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托付
热门推荐:
最强神躯
快穿之反派联盟搞事情
穿成三皇子,被战神将军又宠又撩
韩国大财阀之崛起
外面最高9级,女帝徒儿999级
权力巅峰之我不是青天
苍天不负修真人
系统逼我炸了女主的鱼塘
末世:假装奶妈,复制美女异能
晃悠悠的大轿走的很快,众人抵东华门时,京营兵奉命在外等候,英国公自己随待着大轿进入东华门,由东华门直接往西走就是乾清宫门,到了乾清宫门就是内朝,英国公也不能进入,只能对着一个太监缴旨。
“皇后谕,”信王刚下轿不久,一个太监就气喘吁吁的跑出来,对英国公道:“着英国公宿于外朝,不必还府。”
这就是要英国公继续宿卫了,另外信王在此时也知道了,皇后还谕令成国公和几个侯伯在宫门四周驻守,并且也连夜值宿,不得回家。
这样一来,整个宫廷内外可谓是相当的稳固了。
“信王殿下请快些进东暖阁,皇爷早就在等着了。”
从辰时出发,抵乾清宫时才过九点多一些,但天启皇帝已经等不得了。
皇帝的身体又一次恶化,而且比此前要凶险的多。
等穿着四团龙袍的信王出现在眼前时,天启突然大哭,泪水于脸上横流,伺候在一侧的张皇后见状心酸不已,也跟着泪流不止。
皇帝待人抹去自己脸上的泪水之后,对着皇后道:“皇后到外殿等候吧,吾和兄弟有一些话要说。”
皇后知道这是要交待国事,自己以妇人的身份留着不妥,当下只向信王点了点头,脸上挂满泪水而出。
“五弟。”天启情绪一激动,精神状态反而好了许多,他的脸色还是紫黑色,这是严重缺氧的症候,看着信王,天启道:“你皇嫂秉性强直刚烈,内廷之中在此之前有吾护着她,她是内廷之主,当然不会有人为难她……现在吾要去了,你皇嫂就得靠你来照顾了。以后,不要叫人欺负了她,否则吾在地下也是难安。”
信王也是流下泪来,不管怎样眼前这是他的亲兄长,一直以来都在照顾他的血亲,在这世间他早就失去了母亲,然后父亲也离世很久,真正有血脉相连的关系,又很亲近的亲人,也就是眼前这一位了。
“皇兄,”信王哭着道:“你一定能康复如初。”
“瞎,这时候还说这种话做什么?”天启喘了几声,不悦的道:“五弟赶紧答应我,不然我不安心。”
“兄长放心。”信王这时无法再回避,他跪下道:“弟在这里起誓,终弟一世,奉皇嫂如母,绝不敢有半点不敬之处,弟之王妃,亦要奉皇嫂如母,尊重敬爱。”
“这样就好!”天启打断了信王的话头,没叫他最后起誓。
身为天家子弟,自尊都是烙在骨子里的,只要信王有这种话就好,起誓反而伤了这小兄弟的尊严。
看到信王含泪而泣,天启盯着信王看了半天,说道:“魏忠贤可用之材,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吾弟当任之用之,倚为心腹,不要因为成见和旧日陋规而去之,否则天下必定会大乱!”
信王心中的一点脉脉温情被瞬间打的粉碎,他慢慢低下头去,假作低泣,内心已经是一片冰冷。
可恨的是皇兄到现在还不省悟,魏忠贤这般的阉人也能处理国政,并且皇兄简直是在托孤,这不仅是对他信王的侮辱,简直就是对皇明法统的侮辱!
“太祖高皇帝说过此辈只能供洒扫……”天启当然明白眼前兄弟的看法,在此之前他一直试图扭转信王对魏忠贤的刻板印象,此时也是在做最后的努力。皇帝抬着头,面色黑紫,相当吃力的道:“不过本朝任用宦官也是从文皇帝开始,自文皇帝时,内官充任监军,乃至使者,或掌厂卫,郑和率数万人出海六次,都是建立赫赫之功。就如刀一样,快刀在手,怎么用是使刀的人,你说是不是?”
关于大明的这个传统,信王也无话可说,而且他也确实觉得身边的宦官们更亲近和可信。可是……信王垂首无语的同时,也是暗下决心,不管怎样,无论如何,自己不会叫此辈掌握大权,导致乾纲失序!
