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84章 夺情
冯保当初对魏广德所提要求,或者说是试探,结果只是部份满足,部分拒绝,所以让李太后认为魏广德并不是合适的人选。
是的,那时候冯保看似贪赃枉法的一些事儿,其实背后都有李太后的影子。
李太后可不是殷实人家走出来的女子,而是生于穷困家庭,也就是一张脸长得好看,所以才有机会选入裕王府做侍女。
而她,也成为典型的母以子贵的代表。
明朝虽然是从民间选秀女入宫,然后或是入宫,或是嫁入王府,可这也不是平头老百姓能接触到的。
所谓选秀女,家世清白之外,还得有一定的姿色容貌。
但就这后一条,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儿,小小的年纪就要操持家务,哪里可能达到选秀女的标准。
实际上,这些被选入的女子,多是地方武官、小地主家女子为主,也只有这样的人家,才可能养出出挑的女子,经得起礼部和内廷的层层选拔。
而更具优势的地方豪绅和高级官员家的女子,大多会因为各种原因落选。
孝懿庄皇后李氏,是朱载坖的发妻,为朱载坖生下一子一女,只可惜全部夭折,而李氏也仅陪伴朱载坖5年时间,朱载坖登基后,将发妻追封为孝懿皇后。
之后的陈皇后,是朱载坖的继王妃,原本是嘉靖皇帝给裕王选的侧妃,年轻貌美端庄,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女儿,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朱载坖登基后,陈氏被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李太后父亲是京郊一户贫民,是个进城打工的泥瓦匠,因为生活困苦,所以把女儿送入王府做侍女,好歹有口饭吃,王府发的薪俸还能补贴到家里。
也就是进入裕王府几年时间,李太后身上的乡土气息褪去,又凭借出色的外貌被裕王看上。
而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子嗣艰难。
即便是裕王,虽然也生有多个子女,但真正成活的也是不多,而活下来的恰恰就是李太后所生。
自然,作为隆庆皇帝唯一的骨血,其中长子必然就会登基大宝成为大明的皇帝。
而李太后也从一届平民一跃成为皇帝生母,成为太后。
在她生下朱翊钧前,嘉靖皇帝哪知道有她这么个人,又不是他为儿子选择的王妃。
从民间走来,自然是知道大明底层百姓生活现状的,也知道百姓对官员们是个什么评价。
所以,对于冯保私相授受,卖官鬻爵的行为,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根据官员们是否帮冯保的忙,来判断官员对内廷的忠诚度。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
冯保,就是她手下的一条狗。
当然,冯保做出这些事儿来,也是拿捏冯保的把柄。
什么时候不需要他了,尽可直接拿下,也不算罗织罪名。
内阁的张居正和魏广德在对待冯保请求时候的态度,李太后知道,所以他更倾向于使用张居正。
张居正帮冯保处理一些事儿,其实也是把刀柄递到李太后手里,所以她丝毫不担心这把刀有一天会反噬主人。
倒是魏广德,李太后能动他的把柄并不多,主要也就是魏府参与商贾之事,有伤朝廷体面。
至于冯保哪些事儿会报到李太后面前,自然还是李家的那些事儿。
李太后又不是李家独女,实际上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凭借着李太后的关系,他们自然也能得到外甥万历皇帝的封赏,只是之后的事儿,要想继续升官发财,可不得朝里有人时刻提携,保护着。
而这些事儿,她都交给冯保处理。
其实不止她的兄弟姐妹的事儿,还有一些请托到李伟那里的事务,也都是冯保在帮着找人办理。
李太后现在问冯保对张居正新政的看法,其实也是为了权衡。
冯保早年就入内书堂,也是因为书法不错所以选入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的大太监之一。
作为有个有学识有见识的太监,冯保自然是李太后身边重要的参谋之一。
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让李太后对他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视。
“娘娘,张太岳的新政对于朝廷来说,其实是有利的。
早在嘉靖朝时,朝廷就时常为财政困窘所迫,很多时候都是严阁老在拆东墙补西墙,勉力维持朝廷运转.”
