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炮团
热门推荐:
眼睛一闭穿八零:绯闻军嫂洗白了
体会牛市:重生到2007年炒股
要死在我毁灭诸天之前
最强神躯
快穿之反派联盟搞事情
穿成三皇子,被战神将军又宠又撩
韩国大财阀之崛起
外面最高9级,女帝徒儿999级
权力巅峰之我不是青天
“大炮,这么多大炮!”
一个游击将军不顾形象,甚至不怕惊扰了杨国柱,大声的叫喊了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不远处,在几面军旗的引导下,一辆辆马车拉动的火炮群果然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一个基数的炮弹是在前方的弹药车上,然后还有六到八人的炮组成员。
原本四磅炮就得十一人,现在四磅炮已经削减到了六人,六磅炮和九磅炮的炮组成员则是八人到十人不等。
张瀚原本是按照拿破仑的理念来配置炮兵,按拿皇的理论是每千人的步兵应该拥有两门火炮,后来才领悟到,拿破仑时代的火炮威力,不论是铸造工艺和火药配制要比现在领先的多,虽然本质上还是前膛炮,但工艺的进步和火药的进步都要计算在内。
如果每千人两门炮,一个龙骑兵团配十门火炮就够了……这当然明显是不够多的。
每个龙骑兵团自己都会有两个炮兵连,以前是步行炮兵,每个连是八门火炮,改为骑炮连后,每辆大车要带炮弹和乘员,还要保持一定的行军速度,马力和人力的需求都很大,每个炮兵连改为六门火炮,一般是三门四磅炮,三门六磅炮。
整个炮兵团则是为了大兵团作战而准备的集中在一起的优势火力,炮团下没有营级编制,每个炮兵团都有直属的六个连,每团三十六门火炮。
事实上军司高层已经感觉可以把四磅炮集中起来,组成一些由四磅炮组成的轻重炮连,直接配属到各龙骑兵团,由各团指挥直接使用。
而六磅炮和九磅炮,未来可能编一些十二磅炮在炮团,由战事最高指挥来配置使用。
这样既保持了火炮使用的灵活性,又能在关键的战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强大火力发挥的作用,更有利于重炮的使用。
出现在宣府镇将们眼前的就是整个的炮兵团,每个炮连的队伍都拉开很长。
每门炮不仅要配给两百发的炮弹,还有大量的火药桶,还有士兵们的随行物资,一门炮需要一个弹药车和一辆补给车,炮身未必很大,但炮架和两个炮轮都相当的显眼。
两辆车八匹到十二匹挽马,十余个士兵走路或坐在车上,大炮被弹药车拖拽着,相当显眼的在草原上压出明显的印记。
数十门火炮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沉重的弹药车和炮身显得相当笨拙,但武夫们注意的都是黑洞洞的炮口,当然还有这些火炮蕴含的庞大力量。
一个武官骇然道:“这都是红夷大炮吗?”
另一个武官面色苍白的道:“都是红夷大炮,似乎比我在京师城头看的稍小,不过京师的太大了,过于笨拙,无法步战,只宜守城。人家这个好象是缩小的红夷大炮,步战威力不知道如何。”
一个武官颇为笃定的道:“和记从来不做无用之功,人家这火炮威力定然不小。”
“几十门红夷大炮啊,简直是可怕。”
“京师城头似乎也没有这么许多!”
“这要打放起来,真是地动山摇。”
“在下于京营曾经看过神机营打放火炮,真的是天崩地坼,电光火石。”
在重炮团经过的时候,嘈杂的声响一直不停,宣镇的武将们不停的打量着那些大型火炮,也是注意着整个炮团的车队。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其实在和记的编制里只能算轻炮,四磅炮和六磅炮算轻炮,九磅炮和十二磅炮或以上才算重炮。
所有的炮组人员都在车上,每数门炮就有一面军旗,也代表了整个炮兵连的车队。
旗帜之下则是一群炮兵连的军官,另外在车队两侧都有炮团直属的龙骑兵护卫们,每个骑兵都是腰板挺直的骑坐在战马上,似乎感觉到了这边的动静,不少骑兵转动目光,冷冷的看了过来。
大明宣镇的这些老丘八居然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将领闭了嘴,只有几个不服气的发出了冷哼声,但并没有什么人应和他们的不满。
军人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老子既然比你强就是比你威风,若是不服就拿刀剑说话,否则全是虚的。
宣大和榆林山西陕西甘肃诸镇,算是大明军人中最优秀的一群,军纪好,听命令,能吃苦,历次支援辽镇的客兵,除了川兵优秀之外就是宣大甘肃榆林兵的表现最好,也最能打。蓟镇和辽镇兵的表现最差,待遇最好,表现却是最差。