“自王振之后,也有汪直,刘谨,谷大用,冯保之流祸乱一时。”天启道:“可是也有不少有名声在望的太监,甚至在士大夫中贤名素著,所以,吾弟不要带着成见看太监。若无此辈,你怎么对付那些大臣?彼辈饱学诗书,口中俱是道理,然而士大夫也并非全是品性高洁心口如一的。你看张居正,神宗皇爷在年幼时,其总是拿大道理压着。结果后来一查,张居正就算没抄出多少银子来,其家产也非俸禄能所得。神宗皇帝大为失望。吾弟喜读书,但治国大道非书中所能尽得,书要读,天下要靠读书人来治理,但谁来治读书人?当然是在太监中择一能者。魏忠贤,不求其私德,但问其公心。从天启四年到如今,三四年间,国家赋税增加数百万年一年。”
天启尽量眼大眼睛,对着信王道:“从去年开始,减免三厘田赋,各处少收的田赋减了近二百万两一年。然而国用并未受太大影响,仍然在增加。其还是要从工商杂税着手,打算一年再增加二三百万,可以徐徐用来修边墙和练兵。若无忠贤,国用早就不足了!再有,三大殿烧毁,这几年来,魏忠贤左右腾挪,凑了六百万两修三大殿,若无此人,国家哪有这笔银子来修殿。我堂堂皇明上邦,亿万生民的大国,大朝会用的三大殿都毁损了无钱修补,说出来祖宗心中都不安哪。三殿告成,吾到地下也能见神宗皇帝了……”
天启的遗诏后人关注的很多,不过很多人都以为是官样文章,其实作为一份大明帝国最后一份正式的遗诏,可关注的地方相当的多。
三大殿的修复是在遗诏上特别提起的事情,这很明显就是天启朝的一个样板工程。
除了天启在遗诏里强调的,兵事渐弥,地方安静,三大殿修复,这都是天启这几年的政绩工程。
在万历年间三大殿就烧毁了,在原本的基础上的修复是天启年间完成的,而在万历末年收取的辽饷给北方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天启年间,辽饷其实是每亩减少了三厘,原本每亩九厘,天启年间减到了六厘,减收了一百五十万两左右。
杂项收入,在天启年间是一百八十万两左右,其中房铺税和典当酌分,这是向工商业者收取的税费,此外盐税和茶税,也是比万历年间多收了好几十万两。
而到了崇祯朝,总的税赋额度差不多,前两年略有回调,也是崇祯和新上任的大臣知道民间很苦,所以回调了给大家喘口气。
到了崇祯二年和四年之间,收入又重新上来了,因为大量的农民造反,各处兴军,崇祯二年被女真人入侵,战后一片疮痍,要修城重建,另外还要整编兵马,用钱的地方太多,所以崇祯二年之后又将收入回调。
但回调的收入杂项收入和盐茶税都减少了,而农田赋税则大为增加,从天启后期的每亩六厘增加到了十二厘,对百姓来说,可谓盘剥更重。
后人说的崇祯年不收工商税当然是鬼扯,可是幅度大为减少,也确实是事实。
到后来剿饷和练饷加征,三饷一年增收两千万,朝廷用度开销还是不足,蓟辽宣大等镇一年哪能得了这么多钱?
大量的开销被贪污和浪费了,崇祯的治国无能,在这一点上就无有可推辞的地方!
信王对兄长的话,几乎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对一个笃信儒家学说,相信名君贤臣模式的亲王来说,大明帝国家传的治国心术是根本没有什么参悟,而且信王的天份不好,脾气又固执,性格有些偏激,所以在此时根本无从体会兄长的良苦用心。
外朝用文官,这没有问题,但内廷的皇权怎么用,皇帝的意志怎么体现,这其中是有大学问的。
帝王之道,术法理要并用,所谓独尊儒术从来就没有过,那是在民间哄傻子的说法。其实汉宣帝的话才是真实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才是一千多年来的真相,纯儒治国,以前没有过,以后当然也不会有。
大明皇帝的皇权延伸,就是用太监,太监寄居皇权之上,用司礼监和御马监,还有厂卫的力量来制衡文官。
否则不说别的,大礼议时期,嘉靖皇帝拿什么来制衡那几百个在宫门口闹事的文官,拿什么来压制杨廷和?
