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1617 > 第八百五十三章 兄弟

大明1617 第八百五十三章 兄弟

    宋应星的农学搜集,其实比孔敏行还要专业的多。

    比如水稻的浸种,育种,播秧,耘草等农事,具体到了每一项每一天,各种植物榨油的油料运用,怎么榨,怎么用畜力,出油率的多少等等。

    不光是水稻,麦子,油菜,白菜,青菜,各种蔬菜的种植要决,各省,府,州,县的不同土壤和气候带来的种植办法的不同等等,也是有详尽的记录。

    这些资料都是宋应星自己慢慢读书,观察,收集,汇总,然后甄别之后详细记录,当时考核的军司人员对宋应星的记录抽样检查,发觉准确率是百分之百,这一下宋应星的地位当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肯定。

    不过遗憾的就是宋应星并没有自己的研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虽然也够格当上所正,想得到军司更高层的关注和重视,终究还是差了那么一些。

    当然也主要就是张瀚在这些事情上的无知导致的,他还不知道,宋应星在后世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有时候,搜集资料也可以名垂千古的……

    宋应星的收集此时还没有完备,他的书打算分多部,具体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治铸”、“丹青”、“燔石”、“作咸”、“杀青”、“五金”、还有“佳兵”等各门类不同的技艺传承的收集组成。

    虽然并没有太多原创,但辛苦收集考据也是十分耗费精力的,不仅是在工匠和田间地头,也有古人的方术和各种书籍的记录,加以甄别,试验,考证,最终记录成书。

    就象李时珍一样,少而学文,不成学医,然后在草药学上有着超过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最终李时珍留下了一部草药和成方学上的著作,影响了其后几百年的中医发展和运用。而宋应星的成就和地位原本应该比李时珍更伟大,他的书记录了中国一切古往今来最优秀最先进的科学、运作,不光是匠术和农学,也该列为科学著作的伟大成就。

    这本书当然还没有完成,宋应星其后最少又在这本书上耗费了三十年的光阴。

    “我想我们还是要花一些精力在时文揣摩上。”宋应升看到兄弟一脸沉迷的模样,心中有些不安。

    宋应升一本正经的盘算道:“除去寄回家里的,我们俩一年能攒下三百多两,再过一年,便是五六百之数。这样家中供给要轻松许多,我们也可以在明年下半年前提半年赴京,读书之余再与同考的举人一起会文,光是自己揣摩,恐怕未必能够成功。如果能不必担忧京师的使费,恐怕机会就要大很多了。”

    宋应星苦笑道:“我们再考就是第四次了,若是真能中,第一次便是中了。”

    “也是怪了。”宋应升愁眉苦脸的道:“当年的各位座师,都说我兄弟二人火候到了,应该得中会试,结果就是屡试不中,恐怕在乡里,我们由当年的‘奉新二宋’,已经成为‘奉新二耻’了吧。”

    两兄弟都是万历四十三年就中举人,宋应星还是五魁之一,也就是乡试的前五名,当时乡试,兄弟二人一起中举,宋应星是第三名,虽然不是解元,名次也是相当靠前,造成了一时的轰动,被人誉美为“奉新二宋”。原本以为可以连捷会试,谁料兄弟二人在万历四十四年的会试中都是落榜了。

    大明的考试体系中,童生考秀才是较为容易的,只要下功夫苦读,不是蠢笨到家的,一个秀才功名还是能到手的。

    其后的秀才考举人,那才是千难万难,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

    江南份属南榜,原本就是竟争激烈,而当时的江西又是文风昌盛,作为一个省份,江西在明朝的存在感可是比后世要强出百倍,这个省份,贡献了相当多的进士和状元,可以说考试的成绩不在南直隶之下,著名的朝官之中很多也是江西籍贯,当然最有名的就是当年的严嵩严阁老了。

    在江西,秀才考举人极难,其后的举人考进士就容易许多,三千会试举人,取中十分之一还多,比起乡试的取中名额高出十倍,一般只要不出大纰漏,文风昌盛,水平很高的举人取中率要比其余的省份高的多,这也是明朝中后期之后,朝官的势力几乎全部由南方人霸占的原因所在。

    可是宋家兄弟,连续多次应考,万历四十四年不中,万历四十七年也不中,天启二年还是不中。

    十年时间,就是这么蹉跎下来了。

    兄弟二人赶考的费用也是极高,纵然是书香世家,也是有些撑不下去了。

    宋应升道:“长庚莫急,若是下科再不中,愚兄就决意去吏部大挑知县,为宦为一方,好歹能做些事情,也能继续贴补一下家用。”

    宋应星惨然道:“难道我们读书二十年,就是为了当官赚银子,贴补家用吗?”

    宋应升惶惑道:“长庚是何意思?”

