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 第29章 大汉骑兵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第29章 大汉骑兵

    一日后,李常笑离开萨满祖地。

    离开之前,李常笑还将大萨满的法袍和神帽借来观览。

    最后的结果没有让他失望。

    那法袍虽然只是赝品,神帽却同样寄居了一种异兽,唤作“白兹”。

    白兹不在山海异兽之列,是一种长有锯齿,能食虎豹的白马。

    趁四下无人,李常笑尝试将白兹从海岛中带出。

    下一秒,一匹肌肉异常发达的白色骏马出现在原地。

    这匹马的体型格外壮大,哪怕马爷来了,较之也有相当的不如。

    李常笑随即跳上马背,骑着马返回左大将部。

    与来时相比,归途要快了不知多少。

    原先七日的路程,只用不到两日就完成了。

    这让李常笑更加满意,当即决定将白兹作为代步工具,

    甚至亲切地替它取了一个相当霸气的名字。

    “玄天金阙荡魔神威马大将军”

    马将军对自己的名字倒是没有什么感觉,反倒是目睹了全程的白龟愤懑不已。

    它可是阿爹从小带到大的,居然只得了“小五”和“呼呼”这两个名,新来的竟敢跳到它头上。

    李常笑知道了白龟的想法,干脆也给白龟取了个别名。

    “真武纯阳玉虚济苦龟大将军”

    至此,这场命名之争彻底落下帷幕。

    自那以后。

    李常笑平日除了传授医术,还多了一项事业,撰写野史。

    他是生于大秦天命年间的,这一切的源头自当始于天命年间。

    更加久远的事,李常笑未亲身经历,自然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说到底,美其名曰是野史,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他个人的自传。

    自传的时间仅在数年,可称之为游记。

    自传的时间贯穿百年,可称之为生平。

    自传的时间绵延千年,可称之为史家。

    这是李常笑自己的定义。

    他掐着手指,预计自己活过千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哪怕终有一日,万一这长生不死终结了,那么自传的野史就戛然而止。

    某种程度上,对他同样是一种不错的归宿。

    念头既已通达,李常笑便开始动笔。

    “天命十五年,岁在甲子,帝星摇坠。”

    “秦武安侯出兵伐齐,国灭战休。齐末帝出城……”

    ……

    转眼间,又过去了三年。

    阳朔三年,二月。

    咸阳,汉廷。

    阳朔帝接受了太子刘懿的请命,组建属于大汉的骑兵。

    一时间,朝臣为此争论不休,其中勋贵尤其活跃。

    他们倒不是反对太子的建议,而是想要将各自的后辈送入骑兵中。

    明眼人都知道,这支新建的骑兵是为平定匈奴而立,背后代表的是封侯立命的机会。

    随着大汉日渐安定,因功封侯者愈发罕见,还有不少郡国和侯国因罪除国。

    从长久来看,勋贵数目的减少势必削弱其影响力,对一众勋贵无疑是种打击。

    如今这新建的骑兵,被他们是为重振勋贵雄风的一个契机。

    同样地,其余朝臣对封侯之功向往不已,恨不得自己家里出一名勋贵,从而保全举族世代富贵。

    到那时,才算是真正的光宗耀祖。

    是以,朝臣和勋贵表现得相当配合。

    这一切正中太子下怀。

    毕竟新建骑兵必然免不了要从各封国抽调战马和士卒,这无异掘其根脚,甚至会引起各郡诸侯的反弹。

    是以,太子以这隔山打牛之势,将朝臣、勋贵与皇家捆绑,施压那些不尊君长的宗室王侯。

    这手炉火纯青的制衡术,阳朔帝也大为赞赏。

    知道太子颇有成算与章法,他也打消了心底的顾虑,彻底放权于太子。

    而这,就是阳朔帝与先帝的约定。

    说到底还是为了稳定朝堂。

    毕竟隔代传位,无论从礼法还是史书上来看都不太合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卫灵公传其孙卫庄公,太子蒯聩掀起叛乱,推翻亲子,卫国随之动荡。

    阳朔帝自往请命,倒是替天汉帝省去了不少麻烦。

    在阳朔帝起誓先祖过后,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大汉霸业拉开帷幕。

    阳朔三年,七月。

    一道圣旨传遍天下。

    朝堂决意将原先郡国合并做州府,朝堂派遣刺史代天子巡视。

    共置十二州,分设十二刺史。

    幽州刺史由辽东侯公孙狼兼领,需于十年内练成幽州骑兵。

    同样的旨意还送到了朔方、并州、冀州。

    除此之外,刘懿还将目光投向了越人和胡人,分置了胡骑校尉和越骑校尉。

    这个时候,天汉一朝三十余年生息的成果展现无遗。

    无数青壮走出家门从军入伍,粮仓积存的粮食有了用武之地,那些积攒的生铁和生铜被制成了兵器和马铠。

    大汉举国上下都陷入了备战的狂热状态。

    伊邪单于听闻此事,当即下令禁绝对汉廷的战马贸易。

    同时,他又加紧了南下掠夺的速度,试图借此打乱汉廷的阵仗。

    ……

    阳朔三年,十二月。

    经过这三年努力,他初步将天命三十五年以前的国史完成。

    修史的过程中,李常笑又改定了方略。

    由最初单纯记录国史,转而演变为涉及文化、国事、兵法等诸多方面于一体的精华。

    毕竟随着大汉的推进,还有儒家得势,其余的百家传承不免会遭受排挤,因为这是道统之争,容不得所谓的和谐共存。

    时日长久,只怕百家到最后也会沦落到化尘的地步。

    李常笑想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可能记下更多的内容。

    因此,他时常会领着弟子,南下前往西北。

    西北接纳了最后一批百家的贤者,算是百家最后的一抹余晖。

    李常笑四处打听,确认各家传人的下落,最后登门拜访共讨学问。

    若有聊得投机的,他甚至会主动邀请对方,一起加入自己的课业,同时还承诺替他寻找传人。

    ……

    阳朔五年,四月。

    左贤王狐衍进犯雁门郡。

    雁门郡郡守秦率并州骑兵周旋,不惜自焚城池与草原,将左贤王麾下的兵马大乱。

    左贤王与兵马走散,最终落入了并州骑兵的包围圈。

    就在左贤王将要被俘的紧要关头,左大将若禾察觉到异样,率部前来救援。

    凭借兵马的强壮,一举击破了并州骑兵,将左贤王救出。

    姗姗来迟的朔方骑兵无果,只能眼看着匈奴扬长而去。

    回到单于廷。

    左贤王对若禾大为感激,更是视之为恩长。

    消息传到伊邪单于耳中,伊邪单于大为感慨,直言自家父子均受左大将恩情。

    考虑到替单于一脉增添力量,他力排众议,再度提拔若禾。

    册封若禾为左谷蠡王。

    这也算开了一个先例,这是第一位不出身于挛鞮氏的谷蠡王。

    论地位,只在单于和左右贤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