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是学神 第一百六十五章 麦收那些事
热门推荐:
被全家合谋杀害后,我重生了
青春拥抱时代
重生萌妹?孩子看我的眼神不对劲
学渣进名校,浑身绝活秀翻全场
大龄咸鱼的新开始
渣女飞起!各色顶级大佬别打了
边缘人物的快穿之旅
古今往返:我带物资协助落魄皇子
文化穿越之旅
跟宿舍舍友,同学聚了聚,看了看养殖的兔子,王洛又开始了三点一线的工作,图书馆,教室,和校办工厂,每天不是跟各种图纸打交道,就是跟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学校生活过得很充实。
过了半个月,不知不觉的到了麦收季节,今年不但老天爷给脸,算是风调雨顺,终于告别了前三年的干旱极端天气,加上研发的单缸柴油拖拉机开始下放到农村的各个生产队,一些旱田,也实行了抽水灌既,所以算是一个丰收年。
“同学们安静一下啊,说件事啊,咱们各个大学接到国家下发的文件,在麦收时节,统一下乡,进行抢收任务,咱们机械系的同学接到的通知是去昌平,保障各个公社的农业机械能够得到正常运转,麦收时间非常紧迫,大家准备一下,确保小麦能够颗粒归仓,大家有没有信心?”
班主任左老师给大家加油打气。
“很好,那大家准备好以后,就出发。”
麦收假,这个对00后可能很陌生的假期,大概是不知道的,因为在他们出生的时候,这个假期已经取消掉了,但对于80后的王洛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没想到穿越来了,还能把这个假期给过上了。
麦假,顾名思义,就是在小麦快要熟的时候学校里放的假,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帮家里收麦子。
科技不发达,很少有收割机,更别提联合收割机了。所以割麦子都要靠手,一人一个草帽,一条毛巾,一把镰刀。割的时候用手抓住麦穗下面的秸秆,从根往上一块割断。割完的麦子再收成一捆一捆的,用麦秸系起来,方便运输。
收完的麦子都运到打麦场上,用脱粒机脱粒。打出来的麦粒都会从一个口里流出来,剩下的一堆麦秸则从另一个口里出来。大人们负责脱粒收麦子,小孩子们则常常用三角叉收麦秸,堆成一个垛。夏天天气热,成群的麦秸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暖烘烘的。忙了一天,躺在麦秸垛上,闻着麦秆的香气,看着成堆的麦粒,心里高兴极了。
脱粒机打出来的麦子还会有些壳,需要再扬场,就是用木头锨把麦粒锄起来,往空中扬。麦粒会由于自身重力落下来,壳则会随风飘走了。
麦假通常会有十天到半月的时间,忙的时候每天都弄得灰头土脸。
后来科技发达了,联合收割机更普遍,直接开进麦田,然后就打出来麦粒,比以前方便多了,所以这个假期自然而然的就取消了。
犹记得王洛小时候,一旦到麦子成熟,家里就开始准备生产工具,尤其是镰刀,父亲会把挂在墙上的镰刀拿下来,找个磨刀石,磨得特别锋利,然后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盼着是个好天气,割下来的麦子送到打麦场上脱粒。
麦收在现在是个辛苦的工作,不但要准备割麦子,还要压麦场,因为没有水泥地面啊,全指着压麦场晾晒,找个石头做的石滚子,有牲口的使用牲口,没有牲口的就用人力,两三个壮劳力,拉着绳子,在掺有麦壳的土地上来回翻滚,把麦场压得光滑平实。
割麦子的时候,大人在前面割,小孩在后面拾,老人则在家准备一天三顿饭,中午的时候也不回来吃饭,就在麦地里解决,打麦子的时候还要排队,因为或许一个村就一台脱粒机,有时候半夜才能排到队,,反正是老少齐上阵,特别辛苦的。
