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隆万盛世 > 第487章 福建乱局

隆万盛世 第487章 福建乱局

    徐阶回到内阁,一边安排人请吏部官员前来内阁商议下文之事,一边又派人给裕王府报信。

    倒不是此事关系有多重大,主要还是徐阶考虑到张科的任免是魏广德所托,所以派人知会一声。

    他也知道劳堪和魏广德关系不错,不过当初严嵩在时,他只当是严嵩想要对付魏广德而卸去其臂助,所以故意调动劳堪职位,当时并未反对而成文。

    此事其实早已在刑部传开,不过不管是劳堪还是魏广德都未找他处理此事,徐阶就以为他们已经默认,所以在严嵩致仕后也为改动,这次一并把消息传给魏广德。

    消息传到裕王府,张居正倒是很好心的询问魏广德意见,当然是指劳堪外放一事。

    “任之的事儿要不要我去找老师说说,重新安排他留京?”

    张居正还不知道此事已成定局,听说魏广德的好朋友劳堪也要外放,就关切的询问。

    “之前我问过他,他对于外放一事并无异议。”

    魏广德苦笑道,他当然不会告诉张居正这个其实是他一早安排的,所以只能做出无奈状。

    听到魏广德说这是劳堪的选择,张居正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

    不过想到魏广德还在京城,他如果想要回京其实也不难,没看到他老乡欧阳一敬就写信诉苦,最后魏广德还是把人弄回来了。

    张居正这么想着,而魏广德则在思考这两天还要登门拜访徐阁老一次。

    之前张科送来书信可也顺带送上不少东西,都是用来在京城官场打点的。

    之前张居正告诉他,徐阶应下后他就去拜访了一次,送上一些礼物,这次事儿算是尘埃落定,自然还要在去一次。

    也是倒霉,谁让张科把信送给他去做。

    想想也是,魏广德虽然现在在京城里权利不大,可是背后是裕王府的牌子,不管找谁办事,对方都得给他三分面子,这样子他就成了那帮老乡、同年在京城活动最好的联系人。

    礼部宗人府那边接到内廷的条子,向各地王府下文一事,是第二天才传进裕王府的,毕竟这不算多大的事儿。

    不过显然张居正昨晚没去徐阶府上,所以并不知道此事。

    看到其中提到重录大典,他才后知后觉明白,这发往各地王府的公文是什么意思。

    重录大典一事,之前他就曾听到徐阶说过,现在知道此事已成定局,可自己升迁之事却是遥遥无期,不免一整天都有些恍忽。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在裕王府里,他自然不好请假出去,前往内阁问问老师此间详情。

    魏广德可不知道《永乐大典》要重录,虽然当初他曾经和陈矩提过一嘴,不过那是灵机一动。

    陈矩只是在当初在嘉靖皇帝面前提出时告诉了魏广德,时间过了这么久,他都以为此时已经黄了。

    今天一下子看到此事,他还很奇怪,看着手里的条子还在那里愣愣出神。

    “重录大典是好事儿,就是靡费太大了,如果由各王府承担开支倒是不错的主意。”

    这会儿,殷士谵却是对裕王说道。

    现在唯一存世的一套《永乐大典》,即便是翰林院中人想要借阅也是困难重重,也就是嘉靖皇帝才能做到随意取用。

    所以,对裕王来说,也只是知道成祖时期编纂了这么一套书籍,他也没亲眼见过,自然没什么感慨。

    “听说那书有上万册,这抄录一份确实耗费钱粮。”

    裕王只是澹澹开口道。

    “听说当年成祖时期,曾经想过要刊印此书,不过也是因为耗费庞大而搁置。”

    殷士谵接话道:“刊印耗费太大,抄录一份保存也是好的,这些年宫中失火频繁,确实有必要做成此事。”

    “殷先生,你在翰林院时见过这《永乐大典》吗?”

    听到殷士谵看重此书,也支持重录一事,裕王随口问道。

    不过殷士谵却是摇摇头说道:“此书保管严格,不到学士一级轻易不会有机会一观,除非是需要,还得请示掌院大人方可。”

    裕王还只是裕王,不是太子,所以未经嘉靖皇帝许可,他也是没有权利看到此书。

    这会儿几句话后,倒是让他产生了一丝兴趣,想要看看这《永乐大典》。

    “善贷,你当初是不是见过大典?”

