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1617 >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迁

大明1617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迁

    “臣,拜谢天恩。”

    袁崇焕极力保持镇定,从地上爬了起来。

    周文郁走到颁旨的礼部官员和旗校们身边,开始派发红包银子。

    礼部官领了五十两,旗校们每人二十两,他们都很开心,开始没口子的道谢。

    礼部官儿还能保持镇定,说道:“袁军门上任前未能面圣,其实一般授给辽东巡抚这样重要的职位,皇上和内阁都会先召见,皇上不一定见,内阁和兵部是要见的,还有司礼监的太监可能也会召见。不过袁军门立大功在前,又在辽东多年,熟谙地方情形,执掌军务多年,不会出什么变故乱事,所以朝廷直接授给官职,下官临行之际,兵部侍郎李春烨召见,祝福在下一定要将话带到,请袁军门不必着急收复失土,而是要镇之以静,徐图恢复为佳。”

    袁崇焕微笑着听这官员说话,听完之后一点头,说道:“替我多谢李少司马,就说本官知道了。”

    礼部官儿拱了拱手,自有傅于亮和程本直等幕僚带下去招呼。

    其余幕僚俱是满脸喜色,周文郁先跪下行礼,喜气洋洋的道:“恭喜老大人,一会卑职就去更换旗牌。”

    袁崇焕此前是山东参政兼宁前道,就任辽东巡抚之后门前就换“三军司命”的旗牌,将旧旗牌一律更换。

    除了新旗牌之外,还有官服,关防,俱有更新,也是旗牌官和幕僚们来负责。

    袁崇焕本人勉力保持镇定,袖袍微动,说道:“各位请起,此事乃水到渠成之事,不需如此恭贺。”

    众人虽是依言起身,不免还是继续道贺。

    虽然从兵部主事到辽东巡抚,袁崇焕只用了四年时间,堪称奇迹。其本人也只是三甲进士,又是闽人,朝中并无靠的住的党派,但先是匹马出关,造成诺大名头,然后费尽苦心,不仅攀上了孙承宗,还有相当多的东林大佬袁崇焕也是依附上去。

    可以说当初朝廷给袁崇焕练兵的银子,除了少数留用和养着幕僚之外,多半的银子还是都送了出去。

    不然很难解释,几年时间,一个小小的三甲进士兵部主事,居然能扶摇直上,历受大佬们的赏识,还特地为了他重设辽东巡抚,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神迹般的升官路线。

    就算现在的蓟辽总督王之臣,对袁崇焕也相当客气。

    而高第,杨麟等人已经或是被免官,或是被逮拿,距离宁远战事结束不到一个月,朝廷在人事上颇多更张变迭,最大的受益人当然是袁崇焕,毕竟在一片灰暗的辽西战事之中,宁远的坚守是唯一的亮色。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觉华失陷,高第攻讦袁崇焕拒不撤退,并且将宁远的一部份军资转运到觉华,这个说法也为好些御史所接受,在朝中攻击袁崇焕的人也有几个,但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声浪。

    袁崇焕是唯一有实战经验并一直在辽西的高级文官,在女真威胁加大的情况下,没有人再愿意冒险去攻袁,一旦袁去职之后辽事再坏,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袁崇焕此次加兵部右侍郎,李春烨应该也是以平级的姿态来提醒袁不要急进,而不是从正式的官方渠道。

    内阁之中诸阁老也有私信过来,几个阁老的存在感相当的弱,他们对辽事几乎没有象样的看法,只知道从人事着手,并且渐渐恢复山海关到宁远的军事实力。

    真正的幕后主脑当然是魏忠贤,目前来说,魏忠贤对袁崇焕的任用只是从其宁远大捷的实绩出发,对袁谈不上真正的赏识,袁崇焕也并不是阉党的核心人物,毕竟其有浓重的东林背景。

    短短时间,袁崇焕已经冷静下来,这一次任巡抚从资历上来说他还是很弱,想要辽东经略或蓟辽总督一职还差的远,换个角度来说,袁崇焕还要养望。

    外人尽去,送行的傅于亮和程本直等人也全部回来,众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

    “诸公的保举,我都已经呈上去了。”

    袁崇焕对幕僚们还是很大方的,所以他的幕僚也是相当的忠心,哪怕后来崇祯二年之后袁被凌迟处死之后,袁的幕僚还是为他奔走,辩冤,明清易代,袁被抬的很高,他的幕僚们居功不小。

    “多谢东翁。”

    “多谢大人。”

    袁崇焕声音低沉,说道:“我既然巡抚辽东,总要有所建树,诸公何以教我?”

