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煤老板啊 第八〇章 鱼
热门推荐:
时来允转
从落魄书生到一品富商
四合院:重生获得超级金手指
落域
夫人快分手,霍总蹲墙角等三年了
重生1984,假少爷带妻儿发家致富
我靠好运壮大家族
重生2001,我能掌控生死
县主千岁
马景澄让欧阳信凭找来安全帽,让他带自己去采石场看看。
攀州,一般私人不能有小汽车,但是西凝水泥有大卡车。
几人坐着大卡车,一直往西开。
几公里外就是采石场。
这是一座靠江边的石山,攀州官方希望将其移出,从而变成可以建房的地方。
攀州众多需要石头的厂子,都在这里拉石头。
西凝水泥拥有十来辆汽车,不过都没有上十吨。
红风汽车厂十吨以上的汽车,最近才生产出几辆,红风P30十八吨,应该是国内首家十吨以上的民用车辆了。
马景澄需要这种拉得多的车辆来为自己拉东西。
不过,即使没有,也没关系。
这个年头,是可以承包军用飞机来货运的。
到时候,直接包飞机来运货。
很可惜的是,攀州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民用机场。
倒是有一个小机场,但春冬两季经常大雾弥漫,经常关闭,严重影响攀州的发展。
听说州里早就有新建大型机场的想法,地址都选好了,一直没来得及将文件往上递交。
人们出行的方式还是客轮和火车。
一路风尘仆仆。
这儿的路,基本上不是水泥路。
汽车经常跑,跑一段时间,路面就会车险坑坑,司机就拉一车石头填上。
由于填石头多了,路上基本都不积水,车一过就有灰尘,即是雪才融化没多久,都有灰尘。
还未到采石场,远处就传来爆炸声。
欧阳信凭解释,这是采石场的爆破工人在用雷管开山。
车子停下。
马景澄等人走下车。
打沙机,碎石机,轰隆隆地响着。
工人们灰头土脸,一个接着一个往机器里倒石头。
整个采石场,只有一台癸境、甲州矿山机器厂的W4-60型挖掘机在工作。
欧阳信凭解释:
“挖掘机早就更新换代了,厂子一直没钱,购买了各种运输和生产设备之后,就没钱买自动的机器了,要不然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的。”
“这些沙子的销量怎么样?”
马景澄看着一堆一堆的砂石问道。
“还可以!”欧阳信凭回答,“来买水泥的人也需要粗砂,我们顺道也就做了。”
“是你们帮着运输吗,我看好像有好几辆车都在装沙!”
欧阳信凭朝着那些装沙的拖拉机和汽车看去,笑道:
“他们也是闲置的,以前我就想搞从生产再到运输的服务,所以买了这些车,就一直这么做了。”
马景澄点点头,“除了必须要生产水泥的车,其余都停了吧,我看,水泥没运输,装沙的车倒是不少,我估计,他们是在你这儿买沙,别的地方买水泥。
停了吧!”
欧阳信凭:“您的意思是,砂石也不卖了?”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马景澄扭头,看着欧阳信凭:
“砂石也要加快生产,我需要大量的砂石,以后凡是来买的,都不要卖了。”
“你是老板,你说了算咯。”
马景澄向着碎石机那边走去。
中年妇女,面黄枯瘦的男人,衣服破烂的少年,还有一些只能坐着干活的老人。
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可又无可奈何。
察觉马景澄神色的变化,欧阳信凭大声喊道:“负责人过来啊!”
其他人手里的活并没有停下,而是用一种很特别的眼神看着他们眼前这些戴着帽子的人。
一个男子小跑着过来,头上被石粉染得灰白。
“哎,老板你找我?”
欧阳信凭指着捡石头,端石头的小孩和老人,“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不要让小孩子和老人来工作,出了事情,我们担不起责任啦。”
欧阳信凭拍拍手,余光瞥向马景澄,他那表情,显然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
负责的男子眼珠子在欧阳信凭和心不在焉的马景澄身上来回转动,愣了一下,扭头看一眼,那些还在用奇特眼神看向这里的人。
这才开始说道:
“老板,帮帮忙,不要赶他们走…”
“好了,就这样吧,让他们注意安全,不要太过于卖力,安全为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作,不要赶他们走!”
马景澄终于说话了。
欧阳信凭赶紧接上,“听见没有,要注意安全,所有人都要注意安全,知道了吧?”
