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1617 > 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崩溃

大明1617 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崩溃

    崇祯对周皇后的话也相当心动,有长江天险,南京还有兵马,也有现成的六部班底,皇帝带着皇后和皇嫂,再加几百太监和禁军护卫,可以迅速南下。

    但流贼阻路后,皇帝一直在犹豫,并且孙承宗奏反对此议。

    孙承宗坦言在北方是最后机会,蓟、辽、保定,当时还有宣大各镇,是几十万边军是大明最大的武力集团,是最后的依赖。

    南京京营毫无战力,操江兵也没有战力,除了南京京营外,只有勋阳镇有万余兵马,其大约三千人左右可以战场。

    这般薄弱的防御,一时半会根本提不来,若放弃北方,几十万大军崩溃,南方的这些兵马如何抵抗强敌?无非是苟延残喘!

    孙承宗的话也是事实,此时尚未有流贼破凤阳之事,所以朝廷并未在江北逐次立下四镇防御,根本一片空虚。

    皇帝尚未答,那个御前牌子将心一横,奏道:“奴婢是进来回皇爷,南京,苏州,松江,常州,还有扬州各府,俱已经失陷。”

    “什么?”崇祯眼前一黑,头一晕,差一点栽倒在地。

    太监眼含泪,说道:“有淮安府急奏过来,扬州已降,镇江已降,和记兵以船自江口入,沿江各府俱不战而降,至扬州镇江两府降后,船只直至南京城外江面,操江兵不战而溃,后城魏国公与忻城伯,诚意伯,镇守太监并六部官员数百人至聚宝门外投降,跪迎和记兵马入南京城,淮安府接到消息时,南京已经失守数日。”

    殿陷入一片死寂之,崇祯眼也是流下泪来,与周后两人泪眼相望,两人一时间都陷于深深的绝望之。

    周后是小门小户出身,于国家大事知道不多,知道南边还有个家已经是极限。她一向信任丈夫,感觉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一心操持国事的好皇帝,为什么局面会到眼前这种地步,她不懂,也想不明白。

    对崇祯来说,他的一切雄心壮志都成为泡影,他感觉天不公,也深恨父祖和兄长这些年来懈怠国事,乃至到如今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北方的太原,西安和大同,宣府,还有延安,怀庆,四十多个州府近三百个县已经全部失陷,五个军镇易手,已经是万分危急。

    等苏松常扬镇和南京失守,淮安也必定不保,再有凤阳等处失守,等于南直隶这样的南方核心地方也被和记轻松夺去。

    这一下大明精华区域,北方的武备区,南方的经济区瞬间失守,等若被人在肚子搅了两刀,几乎是痛入肺腑,命在旦夕。

    “无事,莫怕。”皇帝对着皇后柔声道:“尚有蓟辽,山东,河南,京师,只要这些地方不失,尚有机会,袁崇焕尚有十几万精锐,缓急可用。”

    虽然皇帝近于痴人说梦,但亦不无道理。

    曹化淳和那个御前牌子一起退出,至外间后,曹化淳向着对方低声道:“你尚有话没有说完吧?”

    “适才没有敢说,怕皇爷撑不住了。”

    “赶紧说。”

    “蓟镇已经开诸关门,蓟镇巡抚和总兵黑云龙率部投降,和记兵马从大安口,喜峰口,古北口各处入内,三屯营,蓟州,俱已经易主。保定总兵杨国柱听说也不稳当,还有,东江镇毛龙暴疾而亡,其镇已经降附和记。”

    “唉,怎会如此?”

    “是啊,我也想不明白……和记一进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投降,再怎么说大明也是大国,百万大军一点机会也没有?这些人还世受国恩,这么跑去降了新主,也不嫌丢脸。”

    “这话不必多谈了。”曹化淳苦笑道:“京师的局面早不稳了,除了英国公等几家公侯,怕是想投降的也不在少数。”

    御前牌子大着胆子道:“曹大伴意下如何?”

    “你是说?”曹化淳想了想,瞟了这个太监一眼,摇头道:“现在还为时尚早,我们也不知道皇的心思。”

    “皇怕还是在等袁崇焕哩。”

    “他不会来了。”

    袁崇焕是年前确定年后来陛见,然后在操持与东虏和议之事耽搁了行程,接下来和记誓师,十几天时间如热水泼雪一般将九边消融了一半多的实力,诸多名城大邑易手,多家亲藩和总兵巡抚各路兵备,参将,还有大量的州府县的官员一起投降,地方士绅,生员,亦都归附。

    这个情形很容易叫人想起四个字:天下归心。

    这样的局面下,袁崇焕没有第一时间投降也是出于名臣和大臣的尊严,还有自身利益的考虑了,而不是与皇帝或大明有太大的关系。

    手握十余万雄兵,其有六万多人是精锐的战兵,装备好,防守的地段十分牢固,拥有大量的红夷大炮,诸多将领也凶悍难制,这样的实力当然可能想要更好更多的待遇,因为手有足够的筹码。

