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 第112章 江南盛事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第112章 江南盛事

    滕王府

    滕王下令将于七日后的重阳在滕王阁设宴,款待白云寺东来神僧与文中圣贤嫡长孙。

    消息传出不久,整个洪州都震动了。

    洪州各县邑的名士纷纷起身,连夜赶向豫章城。

    不光是洪州,周围相邻的饶州、潭州、抚州、岳州接连有名士赶来。

    其中既有是想一睹李常笑真容的。

    毕竟早在武德、贞观两朝,李常笑的佛法名声就传遍天下了。

    这是能与大唐高祖皇帝扯上关系的高僧,千百年之后,少说也会有一两部野史和志怪专门来记载他。

    李常笑算一个,洞玄真人算一个,王演算一个。

    除此之外,西行天竺取经的玄奘,他也姑且可以算上。

    时至今日,虽然两位帝王的时代早已落幕。

    但李常笑这个昔日的余晖,总归是还能让人挂怀,某种程度上透过他,似乎可以窥见一角大唐立国之初的峥嵘岁月。

    另外有一部分,是专门为了王安而来。

    这位儒家圣贤的子孙,又是朝廷的登科进士,尤新一代的大唐文人中同样具有不小的名气。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岳州之人。

    他们有打算踏着这位圣贤子孙,还有正值鼎盛的滕王阁,重新迎回属于岳阳楼的时代。

    不止如此,连长安的文人墨客都听闻了江南的这一盛况。

    大明宫

    永徽帝亲手提笔,写了“滕王阁”这三个字。

    他对李常笑有足够的信心,知道这位师祖肯定会安排一个大场面。

    永徽帝坐镇京中无法亲临,索性就以御用金匾来表达支持。

    滕王府

    要说滕王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纸告示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波动。

    他看着李常笑,面露担忧:“师伯,这场面是不是太大了。万一搞不好,本王这数十年积累的清誉可就毁于一旦了。”

    “你还清誉,”李常笑横了他一眼:“多大一个人了。”

    闻言,滕王腼腆一笑。

    李常笑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贫僧这般岁数,难道还会戏耍你不成?若是王安不争气,贫僧做主还你一篇序文。”

    滕王听到这话,两眼顿时放光。

    可他知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于是并不言语,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李常笑。

    李常笑被这眼神盯得发麻。

    他嫌弃地摆手:“也罢。王安如果写不出诗赋,贫僧再赠你一首诗,这下可满意了?”

    听到这话,滕王的笑容顿时灿烂了起来。

    他施施然行了一礼:“侄儿多谢师伯。师伯且坐,侄儿这就去准备重阳宴。”

    “快走吧你。”

    王府后院。

    滕王妃见滕王一副捡到钱的模样,顿时好奇了其阿里。

    她穿着宫装上前,直接问道:“王爷,是发生什么好事了?”

    滕王正向与人分享这乐事,抬手直接挽着滕王妃,嬉皮笑脸道:“好事,是天大的好事!”

    王妃眉头皱起,左右的宫人立即退下。

    下一秒。

    她直接伸手在滕王的肋间扭了一个螺旋丸:“老头子,还学会与妾身卖关子了?”

    滕王的笑容直接凝固当场,口中倒吸着阵阵凉气,告饶道:“行……行,本王说还不行。”

    等到王妃撒手,他一个健步撤出两米,这才解释道。

    “东来师伯答应,要给咱们的滕王阁赠序和赠诗,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闻言,滕王妃同样愣住了。

    她有些不确定道:“师伯真的答应了?”

    “那当然。”

    滕王满脸得意,背着手在庭院中来回踱步

    “当年文中圣贤曾说过,东来师伯的水准不在他之下。东来大师替滕王阁做序,几乎就等于是圣贤替滕王阁做序,本王能不高兴嘛!”

    滕王妃先是笑了起来,不过很快像是想到什么,疑惑问道:“那文中圣贤的嫡孙也在。妾身明明记得,师伯是想给这王安铺路吧。”

    “毛都没长齐的小子,他懂什么做序啊。”

    “王爷对他没信心?”

    滕王答得理所当然:“本王这滕王阁建好,少说十年了,其间多少人来过,不也没能留下什么。”

    说着他脸上的嬉笑之色不见,神情郑重:“滕王阁是本王与爱妃的心血,肯定不能随意将就。王安那小子,本王承认他有才,未来或许有机会填补这诗词的空缺。”

    “但是——”滕王顿了顿:“当今世间,本王也只认可师伯的水准。”

    ……

    重阳之日越来越近。

    王安这段时间一直关在屋子里,不断总结自己从前的诗赋,力图将自身的状态调整到最好。

    时至今日,王安身上背负着的,已经不只是他一人的得失这么简单。

    “太师祖不惜替我压阵,引来天下的名士汇聚。倘若我无法博得头彩,届时不仅我绛州王氏的名声会一落千丈,连带着太师祖也会晚节不保。”

    “不成功,便成仁。”

    同一时间,豫章城中。

    一个佝偻的老者手里拄着拐杖,缓缓行于豫章的街道上。

    他的身旁,有个头戴方巾的文士正搀扶着他。

    这是黄州名士,阎玙。

    一旁搀扶着他的,是阎玙的女婿,吴孟章。

    吴孟章看着步履疲惫的岳丈,眼底闪过几分担忧:“岳丈,不如孟章替您叫辆马车吧。前面还有不远的路,您的身子骨吃不消。”

    “不必、”阎玙果断拒绝了。

    他指着街道上往来的行人,还有豫章中的繁华景象,苍老的脸上闪过几分欣慰。

    “老朽我,是武德元年入的朝廷。亲眼见着大唐一步步走到今天,好不容易有了盛世的景致,你不让老朽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说罢阎玙直接抖掉了吴孟章的手。

    他一面走着,一面说道:“老朽知道,你是岳州之人,更是岳州那帮文士的领袖,对王安这后生颇有不服。”

    “老朽今日带你来,也是希望你可以有所长进。”

    “这文人呐,如果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有一颗容人的胸怀!”