以天启年间的情形来说,皇帝对文官之间的倾轧相当不满,对言官的训斥曾有多次,此辈满口大道理,却总是沦为党争工具,满纸荒唐言无实物,天启大为不满。而就国事而言,东林党人比楚党浙党齐党又强在哪里?却每天纠缠党争之事,天启对他们的不满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用魏忠贤将此辈一扫而空,就是皇帝情绪化的体现,这事天子也有失分,就是做的太过火了一些,没有留下一些制衡阉党的力量。
到目前来说,魏忠贤掌握的权力毕竟太大,在内廷和外朝,魏忠贤都掌握了过多的权力,如果再把手伸到京营和拱卫皇宫的上三卫和御马监,那么事情就可大可小了。外朝的勋贵文官仰其鼻息,厂卫在手,兵权在手,内廷无人敢于抗衡,那么就算废立皇帝又有何不可?虽然按大明的现状,对外有很多亲藩,如果魏忠贤敢改朝换代就一定有人起兵讨伐,所以改朝换代的可能不大,但终究是极大的隐患,这也是天启皇帝过于信任魏忠贤而留下的隐患。
“皇后谕,”信王刚下轿不久,一个太监就气喘吁吁的跑出来,对英国公道:“着英国公宿于外朝,不必还府。”
这就是要英国公继续宿卫了,另外信王在此时也知道了,皇后还谕令成国公和几个侯伯在宫门四周驻守,并且也连夜值宿,不得回家。
这样一来,整个宫廷内外可谓是相当的稳固了。
“信王殿下请快些进东暖阁,皇爷早就在等着了。”
从辰时出发,抵乾清宫时才过九点多一些,但天启皇帝已经等不得了。
皇帝的身体又一次恶化,而且比此前要凶险的多。
等穿着四团龙袍的信王出现在眼前时,天启突然大哭,泪水于脸上横流,伺候在一侧的张皇后见状心酸不已,也跟着泪流不止。
皇帝待人抹去自己脸上的泪水之后,对着皇后道:“皇后到外殿等候吧,吾和兄弟有一些话要说。”
皇后知道这是要交待国事,自己以妇人的身份留着不妥,当下只向信王点了点头,脸上挂满泪水而出。
“五弟。”天启情绪一激动,精神状态反而好了许多,他的脸色还是紫黑色,这是严重缺氧的症候,看着信王,天启道:“你皇嫂秉性强直刚烈,内廷之中在此之前有吾护着她,她是内廷之主,当然不会有人为难她……现在吾要去了,你皇嫂就得靠你来照顾了。以后,不要叫人欺负了她,否则吾在地下也是难安。”
信王也是流下泪来,不管怎样眼前这是他的亲兄长,一直以来都在照顾他的血亲,在这世间他早就失去了母亲,然后父亲也离世很久,真正有血脉相连的关系,又很亲近的亲人,也就是眼前这一位了。
“皇兄,”信王哭着道:“你一定能康复如初。”
“瞎,这时候还说这种话做什么?”天启喘了几声,不悦的道:“五弟赶紧答应我,不然我不安心。”
“兄长放心。”信王这时无法再回避,他跪下道:“弟在这里起誓,终弟一世,奉皇嫂如母,绝不敢有半点不敬之处,弟之王妃,亦要奉皇嫂如母,尊重敬爱。”
“这样就好!”天启打断了信王的话头,没叫他最后起誓。
身为天家子弟,自尊都是烙在骨子里的,只要信王有这种话就好,起誓反而伤了这小兄弟的尊严。
看到信王含泪而泣,天启盯着信王看了半天,说道:“魏忠贤可用之材,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吾弟当任之用之,倚为心腹,不要因为成见和旧日陋规而去之,否则天下必定会大乱!”
信王心中的一点脉脉温情被瞬间打的粉碎,他慢慢低下头去,假作低泣,内心已经是一片冰冷。
可恨的是皇兄到现在还不省悟,魏忠贤这般的阉人也能处理国政,并且皇兄简直是在托孤,这不仅是对他信王的侮辱,简直就是对皇明法统的侮辱!
“太祖高皇帝说过此辈只能供洒扫……”天启当然明白眼前兄弟的看法,在此之前他一直试图扭转信王对魏忠贤的刻板印象,此时也是在做最后的努力。皇帝抬着头,面色黑紫,相当吃力的道:“不过本朝任用宦官也是从文皇帝开始,自文皇帝时,内官充任监军,乃至使者,或掌厂卫,郑和率数万人出海六次,都是建立赫赫之功。就如刀一样,快刀在手,怎么用是使刀的人,你说是不是?”
关于大明的这个传统,信王也无话可说,而且他也确实觉得身边的宦官们更亲近和可信。可是……信王垂首无语的同时,也是暗下决心,不管怎样,无论如何,自己不会叫此辈掌握大权,导致乾纲失序!
