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 第67章 建元贞观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第67章 建元贞观

    武德七年,四月

    如今天子有意退位,这消息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就连远在幽州的罗燕,也亲笔书信前来询问。

    信中的意思,与房孝冲等老臣一般无二。

    四个字:不服就干!

    这倒是像极了大唐的民风。

    ……

    太极宫

    这是在大明宫旁新立的一座宫群,早在武德四年就开始修建。

    最大的特点不是奢华,而是靠近街市,四舍五入就是离白云寺不远。

    武德帝给自己修建的养生之所,没有在朝中引起太大的反对。

    因为纵观武德帝在位这七年,他并不是喜欢折腾人的性子,哪怕修建宫殿也只是出于礼仪需要,而不像某些昏君那般纯粹为了找乐子和臭显摆。

    这倒是给后世的帝王树立了一个榜样。

    不过,当天子的可以体贴民情,但是底下的臣子却不能看做是理所当然。

    武德帝待人宽厚不添麻烦,百官自然也会投桃报李,以各种由头将太极宫的规制提抬高,到最后甚至不弱于大唐天子坐镇的大明宫。

    长安与京畿各县的百姓更是踊跃而来,争着要替天子修太极宫出一份力。

    武德帝也是一个感性的人,闻讯当即大手一挥,将太极宫的主殿,就取名叫“万民殿”。

    ……

    万民殿前

    如今太极宫已经修缮完成,再有月余就可以入住。

    为此,李常笑也破例从白云寺走出,替武德帝确认宫室的排布风水是否得当。

    武德帝望着远处的楼榭,眼底颇有几分自得:“老祖,这可是百姓替朕修的!”

    “确实不同凡响,”李常笑点点头,没有吝啬自己的称赞。

    从风水来看:九地坐镇,十方气满。

    这可是福寿的汇聚之所。

    武德帝得到肯定,脸上的笑容更甚:“往后朕再去白云寺,可方便许多了。”

    “陛下还是如从前那般,微服私访即可,贫僧可不想这白云寺,终有一日也成了达官贵人的消遣之地。”

    “那是自然,”武德帝点点头:“朕不过是敬畏老祖,实则对佛法不太感冒。倘若真让佛门借此昌盛,那有违非朕的本意。”

    “陛下果真是念旧情的,青牛道宗的掌教,恐怕九泉下都会感戴。”李常笑似是想起什么,不由感慨道。

    三国乱世终结,天下道教兴起,药王、龙虎、武当三大祖庭瓜分气运。

    青牛道宗常年置身事外,历时三百载,终究是有了没落的趋势。

    若非凉州李氏扶植,恐怕早就断了传承。

    武德帝也想到这青牛道宗,一瞬间也满是怀念:“不瞒老祖,朕幼时也随青牛掌教修行过。道宗的传承依旧,可门庭却日渐冷落。”

    “常言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朕看来,这话不尽然,至少道宗弟子是无愧先人的。”

    李常笑微微颔首,算是赞同了这句话。

    可惜世事无常,终究不会因一个人的念头而变,哪怕这个人是大唐皇帝。

    ……

    七月,天子正式下诏退位。

    太子李元和登基,建元贞观。

    至此,武德帝退居太上皇,带着一应宫人从大明宫迁至太极宫安居。

    大唐进入贞观时代。

    贞观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的一众亲信。

    秦珩、徐绩、单忠、杜知礼、尉迟敬等等,尽皆擢升国公之爵,这让大唐的国公一口气增添了十三位之多。

    不过贞观朝的国公,在食邑上比起武德朝有明显的下降。

    哪怕食邑最高的徐绩,也不过才两千户,其余国公更是只有千户出头。

    反观武德朝,国公最低是三千户,其中房孝冲作为国公之首,食邑足有整整四千户,只差一千就赶上了宗室郡王。

    名义上是尊奉太上皇,但用意大伙都心知肚明。

    减少国库开支。

    如今大唐建国不久,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国库的开支尚有少许盈余。

    时过境迁,宗室的数目总会有增长。

    若不早早削减用度,恐怕将来会成为拖累国朝的一笔糊涂账。

    ……

    贞观帝即位,大唐的附属国派遣使者入朝。

    其中既包括薛延陀、大贺氏契丹这等大唐扶持的邻国,也包括从前的西域诸国。

    早在唐国公府统治凉州的时期,西域各国一直就依附凉州诸郡,如今凉州变成了大唐,当然也就过渡成了附属国的关系。

    长安街头

    有穿着异域装束的使臣,到了街市旁自发下马,全然不敢冲撞平民的聚落。

    央不住武照的请求,李常笑只得带着她出来,混在人群观阅藩国使臣进京的场面。

    十里长街,五彩斑斓的旌旗飘动,无不昭示着这是唐人的土地。

    李常笑望着这一幕,思绪横跨时光,仿佛又看到了匈奴使臣冲撞长安的场景。

    时过境迁,走了匈奴,来了突厥。

    可这形势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看来并非是外臣不知礼,而是他们懂得审时度势。”

    闻言,武照抬起头,连上满是疑惑:“大师这话是何意,那不是一群藩夷,怎么会识得礼数。”

    她从小长于大儒的身旁,接触礼法的同时,也被灌输了不少神州正统的思想,而这恰恰是儒门最值得称道的一点。

    李常笑低头看她,露出一个笑容:“你也说了,这是藩夷,又不是傻子。人非生而知之,但每个人都可以学而时习之,只在于是否甘愿。”

    武照会心地点点头:“大师的意思是,他们是敬畏我大唐,所以才自发学习礼仪?”

    “不错,”李常笑肯定了这话:“贫僧一直觉得,以德服人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妄语。唯有手中的力量足够,才能保持长久的安稳。”

    “武照明白了,就是要用拳头打服他们。”

    李常笑被她这直白的言辞逗乐了,无奈一笑:“随你高兴就好,”

    不过心中对武照的想法并不意外。

    毕竟这可是敢对“狮子骢”拳打脚踢的狠厉女子,她要是坐下来讲道理,那才是真正的不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