    这时候,张居正似是记起前事,不由得出声问道。

    “我初入翰林院时曾跟着吴清吴学士学习了一段时间,他那里倒是有一册大典,我也是因为代还书册才有幸进过文渊阁,看到过《永乐大典》。”

    魏广德开口答道。

    “哦,善贷进过文渊阁,那《永乐大典》是否真有上万册?”

    裕王来了兴趣,移动下坐姿靠向魏广德的方向发问道。

    “我可没工夫询问,不过那一屋子百十个书橱,据说全部存放着永乐大典,估摸着应该有。”

    魏广德答道,随即想想毕竟那次自己也是立了功的,不免想在裕王面前也炫耀一下,就接着把那日火烧三大殿,大火甚至蔓延到午门,都烧进左顺门了。

    如果不是自己临危不乱,果断带人拆掉左顺门通往东阁和文渊阁的廊道,只怕内阁和全套《永乐大典》都要葬身火海。

    “确实凶险,难怪上次在奉天殿广场上,看到没有了原来通往三大殿的廊道,怕也是再次出现这样的场面。”

    张居正叹道。

    这哥们儿捧的好。

    魏广德在心里给张居正比了个大拇指。

    当初那事儿,魏广德也没有白忙活,嘉靖皇帝之后论功行赏,给他封了个詹事府的差事,品级也提了半级,让他追上了他那科的状元。

    别看只是升了半级,那也不容易,若是背后没有推手,那就只能等九年考满,而且考察结果还要中、上才有可能升职。

    运气,只能说自己真的是运气好。

    三大殿早不烧晚不烧,偏偏就是自己过去的时候烧,让自己有漏脸的机会,这种功劳可是不常有的。

    之后的时间,朝里朝外倒是没有多少大事发生,也就是福建那边发来军报让魏广德稍微留意了下,知道是南赣副总兵俞大猷率部趁张琏攻打平和县时偷袭了老巢,不过结果貌似不大好。

    明军没有预料到张琏把老巢打造的固若金汤,利用山头建成城寨防御,让明军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样的战场环境,就算兵部也是没有预料到的。

    当初杨博也只以为就是在山野里修建的城寨,哪里能想到因为大量汇聚的人口,让张琏可以在短短时间里把周围的山头全部占下来,还打造成庞大繁杂的防御工事。

    不过明军已经逼近张琏老巢,也预示着围剿张琏一伙反贼的战事出现了结束的曙光。

    刘显督军只要能给俞大猷持续的支援,明军早晚能够一举攻克此地,届时在外的贼军只需要慢慢梳理剿灭,这次福建的乱局就可以平息。

    所以在消息入京后,兵部尚书杨博立即入西苑求见嘉靖皇帝,回到兵部后连续给福建游震得、广东刘显和南赣俞大猷发出多道公文,想来也是督促此战尽快结束。

    向各地王府的文书已经下发,嘉靖皇帝就算心里再急也只能等待各地的回信,不过兵部送来的福建抚叛胜利在望的消息也算是对他的一个慰藉。

    只是这样的好心情很快在福建、广东新的奏疏送达京城后荡然无存。

    因在浙江遭遇胡宗宪部强烈抵抗损失惨重,在嘉靖皇帝四十一年起,倭寇侵犯的区域明显南移,开始对福建和广东实施骚扰。

    从温州出发的一路勾结福宁、连江的倭寇攻陷寿宁、政和、宁德三地,从广东南澳来的一批倭寇勾结福清、长乐倭寇攻陷玄钟所,倭寇迅速蔓延到龙严、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面对这样的情况,最郁闷的要数坐镇浙江的胡宗宪胡总督。

    在浙江布置了天罗地网等待倭寇自投罗网,结果没成想等来的却是福建、广东的报急文书。

    不得已,胡宗宪只得下文刘显,分出部分兵马剿倭,同时也抽调在浙江的戚继光率部进入福建,参与对福建倭寇的清剿。

    只是他还算分得清楚轻重,并没有调动俞大猷手下的人马,只是让刘显把部分本已计划派往俞大猷处的兵马调回抗倭。

    不过此时的俞大猷正骑马漫步山头,从山腰处一直到山脚下散布着无数尸首。

    远处,一队明军正押解这一名身穿铠甲的贼军首领过来。

    “将军,已经找俘虏确认过了,此人就是这支贼军的首领萧晚。”