    “先练兵吧。”傅于亮道:“此番大战还是有些收获的,不少将帅的内丁和亲兵都有了实战经验,营兵也是在城头苦战过,上过战场,胆气就壮了,再加训练,就能和虏骑野地浪战了。”

    傅于亮一直是帮着袁崇焕编练兵马的,虽然没有什么成效,不过还是第一时间强调了自己的本行。

    袁崇焕等人都是点头,这一次宁远之战确实有相当不错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袁崇焕升官,其次就是宁远城中的两万多关宁兵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从逃跑到坚拒,再看到虏骑败退,这个心理上的优势相当强大。

    关宁兵的装备具甲都相当出色,可以说是大明用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精锐,所差的就是胆色,包括将领在内都是胆气和信心不足。

    只要有胆气,再通过小规模的战斗不停的磨练,关宁兵会成长起来的。

    袁崇焕对此也深具信心。

    程本直道:“要召见各处官员,申明大人威仪。”

    周文郁则道:“要召见诸将,将军队牢牢把控。”

    袁崇焕感觉这两人说的都对,特别是周文郁的话更加要紧。

    在关宁地方,别的都是虚的,只有军队才是真正实打实的势力。要想立足脚根,只有把将门牢牢把握在手中才是第一要紧之事。

    “再下来就是复城。”程本直又道:“先从锦州和前屯开始,再修复大小凌河。”

    “就是怕我们在修城时,建虏会再度攻来。”

    “确实,如果在我们修城时来攻,我们就很被动了。”

    “做事要先考虑周全,不可妄动啊。”

    “或者我们先入锦州和前屯,这两城破坏都不严重,可以迅速修缮好,再复大小凌河城,然后是松山杏山诸城。这一次不仅要修需,还要放置火炮于其上,可保万全。”

    “先要向朝廷奏报,得到皇上同意。”

    “言词当然要肯切。已经守住宁远,不必死守山海关,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不能放弃,人丁也要安插,这几百里地方,修好城堡可保万全,怎能轻言放弃?几百上千万两的银子已经丢下来,放弃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皇上会同意的。”

    “师出要有名,就算这样,也要万分提防。”

    “我听说老奴回辽东之后,马不停蹄的又往宽甸一带去了,听说老奴身体不太好,是在宁远气着了,然后又劳累奔波,叫毛文龙也气的不轻。近古稀的老人,生病就很正常了。”

    袁崇焕的幕僚都久在辽东,并且是他辛苦搜罗到身边的高人,见地言谈都相当的有水准,并并能直指问题的核心。

    “几件事可以一起做。”袁崇焕看着众人,说道:“拜折给皇上,复城,复地,收拢流民,再度开垦,练兵实械,备战守边,这些事算是我上任之后的动作,可以在奏折里一一陈明,给皇上决断。”

    “另一宗,召各处守备将领来见我。”

    “还有,巡视沿边各城,随时准备出发。”

    程本直笑道:“拜折的事我来做。”

    袁崇焕拱了拱手,说道:“正要仰赖大才。”

    “东翁客气。”

    “想来有趣。”傅于亮笑道:“京师的人怕是吓破了胆,也可能是王在晋和高第又有所活动,李春烨这个少司马也提醒东翁不要急着复地收城,可见他们真的是破胆了。”

    “要驳,要痛驳回去。”程本直道:“只留一道关门,一旦关门被破怎么办?最好的就是不仅要收复大小凌河各堡,还要重修西平堡和广宁,这才稳妥。”

    “广宁那边,有何动静?”提起这事,袁崇焕倒是相当的关切,毕竟在宁远大战之前,有不少明军逃向了十三山方向,后来宁远战毕,东虏大举退后,这些将领和逃去的明军都被山上的人给礼送了回来。

    几千铠甲兵器俱全的明军,居然山上的人不收,当然也是以礼相待,就这么礼送出境了。

    袁崇焕对此并不感觉欣喜,兵马当然越多越好,但靠不住的则是越少越好。

    十三山完全不受掌控,而且又能控制广宁和义州卫,包括团山口一带都在十三山的控制之下。这对袁崇焕定好的大局相当的不利。

    “暂且没有听到动静。”程本直道:“毕竟各将现在都没有往锦州一带去,消息早断绝了。”

    “哦,最好派哨骑过去看看。”袁崇焕有些不安的道:“对十三山,我向来不怎么放心,甚至心存疑虑。”

    “好,”程本直爽快答应,说道:“一会在下去找祖副将,这事请他派出人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