“哎~”负责的男子点头,又用疑惑的眼光看了一眼马景澄,这才走开,“我就这跟他们说。”
负责人过去时,很多人都站了起来:
“是不是要赶我们走了?”
“哎哟,你再跟老板说一下哈嘛,不要赶我们走。”
“别看这几个孩子年龄小,很多大人干活还不如他们,不会偷懒嘞!”
…
负责人扭头看了一眼马景澄,以及一脸愉悦的欧阳信凭,说道:
“放心,不会赶你们走,老板说了,让你们干活嘞时候,小心点,不要砸到身体,要是受伤,那就真没办法留你们了。”
众人感激地点头,表示一定不会受伤。
马景澄十分明白那些少年,十二三岁的样子,他们看自己的眼神,其中带有一丝丝的好奇,更多的还是畏惧。
不符合规范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老板和雇主。
他们不怕累,不怕苦,就怕没活干。
没活干就没钱,没钱就没吃的。
禁止使用少年工这样的法律,至少还要等十年才会有。
但是有了又能怎样呢?
即使有法律,也没有多少人会遵守。
这种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实际上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很多工厂不敢使用童工,就导致了他们不得不找条件更不好,待遇更差的工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法律在实际上给不良老板提供了尽情压在童工的机会。
但在攀州,红港商人很重视童工等等东西,基本上不让童工参与劳动。
欧阳信凭是个例外。
而马景澄知道,这是没有办法。
不要说在法律不完善的当下,就算是再过几十年,也不能改变什么。
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懂法的,他们只懂得,我要生存。
如果攀州现在出台一个保护青少年的这种法律,绝对要被骂死。
大家之所以会恨这样的法律,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法律改变不了他们被压榨的事实,还使他们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下面的人不知道上面的人在想什么,上面的人不了解下面的人真实的情况。
马景澄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能为数万人提供短期的食物,让他们不被饿死。
但是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人在这社会上行事,阻力是很大的。
即便他有这样的能力,社会也不可能会允许他这样的人存在。
没有利益的事情会有人做吗?
就像修路这件事。
在攀州公布了,州里村镇大部分的道路,将不再给重工下属机构来做之后,秦巨政手下的人就跳了出来,表示反对。
他们说,基建部不做基建做什么,如果基建部的工程都要外人来做,那基建部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攀州重工的负责人表示,如果基建部这样做了,那就是攀州的叛徒,是历史的罪人,是整个体系的耻辱。
秦巨政对那位负责人的心理,知道得一清二楚。
如果这件事被阻止了,那才是攀州的罪人。
攀州基建的钱由攀州州里出,这会增加州里的负担,且有一部分钱明显不对劲。
而由马景澄来做,攀州是不出一分钱的。
按照马景澄的话来讲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两者一比,一目了然。
当然,上层的事情,攀州重工的负责人是不会清楚的。
他们也不关心为什么工程会移交到上善重工。
他们只知道,他们的道路工程没了。
马景澄将资料都提交给了基建部。
道路工程将由上善重工来做。
上善重工,此刻是马景澄手下的工程集团,但是没有向外披露,负责人还是原来的负责人-拓跋剑生。
所有的手续和资金,都不再会通过攀州重工。
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攀州重工,还有其背后的产业。
宋青州在为攀州制定策略的时候,是有漏洞的,没有禁止外来人在攀州做生意,同样也没有明确禁止本地向外采购。
攀州重工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所需资料都是从虎臣水泥这样的厂子购买,如果不够,会到西境去购买。
排斥西凝水泥这样的企业。
骚操作不断,州里却没有任何办法。
谁叫攀州重工西境占大头呢。
在攀州重工负责人看来,秦巨政是想要剪除攀州重工对基建的影响,进而将所有工程都转移。
早年,秦巨政和宋青州的确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扶持了上善重工。
而现在,秦巨政没有这样的想法。
他也想将道路工程放到自己手下的攀州重工来做。
但是马景澄不允许他这么做。
因为,电站这种项目,没有技术和储备根本做不了。
但是修路和栽电杆,是个人,只要有钱,他都能做。
而且,马景澄要修建的道路,只是那些不通车的地方。
他不可能把整个攀州的工程都包揽下来。
不过,照他看来,他修建的这部分路应该是攀州最早的路了。
如果不出意外,攀州再过几十年,还是会有地方不通公路。
只要是人力可以到达的地方,马景澄就绝对不会去修路。
修路也不一定要修水泥路,他只是说修路,并没有说要修水泥路。
电杆嘛,找人抬过去就行了。
村里要想通电,村里就得找人帮忙抬电杆。
所以。
实际情况并不是攀州重工负责人想的那样。
那个负责人也太心急了,没有好好想想,如果州里有钱的话,会让他们停工吗?
