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师夜
方从哲道:“梓山这般说,定有理由,我愿闻其详。”
“为主帅者,万不可在临敌时自乱阵脚,意志不坚。当年下官在宁夏时,北虏犯边,地方上慌乱,将领们均是说虏骑甚众,不可与敌。结果我派副将送了酒宴过去,就说是劳军,虏骑惊慌,居然就那样退兵了。”黄嘉善道:“杨风筠当然知兵,不过,我看他是当年蔚山一役失败,胆气有些弱了!”
“看他的信,各路将领胆气不壮,确乎其然,另外,军需不足,器械不精,这也是有的吧?”
“阁老,边镇兵马,向来打的不是营兵啊。”黄嘉善理所当然的道:“辽东事起后,调的都司以上武官有三百多员,他们的家丁加起来便有近两万人,东虏全族丁口不过六万余,加上汉军之类也不到十万人,其中精兵与我大明诸将家丁相差不多,我又有营兵火器之利,人数且远在其之上,这一仗,看不出有不打的理由!”
“当然,”黄嘉善又道:“临敌相机决断指挥,亦很要紧。进兵的路线,诸将调派,激励士气,比如斩首老奴的赏格,这些不妨提的高些,用来激励将士,如果杨风筠将这些事做好了,下官看不出东虏有什么胜机。再怎么说,东虏向来比北虏好打,嘉靖年间建州卫多次犯边,结果被李成梁剿杀的很厉害,努儿哈赤也是仰李府鼻息,这才幸免于祸而已,相比较北虏,下官觉得东虏不过是跳梁小丑,边将夸大其勇也是有的。”
方从哲觉得黄嘉善也有些过于依赖他当年在西北抚边时的经验,对东事不怎么用心考察,所以恐怕他的话不能尽信,然而他自己从未认真去管过边境之事,在此等事上也只能仰赖黄嘉善的判断。
况且朝中上下,包括兵科给事中在内都觉得大兵云集,对东虏痛加征剿即可,此时说出忧虑失败的话,方从哲担心自己原本岌岌可危的声望瞬间就会雪上加霜。
“既然如此,”方从哲也不提杨镐派了专差送信的事,他道:“本兵与我同发红旗至辽东,催促杨风筠即刻进兵,至迟不能延误到三月初一之前,我公觉得意下如何?”
“敢不从命?”黄嘉善笑道:“天兵一至,东虏必成齑粉矣!”
……
天黑之后,送信的把总才被叫到方府之中,方从哲也没有见他,只叫了一个书启幕僚拿着复信给这把总,吩咐他今晚过后,明天早早出城,不得在城中耽搁,两天过后,务必将这封复信送到。
另外这个幕僚告诉把总,朝廷已经决意发下红旗,催促用兵,所以他的回信一定要在红旗抵达沈阳前送到,否则怕杨督师会措手不及,闹出笑话来。毕竟这个把总此行是请延长进兵期限,方从哲也不希望兵部红旗派到沈阳时,自己的这个心腹督师还蒙在鼓里。
把总只是一个下层武官,在国朝中前期时,把总武官身负要职,经常是指挥佥事以上一级的武官才能担任的军职,到万历末年时把总的地位已经和当年判若云泥,这个把总只是个百户武官,六品武职,在督师行辕一抓一把,说白了就是个打杂跑腿的差役,行辕里负责很多杂事的中军官就是游击衔的军职,三品武职,在巡抚或巡按上门,甚至是兵备道,参议,同知们上门的时候,中军官也得笑嘻嘻的跪下参见,武职官不值钱,也没有人将他们放在眼里,越是这般,他们了解到的底层的东西就越多,心中的担忧就越重。
这个把总平常在行辕里头,见识到大人们的虚骄之气,似乎不将东虏放在眼里,而他看到的中下层的武官,还有普通的营兵,甚至是那些装备精良的家丁,提起和东虏做战时,每人心中都很犯嘀咕,甚至是感觉胆怯。黄嘉善和方从哲说话时,一切经验都是从宁夏和西北的情形出发,那里的套寇就是火落赤,说是有十几二十万人,其实是连老夹幼带妇孺的数字也不足此数,真正的披甲估计也就是几千人,而且平时散居各处,明军将领带几百家丁就能赶走几千上万的牧民,辽东面对的是几万人的精锐军队,编制上下分明,军纪森然,进退有序,旗鼓完整,而且主力披甲兵的装备器械都远在明军之上,抚顺关一战,明军主力一万多人出战,结果被后金兵一鼓击破,除了少数人逃脱外,连总兵在内的一百多武官和一万多战兵全部战死,马匹损失几千匹,军资器械损失无数,这次惨败加上抚顺失守,清河失守又损失过万人,连续惨败之后,在辽东的明军已经渐渐失去对后金的必胜信心,特别是现在天气尚且寒冷,军马还很疲瘦,未曾认真喂养,军饷缺乏,各镇都有欠饷,士兵粮饷不足,士气很差,马匹的豆料都被上下贪污或是分食了,上头的这些大人物养出这样的军队来