其实,民间和低级官员,大多不齿严嵩所为,认为他是在向嘉靖皇帝献媚,为了自己的权势不顾天下黎民死活,纵容皇帝大肆浪费搞斋醮,兴建庙观。
但实际上,朝廷高层心知肚明,就算不是严嵩,其他人做首辅,也必须保证嘉靖皇帝的需求,否则首辅位置不保。
换个人,还是得保证内廷供应。
严嵩其实被嘉靖皇帝看重,就在于他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维持朝廷的运转。
他的这个本事,徐阶也是学了多年才勉强学会。
所以,在嘉靖末期,皇帝放弃严家后,徐阶也能维持住朝廷正常而不至于因为没钱让朝廷停摆。
张居正现在的改革,其实就是帮朝廷把该收的钱都收上来。
之前,严嵩、徐阶等人顾忌百官的态度,所以没有这么做,而张居正做了。
“娘娘,太岳的做法,其实是得罪百官而唯有利于朝廷。
说实话,他的这些作为,非太岳先生无人愿意做。”
分析完后,冯保最后总结道。
“张居正已经为新政起头,难道魏广德、张四维他们就不能继续顺着这条路做下去吗”
李太后不解问道。
“难。”
冯保很直接答道,“此事越到后面得罪的人越多,只会越来越难,甚至说举步维艰也不为过,非有强力之人推动不可行。
魏广德应该也是看出来朝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所以对于张太岳主导之事,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以此来看,魏广德是不会继续进行下去的。
一旦张太岳回乡丁忧,那之前所做只是,魏广德他们一定会放弃,不会继续推动。”
“这么说,为了朝廷大计,他不能走”
李太后终于还是说出了她最关心的问题。
“只有太岳当朝,已经开启的新政才能继续推行下去。
一旦太岳回乡丁忧,则之前所做之事前功尽弃,即便等太岳他日归来,怕是也难再重新启动。”
冯保并没有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
实际上,魏广德如果真取代张居正,还真不会继续进行改革。
他会把眼睛瞄向外面,利用万历朝这些个能打的将领,尽可能向外扩张,从夷人手里抢夺钱财来丰盈大明国库。
历史已经证明,封建王朝的改革,作为主导的改革家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当然,这些冯保其实也懂。
别觉得他身在局中应该看不到,其实他也没有过多参与其中,只不过是批红、盖印而已,所以还是能够以局外人身份看出来其中凶险的。
只不过,李太后的首肯,他也不觉得有太大的危险。
只要李太后坚持,小皇帝也不可能违逆母亲的意吧。
有了这样的想法,冯保也就从未考虑过之后的事儿,反而很乐意支持张居正。
毕竟,在他看来,张居正的新政对朝廷是有好处的,可不是苛政。
“你下去吧,哀家乏了。”
在冯保说完以后,让他没想到的时候,李太后直接下了逐客令。
之后两日,张居正都没有出现在内阁,内阁一应奏疏都是魏广德和张四维在处理。
虽然有些紧张,但还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拖延的情况。
朝政此时还是受到考成法的影响,各级官衙行政效率很快,也不拖沓,所有政令有条不紊发布着。
这几天有些敏感,魏广德也不出去喝酒了,散衙就回家,早上也按时去内阁上值,从外界看上去,他已经准备好接替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三日后,张居正终于向宫里递交了回乡守制的奏疏,请求丁忧。
奏疏在内阁,魏广德票拟后派人递进宫里,不需要等着,和其他奏疏一起送入宫中。
这,也是首辅该有的特殊待遇。
“姐姐,我带皇儿来看你了。”
慈庆宫,李太后牵着万历皇帝走进来,先向陈太后行礼。
朱翊钧虽然贵为皇帝,但两个母亲面前他就还是小孩子,即便刚刚才被生母罚跪了半天。
因为张居正不入直,所以这几天自然不会去文华殿监督万历皇帝的学业,混过讲官的课后,小皇帝就开始淘气,不去看功课,甚至作业也是草草完成。