晾晒好的小麦准备好,干吗啊,当然是交公粮了,这可是重中之重,这个交公粮可不是后世的网络用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拿着收获上交给国家。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种地纳粮、缴纳农业税,过去是那样的天经地义!每年麦收的时候,都喜欢跟着家里人一起去乡里交农业税,也就是农民俗称的交公粮。在那个时候,农民外出打工的很少,家家户户都种地,只要种地就少不了要交公粮。
有时候稍微割麦子晚了,村干部就会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天天吆喝,说谁家的公粮还没有交,让赶紧去乡里交,农民交的公粮,都会选收成里最好的粮食,晒干后就装袋,往乡里粮站运。
在现在的农村,架子车,用处已经不大了,有的人家早就把架子车噼了当柴烧了。但是在八九十年代之前,架子车是农民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一辆架子车能装几百斤、上千斤的粮食,路好的话,一个成年人就能拉动,交公粮时,农民大多都用架子车拉着几百斤的麦子,前往乡里的粮站排队等待。
往后几年,农村的拖拉机逐渐多了,农民就用拖拉机交公粮,一般都是一辆拖拉机拉几家的公粮,每家的都在自家的袋子上写上名字作为区分。
每次交公粮,人都很多,因为一个乡镇十几个村子,只有一个交公粮的地方,那就是乡里的粮站。一个大村子有上千户农民,全乡所有的农民,都要集中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公粮上缴,所以经常是一去就是一天,早上一大早就出门,到下午才能回来。很多孩子,包括王洛都喜欢跟家人一起去,去的时候拉着粮食,帮父亲推车。回来的时候交完了公粮,孩子就会躺在架子车上,让父亲拉着回家。
粮站的工作人员,在当时是很多农村人羡慕的对象,因为一方面,他们是有编制的工作人员,被农民称为“吃皇粮”的,不用辛辛苦苦种地;另一方面,在农民交公粮时,他们直接决定粮食是否合格。
交公粮的粮食,在水分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达标,就要拉回去重新晾晒、筛选,然后再来交。但是,当年没有仪器测量,都是粮站的人自己确定的,比如检查杂质,就弄一把麦子看看,检查水分,就拿几个麦粒搁嘴里嚼嚼。有的人会搞关系,粮站的人就成为他们巴结的对象,关系搞好了,交公粮就会很顺利。
那时候农民种地,产量不如现在高,一亩地还要交100多斤的公粮,交完公粮后还有提留。因此,有的农民家里剩下的粮食,可能都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人就吃玉米面、红薯面来补充。现在大家粮食都多到吃不完,却还有很多人吃玉米面、红薯面等杂粮,真是忆苦思甜。
咱们国家有后世的兴旺发达,国泰民安,的的确确是像王洛的父辈,爷爷辈这样的农民一步一个脚印扛起来的,所以啊,咱不说什么大话,给他们好的福利待遇这些,但最起码,要对这些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农民们要有尊敬,要记得他们的付出,不要把他们当做历史给遗忘了。
过了半个月,不知不觉的到了麦收季节,今年不但老天爷给脸,算是风调雨顺,终于告别了前三年的干旱极端天气,加上研发的单缸柴油拖拉机开始下放到农村的各个生产队,一些旱田,也实行了抽水灌既,所以算是一个丰收年。
“同学们安静一下啊,说件事啊,咱们各个大学接到国家下发的文件,在麦收时节,统一下乡,进行抢收任务,咱们机械系的同学接到的通知是去昌平,保障各个公社的农业机械能够得到正常运转,麦收时间非常紧迫,大家准备一下,确保小麦能够颗粒归仓,大家有没有信心?”
