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心论道 第八十一章 察体用王郎法术(1)
热门推荐:
被养子害死后,她重生在临盆当日
穿越不慌,她有全能师姐互帮
东安小吏
四合院之再启人生
恭喜王爷,王妃一胎三宝后改嫁了
被逼做通房?我转身嫁渣男他爹
朝来惊春蛰
古今超市,饲养美强惨将军夜夜来
穿越万界,成就世界之龙
之前陈仲与董志张同行。
听董志张说王承先对《道德》的见解,当时陈仲就对王承先下了“好斗”的定论。
今日论道法会,果然不出所料。
檀德台上连座席都没有的青年士人发言,说直接点,就是桓志和在座的众位名士,为了表露出“谦虚”、“兼听”的姿态的。
谁也没指望真能从中听到什么精辟见解。
毕竟,此刻的檀德台上,如许季山那般空出副席,愿意给年轻人扬名机会的前辈,并不少。
真正有才学的,总有机会可以抓到。
故而,对于那些到最后,都没能获得一张副席的士人的发言,大家都是默契地予以宽容。
唯有王承先,恐怕也是仗着他自己年龄小,借机发难。
陈仲一开始还担心他是抱着扰乱襄公矩突破的目的,才跳出来。
结果许季山看不下去,俩人就这么纠缠上了。
只要不干扰到襄公矩,陈仲乐见其成。
更何况,王承先那些话,也确实有些道理。
新和旧,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今日的旧观点,也是过去的新观点。
今日坚持旧观点的人,放在过去却是主张新观点的人。
名可名非常名。
陈仲也似有所得。
场中,许季山和王承先两人已经你来我往。
许季山详论太玄精妙,言及五行化变,果然有种种精深,旁听的士人不少都露出了恍然大悟,或者如痴如醉的神情。
《太玄》多隐语,再与五行相合后,更是难解。
许多蓬莱道洲士人,从入道开始就读太玄,一直读到老,每读一遍还总能察觉出新的东西。
而普通人自己读,每遍所得都相对较少,能够聆听许季山这样的名士讲解,那就节省了不知多少功夫。
但许季山的这些解读再精妙,也只能赢得围站着的青年士人的喝彩。
王承先待许季山讲完,脸上一副不出所料的神情,令得席上众人尽皆预感许季山恐怕不妙!
“有以观其妙,无以观其徼。我等生而在有,欲观其妙,必体于无。”
王承先一句话,就让众人猛一激灵。
以“有”比世间万物,比天地,这算不上新鲜。
但接下来,自“有”观“妙”的方法、过程,就是发前人所未发了。
体于无。
常人或许很难理解。
但对于修行之士而言,定静后的状态,不是“无”是什么?
那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无”。
只是“有”中之“无”。
但那已经是世人生在“有”中,最能体会“无”的状态了。
而修行结果,也实实在在告诉修士们,从“无”中去体会,你就能获得种种“妙”处!
法术、长寿,乃至于权、财、名,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修行的妙处中转化得到。
只这一句阐发,就让众修对自身修行,多了数分明悟。
相比之下,许季山虽然说了许多《太玄》中的精深见解,却只见细碎,差距很大啊!
许季山自己也明白差距。
一时瞠目。
王承先却还没结束!
“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则生妙,故知玄在无中,然玄不自玄,何得又玄?此所以谓人、谓修、谓行止,谓我体无也!”
啪!
突兀地,一声击掌。
来自围站士人当中。
那人见无人跟随,缩缩脖子,尴尬停止。
但周围众人不是觉得王承先说的不对,只是大家都被惊住,一时间无法反应而已!
王承先这是先以修法证《道德》,随即又引《道德》反证修法。
二而一,一而二。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陈仲看了一眼仍在“醉”中的董志张、徐干二人,不由得可惜,这两位若是清醒着,必定也要大呼高见。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缜密且高明的见解,竟然出自一名十三岁的少年!
果然,少年好斗,也自有其好斗的资本。
陈仲感叹间。
边上叔孙无忌看众人都一副惊佩不已的神色,不由撇嘴,低声对陈仲道:“何平叔、王辅嗣之论耳,也不新鲜!”