而这些向称强悍的宣府诸将,此时此刻却是哑然无语,深深的感觉到了与对面商团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骑兵,几万人的骑兵,无数大车组成的辎兵辅助部队,辎兵们的配给训练装备都比宣府的战兵还要强的多,又有眼前这样强悍之极的炮兵,宣府镇的将领们直接感觉到一阵无力和悲哀。整个镇城也没有一门红夷大炮,这种火炮铸造困难,工艺复杂,质量的要求很高,工部原本的那些糊弄人的造法根本弄不出来,都是朝廷花费巨资,由孙元化这些专家带着人专门铸造而成。
整个辽镇因为是战略重心的重心,火炮配给最多,关门上有,宁远城头就有十几门重炮,除了这两处地方外就只有京师城头有红夷大炮。
数月之后,新铸的大炮会放在收复的锦州等修复的城池上,成为大明最强力的防守力量。
大明的军国重器就是这些新铸的红夷大炮,堪称镇守国运的神器,结果在和记这边就是被马车拖着乱跑,一点儿没有京师那里奉若神明的那种敬畏和慎重。
要知道,这些大型火炮铸造不易,工艺相当的困难,耗费的当然也是大量钱财。
就算到了清朝康熙中叶,半个世纪过去之后,铸成的火炮还被清朝皇帝赐给各种大将军号,以表达重视。
看着眼前的火炮洪流滚滚而过,有几个宣镇武将突然感觉一阵心酸。
很快重炮团走完,一群明军将领都有点松了口气的感觉。
“唉,我们回去吧。”
杨国柱瞬间象是老了十岁,令得他身边的亲信们一阵心酸。
但没有人能说出什么宽慰的话来,任何人都知道什么宽慰的话都只是自欺欺人。
杨国柱早年是一个有野心的将领,他的目标当然是能建立自己的一份功业,后来随着辽东局面的崩坏,杨国柱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掌握住一个九边重镇,建立自己的班底基业,令朝廷不会随意把自己调向辽东。
身为一个较为滑头,擅长人际关系的将领,如果不是有和记的存在,这个目标还是相当容易被实现的。
现在杨国柱已经不奢望能留在九边,只盼着能调任内地军镇了。
虽然类似贬斥,但总比留在险地要好的多。
“从今日起,未得我军令者不得擅自出边。”杨国柱从山坡上下来,看着诸将,淡淡的道:“至于过路兵马,未明其目标和所属部落,不得擅自有所动作,衅不得自我开,你们明白了吗?”
“明白。”
“请大帅放心。”
看着一群“会意”的将领们,杨国柱心中却是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很想一鞭抽向某张可恶的脸。
身为大明重将,居然就都是这般成色?
“大帅放心。”一个游击不以为耻,反而洋洋得意的道:“甘肃总兵官,榆林总兵官,还有大同总兵,山西总兵,蓟镇总兵,一定都是如大帅一样的做法,不会有什么异外的。”
杨国柱没有一鞭打过去,反而对身边的中军官道:“和记很快就会打完这一仗,准备些礼品,等算着张大人回师的时候,用我的名义悄悄送过去。”
“是,大帅。”
“那什么天可汗的传言,不要上报。”
“是的,大帅。”
“唔。”杨国柱眼光看向东边,蓟镇总兵黑云龙估计也是如自己一样的处理方法,在这种事上,大家一定会很有默契。
“呵呵。”杨国柱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声,似有几许自我解嘲,几许狡黠,又有几许悲凉。
……
“嗯,好了。拿下去吧,处理掉,不必声张了。”天启皇帝听完乾清宫太监念的奏折已经是满脸的疲惫,皇帝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倦色,眼神中也是充满忧虑。
皇帝近来的身体还算不错,体力和精神都有所恢复,但不论如何皇帝的身体也不象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反而象是进入中年之后疲惫的中年男子,一举手一投足都没有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不管是处理国政还是在后宫努力耕耘以试图再叫后妃怀孕生下皇子,这两件事皇帝都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哪怕是军国大政,天启皇帝的关注度也是远不及前两年了。
尽管地方官员不曾正式上报和记对林丹汗用兵的消息,只有边将含糊不清的大股不明兵马过境的奏报,各镇完全没有戒严的打算,也不曾请拨兵马粮草,从甘肃到榆林再到宣大和蓟镇,到处都是一片平静。
连带着辽镇都消停了,前一阵袁崇焕奏报十三山大捷,团练兵马在祖大寿所领官兵的配合下破围而出,似乎还掌握了广宁和义州卫。
袁崇焕的奏报还是相当谨慎的,并不认为现在朝廷在辽西的实力足够大,大到可以收复广宁的地步。
按这个新任辽东巡抚的看法,还是以十三山团练为主,官兵为辅,如果事有不协则山上团练照旧退回山上,官兵则是以守备锦州为主要任务。