    他有些警觉的道:“你可千万莫要说留在和裕升啊,这里虽然一年给我们数百两银子,家里这几年的亏空都弥补了不少,但读书上进才是正途。就说句最难听的话,一任上县的知县,不贪不捞,正常的收入也得一两千两银子,这岂是和裕升能比的。”

    “我听说效力久了的军司人员,也会计功,会在北边分田。”宋应星说了一句,见长兄霍然色变,当下便是摆手道:“大兄不必当真,我也只是说说。”

    “嗯,孔至之的路,咱们千万不能走。”宋应升正色道:“银子是多,这里也是做事的地方,但宗族栽培我们兄弟二十年,就是指望咱们能中进士当官,荫庇乡里宗亲,若是留在这里,张瀚是随时可能举旗造反的人,万一事有不谐,我们不能不能回馈宗亲,还要连累宗族,这样的话,族内除名,死后不能葬入祖坟,那真是死也不甘心了。”

    宋氏兄弟二人父母已经离世,但在老家还有长辈和亲人,若是不管不顾的跟着和裕升造反,别的不说,自己的妻儿岂不是要受连累?要是有什么不忍言之事,那可真是祸及家人,自家也不得好死了。

    这么一想,真是胆颤心惊,宋应星原本确实有留下来的意愿,这一下只能喟然长叹,从心底深处放弃了。

    “张文澜也不一定就反。”宋应升反过头安慰兄弟道:“他已经是北面为王的人物了,大明也不是他能随便觊觎的,凭大明百万边军,二百多年的恩泽天下,又岂是轻易能够憾动的?凭张文澜那般聪明,断然不会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傻事来的。”

    “这到也是。”宋应星点头道:“我和他谈过话,这人确实是第一等的聪明人,精明外露,凡事都尽在心胸,我就是担心他太过自负而已。”

    “还有孙孝征和李遵路他们呢?”宋应升道:“总会劝着他吧。”

    “孙孝征,孔至之,还有很多老成的人都不会劝他造反。李遵路么……”宋应星摇头一笑,说道:“他可是想着做新朝的李善长吧。”

    “当年李善长可是不得善终啊。”宋应升唏嘘道:“为什么前人扑跌,后人非要跟着去吃亏呢?”

    “左右逃不开功名利禄!”宋应星道:“我们不也是?不打算留下,至多明年就得走,算算银子还是有些紧。我近来去钟表局好几次,心里倒是隐隐有些想法,如果能把这事做成,我想我们离开的银子就有了。”

    “对了。”宋应星又道:“还有一个法子,军司应该很能用的着,这法子大兄去出面吧,不能全落在我一个人头上,军司肯定舍不得放我走了。”

    “长庚原本就是我宋家千里驹。”宋应升微笑道:“后年开科,春闱之时,我兄弟二人定然能得中进士。”

    宋应星已经又重新在看书,宋应升吃了晚饭之后开始写信。

    这院子是军司分给他们的,地方十分宏大的三进大院,住着兄弟二人,还有两人跟班的长随,看门的老头,做杂活的花匠,几个妇人负责打扫和做饭。兄弟二人是在万历二年到京师应会试,结果没有考中,正在犹豫彷徨之时,被和裕升招揽前来,他们在京里住的就是会馆,有时候也到寺庙去住,兄弟二人挤一间屋子住是常有的事,京师的物价腾贵,兄弟二人带着两个长随跟班,还有应考的器物一路从江西赶过来,路费就得一百多两,回来路费得三百两。在京师的吃穿用度也很昂贵,读书这么多年,没有当官就没有进项,在江西时还能打打同年的秋风,在京城就只能用自己的,他二人不说穷困潦倒,日子也是过的十分紧巴。

    到了和裕升这里,分配的院落居住,还有军司供给的家俱和用度器物,连米、面、柴、盐,这些日常用的物品都是军司供给,每年的俸禄银两人加起来有六百多两,宋应升这一次就是写信寄银子回家,总数是一百两,和裕升到南方当然没有物流和帐局,不过银子寄起来也方便,写票到和裕升的京师分号,取银子送到江西会馆,然后托会馆的人想办法寄回老家就可以了。

    这个年头,一般的信息往来,银钱和物品的寄送,一般都是这样的流程,等顺道的商人或是家乡的熟人,一个城的几乎都是知根知底,商人如果不是外省流商,也是不担心会出什么错漏,宋家兄弟此前已经寄过多次银两,老家那边都复信来收到了。

    江西那边的地价还很便宜,旱田三两一亩,水田五两一亩,兄弟二人已经寄回去五百两,除了买的几十亩地,剩下的就是还这么多年读书的欠债,就算这样,欠债亦是没有还清,但到明年为了考进士的费用,欠债当然就暂且不还,一切以考试的费用为主。

    宋应升想想也是庆幸,如果不是在和裕升这里赚的银子,兄弟二人历年积欠的没得还不说,还得再次到处举债,虽然以他们的举人身份一定能借到银子,但如果再有两三科不中,到时候真的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债主和家乡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