如果州里没钱,那修路这么巨大的工程,谁又有能力一口吞下?
不过,他们怎么决定,马景澄管不着。
他只希望完整计划。
和欧阳信凭聊了一会儿,他带着魏和尚就离开了。
穿过蓬莱岛。
来到了电杆厂。
之后又到上善重工。
上善重工,极致完美的重工。
其负责人有一个很古朴的名字:拓跋剑生!
这人不喜欢说话,只专心搞工程,似乎就是一个不会笑的人。
至少马景澄来了这么多次,没见他笑过。
拓跋剑生很冷静,和李宽一样的冷静。
但两人是不同的。
李宽属于决策者。
拓跋剑生属于执行者。
见到这个人,马景澄就在想,如果让这两个人结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个好的决策者,加上一个优秀的执行者,简直是完美的组合。
按理说,有这样的人存在,厂子不应该经营不下去。
可他就是没撑住。
上善接揽工程,要通过攀州重工,这就是症结所在。
马景澄拿下上善,西凝合同和含光电杆并不是主要原因。
只有一句话:“我全力支持你的决定!”
像拓跋剑生这种有理想有志气的热血青年,需要的只是一个大展宏图的平台。
而攀州重工没有给他。
所以他拉来投资,搞了个上善重工,经济寒冬下,投资人跑了…
元旦那天,马景澄就派人给他说了,让他赶紧召集人手,要开工。
今天,厂里已经有很多人了。
照样,在那办公室里,马景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他认真地思考之后给出了解决方案。
马景澄觉得可行,让其注意天气,如果可以,最好这几天就将计划列出来,开始动工。
并且,马景澄让他通知厂里现在已经来了的工人,全部赶往谷雨河以南,帮助那里的人搞建筑。
兜兜转转,今天最后一站,煤厂。
姚京民正在厂子里跟人训话。
见马景澄走来,赶忙将其请进破落的办公室。
“我今天过来,是想告诉你,有个地方你得去一趟,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马景澄坐下后直接开口。
姚京民倒着水,“哪儿?”
“花镇。”
“花镇…”
“就是刘东给你供煤的那个花镇。”马景澄喝了一口水,抬头说道。
姚京民这才想起来:
“听说花镇有很多煤,就是运不出来,那我这次去要干什么呢?”
马景澄拿出一张凭着记忆画的图纸,在桌子上摊开:
“你看哦,这里是镇中心,小镇的对面是丹山,大量的煤就在这山脚下,从这里往北走,在这儿…”
马景澄指着一个地方:
“你要做的就是去这个地方,这里有一户人家,就住在煤矿上,你去跟他谈,现在的煤价是多少?”
姚京民蠕动着嘴:
“今年煤价上涨,那是外地,但是攀州并没有涨多少,我听人说,宝陆煤厂收购煤炭是26块一吨。”
马景澄抿抿嘴,掏出笔,边写边说:“你去,三十块钱一吨,先拉一万吨过来。”
“按照30块一吨,一万吨就是30万块,可是没有这么多车啊,花镇距我们厂有50公里,这么拉,不划算啊!”
姚京民这老头贼精贼精,随后从身后的抽屉里掏出一分地图,指着一个名叫笛房的位置说道:
“依我看,还不如从笛房去拉,只有二十公里,27块就能拉一吨,能节省好几万块。”
马景澄摇摇头,“不,我就要从花镇拉,而且只能从这一家拉,30块一吨…”
“这家是你亲戚吗?”姚京民有点好奇。
“这个你就不要问了。”
马景澄说道:“至于车辆,我会想办法的,如果可以,明天就出发,你可以去吗?别人去我不放心。”
“没问题啊,我可以去。”
姚京民虽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从笛房拉,而要从花镇,但他觉得既然自己老板都这么说了,自己还能怎么样,遵守呗。
“还有,你就说你是黑瞳的厂长,至于我的信息,你就不要说了!”