把宁锦防区稳住了,重修大凌河和小凌河到西平诸堡,把三叉河防线稳固住,这才谈的上真正收复广宁地区。
朝廷对袁崇焕的奏报还是满意的,辽东巡抚不愧是久镇辽东,经验丰富。
一个游击将军不顾形象,甚至不怕惊扰了杨国柱,大声的叫喊了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不远处,在几面军旗的引导下,一辆辆马车拉动的火炮群果然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一个基数的炮弹是在前方的弹药车上,然后还有六到八人的炮组成员。
原本四磅炮就得十一人,现在四磅炮已经削减到了六人,六磅炮和九磅炮的炮组成员则是八人到十人不等。
张瀚原本是按照拿破仑的理念来配置炮兵,按拿皇的理论是每千人的步兵应该拥有两门火炮,后来才领悟到,拿破仑时代的火炮威力,不论是铸造工艺和火药配制要比现在领先的多,虽然本质上还是前膛炮,但工艺的进步和火药的进步都要计算在内。
如果每千人两门炮,一个龙骑兵团配十门火炮就够了……这当然明显是不够多的。
每个龙骑兵团自己都会有两个炮兵连,以前是步行炮兵,每个连是八门火炮,改为骑炮连后,每辆大车要带炮弹和乘员,还要保持一定的行军速度,马力和人力的需求都很大,每个炮兵连改为六门火炮,一般是三门四磅炮,三门六磅炮。
整个炮兵团则是为了大兵团作战而准备的集中在一起的优势火力,炮团下没有营级编制,每个炮兵团都有直属的六个连,每团三十六门火炮。
事实上军司高层已经感觉可以把四磅炮集中起来,组成一些由四磅炮组成的轻重炮连,直接配属到各龙骑兵团,由各团指挥直接使用。
而六磅炮和九磅炮,未来可能编一些十二磅炮在炮团,由战事最高指挥来配置使用。
这样既保持了火炮使用的灵活性,又能在关键的战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强大火力发挥的作用,更有利于重炮的使用。
出现在宣府镇将们眼前的就是整个的炮兵团,每个炮连的队伍都拉开很长。
每门炮不仅要配给两百发的炮弹,还有大量的火药桶,还有士兵们的随行物资,一门炮需要一个弹药车和一辆补给车,炮身未必很大,但炮架和两个炮轮都相当的显眼。
两辆车八匹到十二匹挽马,十余个士兵走路或坐在车上,大炮被弹药车拖拽着,相当显眼的在草原上压出明显的印记。
数十门火炮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沉重的弹药车和炮身显得相当笨拙,但武夫们注意的都是黑洞洞的炮口,当然还有这些火炮蕴含的庞大力量。
一个武官骇然道:“这都是红夷大炮吗?”
另一个武官面色苍白的道:“都是红夷大炮,似乎比我在京师城头看的稍小,不过京师的太大了,过于笨拙,无法步战,只宜守城。人家这个好象是缩小的红夷大炮,步战威力不知道如何。”
一个武官颇为笃定的道:“和记从来不做无用之功,人家这火炮威力定然不小。”
“几十门红夷大炮啊,简直是可怕。”
“京师城头似乎也没有这么许多!”
“这要打放起来,真是地动山摇。”
“在下于京营曾经看过神机营打放火炮,真的是天崩地坼,电光火石。”
在重炮团经过的时候,嘈杂的声响一直不停,宣镇的武将们不停的打量着那些大型火炮,也是注意着整个炮团的车队。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其实在和记的编制里只能算轻炮,四磅炮和六磅炮算轻炮,九磅炮和十二磅炮或以上才算重炮。
所有的炮组人员都在车上,每数门炮就有一面军旗,也代表了整个炮兵连的车队。
旗帜之下则是一群炮兵连的军官,另外在车队两侧都有炮团直属的龙骑兵护卫们,每个骑兵都是腰板挺直的骑坐在战马上,似乎感觉到了这边的动静,不少骑兵转动目光,冷冷的看了过来。
大明宣镇的这些老丘八居然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将领闭了嘴,只有几个不服气的发出了冷哼声,但并没有什么人应和他们的不满。
军人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老子既然比你强就是比你威风,若是不服就拿刀剑说话,否则全是虚的。
宣大和榆林山西陕西甘肃诸镇,算是大明军人中最优秀的一群,军纪好,听命令,能吃苦,历次支援辽镇的客兵,除了川兵优秀之外就是宣大甘肃榆林兵的表现最好,也最能打。蓟镇和辽镇兵的表现最差,待遇最好,表现却是最差。
而这些向称强悍的宣府诸将,此时此刻却是哑然无语,深深的感觉到了与对面商团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骑兵,几万人的骑兵,无数大车组成的辎兵辅助部队,辎兵们的配给训练装备都比宣府的战兵还要强的多,又有眼前这样强悍之极的炮兵,宣府镇的将领们直接感觉到一阵无力和悲哀。整个镇城也没有一门红夷大炮,这种火炮铸造困难,工艺复杂,质量的要求很高,工部原本的那些糊弄人的造法根本弄不出来,都是朝廷花费巨资,由孙元化这些专家带着人专门铸造而成。