今日去文华殿,小皇帝因为晚起半个时辰,可不就把晚到了那里。
李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小皇帝拘进了慈宁宫一通训斥。
解救他的,还是冯保拿着张居正请求守制的奏疏。
换内阁首辅这样的大事儿人,李太后虽然已经在心里有了决断,但也不敢直接做主,所以顺势带着小皇帝就到了陈太后这里。
内廷里,两个太后和皇帝必须保持意见一致。
朱翊钧的到来,让陈太后很高兴,拉着小皇帝就问长问短,丝毫没有提起之前的事儿。
文华殿和慈宁宫的事儿,她也有耳闻。
但是李太后已经处罚过了,她也就不再做恶人。
陈太后拉着朱翊钧说笑了一阵,李太后这才拿出张居正的奏疏说道:“姐姐,刚收到首辅大人的奏疏,请求回乡守制。
我寻思着这是个大事儿,得和你商量商量再做决定。”
“哦,妹妹是什么意思”
陈太后平日里不怎么管前朝的事儿,所以都是李太后在看那些奏疏。
在她看来,有内阁阁臣看着,就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毕竟他们有学识,知道如何处理朝政。
再有冯保的司礼监盯着,也不怕有变故,毕竟内阁制度都多少年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了。
不过今日李太后说起,陈太后还是打起精神,接过张居正的奏疏看了起来。
其实,明朝选的秀女,许多都是识字的,毕竟家境宽裕。
至于李太后,八成也不是孩童时启蒙的,平民百姓可没钱送女儿去读书,应该也是在裕王府的时候学会到。
陈太后很快就看完奏疏,开口说道:‘张首辅父丧,他回乡丁忧是朝廷制度,内阁也票拟认为应该,妹妹有什么想说的吗’
陈太后不笨,正常的丁忧,没必要拿到她面前来说,批红用印就是了,商议什么。
“姐姐,如今朝廷因为首辅的新政,户部刚刚有所缓解,若是这时候让首辅大人回去,新政恐功亏一篑。
姐姐应该还记得嘉靖皇爷再是,每年朝廷都有亏空的事儿吧。
这两年虽说也亏空,但金额已经不足十万两。
本来若不是辽东和西南的战争,朝廷也能负担起黄河河工,户部还会有所剩余。”
李太后解释道,“之前我也问了冯保,张首辅的新政,朝中反对者众多,魏次辅也是不支持的态度。
若是首辅这样离开,恐来年朝廷又会回到前些年的状态,年年亏空,入不敷出。
姐姐应该还记得之前首辅大人曾面见你我说的那些话,清丈之事关系国本,若全面推行,则国库不虞。”
“你是说,张首辅如果回乡丁忧,魏次辅很可能会改弦更张”
陈太后微微皱眉说道。
“最起码,清丈之事会半途而废,现在推行的考成法,怕也会功亏一篑。
毕竟朝廷里那些官员,都十分反对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成,限期完成这样的做法。
之前张首辅的学生甚至都带头反对新法,可见此法之激烈。
首辅失势,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说到这里,陈太后哪里还不知道李太后的意思,只不过现在朝政平稳,实在是找不到夺情的理由。
朝中最近一次夺情,还是魏次辅那次,不过那是隆庆皇帝在临终前的旨意,让魏广德回朝辅政,他这才中断丁忧紧急返京。
那次事态可谓非常严重,所以朝中对此无人反对。
但这次,显然有所不同。
当初陈太后默认张居正推行新政,最主要就是听到张居正书可以解决朝廷财政难题。
现在难题没解决,放走张居正,之前努力前功尽弃,多少还是有些不甘。
“皇帝,你对你张师傅怎么看需要他留在你身边吗”
陈太后目光落到朱翊钧身上,柔声问道。
“朝廷需要张先生。”
朱翊钧没有思考直接答道。
“明年,皇帝也要大婚了。”
这时候,李太后又说道。
陈太后看看朱翊钧,这才说道:“那就夺情吧。”
是的,那时候冯保看似贪赃枉法的一些事儿,其实背后都有李太后的影子。
李太后可不是殷实人家走出来的女子,而是生于穷困家庭,也就是一张脸长得好看,所以才有机会选入裕王府做侍女。
而她,也成为典型的母以子贵的代表。
明朝虽然是从民间选秀女入宫,然后或是入宫,或是嫁入王府,可这也不是平头老百姓能接触到的。