班主任左老师给大家加油打气。
“很好,那大家准备好以后,就出发。”
麦收假,这个对00后可能很陌生的假期,大概是不知道的,因为在他们出生的时候,这个假期已经取消掉了,但对于80后的王洛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没想到穿越来了,还能把这个假期给过上了。
麦假,顾名思义,就是在小麦快要熟的时候学校里放的假,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帮家里收麦子。
科技不发达,很少有收割机,更别提联合收割机了。所以割麦子都要靠手,一人一个草帽,一条毛巾,一把镰刀。割的时候用手抓住麦穗下面的秸秆,从根往上一块割断。割完的麦子再收成一捆一捆的,用麦秸系起来,方便运输。
收完的麦子都运到打麦场上,用脱粒机脱粒。打出来的麦粒都会从一个口里流出来,剩下的一堆麦秸则从另一个口里出来。大人们负责脱粒收麦子,小孩子们则常常用三角叉收麦秸,堆成一个垛。夏天天气热,成群的麦秸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暖烘烘的。忙了一天,躺在麦秸垛上,闻着麦秆的香气,看着成堆的麦粒,心里高兴极了。
脱粒机打出来的麦子还会有些壳,需要再扬场,就是用木头锨把麦粒锄起来,往空中扬。麦粒会由于自身重力落下来,壳则会随风飘走了。
麦假通常会有十天到半月的时间,忙的时候每天都弄得灰头土脸。
后来科技发达了,联合收割机更普遍,直接开进麦田,然后就打出来麦粒,比以前方便多了,所以这个假期自然而然的就取消了。
犹记得王洛小时候,一旦到麦子成熟,家里就开始准备生产工具,尤其是镰刀,父亲会把挂在墙上的镰刀拿下来,找个磨刀石,磨得特别锋利,然后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盼着是个好天气,割下来的麦子送到打麦场上脱粒。
麦收在现在是个辛苦的工作,不但要准备割麦子,还要压麦场,因为没有水泥地面啊,全指着压麦场晾晒,找个石头做的石滚子,有牲口的使用牲口,没有牲口的就用人力,两三个壮劳力,拉着绳子,在掺有麦壳的土地上来回翻滚,把麦场压得光滑平实。
割麦子的时候,大人在前面割,小孩在后面拾,老人则在家准备一天三顿饭,中午的时候也不回来吃饭,就在麦地里解决,打麦子的时候还要排队,因为或许一个村就一台脱粒机,有时候半夜才能排到队,,反正是老少齐上阵,特别辛苦的。
晾晒好的小麦准备好,干吗啊,当然是交公粮了,这可是重中之重,这个交公粮可不是后世的网络用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拿着收获上交给国家。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种地纳粮、缴纳农业税,过去是那样的天经地义!每年麦收的时候,都喜欢跟着家里人一起去乡里交农业税,也就是农民俗称的交公粮。在那个时候,农民外出打工的很少,家家户户都种地,只要种地就少不了要交公粮。
有时候稍微割麦子晚了,村干部就会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天天吆喝,说谁家的公粮还没有交,让赶紧去乡里交,农民交的公粮,都会选收成里最好的粮食,晒干后就装袋,往乡里粮站运。
在现在的农村,架子车,用处已经不大了,有的人家早就把架子车噼了当柴烧了。但是在八九十年代之前,架子车是农民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一辆架子车能装几百斤、上千斤的粮食,路好的话,一个成年人就能拉动,交公粮时,农民大多都用架子车拉着几百斤的麦子,前往乡里的粮站排队等待。
往后几年,农村的拖拉机逐渐多了,农民就用拖拉机交公粮,一般都是一辆拖拉机拉几家的公粮,每家的都在自家的袋子上写上名字作为区分。
每次交公粮,人都很多,因为一个乡镇十几个村子,只有一个交公粮的地方,那就是乡里的粮站。一个大村子有上千户农民,全乡所有的农民,都要集中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公粮上缴,所以经常是一去就是一天,早上一大早就出门,到下午才能回来。很多孩子,包括王洛都喜欢跟家人一起去,去的时候拉着粮食,帮父亲推车。回来的时候交完了公粮,孩子就会躺在架子车上,让父亲拉着回家。
粮站的工作人员,在当时是很多农村人羡慕的对象,因为一方面,他们是有编制的工作人员,被农民称为“吃皇粮”的,不用辛辛苦苦种地;另一方面,在农民交公粮时,他们直接决定粮食是否合格。
交公粮的粮食,在水分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达标,就要拉回去重新晾晒、筛选,然后再来交。但是,当年没有仪器测量,都是粮站的人自己确定的,比如检查杂质,就弄一把麦子看看,检查水分,就拿几个麦粒搁嘴里嚼嚼。有的人会搞关系,粮站的人就成为他们巴结的对象,关系搞好了,交公粮就会很顺利。
那时候农民种地,产量不如现在高,一亩地还要交100多斤的公粮,交完公粮后还有提留。因此,有的农民家里剩下的粮食,可能都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人就吃玉米面、红薯面来补充。现在大家粮食都多到吃不完,却还有很多人吃玉米面、红薯面等杂粮,真是忆苦思甜。
咱们国家有后世的兴旺发达,国泰民安,的的确确是像王洛的父辈,爷爷辈这样的农民一步一个脚印扛起来的,所以啊,咱不说什么大话,给他们好的福利待遇这些,但最起码,要对这些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农民们要有尊敬,要记得他们的付出,不要把他们当做历史给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