陈仲顿时来了兴趣:“哦?”
叔孙无忌解释道:“何平叔,何汝吉之子,其父早亡,魏武收养之,承其父体用之学,与祖州王辅嗣为友。”
何汝吉,就是何咸,陈仲熟。
当年陈仲游历炎州道时,何咸别出机杼,发扬的就是体用之说。
不过,何咸死后,他的儿孙辈,与陈仲年龄差距实在太大,估计叔孙无忌所说的这两个后生,也就是最近才崭露头角。
陈仲没有听说过他们,也不意外。
如今,得到叔孙无忌提醒。
再一细想。
王承先的观点,确是与何咸的体用之说很相似。
不过,如今的这一学说,应当是在何咸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那关于“有”、“无”的阐发,就是何咸时期所没有的。
若是这些东西,都是王承先、何平叔、王辅嗣这些少年人,自己推陈出新,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天才!
当然,陈仲认可王承先这些少年的进取精神,不一定意味着就会认可他们的全部观点。
王承先将“又玄”,比作“体无”,也可以说是当下修行者习惯说的“定静”。
好似有一定道理。
但就陈仲亲自修行的体验而言,“玄之又玄”,恐怕指的并不仅仅是“定静”那么简单。
陈仲在谢鲲的夙真香帮助下,偶然进入的“深静”,又该如何解释?
既然明知道定静的“无”,只能算是“有”中之“无”,那么“有”中只有一种“无”吗?
或者说,只有一个层次的“无”吗?
显然,这不对。
叔孙无忌也恰好说到他认为的,王承先他们的“体用之说”的破绽。
“小儿辈以‘无’替‘玄’,却是臆想,‘无’能生妙,便是玄能生妙?若是玄先生了无,无才生了妙呢?玄可以生无,也可以生有,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皆出于此,众妙之中,怎不能容有一‘无’!”
叔孙无忌这话还真不是无的放矢。
无和玄之间,不能以它们均可生妙而划等。
破绽原来在此!
少年人,终究是嫩了点。
陈仲若有所思,道:“白马非马,公孙龙子之学?”
莫非,这就是王充一脉的来历?
听董志张说王承先对《道德》的见解,当时陈仲就对王承先下了“好斗”的定论。
今日论道法会,果然不出所料。
檀德台上连座席都没有的青年士人发言,说直接点,就是桓志和在座的众位名士,为了表露出“谦虚”、“兼听”的姿态的。
谁也没指望真能从中听到什么精辟见解。
毕竟,此刻的檀德台上,如许季山那般空出副席,愿意给年轻人扬名机会的前辈,并不少。
真正有才学的,总有机会可以抓到。
故而,对于那些到最后,都没能获得一张副席的士人的发言,大家都是默契地予以宽容。
唯有王承先,恐怕也是仗着他自己年龄小,借机发难。
陈仲一开始还担心他是抱着扰乱襄公矩突破的目的,才跳出来。
结果许季山看不下去,俩人就这么纠缠上了。
只要不干扰到襄公矩,陈仲乐见其成。
更何况,王承先那些话,也确实有些道理。
新和旧,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今日的旧观点,也是过去的新观点。
今日坚持旧观点的人,放在过去却是主张新观点的人。
名可名非常名。
陈仲也似有所得。
场中,许季山和王承先两人已经你来我往。
许季山详论太玄精妙,言及五行化变,果然有种种精深,旁听的士人不少都露出了恍然大悟,或者如痴如醉的神情。
《太玄》多隐语,再与五行相合后,更是难解。
许多蓬莱道洲士人,从入道开始就读太玄,一直读到老,每读一遍还总能察觉出新的东西。
而普通人自己读,每遍所得都相对较少,能够聆听许季山这样的名士讲解,那就节省了不知多少功夫。
但许季山的这些解读再精妙,也只能赢得围站着的青年士人的喝彩。
王承先待许季山讲完,脸上一副不出所料的神情,令得席上众人尽皆预感许季山恐怕不妙!