所谓选秀女,家世清白之外,还得有一定的姿色容貌。
但就这后一条,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儿,小小的年纪就要操持家务,哪里可能达到选秀女的标准。
实际上,这些被选入的女子,多是地方武官、小地主家女子为主,也只有这样的人家,才可能养出出挑的女子,经得起礼部和内廷的层层选拔。
而更具优势的地方豪绅和高级官员家的女子,大多会因为各种原因落选。
孝懿庄皇后李氏,是朱载坖的发妻,为朱载坖生下一子一女,只可惜全部夭折,而李氏也仅陪伴朱载坖5年时间,朱载坖登基后,将发妻追封为孝懿皇后。
之后的陈皇后,是朱载坖的继王妃,原本是嘉靖皇帝给裕王选的侧妃,年轻貌美端庄,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女儿,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朱载坖登基后,陈氏被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李太后父亲是京郊一户贫民,是个进城打工的泥瓦匠,因为生活困苦,所以把女儿送入王府做侍女,好歹有口饭吃,王府发的薪俸还能补贴到家里。
也就是进入裕王府几年时间,李太后身上的乡土气息褪去,又凭借出色的外貌被裕王看上。
而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子嗣艰难。
即便是裕王,虽然也生有多个子女,但真正成活的也是不多,而活下来的恰恰就是李太后所生。
自然,作为隆庆皇帝唯一的骨血,其中长子必然就会登基大宝成为大明的皇帝。
而李太后也从一届平民一跃成为皇帝生母,成为太后。
在她生下朱翊钧前,嘉靖皇帝哪知道有她这么个人,又不是他为儿子选择的王妃。
从民间走来,自然是知道大明底层百姓生活现状的,也知道百姓对官员们是个什么评价。
所以,对于冯保私相授受,卖官鬻爵的行为,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根据官员们是否帮冯保的忙,来判断官员对内廷的忠诚度。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
冯保,就是她手下的一条狗。
当然,冯保做出这些事儿来,也是拿捏冯保的把柄。
什么时候不需要他了,尽可直接拿下,也不算罗织罪名。
内阁的张居正和魏广德在对待冯保请求时候的态度,李太后知道,所以他更倾向于使用张居正。
张居正帮冯保处理一些事儿,其实也是把刀柄递到李太后手里,所以她丝毫不担心这把刀有一天会反噬主人。
倒是魏广德,李太后能动他的把柄并不多,主要也就是魏府参与商贾之事,有伤朝廷体面。
至于冯保哪些事儿会报到李太后面前,自然还是李家的那些事儿。
李太后又不是李家独女,实际上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凭借着李太后的关系,他们自然也能得到外甥万历皇帝的封赏,只是之后的事儿,要想继续升官发财,可不得朝里有人时刻提携,保护着。
而这些事儿,她都交给冯保处理。
其实不止她的兄弟姐妹的事儿,还有一些请托到李伟那里的事务,也都是冯保在帮着找人办理。
李太后现在问冯保对张居正新政的看法,其实也是为了权衡。
冯保早年就入内书堂,也是因为书法不错所以选入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的大太监之一。
作为有个有学识有见识的太监,冯保自然是李太后身边重要的参谋之一。
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让李太后对他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视。
“娘娘,张太岳的新政对于朝廷来说,其实是有利的。
早在嘉靖朝时,朝廷就时常为财政困窘所迫,很多时候都是严阁老在拆东墙补西墙,勉力维持朝廷运转.”