马景澄叮嘱。
“这个我有数。”姚京民应答者,扭头问,“这个钱是怎么样,赊账恐怕人家不会信任我。”
马景澄掏出一份合同:
“这个,你和他签合同,第一次,拉一车煤,付一笔款,他的煤只能卖给我们,知道吧,如果要是卖给别人,他就是违约…”
姚京民:“那,车子是跟着我一起去吗?”
马景澄点点头,“对,我找十个汽车跟着你去,可能得麻烦你在哪儿待一段时间了。”
“这个没有问题,不过那儿有宾馆吗?”姚京民关心住的问题。
“你放心,你在他家买煤,他还能不让你住还是怎么的。”
马景澄笑着安慰,“价钱就是30块一吨…”
马景澄只有对着姚京民就是一顿说。
就连怎么和那些人沟通,哪些东西不能做,哪些能做,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并且叮嘱姚京民,这次事关重大,一定不可以有半点差错。
姚京民也是知道的,马景澄拥有西凝水泥和含光电厂,还有个上善重工,绝对不是一般人。
他守口如瓶的能力还是有的。
只不过,这次,他觉得马景澄小题大做了。
煤炭嘛。
在哪儿买不是买。
非要跑那么远地方吗?
还有,马景澄交代的这些细节,到底有什么用呢?
他活了几十年,第一次见到买个煤还这么麻烦,就像装螺丝一样,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虽然不理解,但他还是牢牢记住了马景澄的话。
姚京民知道,尽管自己活了这么大年纪,见过很多事,但有很多事情也是自己不知道的,按照指令做事,准没错。
严格地叮嘱了姚京民。
马景澄火速感到谷雨河以南。
那里已经有人在等他了。
那支从一开始就组建的车队,此刻已经整装待发。
姚京民要明天才出发,可是昨天,另一批人就已经出发,去了姚京民所说的笛房等更近的煤场。
马景澄直接将价钱开到50块每吨煤,周边煤场现有的煤炭,全部被他买了下来。
不过这件事,谁也没声张,煤老板们也守口如瓶。
马景澄在等。
他要等秦巨政,等时机。
秦巨政早上已经明确表示,攀州停滞的各个工程配套厂,将会从明天开始陆续复工。
比如轧钢厂等等需要煤炭的大型工厂也都要复工,为开春的工程做好准备。
看起来他好像很有钱的样子。
其实并没有,这么天以来,全是空手套白狼。
西凝水泥连他十分之一的款项都没有收到,其余的厂子也是,除了煤炭厂。
外面的煤炭在今年疯涨,从二十五涨到一百块。
但这种情景最多截止13号。
13号以后,煤价还会跌回去。
但实际情况,不止是攀州,其他的州也被困住了,遍地煤炭的立州也是一样,外面煤炭疯涨,他们本地煤炭却还是那个死样。
搞垮黑瞳煤厂的宝陆煤厂,觉得大有可为,比市场价高开了一块钱,大量购进煤炭。
主要为水泥厂,轧钢厂等提供。
其煤炭的来源主要就是周边比花镇更近的地方。
当有人将煤炭翻了一倍之后,煤老板们都清楚要卖给谁。
而宝陆煤炭的两位厂长,此刻还在做着他们的春秋大梦,想等着西凝水泥妥协,完全不知道情况发生了变化。
马景澄还雇佣了那些闲置的货车司机。
“出发!”
一声令下。
发动机一声声响起。
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从那还有杂草的区域鱼贯而出。
与此同时。
欧阳信凭已经让那些拉沙的车辆停止了货运,转而将厂子的水泥装车。
人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早就不见车辆出入的西凝水泥,此时一车一车的水泥往外拉。
有时刻盯着西凝水泥的人立刻跟了上去。
他们发现,西凝水泥的去向竟然是大江对岸,已经停工的电杆厂。
西凝水泥和这个电杆厂,仅仅一江之隔,运货极其方便。
本来这些都是为了沾光西凝水泥而建,现在倒好了。
车辆行驶起来就没听过。
欧阳信凭很是高兴啊。
厂里的货物越少,他越高兴。
而盯着的人立刻就回去报告给了自己的老板。
进而,想要等着鱼儿渴死的家伙们,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居然有人给鱼儿放水了?
