自然是致命的杀手锏,彻底毁了他们的收割票房的梦想。
但是,观众们自发的口碑宣传,效应也是极为显着的,有许多一开始并不被院线看好的电影,经过正式上映之后,观众们的正向反馈,也取得了相当亮眼的票房成绩。
这就足以说明,观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完全分得清楚好片还是烂片,他们的各种评价,不会动摇这个根本。
那些一味的和网友对着干,跳脚的导演,好像完全忘记了,观众们也有自发的推动电影票房的时候。
那些原本并不被院线看好的电影,一开始在排片上并不占优势的影片,最后在票房上逆袭的,难道就不是观众们的功劳了?
哦!
对了!
那些票房又没有放到自己的口袋里,而是归了别人,果然观众还是辜负了我!
岂有此理!
所以,那些在网络上叫唤的欢,甚至不惜揭掉艺术家的珍贵面具,也要和网友们撕逼的主创,只能是因为赔了钱。
利益受到了损失。
看,都是你们这些难伺候的网友,不爱看又怎么了?
闭上你们的嘴巴不行吗?谁允许你们一个个的都开麦来批评我的?
我虽然诈骗了你们,但你们也不能阻止我继续诈骗别人!
他们接受不了观众们山呼海啸的批评,他们无法接受!等到网络时代彻底到来之后,这些前网络时代的导演,通常都是无法适应的。
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的心血之作,实际上,一部电影,它的质量好坏,导演们都是心中有数的。
甚至,描述的更夸张一点,有的时候,刚一开拍或者是拍到一半,这部电影的成品质量是个什么德性就都该知道了。
更有甚者,剧本拿到眼前,通篇看一遍,这个故事可以拍到什么样的质量,就该有预估了。
没有这种能力,那还拍什么电影,当什么导演?
但是,即便是电影的质量不佳,在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年代,观众们的批评也很难直接的送进导演们的耳朵里。
批评的声音自然是有的,但是那种批评更多的是集中在专业领域,都是那些影评人或者是专业的报刊媒体在宣传。
但是,即便报纸很便宜,而电视这样常用的家用电器也算是落入寻常百姓家了,覆盖面极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宣传,主要还是单方面的,是持续灌输型的。
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主要还是被动的在接受好与坏的宣传,面对这些宣传,他们当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那些想法终究还只是放在心里,或者是演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传播的方式,靠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必定是范围极为有限的。
而网络时代很明显的,观众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主动的进攻方,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只要一根网线,他们就可以在网络上无所畏惧的发出他们的声音。
对于电影这种大众艺术来讲,观众们的反馈其实是很重要的,你费劲吧啦的拍电影,最后不是还要观众们买账才行吗?
你拍电影不就是为了给观众们看的吗?
尤其是那些登上院线的电影就更是如此,观众们不买票,电影院又为什么要放映这部影片?