其实,民间和低级官员,大多不齿严嵩所为,认为他是在向嘉靖皇帝献媚,为了自己的权势不顾天下黎民死活,纵容皇帝大肆浪费搞斋醮,兴建庙观。
但实际上,朝廷高层心知肚明,就算不是严嵩,其他人做首辅,也必须保证嘉靖皇帝的需求,否则首辅位置不保。
换个人,还是得保证内廷供应。
严嵩其实被嘉靖皇帝看重,就在于他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维持朝廷的运转。
他的这个本事,徐阶也是学了多年才勉强学会。
所以,在嘉靖末期,皇帝放弃严家后,徐阶也能维持住朝廷正常而不至于因为没钱让朝廷停摆。
张居正现在的改革,其实就是帮朝廷把该收的钱都收上来。
之前,严嵩、徐阶等人顾忌百官的态度,所以没有这么做,而张居正做了。
“娘娘,太岳的做法,其实是得罪百官而唯有利于朝廷。
说实话,他的这些作为,非太岳先生无人愿意做。”
分析完后,冯保最后总结道。
“张居正已经为新政起头,难道魏广德、张四维他们就不能继续顺着这条路做下去吗”
李太后不解问道。
“难。”
冯保很直接答道,“此事越到后面得罪的人越多,只会越来越难,甚至说举步维艰也不为过,非有强力之人推动不可行。
魏广德应该也是看出来朝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所以对于张太岳主导之事,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以此来看,魏广德是不会继续进行下去的。
一旦张太岳回乡丁忧,那之前所做只是,魏广德他们一定会放弃,不会继续推动。”
“这么说,为了朝廷大计,他不能走”
李太后终于还是说出了她最关心的问题。
“只有太岳当朝,已经开启的新政才能继续推行下去。
一旦太岳回乡丁忧,则之前所做之事前功尽弃,即便等太岳他日归来,怕是也难再重新启动。”
冯保并没有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
实际上,魏广德如果真取代张居正,还真不会继续进行改革。
他会把眼睛瞄向外面,利用万历朝这些个能打的将领,尽可能向外扩张,从夷人手里抢夺钱财来丰盈大明国库。
历史已经证明,封建王朝的改革,作为主导的改革家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当然,这些冯保其实也懂。
别觉得他身在局中应该看不到,其实他也没有过多参与其中,只不过是批红、盖印而已,所以还是能够以局外人身份看出来其中凶险的。
只不过,李太后的首肯,他也不觉得有太大的危险。
只要李太后坚持,小皇帝也不可能违逆母亲的意吧。
有了这样的想法,冯保也就从未考虑过之后的事儿,反而很乐意支持张居正。
毕竟,在他看来,张居正的新政对朝廷是有好处的,可不是苛政。
“你下去吧,哀家乏了。”
在冯保说完以后,让他没想到的时候,李太后直接下了逐客令。
之后两日,张居正都没有出现在内阁,内阁一应奏疏都是魏广德和张四维在处理。
虽然有些紧张,但还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拖延的情况。
朝政此时还是受到考成法的影响,各级官衙行政效率很快,也不拖沓,所有政令有条不紊发布着。
这几天有些敏感,魏广德也不出去喝酒了,散衙就回家,早上也按时去内阁上值,从外界看上去,他已经准备好接替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三日后,张居正终于向宫里递交了回乡守制的奏疏,请求丁忧。
奏疏在内阁,魏广德票拟后派人递进宫里,不需要等着,和其他奏疏一起送入宫中。
这,也是首辅该有的特殊待遇。
“姐姐,我带皇儿来看你了。”
慈庆宫,李太后牵着万历皇帝走进来,先向陈太后行礼。
朱翊钧虽然贵为皇帝,但两个母亲面前他就还是小孩子,即便刚刚才被生母罚跪了半天。