,却偏指望他们能够轻松的战胜强敌,获得胜利,想来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个把总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相府,这一次他身负重任,虽然没有看过信件,但大抵知道所行的任务为何,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他内心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灰暗感觉,离开了方从哲的府邸,前往一所辽东都司在京城里的会馆去休息了,到了明天一早他就又得赶路折回,只是来去的心情已经是完全不同了。
这个辽东来的把总离开时已经是天黑很久,相府门房有一些等候召见的官员,他们要么是有事来拜会,要么是来送礼的外地人,也有一些是刚被外放的官员,前来相府求见,面请机宜,当然实际上方从哲不会教给他们实际的治理地方的策略,这种接见无非是走官样文章,无非是攀附而已,方从哲很少见他们,多半是叫幕僚见一见,也有一些厚脸皮的赖在门房,指望相爷突然改变主意,他们好见一见面,将来到了地方的时候,就可以扯起虎皮当大旗。
待起更之前,所有外客要么被接见过,要么就灰心走了,有一些官员几乎是每天都来,多半是浙党或齐党的人,他们其实没有什么事要见方从哲,只是每天都会来相府候传,方从哲有时会见,多半也不见,这些人仍然每天都来,比到衙门上值还要努力和用心的多。
到起更前,所有人都的光光,巷子内外的那些卖小吃的也推着车离开了,原本排了一地的轿班和车夫都跟着主人走了,只剩下方府门前和巷口的灯笼还散发着温暖的光泽,春寒料峭,白天有太阳还好些,晚上这般时间仍然如冬夜一样冻的死人,除了打梆子的更夫外,街道上已经很少有人行走,普通人已经不会在这个时候出门,遇到五城兵马司或是巡城御史,很可能被押起来关一夜,甚至是打一通板子,只有那些有身份的勋臣子弟,或是太监权臣家里的子弟,在这种时候才刚刚出门,呼朋唤友,到某家宅邸去喝酒,赌钱,搏戏,听曲子,在东城这里多半是权贵之家,行走在巷子和街道上时,隐隐就可以看到这些宅邸里头的亮光,听到阵阵丝竹之声,从这些地方路过时,就可以闻得着顺风飘来的酒菜香气,还有那些快活的欢笑声响。
徐小七缩着脖子,手中提着一盏发黄的灯笼,在鼻子里闻到一阵酒菜香气后,他看着那深沉的宅门,偷偷骂了一声。
就算是相府门前的做事,他也只是个打散工的小厮,好酒好菜和红包都轮不着他,不是家生子,将来怎么巴结也做不到总管和执事一级,前途着实有限的很。
他是京城土著,方府的人其实都是大兴或宛平的京城人,方从哲是寄籍,早年是文臣家族,后来祖上入了锦衣卫的籍,方从哲是在京师长大,府里用的人当然也是京师人为主,徐小七这样的自己有家的奴仆也不在少数,平常他们也在方府住,隔一阵可以请假回家看看,今日徐小七就是请了假出来。
他家住着离方府不远,地方环境却是有天壤之别,就住崇文门的城内边上,四周都是低矮的平房,还有不少茅草房。在接近家门时,他听到紧贴着城墙边上有人的哭声,这样的半夜里哭声特别刺耳,而且不是女人,是几个男子的哭叫声,四周的狗听着哭声在叫唤,人们却懒得理会,根本没有人出来看动静。
徐小七也是根本不理会这事,这里是内城门,出了崇文门外就有不少官店,也有税关,进入内城的人都得交税,官店的人甚至明抢那些外地来的客商,徐小七打小在这里长大,见着的不平事和惨事太多了,有的客商全部身家被讹诈或是骗了,要不回钱来就只能上吊,这样的哭声过后,明早多半就多几具尸体,在外地可能是件大事,在京城崇文门这里根本没有人去管,那些人要么是勋臣府里的豪奴,要么就是太监家的门客,然后就是某王爷的家里的,谁敢去碰这些人的钉子?不要说官府,便是方从哲这个首辅,甚至是紫禁城里的万历皇爷也是管不了的。
“为主帅者,万不可在临敌时自乱阵脚,意志不坚。当年下官在宁夏时,北虏犯边,地方上慌乱,将领们均是说虏骑甚众,不可与敌。结果我派副将送了酒宴过去,就说是劳军,虏骑惊慌,居然就那样退兵了。”黄嘉善道:“杨风筠当然知兵,不过,我看他是当年蔚山一役失败,胆气有些弱了!”