整个辽镇因为是战略重心的重心,火炮配给最多,关门上有,宁远城头就有十几门重炮,除了这两处地方外就只有京师城头有红夷大炮。
数月之后,新铸的大炮会放在收复的锦州等修复的城池上,成为大明最强力的防守力量。
大明的军国重器就是这些新铸的红夷大炮,堪称镇守国运的神器,结果在和记这边就是被马车拖着乱跑,一点儿没有京师那里奉若神明的那种敬畏和慎重。
要知道,这些大型火炮铸造不易,工艺相当的困难,耗费的当然也是大量钱财。
就算到了清朝康熙中叶,半个世纪过去之后,铸成的火炮还被清朝皇帝赐给各种大将军号,以表达重视。
看着眼前的火炮洪流滚滚而过,有几个宣镇武将突然感觉一阵心酸。
很快重炮团走完,一群明军将领都有点松了口气的感觉。
“唉,我们回去吧。”
杨国柱瞬间象是老了十岁,令得他身边的亲信们一阵心酸。
但没有人能说出什么宽慰的话来,任何人都知道什么宽慰的话都只是自欺欺人。
杨国柱早年是一个有野心的将领,他的目标当然是能建立自己的一份功业,后来随着辽东局面的崩坏,杨国柱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掌握住一个九边重镇,建立自己的班底基业,令朝廷不会随意把自己调向辽东。
身为一个较为滑头,擅长人际关系的将领,如果不是有和记的存在,这个目标还是相当容易被实现的。
现在杨国柱已经不奢望能留在九边,只盼着能调任内地军镇了。
虽然类似贬斥,但总比留在险地要好的多。
“从今日起,未得我军令者不得擅自出边。”杨国柱从山坡上下来,看着诸将,淡淡的道:“至于过路兵马,未明其目标和所属部落,不得擅自有所动作,衅不得自我开,你们明白了吗?”
“明白。”
“请大帅放心。”
看着一群“会意”的将领们,杨国柱心中却是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很想一鞭抽向某张可恶的脸。
身为大明重将,居然就都是这般成色?
“大帅放心。”一个游击不以为耻,反而洋洋得意的道:“甘肃总兵官,榆林总兵官,还有大同总兵,山西总兵,蓟镇总兵,一定都是如大帅一样的做法,不会有什么异外的。”
杨国柱没有一鞭打过去,反而对身边的中军官道:“和记很快就会打完这一仗,准备些礼品,等算着张大人回师的时候,用我的名义悄悄送过去。”
“是,大帅。”
“那什么天可汗的传言,不要上报。”
“是的,大帅。”
“唔。”杨国柱眼光看向东边,蓟镇总兵黑云龙估计也是如自己一样的处理方法,在这种事上,大家一定会很有默契。
“呵呵。”杨国柱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声,似有几许自我解嘲,几许狡黠,又有几许悲凉。
……
“嗯,好了。拿下去吧,处理掉,不必声张了。”天启皇帝听完乾清宫太监念的奏折已经是满脸的疲惫,皇帝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倦色,眼神中也是充满忧虑。
皇帝近来的身体还算不错,体力和精神都有所恢复,但不论如何皇帝的身体也不象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反而象是进入中年之后疲惫的中年男子,一举手一投足都没有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不管是处理国政还是在后宫努力耕耘以试图再叫后妃怀孕生下皇子,这两件事皇帝都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哪怕是军国大政,天启皇帝的关注度也是远不及前两年了。
尽管地方官员不曾正式上报和记对林丹汗用兵的消息,只有边将含糊不清的大股不明兵马过境的奏报,各镇完全没有戒严的打算,也不曾请拨兵马粮草,从甘肃到榆林再到宣大和蓟镇,到处都是一片平静。
连带着辽镇都消停了,前一阵袁崇焕奏报十三山大捷,团练兵马在祖大寿所领官兵的配合下破围而出,似乎还掌握了广宁和义州卫。
袁崇焕的奏报还是相当谨慎的,并不认为现在朝廷在辽西的实力足够大,大到可以收复广宁的地步。
按这个新任辽东巡抚的看法,还是以十三山团练为主,官兵为辅,如果事有不协则山上团练照旧退回山上,官兵则是以守备锦州为主要任务。
把宁锦防区稳住了,重修大凌河和小凌河到西平诸堡,把三叉河防线稳固住,这才谈的上真正收复广宁地区。
朝廷对袁崇焕的奏报还是满意的,辽东巡抚不愧是久镇辽东,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