因为张居正不入直,所以这几天自然不会去文华殿监督万历皇帝的学业,混过讲官的课后,小皇帝就开始淘气,不去看功课,甚至作业也是草草完成。
今日去文华殿,小皇帝因为晚起半个时辰,可不就把晚到了那里。
李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小皇帝拘进了慈宁宫一通训斥。
解救他的,还是冯保拿着张居正请求守制的奏疏。
换内阁首辅这样的大事儿人,李太后虽然已经在心里有了决断,但也不敢直接做主,所以顺势带着小皇帝就到了陈太后这里。
内廷里,两个太后和皇帝必须保持意见一致。
朱翊钧的到来,让陈太后很高兴,拉着小皇帝就问长问短,丝毫没有提起之前的事儿。
文华殿和慈宁宫的事儿,她也有耳闻。
但是李太后已经处罚过了,她也就不再做恶人。
陈太后拉着朱翊钧说笑了一阵,李太后这才拿出张居正的奏疏说道:“姐姐,刚收到首辅大人的奏疏,请求回乡守制。
我寻思着这是个大事儿,得和你商量商量再做决定。”
“哦,妹妹是什么意思”
陈太后平日里不怎么管前朝的事儿,所以都是李太后在看那些奏疏。
在她看来,有内阁阁臣看着,就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毕竟他们有学识,知道如何处理朝政。
再有冯保的司礼监盯着,也不怕有变故,毕竟内阁制度都多少年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了。
不过今日李太后说起,陈太后还是打起精神,接过张居正的奏疏看了起来。
其实,明朝选的秀女,许多都是识字的,毕竟家境宽裕。
至于李太后,八成也不是孩童时启蒙的,平民百姓可没钱送女儿去读书,应该也是在裕王府的时候学会到。
陈太后很快就看完奏疏,开口说道:‘张首辅父丧,他回乡丁忧是朝廷制度,内阁也票拟认为应该,妹妹有什么想说的吗’
陈太后不笨,正常的丁忧,没必要拿到她面前来说,批红用印就是了,商议什么。
“姐姐,如今朝廷因为首辅的新政,户部刚刚有所缓解,若是这时候让首辅大人回去,新政恐功亏一篑。
姐姐应该还记得嘉靖皇爷再是,每年朝廷都有亏空的事儿吧。
这两年虽说也亏空,但金额已经不足十万两。
本来若不是辽东和西南的战争,朝廷也能负担起黄河河工,户部还会有所剩余。”
李太后解释道,“之前我也问了冯保,张首辅的新政,朝中反对者众多,魏次辅也是不支持的态度。
若是首辅这样离开,恐来年朝廷又会回到前些年的状态,年年亏空,入不敷出。
姐姐应该还记得之前首辅大人曾面见你我说的那些话,清丈之事关系国本,若全面推行,则国库不虞。”
“你是说,张首辅如果回乡丁忧,魏次辅很可能会改弦更张”
陈太后微微皱眉说道。
“最起码,清丈之事会半途而废,现在推行的考成法,怕也会功亏一篑。
毕竟朝廷里那些官员,都十分反对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成,限期完成这样的做法。
之前张首辅的学生甚至都带头反对新法,可见此法之激烈。
首辅失势,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说到这里,陈太后哪里还不知道李太后的意思,只不过现在朝政平稳,实在是找不到夺情的理由。
朝中最近一次夺情,还是魏次辅那次,不过那是隆庆皇帝在临终前的旨意,让魏广德回朝辅政,他这才中断丁忧紧急返京。
那次事态可谓非常严重,所以朝中对此无人反对。
但这次,显然有所不同。
当初陈太后默认张居正推行新政,最主要就是听到张居正书可以解决朝廷财政难题。
现在难题没解决,放走张居正,之前努力前功尽弃,多少还是有些不甘。
“皇帝,你对你张师傅怎么看需要他留在你身边吗”
陈太后目光落到朱翊钧身上,柔声问道。
“朝廷需要张先生。”
朱翊钧没有思考直接答道。
“明年,皇帝也要大婚了。”
这时候,李太后又说道。
陈太后看看朱翊钧,这才说道:“那就夺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