“有以观其妙,无以观其徼。我等生而在有,欲观其妙,必体于无。”
王承先一句话,就让众人猛一激灵。
以“有”比世间万物,比天地,这算不上新鲜。
但接下来,自“有”观“妙”的方法、过程,就是发前人所未发了。
体于无。
常人或许很难理解。
但对于修行之士而言,定静后的状态,不是“无”是什么?
那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无”。
只是“有”中之“无”。
但那已经是世人生在“有”中,最能体会“无”的状态了。
而修行结果,也实实在在告诉修士们,从“无”中去体会,你就能获得种种“妙”处!
法术、长寿,乃至于权、财、名,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修行的妙处中转化得到。
只这一句阐发,就让众修对自身修行,多了数分明悟。
相比之下,许季山虽然说了许多《太玄》中的精深见解,却只见细碎,差距很大啊!
许季山自己也明白差距。
一时瞠目。
王承先却还没结束!
“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则生妙,故知玄在无中,然玄不自玄,何得又玄?此所以谓人、谓修、谓行止,谓我体无也!”
啪!
突兀地,一声击掌。
来自围站士人当中。
那人见无人跟随,缩缩脖子,尴尬停止。
但周围众人不是觉得王承先说的不对,只是大家都被惊住,一时间无法反应而已!
王承先这是先以修法证《道德》,随即又引《道德》反证修法。
二而一,一而二。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陈仲看了一眼仍在“醉”中的董志张、徐干二人,不由得可惜,这两位若是清醒着,必定也要大呼高见。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缜密且高明的见解,竟然出自一名十三岁的少年!
果然,少年好斗,也自有其好斗的资本。
陈仲感叹间。
边上叔孙无忌看众人都一副惊佩不已的神色,不由撇嘴,低声对陈仲道:“何平叔、王辅嗣之论耳,也不新鲜!”
陈仲顿时来了兴趣:“哦?”
叔孙无忌解释道:“何平叔,何汝吉之子,其父早亡,魏武收养之,承其父体用之学,与祖州王辅嗣为友。”
何汝吉,就是何咸,陈仲熟。
当年陈仲游历炎州道时,何咸别出机杼,发扬的就是体用之说。
不过,何咸死后,他的儿孙辈,与陈仲年龄差距实在太大,估计叔孙无忌所说的这两个后生,也就是最近才崭露头角。
陈仲没有听说过他们,也不意外。
如今,得到叔孙无忌提醒。
再一细想。
王承先的观点,确是与何咸的体用之说很相似。
不过,如今的这一学说,应当是在何咸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那关于“有”、“无”的阐发,就是何咸时期所没有的。
若是这些东西,都是王承先、何平叔、王辅嗣这些少年人,自己推陈出新,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天才!
当然,陈仲认可王承先这些少年的进取精神,不一定意味着就会认可他们的全部观点。
王承先将“又玄”,比作“体无”,也可以说是当下修行者习惯说的“定静”。
好似有一定道理。
但就陈仲亲自修行的体验而言,“玄之又玄”,恐怕指的并不仅仅是“定静”那么简单。
陈仲在谢鲲的夙真香帮助下,偶然进入的“深静”,又该如何解释?
既然明知道定静的“无”,只能算是“有”中之“无”,那么“有”中只有一种“无”吗?
或者说,只有一个层次的“无”吗?
显然,这不对。
叔孙无忌也恰好说到他认为的,王承先他们的“体用之说”的破绽。
“小儿辈以‘无’替‘玄’,却是臆想,‘无’能生妙,便是玄能生妙?若是玄先生了无,无才生了妙呢?玄可以生无,也可以生有,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皆出于此,众妙之中,怎不能容有一‘无’!”
叔孙无忌这话还真不是无的放矢。
无和玄之间,不能以它们均可生妙而划等。
破绽原来在此!
少年人,终究是嫩了点。
陈仲若有所思,道:“白马非马,公孙龙子之学?”
莫非,这就是王充一脉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