这怎么容忍得了。
他们立刻就打电话沟通,然后聚集在一起,想办法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而那个破坏这一切的人,也正在看着眼前的大河想:“到底谁才是鱼呢?”
攀州,一般私人不能有小汽车,但是西凝水泥有大卡车。
几人坐着大卡车,一直往西开。
几公里外就是采石场。
这是一座靠江边的石山,攀州官方希望将其移出,从而变成可以建房的地方。
攀州众多需要石头的厂子,都在这里拉石头。
西凝水泥拥有十来辆汽车,不过都没有上十吨。
红风汽车厂十吨以上的汽车,最近才生产出几辆,红风P30十八吨,应该是国内首家十吨以上的民用车辆了。
马景澄需要这种拉得多的车辆来为自己拉东西。
不过,即使没有,也没关系。
这个年头,是可以承包军用飞机来货运的。
到时候,直接包飞机来运货。
很可惜的是,攀州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民用机场。
倒是有一个小机场,但春冬两季经常大雾弥漫,经常关闭,严重影响攀州的发展。
听说州里早就有新建大型机场的想法,地址都选好了,一直没来得及将文件往上递交。
人们出行的方式还是客轮和火车。
一路风尘仆仆。
这儿的路,基本上不是水泥路。
汽车经常跑,跑一段时间,路面就会车险坑坑,司机就拉一车石头填上。
由于填石头多了,路上基本都不积水,车一过就有灰尘,即是雪才融化没多久,都有灰尘。
还未到采石场,远处就传来爆炸声。
欧阳信凭解释,这是采石场的爆破工人在用雷管开山。
车子停下。
马景澄等人走下车。
打沙机,碎石机,轰隆隆地响着。
工人们灰头土脸,一个接着一个往机器里倒石头。
整个采石场,只有一台癸境、甲州矿山机器厂的W4-60型挖掘机在工作。
欧阳信凭解释:
“挖掘机早就更新换代了,厂子一直没钱,购买了各种运输和生产设备之后,就没钱买自动的机器了,要不然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的。”
“这些沙子的销量怎么样?”
马景澄看着一堆一堆的砂石问道。
“还可以!”欧阳信凭回答,“来买水泥的人也需要粗砂,我们顺道也就做了。”
“是你们帮着运输吗,我看好像有好几辆车都在装沙!”
欧阳信凭朝着那些装沙的拖拉机和汽车看去,笑道:
“他们也是闲置的,以前我就想搞从生产再到运输的服务,所以买了这些车,就一直这么做了。”
马景澄点点头,“除了必须要生产水泥的车,其余都停了吧,我看,水泥没运输,装沙的车倒是不少,我估计,他们是在你这儿买沙,别的地方买水泥。
停了吧!”
欧阳信凭:“您的意思是,砂石也不卖了?”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马景澄扭头,看着欧阳信凭:
“砂石也要加快生产,我需要大量的砂石,以后凡是来买的,都不要卖了。”
“你是老板,你说了算咯。”
马景澄向着碎石机那边走去。
中年妇女,面黄枯瘦的男人,衣服破烂的少年,还有一些只能坐着干活的老人。
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可又无可奈何。
察觉马景澄神色的变化,欧阳信凭大声喊道:“负责人过来啊!”
其他人手里的活并没有停下,而是用一种很特别的眼神看着他们眼前这些戴着帽子的人。
一个男子小跑着过来,头上被石粉染得灰白。
“哎,老板你找我?”
欧阳信凭指着捡石头,端石头的小孩和老人,“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不要让小孩子和老人来工作,出了事情,我们担不起责任啦。”
欧阳信凭拍拍手,余光瞥向马景澄,他那表情,显然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
负责的男子眼珠子在欧阳信凭和心不在焉的马景澄身上来回转动,愣了一下,扭头看一眼,那些还在用奇特眼神看向这里的人。
这才开始说道:
“老板,帮帮忙,不要赶他们走…”
“好了,就这样吧,让他们注意安全,不要太过于卖力,安全为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作,不要赶他们走!”
马景澄终于说话了。
欧阳信凭赶紧接上,“听见没有,要注意安全,所有人都要注意安全,知道了吧?”
“哎~”负责的男子点头,又用疑惑的眼光看了一眼马景澄,这才走开,“我就这跟他们说。”
负责人过去时,很多人都站了起来:
“是不是要赶我们走了?”