“看他的信,各路将领胆气不壮,确乎其然,另外,军需不足,器械不精,这也是有的吧?”
“阁老,边镇兵马,向来打的不是营兵啊。”黄嘉善理所当然的道:“辽东事起后,调的都司以上武官有三百多员,他们的家丁加起来便有近两万人,东虏全族丁口不过六万余,加上汉军之类也不到十万人,其中精兵与我大明诸将家丁相差不多,我又有营兵火器之利,人数且远在其之上,这一仗,看不出有不打的理由!”
“当然,”黄嘉善又道:“临敌相机决断指挥,亦很要紧。进兵的路线,诸将调派,激励士气,比如斩首老奴的赏格,这些不妨提的高些,用来激励将士,如果杨风筠将这些事做好了,下官看不出东虏有什么胜机。再怎么说,东虏向来比北虏好打,嘉靖年间建州卫多次犯边,结果被李成梁剿杀的很厉害,努儿哈赤也是仰李府鼻息,这才幸免于祸而已,相比较北虏,下官觉得东虏不过是跳梁小丑,边将夸大其勇也是有的。”
方从哲觉得黄嘉善也有些过于依赖他当年在西北抚边时的经验,对东事不怎么用心考察,所以恐怕他的话不能尽信,然而他自己从未认真去管过边境之事,在此等事上也只能仰赖黄嘉善的判断。
况且朝中上下,包括兵科给事中在内都觉得大兵云集,对东虏痛加征剿即可,此时说出忧虑失败的话,方从哲担心自己原本岌岌可危的声望瞬间就会雪上加霜。
“既然如此,”方从哲也不提杨镐派了专差送信的事,他道:“本兵与我同发红旗至辽东,催促杨风筠即刻进兵,至迟不能延误到三月初一之前,我公觉得意下如何?”
“敢不从命?”黄嘉善笑道:“天兵一至,东虏必成齑粉矣!”
……
天黑之后,送信的把总才被叫到方府之中,方从哲也没有见他,只叫了一个书启幕僚拿着复信给这把总,吩咐他今晚过后,明天早早出城,不得在城中耽搁,两天过后,务必将这封复信送到。
另外这个幕僚告诉把总,朝廷已经决意发下红旗,催促用兵,所以他的回信一定要在红旗抵达沈阳前送到,否则怕杨督师会措手不及,闹出笑话来。毕竟这个把总此行是请延长进兵期限,方从哲也不希望兵部红旗派到沈阳时,自己的这个心腹督师还蒙在鼓里。
把总只是一个下层武官,在国朝中前期时,把总武官身负要职,经常是指挥佥事以上一级的武官才能担任的军职,到万历末年时把总的地位已经和当年判若云泥,这个把总只是个百户武官,六品武职,在督师行辕一抓一把,说白了就是个打杂跑腿的差役,行辕里负责很多杂事的中军官就是游击衔的军职,三品武职,在巡抚或巡按上门,甚至是兵备道,参议,同知们上门的时候,中军官也得笑嘻嘻的跪下参见,武职官不值钱,也没有人将他们放在眼里,越是这般,他们了解到的底层的东西就越多,心中的担忧就越重。
这个把总平常在行辕里头,见识到大人们的虚骄之气,似乎不将东虏放在眼里,而他看到的中下层的武官,还有普通的营兵,甚至是那些装备精良的家丁,提起和东虏做战时,每人心中都很犯嘀咕,甚至是感觉胆怯。黄嘉善和方从哲说话时,一切经验都是从宁夏和西北的情形出发,那里的套寇就是火落赤,说是有十几二十万人,其实是连老夹幼带妇孺的数字也不足此数,真正的披甲估计也就是几千人,而且平时散居各处,明军将领带几百家丁就能赶走几千上万的牧民,辽东面对的是几万人的精锐军队,编制上下分明,军纪森然,进退有序,旗鼓完整,而且主力披甲兵的装备器械都远在明军之上,抚顺关一战,明军主力一万多人出战,结果被后金兵一鼓击破,除了少数人逃脱外,连总兵在内的一百多武官和一万多战兵全部战死,马匹损失几千匹,军资器械损失无数,这次惨败加上抚顺失守,清河失守又损失过万人,连续惨败之后,在辽东的明军已经渐渐失去对后金的必胜信心,特别是现在天气尚且寒冷,军马还很疲瘦,未曾认真喂养,军饷缺乏,各镇都有欠饷,士兵粮饷不足,士气很差,马匹的豆料都被上下贪污或是分食了,上头的这些大人物养出这样的军队来,却偏指望他们能够轻松的战胜强敌,获得胜利,想来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