电影院难道是做慈善的?专门为了给导演们追求艺术开辟渠道?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以往电影院评估一部电影到底行还是不行,也没有太多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讲,商业电影初期的电影院,也有些冤大头的倾向。
很多时候,有一个看起来靠谱的班底,就足够让电影院对这部影片有一定的倾斜。
给这部电影更好的档期以及更好的场次,而实际上呢,一部电影,它到底能不能成为卖座的电影,让电影院真正的赚到钱,还是要依靠市场的检验的。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的票房好,不见得就是它的质量一定高,也许只是它占据的档期更好,黄金档的场次更多。
在观众们乐于观影的时间段里,只有这部电影可以选,那他们自然也就只能观看这部电影。
这票房累计起来,当然就是非常可观的了。
但这完全是占据了好档期的功劳,和电影本身是否优秀,关系不大。
因为这种盲目的编排,电影院被电影诈骗的事迹,也是屡见不鲜,很多一开始评估的质量非常好的影片,等到真正上映的时候,观众反响一般,上座率极差,以至于三天就开始砍拍片的情况也是有的。
当然了,这种时候,电影院的退路还是很多的,票房总是会实时显示的,一部电影,观众到底爱不爱看,往往三天就可以定结论。
只要是得出了精准的判断,电影院就可以挥刀斩拍片,管你是什么国际大导演呢,管你是什么巨额投资呢,只要是你让我电影院赔钱,我也不会给你好的拍片。
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于是,你可以看到,悟到了这一点的各大片商,慢慢的也开始想对策。
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前,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去营造我们这是一部卖座大片的氛围。
抓住一些吸引人的点,用力的宣传。
除此之外,在电影刚刚上映的黄金三天,会用心的维护电影的口碑,关于电影的评论,在电影上映的初期,你几乎都看不到什么真实的表达。
尤其是那些关乎电影真正质量的东西,你是一点也看不到的,都捂得严严实实的。
虽然这样做,效果最多也只能维持三天,肯定是长不了的,但是没关系。
对于有些电影来说,能够争取到这三天的时间,已经是大幸运了。
本来制作成本就比较低,能够搏出一个三天的票房,把观众们稳住,让他们走进电影院,就足够回本的,甚至搞不好还能小赚。
然而,这样的事情,在前网络时代是比较容易办成的,等到网络时代彻底来临,各种新媒体极端发达,甚至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对电影评头论足的年代,再想把观众们骗进电影院,就不再那样容易。
捂住差评,不让它发酵?
怎么可能!
这根本就做不到!
人人手里都有手机,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在App上发表看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账号,虽然普通观众的影响力有限,或者是根本影响不了其他人。
但只要他们有提供反馈的这个条件,他们的评价就可以点点滴滴,汇聚成河。
别说是三天,到了网络时代,很多电影,甚至院线一天口碑就崩盘了,后续的票房,基本上就不用指望了。
这对于一些对自己电影信心十足,踌躇满志的导演来说,无异于是毁灭性的打击。
怎么可能呢?
这怎么可能呢?
这可是我耗尽心血的大作,观众朋友们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不!
问题肯定不是在我,我的电影那是艺术品,观众们骂我,那当然是因为他们眼光不行,欣赏水平有限,吃不得好的。
自己的心血杰作被观众们这样抵制,这样批判,作为亲妈的导演,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
在极度的反抗心理指引之下,他们在网络上的输出,必定无法保持冷静。
他们要和网友们搏斗,要让网友们认输,然而,很显然,这样的想法都是很幼稚的。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脚,小小导演的跳脚,如何能够和广大的网友们相抗衡?
数量级就不同。
在和网友们的反复缠斗当中,创作者的精神状态自然是越来越不正常,很快就崩了。
这心态一崩,万事可就皆休了,网友们面对崩溃的导演,并不会收起自己的伶牙俐齿,反而会越战越勇,就当是看笑话了。
可见,在网络时代,一个有稳定内核,情绪淡定的导演,是多么的重要了。
在网络时代,对文艺的评价阶层,大幅度的降低,人数众多的网友们,把看影视剧主创跳脚发疯当做是一种乐趣。
不看白不看,看了,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而电影导演们呢,曾经他们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认为自己的作品个个都是可以名留影史的。
在观众们发表看法的渠道并不畅通的年代,他们都被荣誉和掌声围绕的太久了。
根本就无法想象,他们的电影真的落到院线上,观众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
观众们想看的,只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让他们喜欢的电影,什么国际电影节,什么金牛、金羊之类的奖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没什么影响,无法催动他们去掏钱买票。
他们对这些玩意可并不迷信,票房成绩足以说明一切。
当然了,导演们跳脚,情绪失控,很多时候,背景也是很复杂的。
你当他们完全是为了艺术在奋战?
不不,都是拉到大笔投资的导演了,怎么可能想法这样单纯?
和网友们吵架,跳脚发疯,各种奇谈怪论拉不住的往外冒,也不管是在个人的亲友群里还是在公众平台上,只管这样情绪化输出,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票房。
换言之,就是真金白银!