    这般情形下,连曹化淳也明白袁崇焕不会在第一时间投降,而是希望开一个高价给和记,这也是必然之事。

    “听说袁某已经弃守大小凌河堡,左所,塔山,松山,杏山各堡也弃守,锦州也弃守了,只余宁远和山海关至永平一带数百里地方。”

    “你知道的还不少。”曹化淳道:“辽镇的核心精华,原本是这几百里地方,有百姓四五十万人,兵马十余万人,大量储粮俱在宁远和关门至永平府,锦州只有赵率教的几万人屯田,弃之并不可惜。辽西不弃,他没有那么多兵马至蓟,蓟镇一失,袁蛮子的办法是固守山海关了,只要他的兵马在,他底气便在。”

    曹化淳摇头叹道:“可叹皇爷还在盼着袁崇焕来,却不知人家第一时间想的是自保,然后是在新朝谋地位,要么是想自立,怎会来援救大明?”

    “辽西一去,东虏会不会来?”

    “来了才好。”曹化淳尖叫道:“来了混战,袁蛮子一方,东虏一方,还有和记一方,这热闹劲!”

    “连我都叫曹大伴说动心了,恨不得去瞧瞧。”

    “这一仗打完,也尘埃落定了。”

    “谁能赢?”

    “和记厉害,东虏也厉害,谁知道?”

    曹化淳说的悠然,心却是一片沸腾,确实,决定大明和国,决定未来几百年走向大战可能要在山海关展开!哪怕一个阉人,到底饱读诗书,这一场会战决定所有的一切,象是赌徒一样,买定离手,谁也没有办法后悔。

    和记确实进展太顺,已经得了南京,立于不败之地,但东虏如果真的那么强,几万人横扫和记大军,占有北方,又是南北朝的再现。

    大局会如何发展,一个太监也是相当的好起来了。

    ……

    “黑云龙部是一万余人,还有杨国柱部一万余人,永平府一万多人,淘汰了一万老弱,尚有两万多投降明军可用。已经简单整顿过,给他们补足了粮饷。”

    夏希平还是那副冷静的模样,似乎并没有什么情绪的变化。

    这一次的战事计划拟定当然是参谋司的功劳,孙耀由于主持新平堡战事,主要的计划是二十来岁的夏希平具体负责。

    现在从西线到东线,还有南线都是一片大好局面,由于积累深厚,和记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获得了相当辉煌的战果。

    底下西路军会一部份进攻四川,一部份从关入河南,攻洛阳开封归德等地,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北方战事也结束了。

    东边,也是左翼,一部份兵马开始往遵化和天津地方而去,彻底截断崇祯皇帝的逃跑路线,西路军有一部份宣大出发,过紫荆关也在往包围京师的路走。

    皇帝已经无处可去,京师成为死城指日可待。

    在获得了这么大的战果之后,夏希平还是从容不迫的模样,亦是显示出相当的城府来了。

    张瀚看了看地图各个粗大的箭头,在眼前已经无可御之敌了,山东镇是一群叫花子兵,连农民起义军都打不过的废物,登莱也是空壳子,这时候又没有东江兵过来驻守。

    河南镇也不叫花子强多少,底下的战事是收拾残局,治安战反而灭国战的挑战要更严重的多。

    北方连年灾害,到处是饥民和流贼,收拢流贼队伍,甄别能用的放在地方维持治安,解散一部份,杀掉一部份桀骜不驯的,大底也定下来了。

    然后开仓放粮,稳定大局,在此前维持原本的统治格局,慢慢添加新的部门进入地方统治序列,改变原本的大明统治格局。

    明年可能改元,然后会有恩科,照常进行科举考试,下一界可能增加律科,算科,吏科等考试内容,科举改革的大幕可以慢慢拉开。

    而摆在张瀚眼前的,是将蓟辽等处的反抗势力一扫而空了。

    “我部是近卫第一师李来宾部,第九师任敬部,枪骑兵第一团第二团,猎骑兵第一师,炮兵第一师两个团,共计五万三千余人。还有一万余人的辎兵跟随,负责后勤事宜。”夏希平继续道:“其余各部,或镇守蓟镇,或往保定,天津,真定,在京师东西两边和南边尽快形成大范围包围。预计往山海关的是这六万多人。”

    看到有人说因为开新书老书写快了……不知道怎么说了,此前铺垫很久了,西部几个军镇早被渗透了,和记商团军宣大榆林各镇早知道厉害,将领早与和记眉来眼去,优势兵力一压过来,不投降和商团军血战,可能吗?

    写到这个时候,东西南北,奴儿干,草原,台湾,能交代的全交代了,再下去无非是细节功夫,那样写没劲了啊,不该结尾硬结是烂尾太监,该结不结也不行啊,其实个月底发新书的时候原本到结尾的时候,因为一些事耽搁了,现在书写到了最后,象围棋下到终局,是落子再落子,大局已定,算收官了。

    如果给有的读者不好的感觉,在这里说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