个把总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相府,这一次他身负重任,虽然没有看过信件,但大抵知道所行的任务为何,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他内心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灰暗感觉,离开了方从哲的府邸,前往一所辽东都司在京城里的会馆去休息了,到了明天一早他就又得赶路折回,只是来去的心情已经是完全不同了。
这个辽东来的把总离开时已经是天黑很久,相府门房有一些等候召见的官员,他们要么是有事来拜会,要么是来送礼的外地人,也有一些是刚被外放的官员,前来相府求见,面请机宜,当然实际上方从哲不会教给他们实际的治理地方的策略,这种接见无非是走官样文章,无非是攀附而已,方从哲很少见他们,多半是叫幕僚见一见,也有一些厚脸皮的赖在门房,指望相爷突然改变主意,他们好见一见面,将来到了地方的时候,就可以扯起虎皮当大旗。
待起更之前,所有外客要么被接见过,要么就灰心走了,有一些官员几乎是每天都来,多半是浙党或齐党的人,他们其实没有什么事要见方从哲,只是每天都会来相府候传,方从哲有时会见,多半也不见,这些人仍然每天都来,比到衙门上值还要努力和用心的多。
到起更前,所有人都的光光,巷子内外的那些卖小吃的也推着车离开了,原本排了一地的轿班和车夫都跟着主人走了,只剩下方府门前和巷口的灯笼还散发着温暖的光泽,春寒料峭,白天有太阳还好些,晚上这般时间仍然如冬夜一样冻的死人,除了打梆子的更夫外,街道上已经很少有人行走,普通人已经不会在这个时候出门,遇到五城兵马司或是巡城御史,很可能被押起来关一夜,甚至是打一通板子,只有那些有身份的勋臣子弟,或是太监权臣家里的子弟,在这种时候才刚刚出门,呼朋唤友,到某家宅邸去喝酒,赌钱,搏戏,听曲子,在东城这里多半是权贵之家,行走在巷子和街道上时,隐隐就可以看到这些宅邸里头的亮光,听到阵阵丝竹之声,从这些地方路过时,就可以闻得着顺风飘来的酒菜香气,还有那些快活的欢笑声响。
徐小七缩着脖子,手中提着一盏发黄的灯笼,在鼻子里闻到一阵酒菜香气后,他看着那深沉的宅门,偷偷骂了一声。
就算是相府门前的做事,他也只是个打散工的小厮,好酒好菜和红包都轮不着他,不是家生子,将来怎么巴结也做不到总管和执事一级,前途着实有限的很。
他是京城土著,方府的人其实都是大兴或宛平的京城人,方从哲是寄籍,早年是文臣家族,后来祖上入了锦衣卫的籍,方从哲是在京师长大,府里用的人当然也是京师人为主,徐小七这样的自己有家的奴仆也不在少数,平常他们也在方府住,隔一阵可以请假回家看看,今日徐小七就是请了假出来。
他家住着离方府不远,地方环境却是有天壤之别,就住崇文门的城内边上,四周都是低矮的平房,还有不少茅草房。在接近家门时,他听到紧贴着城墙边上有人的哭声,这样的半夜里哭声特别刺耳,而且不是女人,是几个男子的哭叫声,四周的狗听着哭声在叫唤,人们却懒得理会,根本没有人出来看动静。
徐小七也是根本不理会这事,这里是内城门,出了崇文门外就有不少官店,也有税关,进入内城的人都得交税,官店的人甚至明抢那些外地来的客商,徐小七打小在这里长大,见着的不平事和惨事太多了,有的客商全部身家被讹诈或是骗了,要不回钱来就只能上吊,这样的哭声过后,明早多半就多几具尸体,在外地可能是件大事,在京城崇文门这里根本没有人去管,那些人要么是勋臣府里的豪奴,要么就是太监家的门客,然后就是某王爷的家里的,谁敢去碰这些人的钉子?不要说官府,便是方从哲这个首辅,甚至是紫禁城里的万历皇爷也是管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