虽然说,对于有的电影来说,只要保住前三天的票房就算是胜利了,但是,没有几部电影想要真正上映三天就被送走。
一部电影,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热映期起码有半个月左右,而正式的上映期呢,则大约有两个月左右。
别人可以在这么长时间里捞票房,而你三天就要被送走,这谁能服气?
就像之前说的,电影院都是很实际的,他们只看票房成绩,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参考要素,无法撼动根本。
一旦你的电影票房表现不行,不需要三天,一天!
只要一天,电影院就会忠实的给你反馈,这种反馈往往包含两种类型。
一种呢,你的表现不够好,但也不是特别的不好,只不过是和电影院对你的预期有差距。
那么,院线也会给你留一点面子,你的拍片份额是逐渐减少的,这也怪不得院线。
实际上,内娱每一年上映的电影,总有上百部,那么多的电影挤在一起,院线总是要给安排的。
就算是再不看好的影片。只要能够登上院线,也总要给安排一点拍片,即使是春节档这种修罗场,平均五天左右也会有新电影不断的上映。
那么,你表现不好,我就减你的拍片,这有什么不对?
我还有那么多的新片嗷嗷待哺呢!
况且,更多的黄金档场次要让给新片,谁还不需要表现一下了,你派头大,我们那些小成本电影就活该连汤都喝不到吗?
万一我们以小博大了呢?
更为惨烈的一种表现方式,主创集体发疯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只需要一两天,拍片就直接腰斩,从百分之四五十的绝对优势,变成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甚至十几,这样的情况,在票房厮杀惨烈的热门档期,也经常出现。
不要以为院线的人都是吃白饭的,他们是最关注票房成绩,同时,他们掌握的数据也是相对最真实的。
他们从后台看到的数据,最能够反映一个电影的真实水平,这是你在网络上如何吹牛也无法改变的。
于是,院线总会毫不留情的将更好的场次,更多的拍片让给那些在票房上前景更好的影片。
都是为了赚钱,一点不寒碜。
对于电影的主创来讲,拍摄电影是一件大工程,投资巨大,同时回本的压力也是非比寻常。
只有票房表现好,而且,越来越好,才能够让投资人满意,才能赚钱。
而在投资人和电影主创之间,观众们的评价就是起到了沟通的重要作用。
面对烂片,观众们自然可以嗤之以鼻,不停的发表恶评,这些恶评,初看起来可能并不起眼,但是,一旦形成一种舆论氛围,那么,一部电影,不论你继续霸占好档期时间有多长,你都很难再拿到目标当中的高票房。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观众们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也会主动的去搜索最近上映的新电影的网络口碑,看着满屏的差评,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再傻乎乎的打开腰包了。
观众们都不买账,票房从何而来?
当然了,对于烂片来讲,观众们的毒舌自然是致命的杀手锏,彻底毁了他们的收割票房的梦想。
但是,观众们自发的口碑宣传,效应也是极为显着的,有许多一开始并不被院线看好的电影,经过正式上映之后,观众们的正向反馈,也取得了相当亮眼的票房成绩。
这就足以说明,观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完全分得清楚好片还是烂片,他们的各种评价,不会动摇这个根本。
那些一味的和网友对着干,跳脚的导演,好像完全忘记了,观众们也有自发的推动电影票房的时候。
那些原本并不被院线看好的电影,一开始在排片上并不占优势的影片,最后在票房上逆袭的,难道就不是观众们的功劳了?
哦!
对了!
那些票房又没有放到自己的口袋里,而是归了别人,果然观众还是辜负了我!
岂有此理!
所以,那些在网络上叫唤的欢,甚至不惜揭掉艺术家的珍贵面具,也要和网友们撕逼的主创,只能是因为赔了钱。
利益受到了损失。
看,都是你们这些难伺候的网友,不爱看又怎么了?
闭上你们的嘴巴不行吗?谁允许你们一个个的都开麦来批评我的?
我虽然诈骗了你们,但你们也不能阻止我继续诈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