“自王振之后,也有汪直,刘谨,谷大用,冯保之流祸乱一时。”天启道:“可是也有不少有名声在望的太监,甚至在士大夫中贤名素著,所以,吾弟不要带着成见看太监。若无此辈,你怎么对付那些大臣?彼辈饱学诗书,口中俱是道理,然而士大夫也并非全是品性高洁心口如一的。你看张居正,神宗皇爷在年幼时,其总是拿大道理压着。结果后来一查,张居正就算没抄出多少银子来,其家产也非俸禄能所得。神宗皇帝大为失望。吾弟喜读书,但治国大道非书中所能尽得,书要读,天下要靠读书人来治理,但谁来治读书人?当然是在太监中择一能者。魏忠贤,不求其私德,但问其公心。从天启四年到如今,三四年间,国家赋税增加数百万年一年。”
天启尽量眼大眼睛,对着信王道:“从去年开始,减免三厘田赋,各处少收的田赋减了近二百万两一年。然而国用并未受太大影响,仍然在增加。其还是要从工商杂税着手,打算一年再增加二三百万,可以徐徐用来修边墙和练兵。若无忠贤,国用早就不足了!再有,三大殿烧毁,这几年来,魏忠贤左右腾挪,凑了六百万两修三大殿,若无此人,国家哪有这笔银子来修殿。我堂堂皇明上邦,亿万生民的大国,大朝会用的三大殿都毁损了无钱修补,说出来祖宗心中都不安哪。三殿告成,吾到地下也能见神宗皇帝了……”
天启的遗诏后人关注的很多,不过很多人都以为是官样文章,其实作为一份大明帝国最后一份正式的遗诏,可关注的地方相当的多。
三大殿的修复是在遗诏上特别提起的事情,这很明显就是天启朝的一个样板工程。
除了天启在遗诏里强调的,兵事渐弥,地方安静,三大殿修复,这都是天启这几年的政绩工程。
在万历年间三大殿就烧毁了,在原本的基础上的修复是天启年间完成的,而在万历末年收取的辽饷给北方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天启年间,辽饷其实是每亩减少了三厘,原本每亩九厘,天启年间减到了六厘,减收了一百五十万两左右。
杂项收入,在天启年间是一百八十万两左右,其中房铺税和典当酌分,这是向工商业者收取的税费,此外盐税和茶税,也是比万历年间多收了好几十万两。
而到了崇祯朝,总的税赋额度差不多,前两年略有回调,也是崇祯和新上任的大臣知道民间很苦,所以回调了给大家喘口气。
到了崇祯二年和四年之间,收入又重新上来了,因为大量的农民造反,各处兴军,崇祯二年被女真人入侵,战后一片疮痍,要修城重建,另外还要整编兵马,用钱的地方太多,所以崇祯二年之后又将收入回调。
但回调的收入杂项收入和盐茶税都减少了,而农田赋税则大为增加,从天启后期的每亩六厘增加到了十二厘,对百姓来说,可谓盘剥更重。
后人说的崇祯年不收工商税当然是鬼扯,可是幅度大为减少,也确实是事实。
到后来剿饷和练饷加征,三饷一年增收两千万,朝廷用度开销还是不足,蓟辽宣大等镇一年哪能得了这么多钱?
大量的开销被贪污和浪费了,崇祯的治国无能,在这一点上就无有可推辞的地方!
信王对兄长的话,几乎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对一个笃信儒家学说,相信名君贤臣模式的亲王来说,大明帝国家传的治国心术是根本没有什么参悟,而且信王的天份不好,脾气又固执,性格有些偏激,所以在此时根本无从体会兄长的良苦用心。
外朝用文官,这没有问题,但内廷的皇权怎么用,皇帝的意志怎么体现,这其中是有大学问的。
帝王之道,术法理要并用,所谓独尊儒术从来就没有过,那是在民间哄傻子的说法。其实汉宣帝的话才是真实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才是一千多年来的真相,纯儒治国,以前没有过,以后当然也不会有。
大明皇帝的皇权延伸,就是用太监,太监寄居皇权之上,用司礼监和御马监,还有厂卫的力量来制衡文官。
否则不说别的,大礼议时期,嘉靖皇帝拿什么来制衡那几百个在宫门口闹事的文官,拿什么来压制杨廷和?
以天启年间的情形来说,皇帝对文官之间的倾轧相当不满,对言官的训斥曾有多次,此辈满口大道理,却总是沦为党争工具,满纸荒唐言无实物,天启大为不满。而就国事而言,东林党人比楚党浙党齐党又强在哪里?却每天纠缠党争之事,天启对他们的不满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用魏忠贤将此辈一扫而空,就是皇帝情绪化的体现,这事天子也有失分,就是做的太过火了一些,没有留下一些制衡阉党的力量。
到目前来说,魏忠贤掌握的权力毕竟太大,在内廷和外朝,魏忠贤都掌握了过多的权力,如果再把手伸到京营和拱卫皇宫的上三卫和御马监,那么事情就可大可小了。外朝的勋贵文官仰其鼻息,厂卫在手,兵权在手,内廷无人敢于抗衡,那么就算废立皇帝又有何不可?虽然按大明的现状,对外有很多亲藩,如果魏忠贤敢改朝换代就一定有人起兵讨伐,所以改朝换代的可能不大,但终究是极大的隐患,这也是天启皇帝过于信任魏忠贤而留下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