“哎哟,你再跟老板说一下哈嘛,不要赶我们走。”
“别看这几个孩子年龄小,很多大人干活还不如他们,不会偷懒嘞!”
…
负责人扭头看了一眼马景澄,以及一脸愉悦的欧阳信凭,说道:
“放心,不会赶你们走,老板说了,让你们干活嘞时候,小心点,不要砸到身体,要是受伤,那就真没办法留你们了。”
众人感激地点头,表示一定不会受伤。
马景澄十分明白那些少年,十二三岁的样子,他们看自己的眼神,其中带有一丝丝的好奇,更多的还是畏惧。
不符合规范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老板和雇主。
他们不怕累,不怕苦,就怕没活干。
没活干就没钱,没钱就没吃的。
禁止使用少年工这样的法律,至少还要等十年才会有。
但是有了又能怎样呢?
即使有法律,也没有多少人会遵守。
这种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实际上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很多工厂不敢使用童工,就导致了他们不得不找条件更不好,待遇更差的工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法律在实际上给不良老板提供了尽情压在童工的机会。
但在攀州,红港商人很重视童工等等东西,基本上不让童工参与劳动。
欧阳信凭是个例外。
而马景澄知道,这是没有办法。
不要说在法律不完善的当下,就算是再过几十年,也不能改变什么。
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懂法的,他们只懂得,我要生存。
如果攀州现在出台一个保护青少年的这种法律,绝对要被骂死。
大家之所以会恨这样的法律,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法律改变不了他们被压榨的事实,还使他们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下面的人不知道上面的人在想什么,上面的人不了解下面的人真实的情况。
马景澄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能为数万人提供短期的食物,让他们不被饿死。
但是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人在这社会上行事,阻力是很大的。
即便他有这样的能力,社会也不可能会允许他这样的人存在。
没有利益的事情会有人做吗?
就像修路这件事。
在攀州公布了,州里村镇大部分的道路,将不再给重工下属机构来做之后,秦巨政手下的人就跳了出来,表示反对。
他们说,基建部不做基建做什么,如果基建部的工程都要外人来做,那基建部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攀州重工的负责人表示,如果基建部这样做了,那就是攀州的叛徒,是历史的罪人,是整个体系的耻辱。
秦巨政对那位负责人的心理,知道得一清二楚。
如果这件事被阻止了,那才是攀州的罪人。
攀州基建的钱由攀州州里出,这会增加州里的负担,且有一部分钱明显不对劲。
而由马景澄来做,攀州是不出一分钱的。
按照马景澄的话来讲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两者一比,一目了然。
当然,上层的事情,攀州重工的负责人是不会清楚的。
他们也不关心为什么工程会移交到上善重工。
他们只知道,他们的道路工程没了。
马景澄将资料都提交给了基建部。
道路工程将由上善重工来做。
上善重工,此刻是马景澄手下的工程集团,但是没有向外披露,负责人还是原来的负责人-拓跋剑生。
所有的手续和资金,都不再会通过攀州重工。
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攀州重工,还有其背后的产业。
宋青州在为攀州制定策略的时候,是有漏洞的,没有禁止外来人在攀州做生意,同样也没有明确禁止本地向外采购。
攀州重工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所需资料都是从虎臣水泥这样的厂子购买,如果不够,会到西境去购买。
排斥西凝水泥这样的企业。
骚操作不断,州里却没有任何办法。
谁叫攀州重工西境占大头呢。
在攀州重工负责人看来,秦巨政是想要剪除攀州重工对基建的影响,进而将所有工程都转移。
早年,秦巨政和宋青州的确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扶持了上善重工。
而现在,秦巨政没有这样的想法。
他也想将道路工程放到自己手下的攀州重工来做。
但是马景澄不允许他这么做。
因为,电站这种项目,没有技术和储备根本做不了。
但是修路和栽电杆,是个人,只要有钱,他都能做。
而且,马景澄要修建的道路,只是那些不通车的地方。
他不可能把整个攀州的工程都包揽下来。
不过,照他看来,他修建的这部分路应该是攀州最早的路了。
如果不出意外,攀州再过几十年,还是会有地方不通公路。
只要是人力可以到达的地方,马景澄就绝对不会去修路。
修路也不一定要修水泥路,他只是说修路,并没有说要修水泥路。
电杆嘛,找人抬过去就行了。
村里要想通电,村里就得找人帮忙抬电杆。
所以。
实际情况并不是攀州重工负责人想的那样。
那个负责人也太心急了,没有好好想想,如果州里有钱的话,会让他们停工吗?