    前面一个把总已经策马快速到了俞大猷身前,抱拳禀报道。

    “败军之将,押下去严加审讯,务必问出张琏那厮在哪路贼军中。”

    俞大猷没心思见这么个手下败将,扬扬马鞭吩咐道。

    “遵命。”

    那把总答应一声,勒马回返,把萧晚带到一旁审讯去了。

    环视四野,俞大猷脸色毫无波澜,只是对跟在身后的亲兵队长吩咐道:“再派出几队哨探,查明另外三路贼军动向。”

    对于张琏苦心经营的老巢,俞大猷已经没有心思去一个山头一座城寨去拔除,而是打算用最简单狠辣的方式,尽快结束此地战事。

    沿海倭寇肆虐的消息他已经知道,更明白朝廷大军不可能长期呆在此地剿贼。

    虽然经历过无数的尸山血海,可真要下最后的命令,俞大猷依旧有些不忍,因为到了那一步,一旦启动就没有办法及时收手,即便贼军投降,依旧会有无数人死去。

    现在的俞大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希望探马能带回来什么样的消息,张琏返回老巢或者知道萧晚军被伏击,全军覆没后惊慌远遁。

    是的,他已经打算用火攻,一把火烧掉那些城寨,继续强攻只会徒增伤亡。

    若是张琏军返回老巢,到是可以一举全歼反贼,可若是四散奔逃,则可少造一些杀孽,不过因此也会增加后续围剿的难度。

    只是,在收到倭寇大举犯闽的消息后,俞大猷也顾不得许多了。

    福建的情况,京城自然还不知道,不过官场上那些消息灵通人士已经知道内阁正在考虑重录《永乐大典》的人事安排。

    自从内廷让礼部下文各王府后,消息就已经瞒不住了,而且也没有必要瞒。

    毕竟是重录《永乐大典》,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其中不少书籍都已经失传。

    不过对他们来说,也就是私下议论议论,可没法去打主意,也只有翰林院和礼部的官员还可以走走门路,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只需要在重录工作中分派一些工作,数年之后就是一件大功劳,足够保证官职升迁的大功劳。

    没人会认为各地的王府会不买账,毕竟是善政,也没有人为重录大典靡费甚巨而出言反对,即便朝廷财政依旧困窘。

    “昨日我夫人还在问我,《永乐大典》是不是每册书页也都用黄金制成的。”

    裕王府内,一众讲官此时无事,正在随意闲聊打发时间。

    重录大典的消息通过这段时间的传播,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官场之中,关于《永乐大典》的各种版本传说也开始在民间快速扩散。

    “金书那传说,早些天就在流传,我听说的最新传说,大典内秘藏一份藏宝图,乃是当年太祖剿灭张士诚部收缴的财物,为防备北元而埋藏......”

    “哈哈.....他们连大典成书时间都没搞明白,居然扯到张士诚身上了。”

    魏广德对他们的聊天内容是苦笑不得。

    民间传闻之事,他也有所耳闻,若不是亲眼看到过《永乐大典》,他还是坚决不会相信滴。

    用黄金做成书册,一册两册还好说,就算十来册也可以接受,可是上万册,开什么玩笑。

    “高大人昨日去了我老师家里。”

    这时候,张居正忽然开口说道。

    众人闻言,小声戛然而止,不过很快又或轻笑或摇头。

    高拱去徐阶府上,目的不言自明,自然还是奔着重录工作去的,众人都没想到高拱也想参与其中。

    在他们看来,以高拱现在的情况,只需要稳扎稳打,下次尚书级别官员调整之时必然有他一席之地。

    “这总校官可有人选?”

    魏广德也是好奇问道。

    这,显然也是高拱此行的目的,不过被魏广德以这种方式提出而已。

    “据说陛下那里定下一个瞿景淳,其他的还在讨论。”

    张居正看向魏广德,澹澹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