如果州里没钱,那修路这么巨大的工程,谁又有能力一口吞下?
不过,他们怎么决定,马景澄管不着。
他只希望完整计划。
和欧阳信凭聊了一会儿,他带着魏和尚就离开了。
穿过蓬莱岛。
来到了电杆厂。
之后又到上善重工。
上善重工,极致完美的重工。
其负责人有一个很古朴的名字:拓跋剑生!
这人不喜欢说话,只专心搞工程,似乎就是一个不会笑的人。
至少马景澄来了这么多次,没见他笑过。
拓跋剑生很冷静,和李宽一样的冷静。
但两人是不同的。
李宽属于决策者。
拓跋剑生属于执行者。
见到这个人,马景澄就在想,如果让这两个人结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个好的决策者,加上一个优秀的执行者,简直是完美的组合。
按理说,有这样的人存在,厂子不应该经营不下去。
可他就是没撑住。
上善接揽工程,要通过攀州重工,这就是症结所在。
马景澄拿下上善,西凝合同和含光电杆并不是主要原因。
只有一句话:“我全力支持你的决定!”
像拓跋剑生这种有理想有志气的热血青年,需要的只是一个大展宏图的平台。
而攀州重工没有给他。
所以他拉来投资,搞了个上善重工,经济寒冬下,投资人跑了…
元旦那天,马景澄就派人给他说了,让他赶紧召集人手,要开工。
今天,厂里已经有很多人了。
照样,在那办公室里,马景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他认真地思考之后给出了解决方案。
马景澄觉得可行,让其注意天气,如果可以,最好这几天就将计划列出来,开始动工。
并且,马景澄让他通知厂里现在已经来了的工人,全部赶往谷雨河以南,帮助那里的人搞建筑。
兜兜转转,今天最后一站,煤厂。
姚京民正在厂子里跟人训话。
见马景澄走来,赶忙将其请进破落的办公室。
“我今天过来,是想告诉你,有个地方你得去一趟,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马景澄坐下后直接开口。
姚京民倒着水,“哪儿?”
“花镇。”
“花镇…”
“就是刘东给你供煤的那个花镇。”马景澄喝了一口水,抬头说道。
姚京民这才想起来:
“听说花镇有很多煤,就是运不出来,那我这次去要干什么呢?”
马景澄拿出一张凭着记忆画的图纸,在桌子上摊开:
“你看哦,这里是镇中心,小镇的对面是丹山,大量的煤就在这山脚下,从这里往北走,在这儿…”
马景澄指着一个地方:
“你要做的就是去这个地方,这里有一户人家,就住在煤矿上,你去跟他谈,现在的煤价是多少?”
姚京民蠕动着嘴:
“今年煤价上涨,那是外地,但是攀州并没有涨多少,我听人说,宝陆煤厂收购煤炭是26块一吨。”
马景澄抿抿嘴,掏出笔,边写边说:“你去,三十块钱一吨,先拉一万吨过来。”
“按照30块一吨,一万吨就是30万块,可是没有这么多车啊,花镇距我们厂有50公里,这么拉,不划算啊!”
姚京民这老头贼精贼精,随后从身后的抽屉里掏出一分地图,指着一个名叫笛房的位置说道:
“依我看,还不如从笛房去拉,只有二十公里,27块就能拉一吨,能节省好几万块。”
马景澄摇摇头,“不,我就要从花镇拉,而且只能从这一家拉,30块一吨…”
“这家是你亲戚吗?”姚京民有点好奇。
“这个你就不要问了。”
马景澄说道:“至于车辆,我会想办法的,如果可以,明天就出发,你可以去吗?别人去我不放心。”
“没问题啊,我可以去。”
姚京民虽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从笛房拉,而要从花镇,但他觉得既然自己老板都这么说了,自己还能怎么样,遵守呗。
“还有,你就说你是黑瞳的厂长,至于我的信息,你就不要说了!”
马景澄叮嘱。
“这个我有数。”姚京民应答者,扭头问,“这个钱是怎么样,赊账恐怕人家不会信任我。”
马景澄掏出一份合同:
“这个,你和他签合同,第一次,拉一车煤,付一笔款,他的煤只能卖给我们,知道吧,如果要是卖给别人,他就是违约…”
姚京民:“那,车子是跟着我一起去吗?”
马景澄点点头,“对,我找十个汽车跟着你去,可能得麻烦你在哪儿待一段时间了。”
“这个没有问题,不过那儿有宾馆吗?”姚京民关心住的问题。
“你放心,你在他家买煤,他还能不让你住还是怎么的。”
马景澄笑着安慰,“价钱就是30块一吨…”
马景澄只有对着姚京民就是一顿说。
就连怎么和那些人沟通,哪些东西不能做,哪些能做,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并且叮嘱姚京民,这次事关重大,一定不可以有半点差错。
姚京民也是知道的,马景澄拥有西凝水泥和含光电厂,还有个上善重工,绝对不是一般人。
他守口如瓶的能力还是有的。
只不过,这次,他觉得马景澄小题大做了。
煤炭嘛。
在哪儿买不是买。
非要跑那么远地方吗?
还有,马景澄交代的这些细节,到底有什么用呢?
他活了几十年,第一次见到买个煤还这么麻烦,就像装螺丝一样,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虽然不理解,但他还是牢牢记住了马景澄的话。
姚京民知道,尽管自己活了这么大年纪,见过很多事,但有很多事情也是自己不知道的,按照指令做事,准没错。
严格地叮嘱了姚京民。
马景澄火速感到谷雨河以南。
那里已经有人在等他了。
那支从一开始就组建的车队,此刻已经整装待发。
姚京民要明天才出发,可是昨天,另一批人就已经出发,去了姚京民所说的笛房等更近的煤场。
马景澄直接将价钱开到50块每吨煤,周边煤场现有的煤炭,全部被他买了下来。
不过这件事,谁也没声张,煤老板们也守口如瓶。
马景澄在等。
他要等秦巨政,等时机。
秦巨政早上已经明确表示,攀州停滞的各个工程配套厂,将会从明天开始陆续复工。
比如轧钢厂等等需要煤炭的大型工厂也都要复工,为开春的工程做好准备。
看起来他好像很有钱的样子。
其实并没有,这么天以来,全是空手套白狼。
西凝水泥连他十分之一的款项都没有收到,其余的厂子也是,除了煤炭厂。
外面的煤炭在今年疯涨,从二十五涨到一百块。
但这种情景最多截止13号。
13号以后,煤价还会跌回去。
但实际情况,不止是攀州,其他的州也被困住了,遍地煤炭的立州也是一样,外面煤炭疯涨,他们本地煤炭却还是那个死样。
搞垮黑瞳煤厂的宝陆煤厂,觉得大有可为,比市场价高开了一块钱,大量购进煤炭。
主要为水泥厂,轧钢厂等提供。
其煤炭的来源主要就是周边比花镇更近的地方。
当有人将煤炭翻了一倍之后,煤老板们都清楚要卖给谁。
而宝陆煤炭的两位厂长,此刻还在做着他们的春秋大梦,想等着西凝水泥妥协,完全不知道情况发生了变化。
马景澄还雇佣了那些闲置的货车司机。
“出发!”
一声令下。
发动机一声声响起。
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从那还有杂草的区域鱼贯而出。
与此同时。
欧阳信凭已经让那些拉沙的车辆停止了货运,转而将厂子的水泥装车。
人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早就不见车辆出入的西凝水泥,此时一车一车的水泥往外拉。
有时刻盯着西凝水泥的人立刻跟了上去。
他们发现,西凝水泥的去向竟然是大江对岸,已经停工的电杆厂。
西凝水泥和这个电杆厂,仅仅一江之隔,运货极其方便。
本来这些都是为了沾光西凝水泥而建,现在倒好了。
车辆行驶起来就没听过。
欧阳信凭很是高兴啊。
厂里的货物越少,他越高兴。
而盯着的人立刻就回去报告给了自己的老板。
进而,想要等着鱼儿渴死的家伙们,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居然有人给鱼儿放水了?
这怎么容忍得了。
他们立刻就打电话沟通,然后聚集在一起,想办法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而那个破坏这一切的人,也正在看着眼前的大河想:“到底谁才是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